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陕西自动站雨量资料、常规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及FY-2C卫星等资料对2007年8月8-9日发生在陕西关中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性暴雨是中尺度辐合线和中尺度云团共同作用产生的;尺度分离的流场能清晰地分辨中尺度天气系统,中尺度系统与强降水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基本物理量反映出暴雨区低层有水汽辐合,暴雨出现前有能量聚集;急流次级环流为暴雨区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为中尺度系统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空气象观测资料、物理量、地面逐时降雨量、卫星云图FY-2G等资料,对2017年7月25—26日榆林市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高空冷槽、强盛的副热带高压、低空西南急流、东南气流共同影响下产生,暴雨落区位于副高588 dagpm 西北侧的辐合区;700 hPa西南急流和850 hPa东南气流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沛水汽,长时间充沛的水汽输送和较强的水汽辐合是区域性大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低层暖湿气流携带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影响陕北地区,在中层冷空气触发下产生强对流,强降水出现在能量锋区中;陕北地区500~850 hPa深厚辐合层产生的强上升运动是暴雨发生的动力条件,暴雨落区和强度与上升运动相对应;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发展东移是造成此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7.28” 渭河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D气象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对2011年7月28—29日发生在陕西渭河流域的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高原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与高原槽前西南气流合并,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低层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卫星云图上在低槽云系中有暴雨云团特征;雷达反射率因子强回波与液态含水量大值区总是与大降水对应,  相似文献   

4.
安康地区一次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自动站雨量资料、常规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及FY-2C卫星fno等资料对2007年8月6—7日发生在陕西安康地区的一次突发性大暴雨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安康大暴雨是高空短波槽、低层切变线和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产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垂直螺旋度的计算结果显示:700hPa等压面上正垂直螺旋度中心的移向和强度与降水落区及趋势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大暴雨出现在正垂直螺旋度中心附近。低层正、中高层负的垂直螺旋度配置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黄河流域总能量场的计算和分析,将产生开封区域性暴雨 ̄大暴雨前1天的能量场划分为4种能量型及3种大气不稳定层结,并分析了其特征及对暴雨发生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柳林  李娜  常平  张国胜 《山东气象》2003,23(4):12-14
通过对冀东南、鲁西北一次区域性大暴雨的分析表明:除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以外,超低空急流是大暴雨不稳定能量和水汽的主要输送者,高能区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大暴雨所需的强烈上升运动。暴雨落区与超低空急流前部最大风速切变区的位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D气象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对2011年7月28—29日发生在陕西渭河流域的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高原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与高原槽前西南气流合并,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低层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卫星云图上在低槽云系中有暴雨云团特征;雷达反射率因子强回波与液态含水量大值区总是与大降水对应。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加密自动站资料、GPS-PWV数据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等,对2012年8月21日南昌短时大暴雨过程(8·21南昌大暴雨)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局地大暴雨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中纬度低压槽、东北方副高和东南方热带系统三者鼎立,致使江西北部聚集了高能量的不稳定大气,并在南昌附近产生局地强对流运动,导致了江西北部局地大暴雨的产生;地形抬升是8·21南昌大暴雨的直接诱因,由于梅岭山脉抬升作用,使不稳定大气上升到其自由对流高度以上,在梅岭山脉附近发展成中尺度气旋,气旋沿冷暖空气所形成的中尺度辐合线移到南昌市区附近,并在此地维持了3h;8·21南昌大暴雨是由多个强或特强的中小尺度降雨中心组成的,地面中尺度气旋、高CAPE值、高θ_(se)、强的水汽辐合等因素使得MCS得以长时间维持,使得中小尺度降雨中心在南昌市周边源源不断地生成发展。总结(8·21南昌大暴雨)流型配置,以此构造出这种弱西南气流条件下的预报概念模型,可以为预报员捕捉到此类局地大暴雨天气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渭北2010年7月下旬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C气象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0年7月22—24日发生在陕西渭北的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稳定在长江中下游一带,青海中部到高原低槽东移和海南登陆台风"灿都"外围暖湿气流合并,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低层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卫星云图上在低槽云系中有圆形的暴雨云团特征;雷达径向速度图上强西南风以及产生的风速辐合与大降水密切相关,反射率因子强回波区总是与大降水对应;暴雨发生前自动气象站地面要素特征明显,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对暴雨的监测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11.
副高西北侧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FY-2C气象卫星资料,对2006-08-28发生在陕西中北部的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和贝湖冷涡分裂南下冷空气交汇对峙,为大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低涡切变、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的水汽输送通道始于南海,沿副高外围气流到达暴雨区上空,雨区上空中低空存在着强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中层干冷空气从北方侵入暖气团,在雨区上空形成强对流不稳定区。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暴雨产生,散度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多层分布特征。暴雨发生在冷锋前部暖区中,共有4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生成发展,影响了暴雨区。  相似文献   

