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评价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变化。方法:连续选择84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其中无症状性心力衰竭28例,轻中度心力衰竭40例,重度及难治性心力衰竭16例。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同步性,以室间机械延迟(IVMD)表示,室内收缩同步性以收缩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表示;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B型利钠肽(BNP)和QRS波时限。结果:IVMD、Ts-SD和QRS波时限随心衰加重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QRS波时限≥120 ms比例比较无差异(P=0.593),各组QRS波时限≥120 ms较120 ms患者的IVMD、Ts-SD、LVEDd和BNP水平升高,LVEF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心脏病不同程度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不同,需结合心功能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 波变化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中的评估应用情况.方法:选择 2020 年 1 月至2023 年 1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 106 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不同将患者分为61例QRS波群时限≥110 ms组和45例QRS波群时限﹤110 ms组.分析比较两组的心功能分级,心功能指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DD)和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以及QRS波群与心功能分级和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QRS波群时限≥110 ms组心功能Ⅱ级构成比显著低于QRS波群时限<110 ms组,Ⅳ级构成比显著高于QRS波群时限<110 ms组(P<0.05),两组心功能Ⅲ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RS波群时限≥110 ms组LVEF、LVFS显著高于QRS波群时限<110 ms组,LVDD明显低于QRS波群时限<110 ms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衰患者QRS波群时限延长与心功能分级(r=0.713,P<0.001)和LVDD(r=0.697,P<0.001)呈负相关,与患者LVEF(r=-0.729,P<0.001)和LVFS(r=-0.708,P<0.001)呈正相关.结论:QRS波群时限延长越长,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级和LVEF,LVFS越高,LVDD越低.QRS波时限延长与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级和LVDD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16例三腔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摸索多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方法12例原发病为扩张型心肌病及4例原发病为缺血性心肌病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男性,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0.44岁,植入双心室同步起搏器。全部患者术前1周接受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临床心功能评价等作为基础对照,术后6、12、18、24个月重复上述检查。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心电图显示QRS时限较术前缩短,临床评价及超声测定的心功能情况明显改善。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能改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长期右室心尖起搏患者的起搏QRS时限与左心结构、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心室间不同步的关系。方法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共105例,通过常规体表心电图测得起搏QRS(pQRS)时限,运用常规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主动脉根部内径(AO)、左房内径(LAD)、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Ds)、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pQRS时限与以上各心超指标的关系。结果 pQRS时限与LVDd、LVDs及IVST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4、0.385和0.289,前两者P〈0.01,后者P〈0.05),与LVEF负相关(r=-0.312,P〈0.05);pQRS时限与LAD的相关性更显著(r=0.595,P〈0.01)。以pQRS时限≥180ms诊断左房扩大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49%和67.74%。结论对于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pQRS时限与左心大小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相关;pQRS时限延长(≥180ms),提示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B-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对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临床评价遥方法选择2010 年3 月~2017 年1 月于我院顺利完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46 例遥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 个月,对患者进行NYHA分级标准评估,通过采取心脏超声来对相应患者的LVEF(左室射血分数), LVESVI(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相关指数进行评价,并且采取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 研究对象手术前后BNP 的表达水平,随后运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检验结果遥结果终点观察达到6 个月,研究对象LVEF, LVESVI 及心脏功能NYHA分级标准均较治疗前明显表达上调,且有统计学差异(<0.05)曰患者BNP 的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 低,且有统计学差异(<0.05)遥结论CRT 明显改善慢性心衰的心功能,通过检测患者BNP水平可对其做出有效评价遥  相似文献   

6.
心脏记忆是近20年来才被人们开始认识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未出现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等疾病,心电图未见异常的情况下,若给心脏施加易位电刺激一段时间,如心室起搏在恢复为正常窦性节律后心电图T波仍与起搏时QRS波同向及起搏停止后T波记住了起搏时QRS波形态,且这种记忆维持一段时间后才会消失。由于T波的记忆现象会影响心室复极和动作电位的不应期,有诱发或抑制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且由它引起的T波形态的改变,与许多病理状态下,如心肌缺血时T波的形态相似,容易产生混淆等特点,使心脏记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重点介绍了心脏记忆现象及其产生的电生理离子通道机制,并总结了当前的主要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7.
