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房黏液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研究统计93例心房黏液瘤患者,所有患者在体外循环下经右心房入路摘除黏液瘤。术中注意摘除瘤体要完整,适度去除瘤蒂周围的正常组织。如有合并瓣膜问题,注意同期处理。结果:体外循环时间31~440 min,平均45.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250)min,平均27.2 min,实行左心房黏液瘤切除87例,右心房黏液瘤切除6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复发2例,余预后良好。结论:心房黏液瘤应积极早期手术治疗。保护瘤体完整性和同期处理心脏其它病变,摘除瘤体后维持心脏正常解剖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30例心脏黏液瘤外科治疗经验,评价心脏黏液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和术中注意要点.方法 对2005年11月-2009年11月手术治疗的30例心脏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左房黏液瘤27例,右房黏液瘤2例,右室黏液瘤1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黏液瘤切除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1年~4年(平均2.8年),无复发,1例术中并发肺出血,经治疗成功.结论手术是治疗心脏黏液瘤的有效方法,术中需注意抗凝监测及体外循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36例心脏黏液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间,36例心脏黏液瘤病例手术资料,男性1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4±4.6)岁,病程1~96个月。诊断为左心房黏液瘤34例,右心房黏液瘤2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黏液瘤摘除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平均ICU入住时间:(1.3±0.2)天,平均住院时间:(12±1.5)天,均无严重并发症。32例患者定期随访1~3年,总随访512个月,平均随访37个月,总的随访率88.9%。所有随访患者心功能I级(NYHA),未见复发和晚期死亡病例。结论:心脏黏液瘤的手术效果确切,手术安全,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脏黏液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手术治疗的17例心脏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彩色超声心动图确诊,在体外循环直视下行心脏黏液瘤切除术。结果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2个月至6年,无复发,无远期并发症。结论尽早手术是治疗心脏黏液瘤的首选方法。心脏黏液瘤术后可复发,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21年5月完成的206例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房间隔缺损109例,伴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32例;二尖瓣瓣膜病58例,伴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28例,合并血栓6例;单纯三尖瓣关闭不全22例;左房黏液瘤17例。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获得成功,1例扩大切口改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无二次开胸止血,无手术死亡。全组无术后残余漏、瓣周漏。手术时间(268.8±70.6)min,体外循环时间(140.3±64.7)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8.1±56.3)min,术中出血量(230±140)ml。术中用血浆(232±245)ml,红细胞(2.1±1.5)U。ICU监护时间(28.6±22.4)h,呼吸机辅助时间(16.4±10.3)h。术后引流(598±210)ml,术后输血浆(446±330)ml。平均术后4.8 d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12.6±4.7)d。56.8%(117/206)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未输血。术后随访1~60个月,患者心功能良好,NYHA分级均为Ⅰ~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继发型肺结核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9月~2013年12月完成的全胸腔镜下以肺叶切除为主的手术治疗继发型肺结核患者78例。记录中转开胸、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液总量、带管时间、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等。结果全组患者8例中转开胸,其余均在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平均时间(161.4±58.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25.3±102.5)ml,术后平均引流液总量(1060.5±450.8)ml;术后平均带管时间(8.6±3.7)天;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4±3.9)天。出现术后并发症8例,其中肺漏气4例,引流液较多3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随访时间平均25.8个月,症状消失或好转,无复发、死亡患者。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继发型肺结核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开展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的经验。方法分析我科57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AMT)肺叶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胸腔镜探查后即行VAMT肺叶切除42例,拟行全胸腔镜手术(c-VATS)而术中中转为VAMT15例。平均手术时间142.7±37.2 min,术中出血平均386.5±141.5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21±3.62 d。全组无围术期死亡;1例并发术后出血,再次手术后恢复;余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VAMT兼具传统开胸与VATS手术优势,可满足各种肺叶切除术及处理术中出血需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29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老年人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4~318 min,平均(120.8±50.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4~192 min,平均(87.3±36.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2~352 h,平均(27.6±42.5)h;ICU逗留时间1~40天,平均(2.8±4.8)天;住院时间11~64天,平均(25.5±9.1)天。本组围术期共死亡10例(3.4%),术中死亡2例:左心室破裂1例,另1例为巨大左心室患者,术毕反复室颤、并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而死亡;术后死亡8例,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2例,多器官衰竭5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放弃治疗5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肾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结论尽管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风险较高,加强体外循环管理可为心脏手术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15 例全胸腔镜左房黏液瘤切除术的初步经验,探讨全胸腔镜下心内手术的安全性和适应证.