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车晓芳  陈宏善 《物理学报》2011,60(4):43601-043601
(H2O)6是形成三维立体结构的最小水分子团簇并具有能量较低的多个稳定异构体.本文利用从头计算方法研究了各稳定结构的异构化过程.(H2O)6的环状结构与最稳定结构的能量差0.31 eV为一个氢键的键能.水分子团簇的异构化是分子间氢键打开或重组的过程,不同异构体之间的转化每次只涉及一个氢键的打开或重组,异构化的能垒高度在0.07—0.21 eV之间. 关键词: 水分子团簇 2O)6')" href="#">(H2O)6 异构化过程 从头计算  相似文献   

2.
葛桂贤  杨增强  曹海滨 《物理学报》2009,58(9):6128-613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CO吸附在镍团簇表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NinCO团簇的最低能量结构是在Nin团簇最低能量结构的基础上吸附CO生长而成,CO的吸附没有改变Nin团簇的结构;CO分子在Nin团簇表面发生的是非解离性吸附,与优化的CO键长(0.1138?nm)相比,吸附后C—O键长变长(0.1180—0.1214?nm),表明吸附后C—O键被削弱,CO分子被活化.自然键轨道分析表明,CO分子只与最近邻的Ni原子发生相互作用;CO分子与Ni原子相互作用的本质是CO分子内的杂化轨道与Ni原子3d, 4s, 4p轨道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nCO团簇')" href="#">NinCO团簇 n团簇')" href="#">Nin团簇 平衡结构 电子性质  相似文献   

3.
给出了优化小分子在团簇表面吸附结构的遗传算法.结合经验势函数,搜寻了水分子在(TiO2)n(n=3-6)团簇上可能的吸附方式;利用B3LYP/6-31G**方法对各种吸附结构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水分子主要通过O原子以非解离方式吸附到团簇中配位数较低或位置比较凸出的Ti原子上.分子轨道分析表明,水分子与团簇之间的成键主要来自吸附位Ti原子3s3p轨道的贡献,水分子的轨道保持了气相水分子中的基本特征,但离域化程度增大.NBO分析表明,Ti原子通过3sp向水中氧原子转移电荷,而水分子又通过轨道离域把电荷反馈到由Ti的3d4s等轨道形成的反键轨道.虽然吸附后水中O,H原子的净电量增加,但O-H键减弱.吸附后水分子的振动频率发生红移.  相似文献   

4.
锂原子修饰B6团簇的储氢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阮文  罗文浪  余晓光  谢安东  伍冬兰 《物理学报》2013,62(5):53103-053103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B6和LimB6 (m= 1–2)团簇的结构及其储氢性能. 结果表明, 氢分子在B6团簇的三种可能结构中均发生解离吸附, Li原子在B6团簇表面不发生团聚,每一个Li原子均吸附几个氢分子. 其中以两个Li原子修饰笼形B6团簇吸附完整氢分子数最多,储氢质量分数为20.38%, 氢分子的平均吸附能为1.683 kcal/mol,表明了它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作为储氢材料的可行性. 关键词: mB6 (m=1-2)团簇')" href="#">LimB6 (m=1-2)团簇 密度泛函理论(DFT) 吸附能 储氢性能  相似文献   

5.
张秀荣  王杨杨  李维军  袁爱华 《物理学报》2013,62(5):53603-05360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在B3LYP/LANL2DZ基组水平上对钨团簇吸附CO分子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WnCO团簇的基态结构是在Wn团簇中性或阴离子基态结构的基础上吸附CO生长而成; CO的吸附以端位吸附为主,桥位吸附为辅; CO分子在Wn团簇表面发生的是非解离性吸附. 与优化的CO键长(0.116 nm)相比,吸附后C-O键长变长(0.120–0.123 nm), 表明吸附后C-O键被削弱, CO分子被活化了.稳定性分析表明,在所研究的团簇中, W3CO和W5CO团簇的稳定性较强;自然键轨道(NBO)分析表明, W原子与CO分子相互作用的本质是CO分子内的杂化轨道与W原子6s, 5d, 6p和6d轨道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nCO (n= 1–6)团簇')" href="#">WnCO (n= 1–6)团簇 基态构型 稳定性 电子性质  相似文献   

6.
H+5团簇离子及其中性团簇产物H3和H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H+5的实验结果.分析讨论了H+5的 形成和分解途径.根据理论分析,以稳定的H+3为核心与一个或多个氢分子结合可能形成稳定的H+n氢团簇离子.另一方面,在高频离子源中, 有发生H+3与H2反应的条件.实 验中,从高频离子源引出的离子束被静电加速器加速,然后用9 关键词: +5团簇离子')" href="#">H+5团簇离子 3中性团簇')" href="#">H3中性团簇 4中性团簇')" href="#">H4中性团簇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Sc2,Y2和La2基本性质的计算,选择在较优理论水平下系统地研究了Scn, Yn和Lan(n=2—10)团簇的几何结构、稳定性、电子性质和磁性及其随团簇尺寸的变化趋势.此同族三种团簇的稳定性由原子密堆集几何结构效应决定,幻数均表现出一致的结果.Lan团簇的能隙比 关键词n')" href="#">Scn n和Lan团簇')" href="#">Yn和Lan团簇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性质 磁矩  相似文献   

