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逆散冻干粉改善睡眠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逆散改善睡眠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为阐明其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四逆散冻干粉12 g·kg-1、芍药苷87 mg·kg-1、甘草次酸39 mg·kg-1、昔奈福林38 mg·kg-1、柴胡皂苷C 42 mg·kg-1、血清移行成分配伍(昔奈福林∶芍药苷∶柴胡皂苷C∶甘草次酸=8.5∶1∶1.5∶6.5)206 mg·kg-1组,给药组ig给药,每天1次,连续7 d,于末次给药后5 h制备血清或抽取脑脊液,用HPLC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四逆散移行成分;或者连续ig给药7 d后,ip给予戊巴比妥钠50 mg·kg-1,用翻正反射法测定小鼠睡眠时间。结果①四逆散冻干粉连续给药7 d后血清样品中有14种移行成分,经来源认定研究认为,其中2号成分为昔奈福林,4号成分为芍药苷,12号成分为柴胡皂苷C,14号成分为甘草次酸。②四逆散冻干粉、芍药苷、甘草次酸、昔奈福林和柴胡皂苷C均可以使脑脊液中内源性物质峰面积增加,其中四逆散冻干粉组是正常脑脊液峰面积的12.5倍;血清移行成分配伍组脑脊液中内源性物质峰面积高于四逆散冻干粉组,是四逆散冻干粉组的3.2倍。③昔奈福林、芍药苷、柴胡皂苷C和甘草次酸单用对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时间无明显影响,四逆散冻干粉和血清移行成分配伍均延长小鼠睡眠时间(P<0.01),且血清移行成分配伍组优于四逆散冻干粉组(P<0.01)。结论芍药苷、甘草次酸、昔奈福林和柴胡皂苷C是四逆散冻干粉给药后血清主要移行成分,可能是四逆散改善睡眠作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甘草剂量变化对芍药甘草复方移行入血成分的药动学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 RW  Shen L  Feng Y  Xu DS  Ruan KF  Lin X  Hong YL 《药学学报》2011,46(3):329-332
探讨不同甘草剂量配伍对芍药甘草复方移行入血成分的药动学影响,从剂量角度阐明芍药甘草复方配伍的合理性。在建立芍药甘草体内成分特征图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将芍药、甘草不同剂量配比组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的大鼠血浆中各特征移行入血成分含量的药动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并以各移行入血成分药动学参数与甘草剂量进行回归,寻找相关性。结果显示,芍药甘草复方用药以芍药∶甘草=4∶4为最佳,与古方常用剂量相符,且各移行入血成分的吸收在一定的范围内与甘草剂量符合二项式拟合,各移行入血成分间也具有相关性。从药动学角度证明了芍药甘草药对剂量配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当归补血汤不同配伍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芪、当归单用或伍用为当归补血汤后,动物血浆中黄芪甲苷、阿魏酸药动学参数的变化规律,以探索当归补血汤配伍的合理性。方法:将黄芪、当归及当归补血汤制成水煎液,分别灌胃给予新西兰大耳白兔或SD大鼠。采用HPLC法测定给予当归补血汤或当归后兔血浆中阿魏酸的血药浓度;采用HPLC/MS/MS法测定给予当归补血汤或黄芪后大鼠血浆中黄芪甲苷的血药浓度,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与单用当归比较,给予当归补血汤后新西兰大耳白兔血浆中阿魏酸的药动学参数几乎没有改变;与单用黄芪比较,大鼠口服当归补血汤后血浆中黄芪甲苷的达峰时间提前一倍[tmax由(4.00±1.54)h到(2.00±0.95)h],达峰浓度提高一倍[Cmax由(60±7)μg/L到(146±27)μg/L]。结论:合用后当归增强了黄芪中黄芪甲苷在体内的活力,提前了黄芪甲苷发挥功效的进程,体现了当归臣药的辅佐之功。以上结果从药动学角度验证了当归补血汤的配伍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中药复方即方剂,是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依据病情的需要,有选择地将药物按照一定的配伍原则组合而成的用药形式。目前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研究方法/策略主要围绕药效物质分析(包括中药化学成分分析、入血药源成分分析、药动学分析)和药理信号通路分析(包括网络药理学分析、信号通路指标检测、代谢组学分析)两方面进行。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以“七情和合”“升降浮沉”“君臣佐使”“四气五味”为基础探究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并体现中药复方配伍与药物化学成分、药动学、药理通路机制的变化规律及各中药不同配伍比例时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在保证中药复方整体疗效的基础上,挖掘中药复方配伍机制内涵,为优化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也为创造新的中药复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王莹  袁瑾  肖娟  蔡巧玲  王新宏  安叡  马越鸣 《药物分析杂志》2012,(8):1331-1338,1361
目的:建立血浆中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异甘草素、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LC-MS/MS分析测定法,研究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和干姜(辛开组),黄连和黄芩(苦降组),人参、大枣和炙甘草(甘补组)组成]及不同配伍组中甘草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取血浆样品0.1 mL经甲醇-丙酮-乙酸乙酯(5∶4∶1)沉淀蛋白并萃取后,经Inertsil ODS-SP色谱柱(100 mm×2.1 mm,5μm)分离,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含5 mmol.L-1醋酸铵),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各成分的血药浓度,DAS 2.0计算药动学参数,SPSS 17.0统计分析。