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肝癌(HCC)供血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100例HCC患者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行MSCT扫描和血管成像。结果:100例患者的HCC供血血管被充分显示;TACE治疗效果与HCC供血动脉有密切关系,规则性供血类型与变异性血管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评价HCC供血动脉的重要方法,为术式的选择及预后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双能量成像在肝细胞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TACE术后4~6周复查的41例HC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DSA及CT双能量肝脏增强扫描。从碘化油形态和伪影对常规混合能量和40~70 keV单能量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以DSA检查结果为参照,统计不同图像有强化和无强化病变的数目,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测量有血供区和坏死区AP、PP NIC及能谱曲线斜率,对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 keV单能量图像质量最优,40 keV单能量图像对病变的显示能力最强。有血供区的能谱曲线走行较坏死区的陡直,两组间的AP、PP NIC及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双能量CT定量参数在区分TACE术后有血供区和坏死区的比较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AUC>0.7)。结论CT双能量成像有助于诊断肝细胞癌TACE术后疗效,对后续的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MRI及MSCT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肝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单发肝细胞癌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行MRI及MSCT增强扫描,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肿块性质。观察肝细胞癌MSCT及MRI增强扫描图像特点,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结果①肝细胞癌患者均为单发,其中位于肝右叶21例,肝左叶15例,29例呈类圆形,7例呈不规则形,其中直径≥3cm 5例,1~3cm 10例,≤1cm 21例。MSCT及MRI多呈"快进快出"型强化,并可见包膜强化;②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ROC曲线下面积为0.957±0.087,显著高于MSCT增强扫描的0.854±0.072(t=5.4725,P<0.01)。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显著高于MSCT(P<0.01)。结论在肝细胞癌的诊断中,MRI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清晰病灶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价值分析。方法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无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各灌注参数间除了TLP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HAP、PVP、HPI、PPI等四个灌注参数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瘤栓的HA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A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PV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PV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TLP与周围肝实质、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TLP也无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HPI、PPI与周围肝实质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PI、PPI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周围肝实质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肝细胞癌患者应用CT灌注成像检查能够较好地反映癌变部位的血液供应情况。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及其在灌注参数图像上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特征以及在各种灌注参数图像上的影像表现。方法对27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的CT灌注表现基本一致,其时间-密度曲线(TDC)多数呈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型,少数呈速升缓升型。各病变的全肝总灌注量(TLP)基本与周围肝实质一致,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增加,门静脉灌注量(PVP)明显减低,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明显HAP、PVP倒置倾向,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明显升高,约在79%~99%之间,PPI明显降低,约在1%~21%之间。在HAP图像上,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呈明显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低灌注;在PVP图像上,各病变呈明显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在HPI、PPI图像上各部位表现分别类似HAP、PVP。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准确地反映肝细胞癌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灌注参数图像更直观显示病变血流动力学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灌注研究肝细胞癌(HCC)血流灌注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HCC 61例,其中手术切除18例,穿刺活检证实10例,手术探查13例,其余为临床综合诊断.正常对照组23例.所有病例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CTP)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根据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灌注参数.CT灌注扫描测量的血供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HPP)、总肝灌流量(TLP)、肝动脉灌流指数(HAI)、门静脉灌流指数(PVI).结果 HCC上述各值分别为0.784 ml·min-1·ml-1、0.441 ml·min-1·ml-1、1.225 ml·min-1·ml-1、0.64、0.36;癌旁肝为0.378 ml·min-1·ml-1、1.112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5、0.75;对照组为0.399 ml·min-1·ml-1、1.143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6、0.74.肝细胞癌与癌旁肝、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癌旁肝与对照组之间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CC的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升高,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减少.CT灌注能定量反映HCC的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的CT分型及双期扫描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双期扫描的特点。方法 :对 6 7例肝细胞癌病人行螺旋CT双期扫描后 ,观察病灶的大小、数目、分布、强化特点与进展程度的关系。