8.
张秀荣  李扬  杨星 《物理学报》2011,60(10):103601-10360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在Lanl2dz基组水平上对WnNim(n+m=8)团簇的各种可能构型进行了几何参数全优化,得到了它们的基态构型;并对基态构型的平均结合能、Wiberg键级(WBI)、磁学性质、NBO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团簇随着W原子数的增多,稳定性增强,n≥5时,结构中都含有纯钨团簇的结构基元;W-W键级高于W-Ni键和Ni-Ni键;W5Ni3,W6Ni2团簇发生了"磁矩猝灭"的现象;在W,Ni原子内部,轨道电荷发生了转移,产生了"轨道杂化"现象,W,Ni原子之间也发生了电荷转移形成了较强的化学键. 关键词: nNim(n+m=8)团簇')" href="#">WnNim(n+m=8)团簇 几何结构 电子性质 密度泛函理论  相似文献   

9.
陈宏善  陈华君 《物理学报》2011,60(7):73601-073601
根据最稳定幻数MgO团簇的结构特点,对H2在岩盐和管状结构(MgO)9,12表面的吸附性质进行了从头计算研究.结果表明H2可以在处于团簇不同位置的Mg正离子或氧负离子上发生物理吸附;在Mg离子上H2以侧位方式吸附并向Mg转移电子,在O离子上H2以端位方式吸附并被明显极化.吸附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吸附离子的位置即配位数,Mg/O离子的配位数越低则吸附越强;在配位数相同时,H2在M 关键词: 团簇 MgO 2吸附')" href="#">H2吸附 DFT  相似文献   

10.
路战胜  李沙沙  陈晨  杨宗献 《物理学报》2013,62(11):117301-117301
Cu-CeO2体系因其特殊的催化能力而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水煤气转化反应等多个催化领域有重要应用.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 在原子和电子层面上系统地研究了单个Cu原子及Cu小团簇在CeO2(110)面上的吸附构型, 价键特性和电子结构, 结果表明: 1) 单个Cu原子的最稳定吸附位是两个表面O的桥位; 2) Cu团簇的稳定吸附构型为扭曲的四面体结构; 3) Cu原子及Cu团簇的吸附在CeO2(110)面的gap区域引入了间隙态, 这些间隙态主要来自于Cu及其近邻的O和表层还原形成的Ce3+, 间隙态的出现表明Cu的吸附增强了CeO2(110)表面的活性; 4) 吸附的单个Cu原子及Cu团簇分别被CeO2(110)面表层的Ce4+离子氧化形成了Cuδ+和Cu4δ+, 并伴随着Ce3+离子的形成, 这个反应可归结为Cux/Ce4+→Cuxδ+/Ce3+; 5) Cu团簇的吸附比Cu单原子的吸附引入了更多的Ce3+离子, 进而形成了更多的Cuδ+-Ce3+催化活性中心. 结合已报道的Cu/CeO2(111)界面特性, 更加全面地探明了Cu与CeO2(111)和(110)两个较稳定低指数表面的协同作用特性, 较为系统地揭示了Cu增强CeO2催化特性的原因及Cu与CeO2协同作用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2')" href="#">Cu/CeO2 U')" href="#">DFT+U 吸附 电子结构  相似文献   

11.
林峰  郑法伟  欧阳方平 《物理学报》2009,58(13):193-S198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0.25单层(ML),0.5ML,0.75ML和1ML吸附率下H2O在SrTiO3-(001)TiO2表面上的吸附行为.比较了不同吸附率下分子吸附和解离吸附的稳定性,利用微动弹性带(nudged elastic band)方法计算了H2O的解离势垒.结果表明:在低吸附率(0.25ML和0.5ML)时,H2O表现为解离吸附;在0.75ML吸附率下,分子吸附和解离吸附同时存在;而在全吸附(吸附率为1ML)时,分子吸附更稳定.基于对H2O分子与表面之间以及H2O分子之间的电荷转移和相互作用的分析,讨论了吸附率对H2O吸附和解离的影响. 关键词: 2O')" href="#">H2O 吸附 3-(001)TiO2表面')" href="#">SrTiO3-(001)TiO2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相似文献   

12.
王转玉  康伟丽  贾建峰  武海顺 《物理学报》2014,63(23):233102-23310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方法, 结合从头算的CCSD(T)方法对Ti2Bn(n=1–10)团簇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进行了研究. 发现两个Ti原子的掺杂导致Bn团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n的增大, Ti2Bn团簇结构生长非常规律. 所有的最稳定结构都可看成双锥结构, 并且两个Ti原子处在双锥结构的锥顶. 根据二阶差分能量分析, 得出Ti2Bn(n=1–10)团簇的幻数是6, 7和8. 进一步分析了团簇的Ti原子解离能、B原子解离能以及团簇的电子亲和势和电离势. 这些能量分析表明Ti2B6团簇既有良好的热力学稳定性, 又有良好的动力学稳定性. 应用前线轨道理论, 对Ti原子与B6之间的成键进行了分析, 了解其稳定性的根源. 关键词: 2Bn团簇')" href="#">Ti2Bn团簇 稳定性 从头计算 电子结构  相似文献   