结果:血浆中6个甘草活性成分的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8%;LC-MS/MS方法测定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2%;药动学结果显示,全方配伍后,甘草苷和甘草素的AUC(0-∞)显著高于甘补组和甘补苦降组,相应CL/F显著性降低;异甘草素的Cmax和AUC(0-∞)显著性提高;甘草次酸的Cmax和AUC(0-∞)均高于甘补辛开组和甘补苦降组,Cmax分别高达1.93和4.08倍,AUC(0-∞)分别高达2.49和4.80倍。而甘草酸的AUC(0-∞)在甘补苦降配伍中较高,甘草次酸的AUC(0-∞)则在甘补组中较高。结论:建立的LC-MS/MS分析方法灵敏、准确,可用于半夏泻心汤中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鼠口服半夏泻心汤及不同配伍后,各活性成分的药动学参数有一定的变化,全方配伍利于多数活性成分的吸收。  相似文献   

6.
甘草提取物对胺碘酮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草对胺碘酮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14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予0.9%氯化钠溶液和甘草提取物(0.5g·kg^-1,qd×7d)后,胺碘酮灌胃给药按时间点连续采样,采用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并比较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胺碘酮主要药动学参数ρmax、tmax、t1/2、AUC0→24h2、AUC0→∞、CL/F和MR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连续给药7d后不影响胺碘酮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四逆散冻干粉在大鼠脑脊液中主要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四逆散冻干粉脑脊液主要活性成分.方法 用HPLC方法,梯度洗脱,测定四逆散冻干粉脑脊液主要活性成分,分析时间为140 min.结果 四逆散冻干粉在连续给药7 d后,脑脊液中除戊巴比妥钠成分外,并无血中主要活性成分的进入;四逆散冻干粉在后脑脊液中成分峰面积,约是空白脑脊液峰面积的12.5倍.血清中四逆散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辛弗林、芍药苷、柴胡皂甙C及甘草次酸,其均可以使脑脊液中该内源性物质峰面积,高于空白脑脊液峰面积;但不如四逆散整方作用,且混和物组(辛弗林-芍药苷-柴胡皂甙C-甘草次酸=8.5:1:1.5:6.5)增高脑脊液中内源性物质峰面积是四逆散组的3.2倍.结论 四逆散脑脊液HPLC指纹图谱特征性及专属性强,可用于四逆散冻干粉脑脊液主要活性成分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虞巧英 《海峡药学》2010,22(3):86-86,38
目的研究附子与甘草配伍前后产生的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现象,探讨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增效的物质基础。方法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测定附子、甘草单煎及附子与甘草配伍合煎液中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的含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附子甘草配伍后乌头碱、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均比单煎时低。结论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等化学成分的变化是附子甘草配伍能减毒增效的重要物质基础。本实验从组分合和的角度,肯定了附子甘草组分配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四逆散冻干粉主要化学成分芍药苷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方法取Wistar大鼠平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组、四逆散冻干粉组、白芍冻干粉组、芍药苷组。称取冻干粉20 g,加水溶解配成0.5 kg? L-1溶液,灌胃给药,正常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7 d。用HPLC方法测定大鼠血清和脑脊液中移行成分。结果给予四逆散冻干粉主要化学成分芍药苷后,脑脊液中内源性物质峰面积约是空白脑脊液峰面积的12.5倍,表明芍药苷能明显促进脑脊液中内源性物质的分泌,从而达到改善睡眠作用,该内源性物质最终确定为5-羟色胺。结论四逆散冻干粉主要化学成分芍药苷是通过促进脑脊液中内源性物质5-羟色胺的分泌达到改善睡眠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齿痛消炎灵颗粒中芍药苷、橙皮苷、柚皮素、芒柄花素和甘草次酸5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取6只雄性SD大鼠,禁食不禁水12 h后一次性灌胃齿痛消炎灵颗粒(5.0 g/kg),分别于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经眼内眦取血。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预处理后(磺胺甲噁唑为内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检测血浆中5种成分的浓度;采用DAS 3.0软件,计算各成分的药动学参数。结果 大鼠灌胃齿痛消炎灵颗粒后,5种成分中芒柄花素的tmax、t1/2均最短(分别为0.25、0.39 h);柚皮素和甘草次酸的tmax较短,但t1/2较长,且柚皮素的药-时曲线出现了双峰现象;与其他3个成分相比,芍药苷和橙皮苷的cmax、AUC与体外成分含量高低不成正比。结论 齿痛消炎灵颗粒中芒柄花素、柚皮素、甘草次酸均在大鼠体内迅速吸收,芍药苷、橙皮苷均吸收较慢。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定升麻、桂枝、甘草、黄芩分别与石膏配伍后有效成分煎出量变化,对中药药性理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1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1%磷酸水(13:87)为流动相,在316nm波长测定咖啡酸,阿魏酸,异阿魏酸;,以乙腈-1%磷酸水(32:6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0 nm测定肉桂酸、肉桂醛;以甲醇-水-磷酸(47∶53:0.2)为流动相,在277 nm波长测定黄芩苷; 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1%磷酸水-乙腈梯度洗脱,在波长237nm测定甘草酸,甘草苷。结果:寒性药黄芩、凉性药升麻与石膏配伍后有效成分煎出量增加;热性药桂枝、温性药甘草与石膏配伍后有效成分煎出量降低。结论:寒性药石膏能增加寒凉药黄芩、升麻有效成分煎出而降低温热药桂枝、甘草有效成分煎出。  相似文献   

