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东省碳减排总量目标的地区分解及其盈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文声  胡新艳 《热带地理》2014,34(5):618-626
合理界定初始排放权并进行排放权交易是实现减排目标和减排资源最优配置的关键。对低碳试点省广东进行减排目标地区分解,既能明确减排责任,又能使碳交易变得更加明确而具有可操作性。设定广东碳减排目标的假设情景,以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最优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引入兼顾人均平等和历史责任的“碳预算”思路,对广东省减排目标进行地区分解,计算各市排放权配额并测算未来时期排放权的盈亏格局,初步模拟广东省各市之间“碳交易”基础。结果表明:1)1985―2020年全省累积碳排放配额区间为524 659.185 5~542 518.565 2万t,人均碳排放配额区间为57.065 5~59.008 0 t/人。人均碳排放配额、人口数量和实际碳排放量是影响各市排放权配额的重要因素。2)预计到2020年7个城市将出现“碳预算”赤字,主要分布于珠三角;14个城市拥有“碳预算”盈余,集中分布在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  相似文献   

2.
在测算2000~2018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及其效率的基础上,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视角构建了旅游业碳减排潜力指数,综合运用均方差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揭示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力区域差异及其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公平均值不断下降,但效率均值有所提升,二者在地理空间上呈反向分布特征.(2)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  相似文献   

3.
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鲁凤  徐建华 《地理科学》2005,25(4):401-407
用锡尔系数对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基于三大地带——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区(市、区、自治州)三级结构的地域行政单元,运用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定量测度,将中国地区差异分解为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和三大地带内省间的差异以及各省区的省内差异,发现省内差异对于中国整体区域差异的影响较三大地带间差异和三大地带内省间差异显著得多,是构成全国整体区域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库兹涅茨比率的分解及其在我国地区差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区域差异及其变化是区域经济学和地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通过探讨区域差异研究中不同模型之间的关系,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指出了基尼系数等指标在描述区域差异方面的局限性。考察了库兹涅茨比率的独特作用,通过对库兹涅茨比率的分解和计算,发现了导致中国区域差异变化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差异的表现和内在原因不同,取决于低收入地区人口比例和高收入地区经济总量所占比例这两个因素的对比。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显现出一定的效果,未来国内区域差异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相似文献   

5.
王桂新  李刚 《地理学报》2020,75(11):2431-2442
自1999年以来,中国开始生态省建设试点,探索加强生态环境整体性治理之路。生态省建设作为国家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是否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利用2000—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准自然实验方法,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和评估了生态省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生态省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质量,而且具有显著且稳健的碳减排效应;生态省建设的碳减排作用主要是通过经济阻碍效应、生态保护效应及产业结构效应实现;生态省建设虽然对减少碳排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区域建设不平衡,生态产业发展落后,生态创新、技术进步乏力等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可为更好地推广生态省建设经验、提高生态省建设的碳减排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业的产值规模、产业人口规模、开发企业数量、利润总额、净资产等都在大幅增长,并且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省域尺度的中国房地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结果表明,区域差异十分突出,东部极化效应依然明显,东、中、西部的梯度优势依次递减。最后依据不同年份的省域面板数据,进行了差分GMM和系统GMM回归分析,解释了房地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性质。  相似文献   

7.
经济层面和技术层面的碳减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关资料和事实表明,全球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碳减排工作是缓解温室效应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当前科学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从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当前碳减排方面的研究进展。经济层面的研究,包括数量化模型、碳税机制和碳减排附加效应几个方面。专业技术方面的研究,包括对碳行为的源汇和贮量的计算研究、碳循环研究、以及减少碳排放的工业技术的运用等。文章还简要提出了中国在碳减排研究方面应采取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凯  余芳芳  胡奕  甘畅 《地理科学》2022,42(6):1034-1043
基于2000—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自下而上”法和Super-SBM模型测度30个省(区、市)的旅游业碳减排潜力,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力的空间关联日趋紧密,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数呈增长态势,网络效率和网络等级度呈下降态势;②东部区域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对降低旅游业碳减排潜力所需要素的掌控与支配能力较强;西部区域在网络中居于边缘位置,难以影响和控制其他省(区、市);③北京、天津、江苏和上海属于“净受益”板块,广东、浙江和福建属于“经纪人”板块,吉林、内蒙古等23省(区、市)属于“净溢出”板块;④空间邻接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产业结构差异、技术创新水平差异和旅游业人数规模差异共同驱动着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地区住房结构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住房结构是决定地震灾害脆弱性的重要因素。对全国农村住房结构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科学评估农村房屋脆弱性的基础。首先,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五普)结果,将农村房屋分为“钢混”、“砖混”和“传统结构”(包括五普中住房墙体材料的“木、草、竹”和“其他”2个类型)3种结构类型,建立了全国县级尺度农村住房数据库,共2699个区县。探讨农村住房结构的空间差异,遴选可能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归纳出影响各类房屋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砖混结构是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最主要的住房结构类型,尤其在中东部地区的比例很高,而传统结构住房在西部地区所占比例较高(接近50%),影响这两种结构住房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地域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越高,砖混结构房屋比例越高。钢混结构在农村房屋中所占比例普遍很低,东中部地区比西部、东北略高,气候、非农就业和镇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了降低农村地区地震脆弱性,建议中国农村政策应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主,并积极推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还需要在农村地区逐步推广房屋抗震规范。  相似文献   