方法 2012年1 月至2013 年10 月,收治15例左房黏液瘤患者,女性10 例,男性5 例,其中5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型术.全身麻醉下,双腔气管插管,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右侧颈内静脉引流进行体外循环.右侧胸壁3个1~2 cm切口,在全胸腔镜下行左房黏液瘤切除术.结果 15 例手术均顺利进行.1例因瘤蒂位于左房底,瘤体大暴露困难,正中切口开胸手术,其余均全腔镜下完成手术.体外循环(40±15)min,升主动脉阻断(30±1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4.5±1.4)h,术后住院(5.6±1.3)d.无大出血、术后再次开胸止血、脑栓塞等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1例为左房肉瘤,其余均为左房黏液瘤.结论 全胸腔镜左房黏液瘤切除技术可行、安全,既减少了常规正中开胸的手术创伤,又没有过度延长体外循环时间造成的进一步全身器官损害,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早日康复,手术切口小、美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应用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替换加改良支架象鼻技术(孙氏手术),治疗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应用孙氏手术治疗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1例,男性9例,女性2例,平均(42.1±10.4)岁。同期升主动脉行单纯置换8例,Bentall手术1例,Mini-root手术2例。结果:全组平均体外循环(166.0±44.8)min,主动脉阻断(103.7±17.5)min,深低温停循环(55.1±11.3)min,肾衰竭需要接受长期血液透析治疗1例,术后院内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5.6±2.0)个月,随访中无死亡病例,患者出院1个月后支架血管段假腔闭合效果好的占81.8%。结论:应用孙氏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植入治疗老年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16例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平均(64.25±4.49)〕岁;男性12例,女性4例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先进行近心端操作,降温至20℃时,停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术中直视植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主干支架血管近端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吻合。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所有患者术中都顺利植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本组体外循环时间(181.88±26.51)min,心肌阻断时间(81.69±14.58)min,停循环时间(8.75±7.04)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5.19±5.89)min。术后胸腔及心包积液引流量(812.19±357.29)ml。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因为术后急性肾衰竭。15例患者定期门诊随访,无死亡和需要再次手术病例,无与覆膜支架相关的并发症发生。复查主动脉增强血管CT(CTA)提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分支血管通畅,无扭曲,主动脉弓和胸降主动脉假腔部分血栓形成。结论老年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深低温停循环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植入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简化主动脉弓部手术,降低手术风险,适合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但手术例数尚少,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黏液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体外循环下行心脏黏液瘤摘除29例,经右房-房间隔切口,切除黏液瘤及蒂周围0.5~1.0cm的房间隔组织,房间隔缺损小的直接缝合,大的补片修补。结果29例手术病人均无死亡。门诊随防2个月直4年,心脏功能良好。无黏液瘤复发及再生。结论体外循环下行黏液瘤切除方法可靠确实,治疗彻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胸壁三孔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2-2018-0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接受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6例,女41例;年龄20~73岁,平均(58±17)岁。所有患者患有二尖瓣中-重度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其中鲁登巴赫综合征3例,合并心房颤动19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8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40例。手术采用股动脉、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闭升主动脉,冷血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行心肌保护,完全胸腔镜下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结果:本组9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全组无术后残余漏、瓣周漏,6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分别为肾功能不全4例,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中扩大切口1例,均顺利恢复。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5±45) min;平均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02±41) min;平均手术时间(238±57) min。平均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9±11) h,平均ICU停留时间(28±13) h,术后平均引流量(278±86) ml,平均住院时间(9.5±3.8) d。术后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无明显降低(P=0.112),术后左心房明显缩小(P=0.046);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左心室内径明显缩小(P=0.039)。置换后的人工瓣膜和成形后的自体瓣膜均正常关闭,无瓣周漏,无狭窄或关闭不全。随访3~72个月,全部病例中,5例有轻度肾功能不全表现,余无其他并发症或死亡。结论: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的手术操作安全,创伤小,疗效确切,在二尖瓣疾病的外科治疗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PHR)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2月于福建省立医院肝胆外科行DPPHR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6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假性囊肿2例,胰头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3例,胰头浆液性囊腺瘤2例,胰头黏液性囊腺瘤1例。结果手术时间200~360 min,平均(304.0±45.3)min,术中失血量50~500 ml,平均(267.5±116.1)ml。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出现生化漏5例,B级胰瘘2例,无C级胰瘘,胃瘫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17~78 d,平均(30.8±14.3)d。