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心脏康复治疗配合体外反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辽宁省电力中心医院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规范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规范化心脏康复治疗配合体外反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6min步行距离。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NT-pro BNP、6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NT-pro BNP低于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高于治疗前、NT-pro BNP低于治疗前、6min步行距离长于治疗前(P0.05)。结论采取心脏康复治疗配合体外反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等分为EECP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同时给予药物及心脏康复治疗,EECP组在心脏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体外反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能量代谢当量值(METs)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D)等的变化,并统计两组患者试验期间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心血管疾病住院率。结果 EECP组心电图改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值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BN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MWD及METs值与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CP组患者在研究期间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心血管疾病住院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增强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力,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等分为EECP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同时给予药物及心脏康复治疗,EECP组在心脏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体外反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能量代谢当量值(METs)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D)等的变化,并统计两组患者试验期间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心血管疾病住院率。结果 EECP组心电图改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值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BN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MWD及METs值与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CP组患者在研究期间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心血管疾病住院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增强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力,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2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20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为体外反搏组(100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体外反搏治疗,每日1次,每次1h,总治疗时间为40h;常规治疗组(100例):仅采用口服药物治疗。治疗3个月,复查两组患者运动平板试验,评估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分级、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6min步行距离(6MWD)。结果:体外反搏治疗组患者在3个月时平板运动试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89%比70%,P<0.05);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体外反搏组NYHA心功能分级[(2.16±0.69)级、(2.01±0.56)级比(1.49±0.65)级]显著减少,CCS心绞痛分级[(2.72±0.46)级、(2.26±0.72)级比(1.49±0.65)级]显著减少,SAQ评分[(65.96±11.78)分、(70.81±8.81)分比(76.49±8.65)分]、6MWD[(339.44±83.37)m、(380.46±87.99)m比(427.93±63.32)m]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是一项无创、安全、有效的疗法,可作为冠心病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首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12例,分为曲美他嗪组以及常规治疗组,各56例。所有患者每月门诊随访1次,共6个月,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的应用、心绞痛CCS分级,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并于开始治疗前以及药物治疗6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6min步行试验。结果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曲美他嗪组:8.9%,常规治疗组:10.7%)(P>0.05);在心绞痛发作例数、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心绞痛CCSⅢ级,发作时需用硝酸甘油缓解例数方面曲美他嗪组均少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在治疗开始两组患者LVEF及6min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6个月后曲美他嗪组LVEF及6min步行距离较前显著改善(P均<0.05);且6min步行距离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常规加用曲美他嗪可以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左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养心氏片联合体外反搏(ECP)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9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体外反搏组、联合治疗组。观察3组病人治疗6周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体外反搏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66.7%,较对照组的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效果最佳,总有效率为86.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养心氏片联合体外反搏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装置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后对心功能指标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CHF患者2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EECP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2组均按照指南常规药物治疗,EECP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行EECP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率、6 min步行试验结果、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Tei指数变化,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心率、6 min步行距离、BNP水平、LVEF及Tei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EECP治疗组的心率[(76.4±4.5)vs(80.7±5.7)次/min]、BNP[(1309.0±1497.2)vs(2196.1±2586.6)pg/ml]、Tei指数[(0.59±0.10)vs(0.62±0.11)]均显著下降,而6 min步行距离[(446.20±31.92)vs(407.69±34.80)m]及LVEF[(47.9±2.8)%vs(47.1±3.5)%]均显著增加(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vs 6.7%,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可以改善部分CHF患者的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盐酸曲美他嗪对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多枝病变行不完全血运重建术后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通过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术进行部分血运重建的老年患者73例,根据置入支架后服用曲美他嗪与否分为2组:盐酸曲美他嗪组(20 mg,3次/d,口服)38例,常规药物治疗组35例。统计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后心绞痛分级(CCS分级)、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并于开始服药治疗前以及服药12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6 min步行试验。结果:2组患者12个月的MA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盐酸曲美他嗪组:5.3%(2/38),常规治疗组:14.3%(5/35),P<0.05;盐酸曲美他嗪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心绞痛CCS级别等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12个月后盐酸曲美他嗪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min步行距离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对于老年冠状动脉多枝病变患者行不完全血运重建术后,盐酸曲美他嗪可减少其术后心绞痛的发作,提高运动耐量,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6月西安市周至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CHF患者2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CHF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联合美托洛尔;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指标[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量表(MLHFQ)评分,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MMP-2、MMP-9、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MMP-2、MMP-9、NT-pro 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LVEDD、NYHA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小于对照组,NYHA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MLHF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6分钟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MLHF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美托洛尔可有效降低CHF患者血浆MMP-2、MMP-9及NT-pro BNP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运动耐量及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揭示其治疗机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4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应用药物的同时接受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以及峰值流速变化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为(1.03±0.46)次/周,持续时间为(2.84±0.51)min,心肌缺血总负荷为(10.17±4.72)mm·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MD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D以及峰值流速变化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FMD为(10.08±2.05)%,峰值流速变化率为(68.11±9.5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通过增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德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6~78岁,平均(67.4±8.4)岁。