结果 :6 7例基于手术病理和综合影像方法共发现病灶 87处 ,其中小癌型 15例 (2 2 .39% )、单巨块型 2 4例 (35 .82 % )、单结节型 8例 (11.94 % )、混合型 12例 (17.91% ) ,弥漫型 6例(8 96 % )、特殊型 2例 (2 .98% )。直径 >6cm的单巨块型癌栓形成 (79.19% ) ,肝外转移 (2 9.17% )发生率明显大于直径 3~ 6cm的单结节型。 6cm可以作为划分单巨块型和单结节型的参考值。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能显示各型肝细胞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HCC患者,根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将患者分为客观疗效组和无疗效组,比较组间肝血管造影(HAG)、CT图像、临床信息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征象纳入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模型,筛选与HCC患者TACE治疗反应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并以DeLong检验比较模型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得出甲胎蛋白(AFP)、肿瘤大小、相对延迟期碘油CT值、碘油沉积类型、肿瘤位置、肿瘤染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决策树模型分析得出,TACE预测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的前3项决策指标分别为碘油沉积类型、肿瘤位置、肿瘤染色,AUC为0.902;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碘油沉积类型、相对延迟期碘油CT值、肿瘤位置、肿瘤染色是TACE治疗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AUC为0.950;Delong检验得出,两种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13,P=0.0558)。结论 肿瘤染色、肿瘤位置、碘油沉积类...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前相关检查手段尚难以在术前确诊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但血清甲胎蛋白、维生素K 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水平以及肿瘤边缘、大小、癌周组织强化、包膜完整程度等影像学征象能协助微血管侵犯的术前预测, 可以为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术前诊断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术前预测、诊断与评估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不同评估参数在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能谱CT 三期对比剂增强扫描的肝肿瘤患者31例(肝细胞癌15例,肝转移瘤16例),分别在三期能谱图像上对病灶边缘与腹主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的能谱参数进行测量,并计算50~70keV下的标准化CT 值、标准化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水(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斜率及动静脉碘浓度差等。分析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之间、肝细胞癌转移灶与肝转移瘤之间各测量和统计参数的差异。结果肝细胞癌组在门脉期50、60、70keV 下 CT 值分别为142.500±29.106、112.010±20.864、93.727±15.331,碘浓度值为17.235±5.089(100ug/ml),有效原子序数为8.594±0.266,明显高于肝转移瘤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且门脉期较动脉期差异更为明显。肝细胞癌转移灶组与肝转移瘤组相比较,50~70keV下的CT值、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水(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及标化后CT值、标准化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有效原子序数肝细胞癌转移灶组明显高于肝转移瘤组,也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且随着扫描时间延长,两组差异逐渐变小。结论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肝细胞癌转移灶与肝转移瘤的C T 能谱成像具有不同的特征,低能量keV可以对两组病变进行定量鉴别。  相似文献   

11.
早期肝细胞癌在学术界尚无明确的统一定义 ,目前趋向于在不典型腺瘤样增生结节基础上出现细胞数量增加、细胞脂肪变性及细胞异型性称为早期肝细胞癌 ,是小肝癌的早期表现[1 ] 。国内对小肝细胞癌的研究已经很多 ,但对早期肝细胞癌的CT影像及病理探讨还不多。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行CT检查的早期肝细胞癌 48例 59个病灶 ,旨在对早期肝细胞癌的病理及CT表现有一个重新认识 ,以提高诊断符合率。1 材料与方法  自 1 997年至 2 0 0 1年我院共收治经病理证实的早期肝细胞癌 48人 ,59个病灶 ,男 39人 ,女 9人 ,年龄 42~ 71岁 ,平均年龄 58岁 …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CT表现与N-ras基因和C-myc基因表达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螺旋CT表现与其N-ras基因和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对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病例,术前行螺旋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观察其SCT表现特征包膜、子灶、门静脉癌栓、肝门淋巴结转移、肝硬化、肿瘤的大小和强化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癌组织中N-ras基因和C-my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G-myc基因的表达在中等大小肝癌(≤5cm,>3cm)表达高于小肝癌组(≤3cm)(P<0.05),C-myc基因的表达在无肝硬化组高于肝硬化组(P<0.05).N-ras的表达在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细胞癌的CT表现与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根据肝细胞癌SCT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推测C-myc基因的表达情况,对N-ras基因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8层4D CT全肝灌注成像在原发性肝癌(HCC)灌注中的参数特征及其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正常对照组、40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为HCC的患者行128层4D CT灌注扫描,获得灌注参数血流量(BF)、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根据各灌注图像及相关参数评价正常组织与恶性肿瘤、高分化HCC与低分化HCC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同时获得270mm扫描覆盖范围内动态4D CTA图像,动态观察对比剂流入及流出情况,判断肿瘤供血动脉的增粗、僵直、门静脉癌栓等。结果:①HCC患者ALP、HAPI、BF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PVP明显降低(P<0.01)。②高分化HCC患者灌注参数ALP、HAPI低于低分化HCC,PVP明显升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灌注参数从一方面反映了肿瘤的恶性程度。③40例HCC中,4D CTA显示肿瘤供血动脉25例,13例供血动脉增粗、僵直,门静脉癌栓15例。结论:128层4D 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一次注射对比剂,获得全肝灌注信息及动态的4DCTA,肝灌注模式成像克服了以往灌注成像的不足,简单实用,具有一定的优势。此技术能很好地反映HCC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HCC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CT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CT灌注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取得了较大进步。