13.
陈玉红  康龙  张材荣  罗永春  马军 《物理学报》2008,57(8):4866-4874
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Mg(NH2)2n(n=1—5)团簇各种可能的构型进行几何结构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对最稳定结构的振动特性、成键特性、电荷特性等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团簇易形成链状结构,Mg—N键长为0.190—0.234 nm,N—H键长为0.101—0.103 nm,H—N—H键角为100.2°—107.5°;团簇中M 关键词: 2)2n(n=1—5)团簇')" href="#">[Mg(NH2)2n(n=1—5)团簇 密度泛函理论 结构与性质 储氢材料  相似文献   

14.
李文杰  杨慧慧  陈宏善 《物理学报》2013,62(5):53601-053601
利用高精度从头计算方法研究了H2分子在Al7-阴离子团簇上的吸附及解离过程, 确定了分子吸附及解离吸附的稳定结构,并分析了各结构的光电子能谱. 计算表明H2在Al7-上为弱的物理吸附,吸附能约为0.02 eV;解离过程的能垒约为0.75 eV. 对团簇及解离吸附结构的态密度与实验得到的光电子能谱的比较表明二者能够很好地符合, 确定H2与激光烧蚀产生的团簇直接反应时能在Al7-上发生解离. 关键词: 7-')" href="#">Al7- 2')" href="#">H2 解离吸附 从头计算  相似文献   

15.
陈玉红  杜瑞  张致龙  王伟超  张材荣  康龙  罗永春 《物理学报》2011,60(8):86801-086801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H2分子在Li3N(110)晶面的表面吸附. 通过研究H2/Li3N(110)体系的吸附位置、吸附能和电子结构发现: H2分子吸附在N桥位要比吸附在其他位置稳定,此时在Li3N(110)面形成两个-NH基,其吸附能为1.909 eV,属于强化学吸附;H2与Li3N(110)面的相互作用主要是H 1s轨道与N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3N(110)')" href="#">Li3N(110) 2')" href="#">H2 吸附和解离  相似文献   

16.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GGA),在考虑自旋多重度后,预测了FeBN(N≤6)团簇的基态结构.结果表明基态团簇的自旋多重度分别为4,3,2,1,2和1,其中FeB4团簇比较稳定.同时对FeBN(N≤6)基态团簇的磁性做了系统地研究,发现除了FeB5团簇外,FeBN(N≤6)团簇的总磁矩和Fe原子磁矩随团簇尺寸的增大而减小. 关键词N团簇')" href="#">FeBN团簇 自旋多重度 磁矩  相似文献   

17.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GGA)对Zrn(n=2—16)团簇进行了结构优化、能量和频率计算.在充分考虑自旋多重度的前提下,对每一具体尺寸的团簇,得到了多个平衡构型,并根据能量高低确定了团簇的基态结构.综合团簇的结合能、离解能、二阶能量差分以及团簇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间的能隙可知Zr2,Zr5,Zr7,Zr13 关键词n团簇')" href="#">Zrn团簇 密度泛函理论(DFT) 基态结构 自旋多重度  相似文献   

18.
曹松  唐景昌  汪雷  朱萍 《物理学报》2001,50(9):1756-1762
用多重散射团族方法对SO2/Ni(111)吸附系统的S原子ls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求得吸附系统的局域结构。研究结果证实了SO2分子在Ni(111)表面是平铺吸附的,其最佳吸附位为fcc三度芯位。吸附分子的S—O键长比气体状态时增长了(0.007±0.002)nm,分子键角∠OSO减小了10°,SO2距衬底的吸附高度为(0.20±0.02)nm。理论计算与两组实验结果进行了直接比较。 关键词: 局域吸附结构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2/Ni(111)')" href="#">吸附系统SO2/Ni(111) 多重散射团簇方法  相似文献   

19.
葛桂贤  罗有华 《物理学报》2008,57(8):4851-485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对MgnOn(n=2—8)团簇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并对能量、频率和电子性质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当n=2,3时,团簇的最低能量结构是平面结构;当n≥4时, 团簇的最低能量结构可以看成是由Mg2O2和Mg3O3单元组成的三维结构.O—Mg—O的钝角和较多的电荷转移对团簇的稳定性 关键词nOn团簇')" href="#">MgnOn团簇 几何结构 电子性质  相似文献   

20.
葛桂贤  闫红霞  井群  张建军 《物理学报》2011,60(3):33101-03310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GGA)对Au n Sc3(n=1—7)团簇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并对能量、频率和电子性质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与纯金团簇相比,AunSc3 较早出现了立体结构,三角双锥结构的Au2Sc3是AunSc3(n>2)团簇生长的基元;Sc原子的掺杂提高了增强了Au 关键词n Sc3团簇')" href="#">Aun Sc3团簇 几何结构 电子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