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曹丽  卢西健  张西春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1):2277-2277
输注血液及血液成分具有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其原因之一是对血液进行初复检时,由于灵敏度和窗口期的问题,导致病毒标志方法学上的局限性,不可完全剔除携带致病病毒血液,二是还有一些未列入必检项目的病毒及医学手段未能检测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2.
赵树铭  滕苗  李兵  成晓玲 《重庆医学》2003,32(8):1004-1005
目的 探讨亚甲基蓝/光化学法对血浆CMV灭活的效果。方法 应用ELISA对献血者进行CMV-IgM抗体筛选,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仪对亚甲基蓝/光化学法处理的CMV-IgM抗体阳性血浆进行CMV核酸检测。结果 在166例血浆标本中,经ELISA检测发现33例CMVIgM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9.9%;在33例CMV-IgM抗体阳性血浆中,经亚甲基蓝/光化学法灭活后,定量PCR检测特定的CMVDNA片段拷贝数为0。结论 初步证明用亚甲基蓝/光化学法对血浆CMV可能有一定的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3.
输血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措施.和其他临床治疗方法一样,输血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并发症和输血相关的传染病(病毒、细菌感染、梅毒和疟疾等)发生,尤其是多种肝炎病毒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人类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输注血浆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因此血浆的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如我国上海。每年有15~20万人次接受输血治疗,其中约有40%输注血浆。输注血浆能治疗疾病。但血浆中可能携带的一些病毒,如人类免疫陷缺病毒(HIV)、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肝炎病毒(HBV、HCV、HDV、HEV、HAV、HG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小病毒B19、新克雅氏病毒、SARS冠状病毒和West Nile病毒等,也可能引起输血相关的病毒性传染病。目前,有3道安全防线用于控制经输血传播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除谨慎地筛选无偿献血者(第一道)和严格地进行病毒筛查检测(第二道)外,还依赖于第三道防线一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新鲜血浆100份,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对上述两组标本进行PT,APTT,TT,TP,Fg,FⅤ,FⅧ的测定。对照组,新鲜冰冻血浆(FFP)组,不进行病毒灭活,直接进行检测;试验组,先对其进行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再检测。结果试验组中APTT、FⅤ、FⅧ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降低(P<0.01);PT、TT、TP、Fg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MB-P法病毒灭活对于新鲜血浆中内源性凝血因子,特别是不稳定因子FⅤ、FⅧ及APTT有显著影响,对外源性凝血因子及Fg、血浆蛋白成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凤君  林武存  王甜甜  王泽容  刘璐 《重庆医学》2007,36(24):2498-2499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MB)法病毒灭活血浆在制备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标准。方法(1)建立MB法病毒灭活血浆制备操作规程;(2)用血凝仪检测病毒灭活前后血浆内FⅧ、Fib的含量(n=16);(3)电子秤称量病毒灭活前后血浆容量(n=25);(4)1%比例抽查并进行细菌培养,观察输注后的不良反应。结果病毒灭活后血浆内FⅧ、Fib含量和血浆容量与灭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但Fib、血浆容量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要求;血培养检测未见细菌生长;临床输注后无不良反应。结论MB法病毒灭活血浆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严格无菌操作。  相似文献   

7.
<正>亚甲蓝(methylene blue 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作为唯一获准用于临床的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该方法病毒滴度降低程度与所用的可见光强度和亚甲蓝浓度有直接关系,效果明显。1亚甲蓝光化学法的原理及优势亚甲蓝(MB)又叫美蓝,是一种染料,属于吩噻嗪类化合物,分子量为319 185,其最大吸收波为600~700 nm。它是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亚硝酸盐和氰化物中毒。治疗亚硝酸盐和氰化物中毒的治疗剂量分别为维持在1~2 mg/(kg·d)和5~10 mg/(kg·d)。亚甲蓝光化学法中使用的MB剂量是1  相似文献   

