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无症状性脑梗死(SBI)是指既往没有脑卒中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定位体征,而同时在CT或MRI检查中发现脑实质内有梗死灶的存在;或有脑卒中,但影像学发现非责任病灶,叉称为静止脑梗死(SCI)。本文就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318例脑血管病人中发现SBI和SCI共46例,从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等情况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是指临床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经头颅CT、MRI或尸解能发现的脑梗死灶。我国1995年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将SBI正式归入脑血管病分类^[2]。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迅速进步,越来越多的SBI被发现,其在临床上的意义逐渐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对减低脑梗死率的意义。方法对易发脑梗死的中老年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可有效的发现脑梗死的一些早期征象。结果本组50例均在进行头颅CT检查时发现无症状梗死灶共72个。其中1个梗死灶6例(12.0%),2个梗死灶13例(26.0%),多个梗死灶31例(62.0%)。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易造成临床的漏诊误诊,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只要影像学检查发现脑梗死,无论有无症状,均要积极治疗,预防和延缓脑梗死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4.
无症状性脑梗死(SBI)是指既往没有脑卒中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定位体征,而同时在CT或MRI检查中发现脑实质内有梗死灶的存在;或有脑卒中,但影像学发现非责任病灶,又称为静止脑梗死(SCI)。本文就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318例脑血管病人中发现SBI和SCI共46例,从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等情况予以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18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发现SBI及SCI46例,其中男31例,女15例,男女=2.071。年龄49~88岁,>60岁者38例,占82.6%。1.2影像学检查46例中,经头颅CT发现病灶42例,经MRI发现4例,其中单发脑梗死33例,多发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braininfarction,SBI)定义为临床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或尸解发现的梗死灶[1]。本研究收集自2000-2004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年龄>60岁非脑卒中患者130例中发现的44例(33.8%)SBI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源性栓塞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脑梗死的磁共振影像学特点。方法对符合TOAST标准心源性栓塞脑梗死并且DWI、MRA证实为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33例患者进行入院时病灶体积、形态及NIHSS评分及入院2周的NIHSS评分。结果(1)入院时DWI显示的梗死体积为(65.62±84.72)mm,NIHSS评分为(11.65±8.51)分;多发病灶15例(45.45%),单发病灶18例(54.55%);(2)入院2周时梗死体积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25,P〈().05),症状改善情况(入院时NIHSS评分一入院2周NIHSS评分)为(5.73±9.27)分。(3)梗死灶包括皮层+皮层下梗死、皮层+皮层梗死及多发皮层下梗死。结论急性心源性栓塞性大脑中动脉M1闭塞后梗死体积与发病后2周的预后有关;梗死灶形态表现多样。  相似文献   

7.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无症状性脑梗死螺旋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体格检查中的受检对象进行螺旋CT检查,以发现确认陈旧性梗死灶,并询问病史以排除以往有症状性脑卒中,同时进行影像学分类及病因追查。结果影像学改变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占82.4%;另一类是无症状性小梗死,占17.6%。梗死部位多在基底节、内囊、脑干、小脑。其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及冠心病伴房颤等。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以腔隙性梗死为多,认为影像学是确认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唯一检查方法。对高危因素的老年人进行普查和积极对因治疗对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或症状性脑梗死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在首发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影像学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对520例首发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颅CT和MRI检查,并对发现的14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脑卒中病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7.5%,其中86.56%为腔隙性梗死。病灶部位以放射冠区为最多(48.58%),其次为侧脑室旁(28.55%)及基底节区(9.17%)。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与症状性脑梗死一样,二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我院在1990年至1994年期间收治的脑梗死病人中有9例因降压治疗不当致脑梗死加重(原梗死面积扩大;新发生梗死灶;临床症状加重)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9例,男7例,女2例。年龄最小51岁,最大70岁,平均60.5岁。有高血压病史7例,糖尿病史3例,血脂及血流变学检查两项均有异常者8例,原为腔隙性梗死灶6例,小片状梗死灶3例;发病时最高血压为26.0/16.0KPa,最低为20.0/14.0kPa。1.2服药种类及剂量 服用降压药物最多3种(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复方制剂)。3…  相似文献   

10.