将患者按照随机平等原则分为体外反搏组(30例,采用体外反搏+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和对照组(30例,只采用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检测心电图和测定左室射血分数,记录胸痛发作次数。结果体外反搏组临床疗效显效17例(56.7%),有效12例(40.0%);对照组显效12例(40%),有效10例(33.3%)。体外反搏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vs.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反搏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vs.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胸痛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体外反搏组胸痛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左室射血分数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反搏治疗较常规治疗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艾司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济南市长清区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依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艾司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艾司洛尔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及心肌梗死发生率。 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9.39%(68/9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5%(9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较对照组低,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hs-CRP、BNP、MMP-9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hs-CRP、BNP、MMP-9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无心肌梗死发生,对照组心肌梗死11例(11.22%),组间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艾司洛尔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降低血清hs-CRP、BNP、MMP-9水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谷红注射液联合地尔硫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肥胖抑制素、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地尔硫卓治疗,观察组采用谷红注射液联合地尔硫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肥胖抑制素、EPCs、心绞痛发作情况、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肥胖抑制素、EPCs水平较治疗前均改善,且观察组肥胖抑制素低于对照组,EPC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心绞痛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BNP、LVEF较治疗前均改善,且观察组BNP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谷红注射液联合地尔硫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肥胖抑制素、EPCs水平和心功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5例,随机分为体外反搏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2组均常规药物治疗,体外反搏组同时给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2个疗程。用Fried表型衰弱量表评估衰弱状况,收集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和5周时心绞痛分级和衰弱状况,评估心绞痛和衰弱的改善情况。结果体外反搏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和5周时心绞痛改善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差异(47.4%vs 40.4%,62.8%vs 47.6%,95%CI:0.563~0.937,P=0.04);体外反搏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和5周时衰弱发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差异(48.8%vs 52.4%,41.9%vs 50.0%,95%CI:0.410~0.972,P=0.04)。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和衰弱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盐酸曲美他嗪对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术后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活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术患者104例,植入支架后,随机分为盐酸曲美他嗪组(20mg,3次/d,口服)及常规治疗组(安慰剂1片,3次/d,口服),各52例。所有患者每2周门诊随访1次,共6个月,记录心绞痛发作的次数、硝酸甘油的应用、心绞痛分级(CCS分级),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并于开始服药治疗前以及服药6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6min步行试验。结果:2组患者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盐酸曲美他嗪组:7.8%,常规治疗组:9.7%P0.05);在心绞痛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心绞痛CCSⅢ级,发作时需用硝酸甘油缓解例数方面盐酸曲美他嗪组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6个月后盐酸曲美他嗪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6min步行距离较自身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6min步行距离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可以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改善左心功能,提高活动耐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观察其对血浆微小RNA-126(miR-126)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将116例已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标准治疗组56例,给予标准药物治疗;反搏治疗组60例,除标准药物治疗外,于PCI治疗后1周即予以36 h(每天1 h、每周治疗6d、连续6周)的反搏治疗。另外,选择20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测定PCI治疗后1 d、2周、7周后miR-126血浆表达量,同时全程记录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MI患者血浆miR-126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反搏治疗组血浆miR-126表达量在反搏治疗前与标准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治疗后血浆miR-126表达量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疗效优于标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促进miR-126的表达,血浆miR-126表达量将成为评价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新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28例经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的慢性心衰患者被随机分为六字诀组(9例)、步行组(8例)、对照组(7例)。3组均接受慢性心衰的基础治疗,六字诀组每天练习30~40 min,步行组每天步行30~40 min,两组均要求达到靶心率10 min以上,对照组保持基础活动量不变。3个月后,观察3组患者6 min步行试验(6MWT)、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以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基础疾病、基础活动量等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三组的NT-pro BNP水平、LVEF值、6MWT、MLHF-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的NT-pro BNP水平、LVEF值、6MWT、MLHF-Q评分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3组间治疗后的LVEF值、NT-pro BNP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步行组、对照组相比,六字诀组在6MWT、MLHF-Q评分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健身气功·六字诀可以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耐力和生活质量,但对LVEF值、NT-pro BNP等指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尼可地尔和卡维地洛联合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硝酸异山梨酯片(消心痛)、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和卡维地洛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和心绞痛发作频率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高敏反应C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24 h内ST段压低次数、压低持续时间和心肌缺血总负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心绞痛发作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每周心绞痛发作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 Tn I)、心室相角程(left ventricular phase shift,LVPS)、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SV、LVPS、LVEF均升高,NT-pro BNP、c Tnl和hs-CRP浓度均下降,而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低血压和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头痛、心悸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可地尔和卡维地洛联合治疗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副作用小,具有在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硝普钠联合多巴胺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蛋白(BN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硝普钠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外加多巴胺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BNP、CRP、LVEF、每搏输出量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2.5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3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NP、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EF、每搏输出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仅安全高效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负荷深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COPD缓解期病人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82例老年COPD缓解期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负荷深呼吸康复训练。比较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FVC、血氧饱和度(SaO2)]、心功能指标[每搏输出量(SV)、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和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人治疗3个月后FVC、FEV1、FEV1/FVC、SaO2、SV、LVEF水平较高,LVEDD、LVESD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3、4个月SGRQ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且随时间增长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6 min步行距离明显远于对照组(P<0.05)。结论 负荷深呼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