手术后对17例患者随访2个月~4年,未见肿瘤复发,无手术后新发糖尿病、消化不良以及胆总管狭窄等。结论 DPPHR在确保肿瘤完全切除的基础上,能够降低手术创伤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缩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相较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DPPHR能够较好地保留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腋动脉插管联合股动脉插管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7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腋动脉插管联合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进行手术。结果:2例(2.5%)在术中出现假腔灌注,1例在术中出现不可控出血,4例(5.0%)脑部并发症, 1例(1.3%)肺部感染,4例死亡,1例术后不清醒,1例偏瘫,3例出现插管位置皮肤延迟愈合、感染,2例(2.5%)肾功能不全,术后均未出现插管远端肢体缺血及神经损伤。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88~321 min,平均(231±30.1)min,心肌阻断时间67~152 min,平均(95±21.1)min,全身停循环时间2~5 min,平均(3±0.8)min。结论:腋动脉插管联合股动脉插管能有效保证重要器官的灌注、减少插管并发症、缩短全身停循环时间,安全用于累及弓部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CPB)心脏不停跳下心房黏液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9年3月原发性心房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全麻浅低温CPB心脏跳动中手术。结果CPB时间19~69(42.2±14.9)min,施行左房黏液瘤摘除37例、右房黏液瘤摘除5例、双房黏液瘤摘除2例,无脑栓、气栓等并发症及围术期死亡,均痊愈出院。随访1个月~6a,38例得到有效随访,6例失访,均未见复发。结论心房黏液瘤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手术,采用浅低温CPB心脏跳动中手术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术后肺静脉狭窄(PPVS)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PPVS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方式。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5例PPVS患儿行手术治疗。男性2例,女性3例。心下型3例,心上型2例。初次手术年龄1~26d,平均(12.2±5.3)d;体质量3.1~4.0kg,平均(3.4±1.2)kg。再次手术年龄2月~3岁,两次手术间隔65d~3年。手术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4例,深低温停循环1例。吻合口纤维瘢痕切除4例,无缝线缝合技术1例。手术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4例,深低温体外循环1例。体外循环时间102~150min,平均(127.5±15.8)min;主动脉阻断47~75min,平均(62.3±9.5)min;1例停循环时间42min。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分支肺静脉梗阻1例,术后7个月死亡;余3例患儿发育良好。结论: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后肺静脉狭窄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预后不良。发病机制与肺静脉异位引流的类型、肺静脉发育情况及外科操作等因素有关。一经诊断应积极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44例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发生部位、肿瘤性质、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44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男性12例,女性32例,年龄25~69(37.6±11.9)岁;其中良性肿瘤42例、恶性肿瘤2例。所有病例均经超声心动图诊断并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手术死亡1例,其余43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1例恶性肿瘤于术后6个月死亡,2例黏液瘤分别于术后10、20个月后复发。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良性以黏液瘤多见,彻底切除肿瘤是防止复发的关键。心脏恶性肿瘤手术近远期效果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标准胸骨正中切口,探讨经右胸微创小切口行心脏黏液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37例行心脏黏液瘤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右胸微创切口切除15例(右胸微创组),经标准胸骨正中切口手术22例(标准正中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输血量、术后相关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情况、住院死亡率和肿瘤复发率。结果:2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上,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胸微创组住院时间[(11.2±1.3)d对(14.5±1.4)d,P0.05]、术后输血量[(0.7±0.8)U对(1.8±1.4)U,P0.05]及疼痛评分(4.6±0.9对6.0±1.3,P0.05)明显低于标准正中组。2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与标准胸骨正中切口相比,经右胸微创小切口行心脏黏液瘤切除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两种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合并主动脉根部瘤的二尖瓣反流,探讨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7月至2015年5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33例合并主动脉根部瘤的二尖瓣反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3.2±15.5)岁。其中25例患者置入二尖瓣成形环(成形环植入组),所置入的二尖瓣人工瓣环平均直径为(29.5±1.5)mm,8例患者行交界环缩术(交界环缩组)。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所有患者二尖瓣病变均为中度或重度关闭不全,成形环植入组反流面积为(8.5±4.1)cm2,交界环缩组反流面积为(5.7±1.3)cm2。成形环植入组患者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4.2±29.3)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18.2±23.4)min,交界环缩组患者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1.9±28.4)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77.8±22.2)min。结果:术后无死亡,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成形环植入组术后平均ICU停留时间为(23.0±12.5)h,交界环缩组术后平均ICU停留时间为(23.0±8.8)h。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成形环植入组少量反流8例,无或微量反流17例;交界环缩组少量反流4例,无或微量反流4例。结论:二尖瓣反流合并主动脉根部瘤时可以经房间隔切口或房间沟切口行成形环植入术和经主动脉切口行交界环缩术。上述两种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效果确切,对于二尖瓣反流程度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经主动脉切口行交界环缩术,以减少体外循环和阻断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