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移动IPv6快速切换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本的移动IPv6切换延迟太大,不能满足实时业务的要求.因此IETF提出了基于隧道的移动IPv6快速切换协议.对移动IPv6的切换性能进行了分析,在无线局域网环境下提出了一种实现基于隧道的移动IPv6快速切换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结合使用链路连接触发器和快速路由器公告,实现了将无线接入点链路地址快速映射成其连接的接入路由器信息,并且使用接入路由器信息缓存机制来优化切换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移动IPv6快速切换,达到了很好的切换性能.  相似文献   

2.
移动IPv6快速切换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应用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本的移动IPv6切换延迟太大,不能满足实时业务的要求。因此IETF提出了基于隧道的移动IPv6快速切换协议。论文对移动IPv6的切换性能进行了分析,在无线局域网环境下提出了一种实现基于隧道的移动IPv6快速切换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结合使用链路连接触发器和快速路由器公告,实现了将无线接入点链路地址快速映射成其连接的接入路由器信息,并且使用接入路由器信息缓存机制来优化切换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移动IPv6快速切换,达到了很好的切换性能。  相似文献   

3.
时振宇  李昭  徐恪 《计算机工程》2008,34(1):111-113
802.11网络现有的切换方案可以解决域内切换问题,域间切换涉及网络层切换操作,导致较大的网络延迟和大量的分组丢失。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虚拟接口的802.11网络切换方法,通过对一个物理接口设备分时使用,使得无线终端在保证现有通信质量的情况下,平滑地完成与新无线访问点AP建立无线链路的过程。该方法具有实现简单、不用修改现有的Mobile IP协议等优点,在NS系统上的模拟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实时交互式应用对移动切换过程中的网络质量需求。  相似文献   

4.
高速移动的无线节点在接入点间切换时,切换延迟较大、丢包率较高.在单网卡切换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网络中断的现象.该文结合地铁无线通信环境对切换延迟和丢包问题进行研究,为移动节点配备两块无线网卡,控制两块网卡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无线切换和数据传输.测试结果表明,双网卡软切换机制无需修改网络层及上层协议栈,在特定环境中可以实现低延迟和零丢包.该切换机制已经在地铁信号系统国产化预研项目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AP预先转发的802.11无线局域网切换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EEE802.11无线局域网(WLAN)规范包括MAC子层和物理层(PHY)两个协议层,支持结点的移动通信,但它并没有提供移动主机(MH)的无缝切换算法.当MH从当前的接入点(AP)覆盖小区移动到另一个AP小区时,由于通信的暂时中断会对系统的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的切换算法包括硬切换(hard-handoff)和平滑切换(smooth-handoff)等,这些算法要么丢包率大,要么切换延迟长,对切换的性能改善程度并不是很高.从切换延迟和丢包率两方面人手,提出了一种AP预先转发的WLAN切换算法,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切换算法的整体性能优于其他算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IEEE802.11标准中有关无线切换规定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无线接入点(AP)邻居表的滑动平均值预测策略.通过运用背景扫描机制获取AP信号强度,该策略动态地计算信号强度平均值以决策移动终端(MH)发起切换的时间点.为降低切换过程中数据传输的丢包率,该策略还结合了邻居表将数据路由至候选AP,使得MH与候选AP建立连接后接收到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策略有效地减少了MH切换过程所消耗的时间,同时保证了切换过程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在vxWorks操作系统驱动层实现冗余网卡链路检测与快速切换的方法(虚拟网卡),详细阐述了实现的方法及实现中注意的一些问题。采用该方法可以快速、无缝地进行链路切换,更为有效地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目前流行的Mobile IP切换都假定了IP层无法得到链路层信息,所以,只能通过周期性地广播代理广告来实现位置移动检测,因而浪费了无线带宽,延长了切换时间,降低了TCP性能.一方面随着无线网络带宽的不断增高(当前的带宽已达到2Mbps),无线链路上的信息传输延迟将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在移动计算环境中,如果IP层能够及时获得一些无线链路层的信息,那么上述的缺点就能被有效地克服.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链路层支持的快速Mobile IP切换算法,分析了快速Mobile IP切换算法和三个已知切换算法的切换时间,并在我们已完成的宽带无线IP网络中对上述切换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理论分析和对比实验均表明快速Mobile IP切换算法的延迟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且极大地改善了TCP性能.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的井下有线调度系统不能满足移动性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智能煤矿机车调度管理系统的无线接入点间快速切换算法。该算法对无线接入点的覆盖区域进行划分,并使用主、从接口分别进行通信与连接,有效减少了终端在不同无线接入点间切换的时延。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减少切换延时,且在信号不稳定时也有良好表现。  相似文献   