8.
随着输血事业的快速发展,输血安全已成为临床输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始终是血站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对此血站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血源管理,从低危人群中发展无偿献血者和固定献血者,实行采供血及筛选检测的全面质量管理,把好试剂质量关,严格检测血液并实行隔离放行等措施。目前广泛采用酶联法检测血液,检测技术较为局限,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存在病毒标记物检测技术的窗口期、试剂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亚甲蓝光化学法(MBP)对血浆中水疱口膜炎病毒(VSV)的灭活效果.方法 将7.12 logTCID50·mL-1 VSV加入血浆中,采用不同的参数组合[亚甲蓝(MB)浓度(0.8、1.3 μmol·L-1)、光照强度(20 000、50 000 LUX)、光照时间(10、20、30 min)]灭活处理后,分别将样品加入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单层细胞中培养,观察细胞病变(CPE)状况,评价病毒灭活的效果.结果 经过30 min灭活处理,可将病毒彻底灭活,病毒滴度下降6 log值以上.实验设置的MB浓度和光照强度对血浆病毒灭活的影响不明显.结论 在MB浓度为0.8 μmol·L-1和光照强度20 000 LUX的条件下,处理血浆30 min以上就能有效灭活血浆中的VSV病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血浆经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总蛋白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双缩脲蛋白血浆测定法,用日立7080生化分析仪直接测定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总蛋白的数据。结果分析测定数据,最初数据显示,血浆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总蛋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深入分析后,最终结果显示血浆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总蛋白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亚甲蓝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总蛋白变化无差异,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1.
袁连根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9):96+133-96,133
目的探讨过滤手法对亚甲兰残留率和血浆保有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50袋血浆过滤手法改进后实验结果数据与未改进组的对比,评价过滤手法对亚甲兰残留率和血浆保有率的影响。结果过滤手法对亚甲兰残留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浆保有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过滤手法的改进在确保血浆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血浆的保有率,且该方法简单、高效,值得在血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陈秀兰  杨君  王红 《安徽医学》2023,44(5):615-617
输血安全面临免疫反应和感染风险两大管控点。保障血制品的安全是血液管理的核心,也是临床用血的基本要求。选择合适的病毒灭活技术是降低经血传播病毒风险的重要手段。理想的病毒灭活方法应能有效地杀灭和去除病原体,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血制品有效成分的损伤。亚甲蓝光化学法是一种采用光敏剂与光照相结合的技术,能灭活多种病毒,保障血浆制品的安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血浆输注在临床输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新鲜冰冻血浆(FFP)因其含有全部凝血因子,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凝血因子缺乏,活性降低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临床应用相当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对输血传播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而血浆在各种血液成分中,是传播病毒危险性较大的一种。由于我国血浆输注量较大,但病毒灭活尚未普遍推行,所以血浆输注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在发达国家,从全血分出的血浆的10%~20%直接用于临床输注,其余大部分作为原料经过病毒灭活制备血浆蛋白制品。而在我国,还较广泛地存在着血浆滥用的现象,大部分从全血分离出的血浆直接在临床输注,主要原因是医生对血浆输注适应证和血浆输注的病毒的危险认识不充分。另外,血浆输注价格较白蛋白、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剂低,经济条件制约及我国目前白蛋白供应不足的现状也是导致血浆滥用的原因之一。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且能应用于单袋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来处理临床输注血浆,对于提高输血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新鲜冰冻血浆在亚甲基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后总蛋白、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方法 统计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随机抽检的48份新鲜冰冻血浆和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抽检的48份病毒灭活滤白新鲜冰冻血浆,经37 ℃水浴融化后测定总蛋白、Ⅷ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鲜冰冻血浆经过亚甲基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后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血浆经亚甲基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处理能够提高输血安全性,同时部分血浆成分含量有一定下降.  相似文献   

15.
自体血浆MB/光化学病毒灭活疗法对HIV/AIDS.TAA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自体血浆MB/光化学病毒灭活疗法对经输血途径感染艾滋病毒感染者(HIV/AIDS.TAA)的临床疗效和免疫疗效。方法:以自主设计组合的自体血浆MB/光化学病毒灭活治疗系统,对6例HIV/AIDS.TAA施行非常规药物抗病毒、免疫治疗。结果:6名接受治疗的患者,经2~3疗程共6 mon的观察,临床主要症状改善和消失。CD4+T淋巴细胞逐渐上升。结论:近期临床抗病毒、免疫治疗有效,值得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在冷沉淀病毒灭活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12袋新鲜血浆平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加入终浓度1μmol/L亚甲蓝溶液按照50 mA,15 min进行病毒灭活处理,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生理盐水不做灭活处理,分别按照常规方法制备冷沉淀,贮存7 d后分别检测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前后冷沉淀中凝血因子Ⅷ(clotting factorⅧ,FⅧ)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含量。结果实验组FⅧ和Fib的含量分别为(193.79±24.95)IU/U,(85.00±6.50)mg/U,对照组FⅧ和Fib的含量分别为(218.55±16.61)IU/U,(114.00±9.70)mg/U,两组之间FⅧ含量无统计学差异,Fib含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方法是否可应用与冷沉淀病毒灭活,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7.
为了加强输血安全,减少因输血而传染上经血液传染的疾病,本文对输血存在的风险、病毒灭活血浆的意义、病毒灭活血浆的原理的方法以及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进一步说明了输血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合理使用病毒灭活血浆,可以降低因输血而传染疾病的意义,指导临床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18.
王磊  侯哲萍  王晓辉  狄建设 《吉林医学》2010,31(12):1623-1623
目的:通过对血浆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总蛋白和HBV-DNA的测定比较,判断亚甲蓝光化学疗法病毒灭活效果和对血浆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血浆总蛋白测定采用双缩脲法;HBV-DNA定量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结果: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总蛋白平均水平相同,都符合≥50g/L的国家标准;HBV-DNA阳性血浆在经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后血浆HBV-DNA转为合格。结论: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技术对血浆HBV病毒有杀灭作用,对血浆蛋白浓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成分输血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血浆用量日益增大,输血安全口益受到人们重视,对血浆的病毒灭活是保障输血安全的措施之一.在血浆的病毒灭活各方法中,亚甲蓝光化学法的效果已被证实,其病毒滴度减少程度与所用的光照强度和亚甲蓝(MB)浓度有直接关系.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经血传播的HBV、HCV、HIV等脂质包膜病毒均有较好的灭活效果.但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的效果受到各因素如光照时间、光照强度、血浆量及亚甲蓝浓度等影响.于是在应用亚甲蓝光化学法设计相关产品时会受到上述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将此法应用到血浆袋的报道极少.本研究采用以亚甲蓝光化学法设计的血浆病毒灭活剂过滤血浆袋及配套使用的血液照射柜,将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过程中的各步骤规范化、整体化、标准化,消除了病毒灭活过程中隐含的各种干扰因素,从而找到了一条将亚甲蓝光化学法应用于血浆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何伟兰  覃益康 《医学文选》2006,25(3):F0003-F0003
广西血液中心最近推出一项新产品——血浆病毒灭活制品,该产品经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