337例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 337例无症状脑梗死 (SBI)的临床特点。方法 在 1985~ 2 0 0 0年连续入院的10 74例脑梗死患者中 ,分出有梗死灶无卒中症状 (86例SI组 ) ,有卒中症状或卒中史而影像学发现无关梗死灶者 (2 5 1例SSI组 ) ,比较两组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SBI的发生率为 31 4 %(337/10 74 ) ,枕叶为其好发部位。两组间的危险因素相似 ,以高血压最高 ,SI组中女性高血脂的发生率较男性高 (P <0 0 5 ) ,SSI组中女性糖尿病的发生率较男性高 (P <0 0 5 )。SSI组智能减退的发生率较SI组高 (P <0 0 5 )。结论 SBI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首发症状性脑梗死(FEIS)与无症状性脑梗死(SBI)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纳入115例FEIS患者,依照是否伴有SBI分为SBI组和无SBI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SBI部位与FEIS部位是否有一致性、SBI数量是否影响FEIS的严重性.结果 合并SBI的FEIS患者伴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病者比例更高;SBI部位与FEIS部位是否具有一致性对FEIS严重性无影响;SBI数量多的患者FEIS病灶大.结论 SBI与FEIS存在一定相关性,伴有SBI数量多的患者FEIS梗死灶大,临床症状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ICASO)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梗死类型及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探讨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87例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ICASO性脑梗死患者,MRI和TCD检查分析影像学梗死类型及不同类型之间存在的脑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MRI所见脑梗死类型共分为区域梗死(30例,34.48%)、皮质下梗死(27例,31.03%)、边缘带梗死(18例,20.69%)和弥散小梗死(12例,13.79%),不同脑梗死类型发生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156,P=0.028);脑梗死类型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275,P=O.010),重度狭窄以皮质下梗死、边缘带梗死多见(均11/36,30.56%),完全闭塞则以区域梗死常见(17/34,50.00%)。脑血流动力学观察显示,不同脑梗死类型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与健侧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均P=0.000),其中以区域梗死最低,次之为边缘带梗死。结论ICASO以区域梗死多见,且脑血流动力学障碍存在于各种脑梗死类型中。提示应综合考虑脑梗死类型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选择恰当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出血性脑梗死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性脑梗死(HI)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梗死灶内出现继发性脑出血,可成分散状瘀点,也可融合成大片瘀斑,甚至形成血肿,常有梗死区血管再通、血管重建而引起。现将我科于2000年以来收治的2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亚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SWI检查,根据图像分析结果比较不同扫描序列所显示的梗死灶内出血灶数目及其阳性检出率;测量SWI序列出血最大层面出血灶面积和T2WI序列梗死灶最大层面的梗死灶面积,并行相关分析;观察SWI序列对梗死灶内静脉血管的显示程度,以及梗死灶以外区域微出血灶的诊断敏感性。结果20例患者SWI序列均显示梗死灶内出血,两名医师共诊断43个出血灶,其中SWI序列显示42个、T1WI序列25个、DWI序列15个、T2WI序列12个;SWI序列阳性检出率与T1WI、T2WI、DWI序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516,P=0.000)。T2WI序列梗死灶最大层面的梗死灶面积为(18.08±12.47)cm^2,SWI为(5.02±6.27)cm^2,梗死灶面积与出血灶范围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562,P=0.010)。其中,13例患者SWI序列检出梗死灶以外区域的微出血灶;12例显示梗死灶内小静脉血管分支减少和(或)变细,6例血管增多、增粗和(或)扭曲。结论SWI序列对出血性脑梗死病灶内出血的显示优于常规MRI和DWI序列,并能显示梗死灶内静脉血管的变化及梗死灶以外区域的微出血灶,可作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MRI常规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15.