12.
甘草对大鼠体内卡马西平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草对卡马西平及其代谢产物10,11-环氧卡马西平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影响。方法:12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甘草实验组,甘草提取物(0.5 g/kg,1次/d)连续给药7 d后,卡马西平灌胃给药后按时间点连续采样,采用HPLC法测定卡马西平及其代谢产物。计算并比较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卡马西平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tmax、t1/2、AUC0→24 h、AUC0→∞、MR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0,11-环氧卡马西平的Cmaxt、max和AUC0→24 h同样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连续给药7 d后不影响卡马西平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相似文献   

13.
万丽丽  郭澄 《中国药房》2006,17(8):627-628
中药药动学是用来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组分、有效单体及复方体内动态变化过程和规律及体内浓度-时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以阐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并根据数学模型提供重要的药动学参数,为药物的初步筛选、剂型设计、质量评价及给药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临床药动学研究可以指导临床用药。使药物的使用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同时药动学的研究对复方的组方原理、药物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中药药动学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复方成分复杂,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大多数尚不明确,使药动学研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促使我们要结合中药作用的特殊性,开创有特色的精密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是对药动学研究的丰富;另一方面也为中药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单体和坤复康片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探讨药物配伍对红景天苷单体在大鼠体内过程的影响。方法用LC/MS/MS法测定红景天苷和坤复康片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估算两者的药动学参数。结果红景天苷和坤复康在大鼠体内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分别为(587.11±35.02)和(956.35±47.65)ng·h/ml;cmax分别为(85.81±15.66)和(143.86±46.91)ng/ml,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坤复康片中的其他成分会影响红景天苷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群体药动学(PPK)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方法:查阅近年来的文献,综述近年来群体药动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结果:群体药动学的研究对临床合理用药、新药研究及评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结论:PPK的研究方法已逐渐成为临床药动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药房》2015,(19):2730-2733
目的:综述栀子苷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为栀子苷的进一步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以"栀子苷""Geniposide"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Pub Med等数据库中检索与栀子苷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相关的近十年文献,选取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后,从栀子苷药效学、药动学和毒理学3个方面进行综述。结果:栀子苷的药效作用主要有镇痛、抗炎、抗内毒素、保肝利胆、脑缺血保护等。栀子苷主要对肾脏和肝脏存在毒理活性。药动学研究表明大鼠ig和iv给予栀子苷的药动学特征分别符合二室和三室模型,栀子苷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家兔ig和直肠给予栀子苷的药动学特征均符合二室模型,但与ig给药比较,直肠给药达峰时间短、峰浓度高;暂未见栀子苷单独在人或犬中药动学研究的相关报道,含栀子苷的通络冻干粉针在犬体内药动学特征符合二室模型,含栀子苷的脑血宁注射液在人体内药动学特征符合一室模型。栀子苷主要对肾脏和肝脏存在毒理活性。结论:栀子苷具备较高的药用价值,但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其肝、肾毒性。  相似文献   

17.