10.
以黔江地区为例,分析了我国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具备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把区域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系,并采用灰色系统等定量分析技术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排放强度目标下中国最优研发及经济增长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永彬  王铮 《地理研究》2014,33(8):1406-1416
以研发投资为减排手段,在最优经济增长模型框架下构建碳排放强度目标约束下的最优控制模型,并针对中国2009年提出的排放强度目标“2020年排放强度降低到2005年的40%~45%”,研究了同时满足减排目标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下的最优研发投资路径以及经济平稳增长路线。模拟发现: 前轻后重的研发投资路径有利于最大化社会成员的效用,而为了完成减排目标,中国需从2014年开始大幅提高研发投资到2.85%,随后每年都要保持在3%的水平;受此影响,经济平稳增长速度在2014年出现明显回落;排放强度路径呈现从缓慢下降到迅速下降而后降速趋缓的走势;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在2014年继一个小高峰后出现短暂的下调。  相似文献   

12.
以市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2000—2012年人均GDP为特征量,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进行时空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实力逐年增强,产业结构逐步向高层次结构迈进;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少数市域人均GDP处于极端高水平,而65%左右的市域处于西部平均水平以下;整体市域经济格局呈现"弱者不进,强者进缓,中间颠倒"的发展状况;市域人均GDP的绝对差异在增大的同时,相对差异先增大后波动减小;人均GDP空间自相关显著,局部地区经济空间差异明显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区域在空间上出现集聚分布。最后,从自然环境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政策效应以及路径依赖等方面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制造业节能潜力的区域及行业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度依赖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发展特征使中国制造业具有较大节能空间。通过计算中国各区域、各省市制造业及其分行业的能源强度和节能潜力,分析了制造业节能潜力的区域差异和行业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能源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且东部地区远低于中西部地区,但近几年区域间能源强度差距在逐步缩小,同时各区域内部不同省市间能源强度差距也在不断拉近。2高于全国平均节能潜力水平的省份有17个,且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些省市的平均节能潜力都在70%以上,说明中国大部分地区制造业节能空间很大。3高节能潜力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对能源利用效率要求较高、产业前后向关联效应较强的行业。4虽然各省市制造业分行业节能潜力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但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的节能潜力在各地区排名都很靠前。5在制定节能政策和措施时,不但要根据各地区资源、能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差别化对待;还要充分考虑行业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课文,是地理教师的重任。指导的关键在于提出恰当的问题和恰当的阅读方法(学法)。下面以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为例,说明课文阅读指导方法的具体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刚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142-145,160
我国在全球的碳减排上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当前的碳减排方案,可以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伞形国家集团"、"欧盟"、"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三大集团。各个集团出台不同的碳减排方案。深入分析美国与欧盟的碳减排方案,有利于我国制定更为科学的碳减排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美国与欧盟的碳减排方案存在差异,但是可以发现它们的碳减排方案都是基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考虑,都是一种国家利益的考量。因此,在未来的碳减排上,我国应该秉承将碳减排与经济发展挂钩的基本策略;此外,尚需要进行一些国际谈判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根据能源消费历史状况及氮氧化物排放因子,计算中国各省区1999-2008年氮氧化物排放量.基于2008年氮氧化物排放量,对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和万元产值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区域分布格局及其成因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基于1999-2008年氮氧化物排放量和经济发展数据,建立30个省区万元产值氮氧化物排放量随人均GDP变化的环境学习曲线,并以该曲线为依据,分析2000年、2003 年、2005年和2008年4个时段的减排潜力变化及氮氧化物减排潜力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万元产值氮氧化物排放的负荷越小,万元产值氮氧化物减排的潜力越小;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万元产值氮氧化物排放的负荷越大,万元产值氮氧化物减排的潜力越大.  相似文献   

17.
青海三江源地区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易湘生  尹衍雨  李国胜  彭景涛 《地理学报》2011,66(11):1451-1465
利用青海三江源地区12个气象站1961-2010年月气温资料及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样条函数插值、Mann-Kendal检验等方法对气温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三江源地区及3个源区年、四季平均气温出现多次冷暖波动过程,但在统计意义上均呈显著增温趋势,2001年以后增温明显.其中,春、夏、秋季和全年平均气温从20...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城市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因素分解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李莉  刘慧  刘卫东  刘毅 《地理研究》2008,27(5):1048-1058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以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区域分析单元对1999~2004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差异进行了考察。首先基于GDP及其变化与人均GDP水平,对各城市区域经济增长类型进行划分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区域差异性;其次,对中国各城市GDP增长进行了空间和因素分解。研究发现,一些经济相对衰落的省区中仍然存在经济相对崛起的城市,且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在所属省区的序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其在全国的经济规模序位的变化;资本要素对于中国各城市第二产业GDP增长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但是城市在实现资本拉动驱动下的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本的产出效率并没有提高。我国十五期间,各城市第二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普遍降低,表明劳动力要素对第二产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刘帅 《地理研究》2021,40(2):310-325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本文从悲观、中观和乐观三种情景预测了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根据各地疫情严重程度分别用不同情景利用历史数据预测了各省2020年经济数据,随后运用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了疫情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即使在悲观情景下,中国经济在2020年仍能实现1.90%的增长,完全有能力实现"六稳""六保"任务,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中观和乐观情景下,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2.20%和3.74%;地区差异分析表明,地区差异扩大的趋势放缓,地区内部的不平衡加剧,而地区之间的差距变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疫后恢复为契机,充分挖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实现区域增长接力,稳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状况及驱动因子.基于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土地利用类型年均变化幅度、年均变化率与相对变化率5个指数,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3年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耕地和林地的变化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交通用地明显增加,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2)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总体呈增长趋势.(3)8类土地利用类型中,园地的区域变化差异较大,牧草地区域变化差异较小;贵州省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东部地区显著.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