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河北省人社厅、财政厅日前共同印发了《河北省2018年度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岗位+技能+劳动力"的培训模式。全年将免费培训2万名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2.
<正>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培训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农业部、财政部等从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国务院扶贫办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实施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教育部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既是职业学校的光荣任务,也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新机遇。近年来,许多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农广校积极参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取得了初步成绩,积累了经验。农村职业学校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应探索出一个符合社会特色的转移培训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作为农业人口大省,存在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不高、数量过剩等农村劳动力开发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因此,对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开发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开发存在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体制政策滞后、农村劳动力开发渠道不畅等问题,提出了进行培训内容与手段创新、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建立农村劳动力开发长效机制、疏通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结构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林巍  任伟峰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2):202-204
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加强区域内人力资源的交流合作,河北省富余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可充分利用京津冀区域经济和人力资源合作发展的契机,加快向京津地区转移就业。以京津冀人力资源合作开发为切入点,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对京津冀人力资源一体化进行探讨,分析了京津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依据,指出河北省在经济发展现状、人力资本水平、工资水平等方面与京津地区的差异,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提出加快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十四、加强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工技能培训。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制定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善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向农民传授外出就业基本知识。继续组织实施技能扶贫计划,重视抓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支持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训。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的关键措施。如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仅关系到劳动力产业结构调整,更是关系工业化、城市化乃至整个经济飞跃发展的问题。以下根据莆田市的劳动力就业情况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培训  相似文献   

8.
对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及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就业培训引导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手段,同时提出了就业培训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玉溪市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经过多年的转移和输出,截止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人员达25.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实现劳务收入12.5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2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8%.然而,在培训和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不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0.
农业部决定今年开始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重点抓好全国50个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县,通过典型带动,不断探索经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步伐,全面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负责人介绍,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培育与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50-352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除了制度因素和体制因素外,直接受制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通过研究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及就业现状,深入探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以及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培育途径,提出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育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7个阶段的历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制约因素。从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进程、第三产业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农村教育与培训制度、国外劳动力就业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陕西省为例,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既要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还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西安咸阳城市圈建设,全力打造杨凌示范区的规模化效应,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4.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298-5299
从5个方面论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对策。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拓展农业就业规模;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推动小城镇建设则增加农村地区当地就业机会;加强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关键;同时应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特征表现为层次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其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技能。因此,有必要对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解决就业困难。文章选取了赣州市石城县农村劳动力作为调查样本,从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状况、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从加强培训环节建设,提升教育培训质量;加大培训资金投入,推动培训基地建设;提高思想观念认识,完善培训管理服务等方面来推进工作。  相似文献   

16.
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省农村的经济、科技发展现状以及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如何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使整个农村的劳动力资源的专业结构得到更好的配置。  相似文献   

17.
田万慧  王生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928-930,933
以甘肃省统计数据和3个典型贫困县的5镇、4乡,87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从分析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入手,探讨了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状况和特征.并提出促进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继续发挥农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其就业容量;积极而稳步地发展小城镇建设,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四年来,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各级政府在管理方面,存在着“错位”和“缺位”现象,政府职能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发挥,制约了阳光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按“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实施原则,如何定位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如何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有效发挥,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陈成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2):232-236
近年来,创业潮、县域经济与特色乡镇的发展、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以及家庭因素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 动力选择就地转移。实证研究发现,性别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选择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倾向 选择异地转移,女性更倾向于就地转移;未成年子女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中有未成年子女 的家庭更可能选择就地转移;而职业技能培训对就地转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更 倾向于异地转移。当前,要促进四川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就地转移,应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 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后遗症"的解决对策: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吸引优质劳动力就近工作;不断完善农村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预防"与"治疗"并举,宏观控制"城市病"的发生和发展;鼓励具有特殊文化的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城市农村双向努力,缓和"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