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深部小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脑深部小梗死的发生频率和发病机制。方法86例发病时间〈1周的急件脑梗死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彩色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方法被明确诊断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并排除颈内动脉病变、心源性栓塞以及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观察梗死灶的形态学表现及特点,分析其发病机制。结果37例(43.02%)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深部小梗死,多呈孤立性单发病灶。其中内囊纹状体梗死及巨大腔隙者18例(20.93%),梗死灶体积多超过两个层面,少数病灶呈多灶分布的特点;直径较小的腔隙性梗死19例(22.09%),梗死灶体积〈15mm,多位于一个层面内。伴有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深部小梗死的患者,病情多不稳定,预后较差。所有脑深部小梗死患者均伴有大脑中动脉主干支狭窄,且梗死灶体积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有关,内囊纹状体梗死多见于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者。结论约50%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脑深部小梗死,其发病机制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斑块残端血栓蔓延堵塞深穿支动脉入口有关。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不同于经典的腔隙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6.
中青年脑梗死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120例中青年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改变。结果120例病人中,痊愈39例,明显好转45例,恢复较差33例,死亡3例.结论高血压病和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中青年脑梗死的三要原因,临床上以颈内动脉系统腔隙性梗死常见,其临床预后并非均为起性过程,积极控制高血压病及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降低中青年脑梗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后梗死灶体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收入我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 mRS 评分判断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采用 ROC 曲线预测患者临床转归梗死灶体积的最佳切点,采用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梗死灶体积的因素。结果梗死灶体积≤29.23 ml 时,其临床转归的效果较好,且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ROC 曲线下面积为0.997。梗死灶体积≤29.23 ml 组和梗死灶体积>29.23 ml 组患者,在年龄、NIHSS 评分、白细胞数、血清白蛋白、hs - CRP 、GHbA1c 水平及脑白质疏松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是脑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后梗死灶体积>29.23 ml 的保护因素(P <0.05),GHbA1c 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危险因素(P <0.05)。结论血清白蛋白、GHbA1c 水平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后梗死灶体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胼胝体腔隙性梗死的l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连续入住我院并行颅脑MR检查的脑梗死患者276例.结果 20例(7.2%)脑梗死患者的颅脑MRI显示有胼胝体腔隙性梗死灶.胼胝体腔隙性梗死大部分呈"指状",起自胼胝体下缘,伸入胼胝体内;少数病灶呈"小山丘状".结论 胼胝体腔隙性梗死并非罕见.胼胝体腔隙性梗死的形态与多发性硬化的胼胝体病灶相似,应注意鉴别.胼胝体腔隙性梗死也不是CADASIL的影像学特征,诊断时应注意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指临床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经影像学检查或尸解所发现的病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发现SBI广泛存在于中老年患者之中,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1,2].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SB1是发生严重的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3,4],而且绝大多数SBI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最终将演变成血管性痴呆[5].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CT和MRI-DWI在心源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89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首次和治疗中复查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首次影像学检查表现:单发47例,多发42例。C T检查57例,超急性期2例,急性期21例,亚急性期34例;M RI-DWI检查32例,超急性期15例,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7例。多呈片状、斑片状分布于皮质或(和)皮质下区,CT呈低密度灶,T2 WI呈高信号,DWI呈异常高信号,范围较 T2 WI大。大梗死灶(面积>3 cm2)55个,小梗死灶(1.5~3.0 cm2)42个,腔隙性梗死灶(<1.5 cm2)63个。(2)栓塞的血管分布:颈内动脉系统受累73例,其中大脑前动脉18例,大脑中动脉55例;椎基底动脉系受累11例,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同时受累5例。(3)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表现:72例治疗中复查检出出血性脑梗死34例,1~3 d检出5例,3~7 d 9例,7~14 d 17例,14 d以上3例;影像表现为在片状梗死区内斑点、片状,血肿样出血灶或多处皮质区梗死灶内出血征象,斑点片状28例,血肿样6例,中心型10例,边缘型19例,混合型5例。结论 C T和M RI能够为心源性脑梗死的诊断、随访复查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直接可靠的影像学依据,DWI比CT与常规MR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治疗决策的确立中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