本文就其基本原理、成像技术、诊断、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重点在于CT灌注成像对肝细胞癌治疗的疗效评估及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CT动态增强表现的强化类型与瘤内MVD及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瘤内MVD及VEGF的表达,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病理分级、MVD及VEGF间的关系:Ⅰ、Ⅱ、Ⅲ级和Ⅳ级的MVD分别为22.9±12.6、36.7±16.2、51.1±17.3和67.8±21.4,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6%(2/7)、53.3%(8/15)、90.9%(10/11)和100.0%(12/12),Ⅰ级与Ⅲ/Ⅳ级和Ⅱ级与Ⅳ级之间的MVD、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和Ⅲ级与Ⅳ级之间的MVD,VEGF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型肝细胞癌的MVD分别为70.6±22.9、65.7±21.6和25.1±13.5,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23/27)、63.6%(7/11)和28.6%(2/7).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和少供血型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动脉供血型或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合并组与少供血型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的肝细胞癌,其MVD计数均高于少血供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动脉供血型与双重供血型MVD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 MVD及VEGF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CC的分化程度及血供分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CT图像影像组学联合深度学习方法预测肝细胞癌(HCC)首次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的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影像及临床信息。共纳入265例患者, 于初次TACE后1~2个月, 根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mRECIST)评估病灶术后改变, 分为有反应组(175例)和无反应组(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按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212例, 有反应组140例、无反应组72例)和测试集(53例, 有反应组35例、无反应组1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临床变量, 构建临床模型。从术前CT图像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 经降维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深度学习方法, 建立3种残差神经网络(ResNet)模型(ResNet18、ResNet50和ResNet101), 并对其效能进行比较和集成, 取最佳模型为深度学习模型。应用logistic回归将3个模型两两联合, 建立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在测试集中评价模型区分TACE后有反应与无反应的效能。结果在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值变化的差异在鉴别中医证型肝热血瘀型(HLBS)与肝盛脾虚型(SLDS)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经CT及临床确诊的肝癌病例,并分别抽取HLBS 20例,为A组;SLDS 20例,为B组;应用盲法分别统计每例病灶CT平扫及增强扫描(避开血管、钙化及坏死)3个不同层面的最高CT值,求其均值作为研究值.结果:平扫和动脉期病灶最高CT值的总体均数为A组高于B组,门脉期为A组低于B组.结论:平扫及增强扫描病灶最高CT值的95%CI的差异,对肝细胞癌中医分型有一定的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生型肝细胞癌及肝血管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外生型肝细胞癌及3例外生型肝血管瘤的CT和临床资料,10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结果:外生型肝细胞癌根据肝内有无肿块将其分为单纯型(4例)和混合型(3例)。2例肿块突出肝外,有蒂与肝相连,5例肿块紧邻肝表面。7例肿块平扫均呈低密度,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门脉期病变密度降低或呈低密度;其中2例出现动静脉短路征象,2例出现肿瘤周围部分肝实质一过性增强,4例出现门静脉癌栓,3例有肝硬化表现。外生型肝血管瘤中,2例为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平扫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边缘强化,门脉期强化范围扩大;1例为纤维性血管瘤,表现为门脉期不均匀强化。结论:CT是诊断外生型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的有价值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富血管结节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动脉期呈均一强化的40例40个局灶性肝脏病变的动态CT图像,试验组包括21个富血管结节型HCC病灶,对照组包括11个快速填充型肝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HCH)、4个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2个孤立性肝转移瘤和2个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4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去除了延迟期的肝脏CT双期(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图像和三期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识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2组扫描方式对结节型HCC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富血管结节型HCC的诊断,双期扫描组的平均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 5±0.021 7,增加了延迟期的三期扫描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8 8±0.010 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52,P=0.002).结论 补充了延迟期的CT三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进一步显示富血管结节型HCC的强化特征,提高其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LI-RADS)CT分级诊断标准对肝细胞癌(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肝癌高危患者肝脏病变患者的上腹部CT资料,并根据LI-RADS分类标准对病变进行分析评估,并与临床客观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58例患者的 CT 图像共发现179个肝内病灶,其中 LI-RADS 1~5类病灶共167个:1类和2类48个,临床客观诊断结果均为良性(阴性预测值为100%);3类4个;4类6个,其中2个病灶的术后病理结果为 HCC(阳性预测值为33.3%);5类109个,其中103例为 HCC(阳性预测值为94.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9(P<0.001)。若将LI-RADS 1~2类病灶归为阴性,3~5类病灶归为阳性,LI-RADS对诊断肝癌的总符合率为91.6%(153/167),检出 HCC 的敏感度为100%(105/105),特异度为77.4%(48/62),阳性预测值为88.2%(105/119),阴性预测值为100%(48/48)。若将LI-RADS 3类病灶排除,1~2类病灶归为阴性,4~5类病灶归为阳性,LI-RADS对肝内已检出病灶的诊断符合率为93.9%(153/163),检出 HCC 的敏感度为100%(105/105),特异度为82.8%(48/58),阳性预测值为91.3%(105/115),阴性预测值为100%(48/48)。结论:LI-RADS分类标准对 HCC 的CT诊断具有很好的诊断效果,有利于提高CT诊断报告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