希氏束-浦肯野纤维是心脏传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氏束起搏(HBP)是通过自身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传导,具有保留心脏机械同步性的优势,是目前最生理性的心脏起搏方式,可避免心室收缩的不同步,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HBP分为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和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对于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右室起搏导致心功能恶化、因房颤合并心衰行房室结消融控制心室率以及部分符合CRT适应证的患者,希氏束起搏可显著改善心功能,本文就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血液中B-型利钠多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BNP)水平和心脏同步化治疗病人临床情况演变的关系。方法30例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和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的心力衰竭病人,平均年龄67±11岁,接受双心室同步化起搏治疗,随访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和血浆BNP,平均随访时间12±8月。结果NYHA心功能分级由2.9±0.5改善为2.11±0.34(p=0.03);由于心衰而再次住院的次数,由术前6个月的1.9±0.8降低到术后6个月的0.9±0.2(p=0.04)。在21例疗效显著的病人,血浆BNP由378±138pg/mL降低到147±78pg/mL,而9例疗效不显著的病人,血浆BNP由180±93pg/mL升高到201±145pg/mL。在显效的病人组BNP在随访6个月后降到最低,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BNP、扩张型心肌病和心功能级别是对同步化治疗是否敏感的独立判断因素。而年龄、QRS宽度和左室射血分数是无关因素。结论心力衰竭病人心脏同步化治疗的作用是进行性的,植入后6个月病人症状改善最明显,它可以通过BNP的水平来反映,显效的病人组具高水平的BNP、扩张型心肌病和心功能级别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及血脑钠肽的影响。方法 48例病窦综合征及20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68例,均植入DDD型起搏器,按心室导线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对比观察两组安置起搏器前后心电图QRS波宽度和形态,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差异)和血脑钠肽(BNP)的变化;两组病窦综合征患者于术后3个月时再行程控优化,继续观察程控优化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血BNP的变化。结果 RVA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间期显著长于RVS组(P<0.05)。术前两组LVEF、CI、SV和血BNP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时RVA组LVEF、CI、SV较RVS组均有显著降低(均P<0.05);BNP则较RVS组有显著升高(P<0.01)。RVA组病窦综合征患者程控优化前后相比,LVEF、CI、SV有显著增加(均P<0.05),BNP有显著降低(P<0.01),优化后与术前相比,BNP仍有显著升高(P<0. 05)。RVS组病窦综合征患者程控优化前后相比,LVEF、CI、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NP有显著降低(P<005),优化后与术前相比,BNP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VA起搏扰乱了双心室电同步,恶化了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RV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RVS起搏比RVA起搏更为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心功能、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将64例65岁以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0)。对照组常规使用吸氧、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d),疗程3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与血浆脑钠肽(BNP)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各项指标与BNP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LVEF、CO与血浆BNP含量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两组治疗后的LVEDD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可以提高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6min步行试验(6MWT)训练对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6例,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8例。常规组给予标准的抗心力衰竭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6MWT训练。比较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结果 实验组LVEF为(52.16±1.64)%,高于常规组的(45.54±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NT-proBNP为(886.96±150.32)ng/L,低于常规组的(1766.7±148.8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常规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min步行试验训练可以有效减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负荷,增加射血分数,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22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50岁。比较心电图上PTFV1≤-0.04mm·s的原发性高血压有左心房扩大的患者40例(观察组)和无左心房扩大的患者40例(对照组)的负向P波情况;心脏彩色超声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房扩大情况、左心室舒张功能E/A比值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负向P波的时限明显增宽而有切迹,且余导联P波时限增宽。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左心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并且左心室舒张功能(E/A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对照组中有37例患者的左心房均未增大,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E/A比值)出现减低的情况很少;两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TFV1≤-0.04 mm·s且负向P波的时限宽有切迹,则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 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另一组应用被动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电极置人时X线曝光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电极置人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主动固定电极组的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固定电极(18.76±4.35 vs 9.03±3.23.P〈0.01),主动固定电极组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0.13±0.03 vs 0.16±0.04,P〈0.01)。术后随访1月两组间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主动固定电极组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是可行和稳定的。  相似文献   

14.
