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媛凤  邓昊琳 《党史文苑》2008,(9):40-41,44
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都是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或思想路线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中国经济落后、人口众多这一国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认真、艰难和曲折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十分可贵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和总结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贡献,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可以从十个方面来把握:坚持以不断解放思想为强大思想武器,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稳步推进建设发展;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视人民群众为推动历史前进真正动力;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断开拓进取;坚持实践第一,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闯出一片新天地;坚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不断探索,拓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坚持构建内外和谐环境,着力和平发展;坚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4.
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都是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或思想路线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孙元君 《奋斗》2023,(2):15-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这一要求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逻辑,庄严宣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6.
《求实》2014,(6)
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既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也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过渡时期",而是远未完成马克思恩格斯过渡时期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它不是按照某种事先的理论设计形成的,而是在实践中一步步走出来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地认识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科学定位,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飞雪 《世纪桥》2015,(12):31-32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源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它镶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共十八大的理论和实践中,二者从不同的维度深化和拓展了这一理念: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价值追求;"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人们的当前需求;道路路径涵盖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在此基础上深化了对人的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要达此目标,就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深刻领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经历了光辉历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辟了这条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拓展了这条道路并带领中国人民踏上21世纪的征途;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完善了这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拓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文明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和比较优势,把制度优势和比较优势有效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的关键密码。全面认识中国道路和中国奇迹,关键是在人类文明视野下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科学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不仅影响到人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好”的反思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而且加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启。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后,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时,采取了教条主义的方针,要求中国共产党按照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党员的模式,在中心城市和大工业中心发展工人党员。实践证明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毛泽东等一直努力探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建设无产阶级政党问题。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规定发展党员不唯成分,重在思想表现,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将党的政治任务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从而破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难题,开创了中国式的党的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从共产党与社会的角度看,共产党要实现对社会的领导,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经济运行规律以及社会有机体自身的发育和发展规律;从共产党与文明的角度看,共产党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整体层面上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从共产党与人类社会文明规律角度看,执政的共产党必须把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创造,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它的根本性质和标志,后发现代化和适应性渐进转型是它的历史任务,和平发展是它的基本方式,东方大国发展是它的总体类型.这几个基本点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体现在从改革开放启动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特征,也是科学认识和完善它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贯穿着一条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互动发展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之路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即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学者围绕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国外学者则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性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即将之际,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验,对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近代中国政党政治演进的重要产物.近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发展,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历史前提,旧式政党政治最终归于失败的教训,客观上又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创造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共了直接的历史借鉴.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则为近代中国的政党政治增添了新鲜力量和崭新内容,成为中国政党政治史上的里程碑性事件.  相似文献   

18.
刘良 《党的文献》2001,(6):34-38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 ,即曾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政治纲领。大革命失败后 ,毛泽东首先提出以农村根据地和强大的红军力量为依托 ,建立苏维埃政权 ,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苏维埃政权目标的实现 ,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绝非“左”倾路线的产物 ,而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发展的进程和客观需要而提出、并不断创造条件建立起来的 ,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他为这条道路的开辟奠定了思想基础,确定了主题和中心任务,找到了发展动力和根本途径,明确了政治方向和政治保证,规定了战略目标和步骤,制定了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走上独立自主道路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大革命时期,由于共产国际一心扶持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被迫对国民党步步退让,独立自主意识被强行抑制。土地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左倾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犯下三次左倾错误。其间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基本上是服从的,甚至有盲从,但也存在着理论和实际工作中的抗争。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以卓有成效的农村革命实践,在与共产国际相推动又相碰撞中独立自主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走上独立自主道路的开端。它是在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环境下召开的,而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既自主决定自己的事务又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共产国际,显示中国共产党正在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