12.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07年8月8日乌拉盖地区对流性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对流云团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运用常规高空资料和NCEP 1°×1°的6 h分析资料,选取2006-06-02—03陕北南部、关中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通过对此次大降水过程的高低空环流、物理量场特征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的高低空天气形势符合陕西暴雨特征,即此暴雨产生的前期干冷空气反映明显,基本物理量反应出低层有湿舌和水汽辐合,暴雨前有明显的能量聚集。  相似文献   

14.
制定渭河流域中尺度暴雨天气个例标准,筛选符合标准且资料完整的62个中尺度暴雨历史个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时空分布特点、发展移动路径和环流场的结构配置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渭河流域中尺度暴雨主要出现在7—8月;空间分布上渭河主干道,黄河、洛河、渭河三河交界处和泾河、洛河、渭河三河交界处出现的次数较多;渭河流域中尺度暴雨的日变化与冰雹完全不同,夜间出现的频率高于白天,共有5条移动路径,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或由西向东)移动的个例占所有个例数的91.9%;中尺度暴雨有4种概念模型,干侵入型、西南气流型、干锋生型和暖干型。  相似文献   

15.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FY-2C气象卫星资料,对2007年7月28—29日发生在陕南丹凤的暴雨天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贝加尔湖的阻塞高压使得中高纬环流形势稳定,河套低涡、副高位置稳定少动,商洛处于稳定的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是本次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低涡切变,低空西南急流为本次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条件,暴雨区上空存在着明显的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中层干冷空气由东北向下侵入暖气团,在雨区上空形成对流不稳定区。暴雨区上空900~300hPa都为正涡度区,为一深厚的气旋性涡旋,有利于对流的发展,雨区垂直运动发展旺盛且深厚,为大降雨提供了抬升条件。散度垂直分布从对流层低层到高层呈现辐合一辐散的双重结构,有利于对流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陕西2007年7月19日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运用天气学方法和诊断技术分析了2007年7月19日的区域性暴雨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受东北冷涡后部横槽、西风短波槽、西太平洋副高和低空西南急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暴雨上空具有强烈位势不稳定,K指数〉36℃;暴雨发生在高空急流右侧的强辐散区;水汽主要来自中国南海,低空辐合高空辐散以及螺旋度低层正高层负的配置有利于暴雨形成。  相似文献   

18.
韩宁 《陕西气象》2009,(2):22-26
根据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和美国NCEP/NCAR发布的1°×1°逐6h分析资料,分析2007年7月4—5日陕西南部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动力特征。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500hPa西风槽和700hPa低涡、低空西南风急流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诱发系统;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和低空西南风急流的引导下为暴雨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散度的辐合辐散的加强和垂直速度系统性的加强,导致了短时强降水的出现。暴雨强盛期,在暴雨区上空有一个明显的垂直反环流存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的6h分析资料和FY-2C卫星云顶亮温资料,对2008年6月14—15日陕西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初夏副高西伸并维持,高原西风带长波槽稳定维持,槽前正涡度平流引导低层西南涡、切变加强东移成为此次暴雨天气影响系统;三股气流在暴雨区汇合,强烈而持续的上升运动将能量输送到高层.有利于暴雨的维持;FY-2C卫星云顶亮温小于-32℃区的演变与MCSs生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08年1月10-23日渭河流域连阴雪天气过程的分析研究,发现冬季连阴雪的预报着眼点是700hPa高度场,与秋季连阴雨500hPa环流形势相比,稳定的中高纬度高脊明显偏东;低层和地面东风回流是降雪天气的主要冷空气源;与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相比,整个阴雪过程中,水汽辐合相对较强,而水汽输送偏弱;低层比湿舌的出现和高层比湿的突然减小,对渭河流域中雪以上降雪天气的开始和结束有一定的预报意义;这次阴雪天气过程中可能有中尺度系统的生消和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