王举香 《医学信息》2020,(2):174-175
目的 探讨静息12导联心电图碎裂QRS波群诊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4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静息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碎裂QRS波群阴性组(n=34)和碎裂QRS波群阳性组(n=70),比较两组超声心动图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碎裂QRS波群阳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壁瘤占比高于碎裂QRS波群阴性组,左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异常占比低于碎裂QRS波群阴性组(P<0.05);碎裂QRS波群阳性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低于碎裂QRS波群阴性组,肌钙蛋白Ⅰ水平高于碎裂QRS波群阴性组(P<0.05)。结论 静息12导联心电图碎裂QRS波群能够有效判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验室检查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肖培育 《医学信息》2007,20(10):1814-1816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5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被随机分成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康复组在实施临床医疗措施同时进行康复运动,以NYHA心功能分级及心脏超声、6分钟步行试验对两组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量进行评定。结果康复组NYHA心功能级别显著改善(P〈0.05),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明显增加,6min步行距离增加,运动耐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适度的康复运动方案是安全有效的,康复运动能够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减少并发症,对心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联合硝酸异山梨酯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予以硝酸异山梨酯等支持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心功能分级和其他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77%,优于对照组的7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的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内径、N-端脑利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而左心室射血分数方面,两组治疗后出现明显的提高(P〈0.01),观察组提高较对照更为明显。结论美托洛尔联合硝酸异山梨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能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有关心衰标志物表达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常规治疗的60例CHF患者为对照组,同期60例加用卡维地洛治疗的CHF患者为实验组,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酶联免疫法测定的血清AP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变化。结果心衰患者的血清APN、NT.proBNP、cTnT水平随着NYHA分级增加而明显升高。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7%和7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治疗后两组患者LVEDD、LVESD均缩小.LVEF明显提高。治疗后,两组血清APN、NT.proBNP、cTnT水平均降低(P〈0.05),且实验组以上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维地洛可以显著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APN、NT-proBNP、cTnT水平,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心功能Tei指数与声学定量(AQ)技术指标关系,找出Tei指数在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判断中的变化规律。方法将试验对象分为正常组30例和高血压组45例,其中又将高血压组依左心室情况分成非肥厚组21例和肥厚组24例;对各组进行了AQ技术指标检测及Tei指数测量。结果与正常组左心室AQ舒张功能指标相比,高血压肥厚组峰值左心房充盈率(PAFR)、左心室快速充盈分数(RFF)降低(P〈0.05),高血压非肥厚组及肥厚组的左心房收缩充盈分数(AFF)增高,左心室快速充盈容积与左心房收缩充盈容积比值(RF/AF)降低(P〈0.05);左心室AQ收缩功能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非肥厚组及肥厚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峰值排空率(P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左心室AQ容量指标结果相比,左心室肥厚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房收缩充盈前容积(LAOAFV)增加,左心室非肥厚组与肥厚组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增加(P〈0.05)。与正常组相比,高血压非肥厚组与高血压肥厚组左心室Tei指数、等容舒张时间(IRT)、等容收缩时间(ICT)均增高(P〈0.05),并且高血压肥厚组Tei指数和IRT高于高血压非肥厚组(P〈0.05);Tei指数与左心室AQ指标中的PAFR(r=0.239,P〈0.05)、LVEF(r=0.376,P〈0.05)具有相关趋势。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质量(LVM)与Tei指数独立相关(P〈0.01)。结论同AQ技术指标相比,Tei指数有效评价高血压患者整体心功能,不仅能够反映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受损,而且能够反映靶器官心脏受累的严重程度。Tei指数可用于临床预测心功能,评价预后,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的心功能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真武汤加味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用西医常规药物加真武汤加味治疗,于入院当天和入院第90天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计算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并抽血检查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左心室舒张和收缩末内径均显著缩小(均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增加(均P〈0.01),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1),用药后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1。结论:西医常规药物加真武汤加味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功能和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对照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下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患者6 min步行距离(6-MWT),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APN和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心衰患者的血清APN和NT-proBNP水平随着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增加而明显升高;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7%和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患者LVEDD和LVESD均缩小,LVEF明显提高,6-MWT明显增长,血清APN和NT-proBNP水平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以上指标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APN和NT-proBNP水平,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