栀子大黄汤配伍变化对栀子中京尼平苷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全  冯芳  孙艳清 《药学进展》2010,34(8):371-376
目的:通过测定栀子、栀子-大黄、栀子-大黄-枳实和栀子大黄汤4种汤剂中京尼平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考察栀子大黄汤配伍的变化对栀子中京尼平苷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灌胃给予栀子、栀子-大黄、栀子-大黄-枳实、栀子大黄汤汤剂7.7、6.9、7.3、8.2mL·kg^-1,采用HPLC法测定各汤剂给药后5、10、20、30、60、90、120、240、360和480分钟时的血药浓度,并用BAPP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栀子、栀子-大黄、栀子-大黄-枳实和栀子大黄汤组中京尼平苷的Gmax分别为(2.47±0.47)、(2.15±0.49)、(3.95±0.18)、(3.31±0.86)mg·L^-1;t1/2分别为(163±24)、(176±14)、(282±16)、(227±41)min;AUC0-t分别为(369±38)、(348±61)、(814±74)、(549±58)mg·L^-1·min^-1。与栀子组相比,栀子-大黄组中京尼平苷的Cmax和AUC0-t略有下降,栀子-大黄-枳实组和栀子大黄汤组中京尼平苷的Cmax和AUC0-t均显著升高,但栀子大黄汤组中京尼平苷的AUC0-t显著低于栀子-大黄-枳实组(P〈0.05)。结论:栀子大黄汤药材不同配伍对京尼平苷的药动学存在不同的影响,大黄可使京尼平苷的生物利用度略微下降,枳实可显著增加京尼平苷的生物利用度,淡豆豉则可显著降低京尼平苷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8.
多柔比星(doxorubicin, DOX)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实体肿瘤、淋巴瘤和白血病等的治疗。DOX的细胞毒性作用和心脏毒性作用,使得其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严重毒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这促使研究者不断深入了解其体内药动学、作用机制,找到适宜的临床治疗方案,以及开发出新的制剂或给药系统。在DOX的研究过程中,基于生理的药物动力学模型(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PBPK)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DOX的PBPK模型发展到应用于DOX给药方案设计、药动学影响因素分析、细胞毒性和心脏毒性作用机制以及指导DOX前药及新制剂开发研究等方面进行介绍,对DOX的PBPK模型发展及其应用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9.
甘草对阿普唑仑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草对阿普唑仑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将1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予生理盐水和甘草提取物(0.5 g·kg-1,qd×7d),灌胃给予阿普唑仑20 mg·kg-1后按时间点连续采样,采用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DAS 2.0软件计算并比较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中阿普唑仑的主要药动学参数:ρmax分别为(1 015.24±706.67)、(1170.81±682.69)μg·L(1),tmax分别为(0.52±0.18)、(0.52±0.18)h,t1/2分别为(3.57±0.91)、(3.21±0.61)h,AUC0→12h分别为(1 067.03±482.19)、(1 283.76±504.07)μg.h·L-1,AUC0→∞分别为(1 081.17±478.07)、(1 299.04±501.17)μg·h·L-1MRT分别为(1.77±0.75)、(1.78±0.64)h。各参数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连续给药7 d后不影响阿普唑仑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自制的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贴剂的兔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外贴经皮给药,以德国上市贴剂Flector EP-flaster为参比制剂,用HPLC测定不同时间血药浓度,用3P97药动学程序进行处理,计算药动学参数,并对2种制剂在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兔透皮给予双氯芬酸二乙胺后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2种贴剂的药动学参数AUC、Cmax、tmax,t1/2(ka)、ka和Lag time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t1/2(ke)和ke差异有显著性(P〈0.05),CL/F和V/F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自制的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贴剂与相应的德国贴剂相比.具有更缓释、长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