10.
移动主机(MH)在域间切换时延迟较长,不能实现快速切换。为支持MH域间的快速切换,该文在层次移动IP(HMIP)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扩展的层次移动IP(eHMIP)协议,使得域间切换分组丢失延迟与MH到家乡网络之间的距离无关。以注册信令开销、切换分组丢失延迟为性能评价指标,对基于HMIP和eHMIP协议的切换性能进行分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eHMIP协议的平均切换分组丢失延迟低于HMIP,但注册信令开销略高于HMIP。  相似文献   

11.
针对移动节点(mobile node,MN)在无线局域网中切换时,产生的切换延迟会严重影响实时应用的性能和丢包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预处理的切换模式。该模式是在满足预处理条件下,启动一种预先信道扫描算法,实施数据包的预转移和预恢复操作。这种切换模式不仅消除了切换过程中的信道扫描,而且实现了提前将发往MN的数据包转发到目的AP,从而解决了MN与对端主机建立路径所造成的丢包率过大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切换模式降低了对实时应用的影响,达到了降低丢包率、减小切换延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无线局域网的快速切换过程中,当存在多个可选的目标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时,为了均衡负载,提出一种结合AP剩余带宽、信号强度以及AP当前负载比的目标AP选择方法。在所有可能的邻接AP中,若AP的剩余带宽小于移动终端所需带宽,则对这些AP不予考虑,否则,利用其邻接AP的负载比和终端接收到的AP的信号强度,计算函数,选择函数值最大的AP进行连接。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整体性能上优于其它方法,没有出现某个AP负载超载。  相似文献   

13.
无线公交车载网络切换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公交车乘客提供高质量的Internet服务可以让其在乘车过程中享受娱乐及工作,进而大大提高乘客的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文针对公交车载网络的切换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一种改进的公交车载网络结构,进而提出一种基于数据传输速率的切换触发机制。该机制可以准确触发切换,减少切换开销,改进通信稳定性。针对公交站点存在多个访问点的切换场景,本文进一步提出一种合适的切换策略-M-Handoff。M-Handoff以负载均衡为目标进行访问点选择,同时可以保证各个已连接的公交车辆的平均吞吐率。仿真实验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以上机制可以较好地提高系统性能,能更好地适于公交车载通信。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IEEE 802.11 WLAN环境下基于移动预测的快速安全切换方法。使用平均切换位置模型从邻居APS图中选择被扫频的AP,将重认证过程与扫频过程合并一起进行,用单播方式发送探测帧。既减少了整个切换过程的时延也保护了扫频过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明显地减小了切换时延。  相似文献   

15.
移动因特网切换损失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仿真研究了移动因特网网络层的硬切换和半软切换在泊松和自相似流量下的切换损失率,其中自相似流量下的切换损失率研究尚属首次,仿真数据表明,对于泊松和自相似流量,半软切换可以提供比硬切换更低的切换损失率,在网络负载均值和切换算法相同的情况下,自相似流量下的切换损失率要明显低于传统泊松流量,通过分析泊松和自相似流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尝试给出产生这一区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陈圣达  吴振强 《计算机工程》2011,37(18):100-102
移动终端在接入点(AP)之间切换产生的时延和抖动严重影响实时业务的质量。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接入点的快速切换方案,采用两级触发机制减轻移动终端和AP的工作量,利用改进的先应式邻居缓存机制避免频繁切换导致的AP缓存溢出问题,通过邻居AP信息表和切换决策算法找到最佳目标AP。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较低的网络吞吐量和功耗,可以减少77.1%的切换时延。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移动IP中的切换时延和丢包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链路层触发的双链路移动IP系统的实现方案,即利用链路层触发提前发起切换缩短切换延时,利用链路冗余防止丢包达到无缝切换的效果。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和结构,以及链路层触发的发现、无线连接控制、移动路由和隧道的实现方法。最后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通过与基本的移动IP系统进行比较,验证该系统达到了无缝切换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