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并没有确切地给出“风骨”的定义,而是从“风骨”与“风”、“骨”的关系,以及“风骨”与“气”、“力”、“采”的关系中阐明了“风骨”的特质。本文认为对“风骨”这样有鲜活生命力的古文论术语,不能简单地以逻辑归纳的方式去定义,只能对其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2.
"风"与"骨"是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的文艺美学范畴,从构成文章的两大要素——情、辞角度看,"风"侧重对情的美学内蕴的规范,表现为一种灵动的活力;而"骨"则侧重于对辞的美学内蕴的规范,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品质."风"、"骨"都源自作家的"气",它们是作家之"气"赋予作品的内蕴之美."风骨"和"采"达到圆练的统一,才是作品理想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在梳理各家《文心雕龙》"风骨"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本细读法,重点阐述"风"与"骨"的含义、特征,简要探讨了"风骨"与"气"、"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参照诸家论述,在把握刘勰《文心雕龙》独特话语方式的前提下,结合具体语境,逐层辨析了“风”、“骨”、“风骨”、“辞”、“采”各自的内涵、相互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它们借“气”与写作主体生命发生关系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部十分重要的理论著作。全书结构严谨、文辞华美、见解深刻、自成风格,历来为文学理论批评家所重视。其“风骨”篇上承汉魏六朝,下启隋唐五代,在总结和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匠心独运,自成一家,对我国后世的古典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风骨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很难三言两语诠释清楚的概念,历代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本文立足<风骨>篇,认为刘勰"风…‘骨"均指语言而说,情感说或内容说是后人敷衍的结果,"风"是语言的简洁精要,"骨"是语言的质朴刚健,"风骨"是二者整合后对语言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7.
关于"风骨",历代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是一个很难诠释清楚的概念。立足《文心雕龙》之《风骨》篇,笔者认为刘勰的"风""骨"均指语言而说,情感说或内容说是后人敷衍的结果;"风"是语言的简洁精要,"骨"是语言的质朴刚健,"风骨"是二者整合后对语言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8.
对刘勰所用"风骨"一词的含义,后世众说纷纭,歧见甚大。现今学界对其整体风貌有渐趋一致的认识。多认为那是一种雄健峻爽、真力弥漫、刚健挺特的美学风貌。但若细绎刘勰所提到的具有风骨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他所说的"风骨",应主要是指作家的精神活力贯注于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一种富有气势和生机的文章风貌。文风刚健者固然有"风骨",那些称不上刚健,却柔而不靡、充满生气者也具有"风骨"。  相似文献   

9.
“风”与“骨”是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的文艺美学范畴,从构成文章的两大要素——情、辞角度看,“风”侧重对情的美学内蕴的规范,表现为一种灵动的活力;而“骨”则侧重于对辞的美学内蕴的规范,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品质。“风”、“骨”都源自作家的“气”,它们是作家之“气”赋予作品的内蕴之美。“风骨”和“采”达到圆练的统一,才是作品理想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构筑了一个较为严密的气论体系。《文心雕龙》的气论可用"气以实志,志以定言"来概括,即气是志的内涵,言是志的外壳,气充实了志,志发而为言,三者相互关联。刘勰最终是在继承和发扬孟子、王充、曹丕等人关于气的阐释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气论体系的。  相似文献   

11.
“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中最为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之一。学者们对它的解释是莫衷一是。本文对其主要的几种解释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2.
"风"与"骨"都是强调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情志内容的充实与饱满,"风"是就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思想以及融合于其中的作家的生命精神而言的,它强调一种动态的感染力量;而"骨"则是就静态的篇章而言,它所强调的是精炼的文辞中所包含着的充实饱满的事义内容,刘勰"风骨论"体现出了儒家"充实之谓美"的人格观与"辞尚体要"的文辞观.  相似文献   

13.
14.
"风骨"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蕴含着深远文化传统和当时社会风尚的关键词,由一个普泛性概念逐渐演变为美学范畴进而成为文学理论批评范畴,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风骨"是一种整体的美,向内与"气"贯通,向外则与"采"连缀,是对文学作品之情志蕴涵、体性特征与艺术及审美感染力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争议颇多的“风骨”论,以刘勰的阐述为基准,论述了风骨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言人人殊,这正说明了"风骨"范畴在现代语境中已被激活成具有无穷再诠释的理论空间.笔者认为刘勰<风骨>篇中"风"就是指表现得鲜明爽朗,能够感染人的主观情志,"骨"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之文辞."风骨"就是指通过凝练端直、精练刚健的语言使思想内容(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风骨"的特征是内蕴为"气",外显为"力".刘勰的审美理想是"风骨"和"辞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风骨”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最早对"风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风骨"也从此成为文学理论中的主要概念."风骨"最早产生于汉魏时期的人物品评之中,在文学自觉之后逐渐运用于文学评论之中,它形成于魏晋,成熟于南朝."风"的来源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骨"则来源于对人的形体的评价,二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只有风骨完美结合才能产生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理论不仅在古代文学创作和审美中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对现当代的文学创作与审美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风骨”问题是龙学研究中的经典悬疑之一。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予以阐释:“风”的内在之意是符合雅正传统的情,且要情感真挚饱满,“风”的外在表现是成文后的以情动人的感染力、鼓舞力;“骨”的内核是经之雅正。外在表现是辞之精约、端直。对于像诗赋类的文学性文体应注重“风”,以“情”感人;对于奏启类应用性较强的文体应注重“骨”,以义理、辞约动人。风骨合意是指雅正体约、极具感染力的文章风貌,“六义”说是风骨的集中体现,风骨不同于风格。  相似文献   

19.
《离骚》是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文章主要从风骨方面尝试对其进行研究,包括文化内涵、风骨的特征两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风骨”论研究,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风骨”范畴确切含义的探讨,一是对“风骨’’理论价值的考察:自近代黄侃“风即文意,骨即文辞”导夫先路,学者们各持一词,或赞成黄说,或进一步延伸,或另辟蹊径等,猗欤盛矣。同时学术界也展开了关于“风骨”理论价值的积极探索,指出其在文学批评史上所居的重要地位及其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