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和中国的首都,不仅要保护北京老城,还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多位于北京老城核心地段,是北京传统风貌的重要载体,保护更新能更好地延续北京历史文脉、突出北京城市特色、传承胡同居民记忆。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以价值为核,整体保护,功能重组,结构优化的思路,提出和谐共生,物质空间保护;传承文脉,非物质空间传承;面向未来,功能更新的保护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保护拥有浓厚历史文脉的传统村落时,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物质文化保护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研究探析非物质文化与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结合山西省寿阳县胡家堙村落的规划设计,分析了特定地域非物质文化对村落保护的意义,即将文化脉络保护与村落规划设计相结合,通过空间节点的活化再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呼应的历史氛围和环境,使非物质文化融入传统村落的延续中。  相似文献   

3.
孙萍 《小城镇建设》2008,(2):46-47,63
在江南城镇的历史文化保护中,生态文化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常州作为一座江南古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吳文化渗透其中,具有开放性、人文精神浓厚、简约朴素的平民风格.在对城镆文化的保护中,应用文化生态的原理,不仅要对历史建筑加以保护,更应保护附着在历史建筑中的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4.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延续传承的活态遗产,是城市文化和区域特色的深刻烙印。快速城市化促使历史街区面临失活困境。文章以闽江流域的历史街区——朱紫坊为例,基于城市更新转型期存量提升的背景,借鉴有机更新理论,以活化街区文脉为重点,梳理街区特质、总结失落原因、构建活化策略,以期在街区保护的过程中实现物质空间存量盘活、历史文化创新延续、非遗业态重构活化,为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域文脉传承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途与重要途径。基于地域文脉传承的角度,分析了特色小镇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以江南药镇为例,系统梳理地域文脉特征,甄别文化特质及内涵。围绕江南药镇独有的药文化特质,提出构建健康产业、养生旅游、市场营销三个层面的发展理念及策略,以期释放江南药镇的内在动能,带动药镇全新发展,进而探索特色小镇建设的一种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积淀浓厚的特色小镇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彰显城镇文化特色与延续历史文脉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解析非物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特色小镇的生活性、生产性、商贸性、文化性、生态性五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空间载体,并结合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岳村杂技小镇文化空间案例,探讨了特色小镇文化空间载体构建方法,即通过非物质文化要素的解析,探索非物质文化空间载体的功能类型,并将其落实到实体物质空间上。  相似文献   

7.
刘海洋 《中州建设》2013,(24):22-29
近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建设“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保护古村落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方式,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遗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中文化空间最丰富的地区,如何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尝试以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的主体“居民”作为文化空间的主体要素,进行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空间、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究和表达,并从居民关系网络、空间网络和文化网络三个维度进行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的网络模型构建和网络特征相关测度的解析,基于此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9.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的历史印记,文脉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当下城市化进程飞速加快中,我们越发地感觉到各个城市正在朝着"千城一面"的模式演化,高楼林立的繁华闹市区、被标准化的居民住宅区和纵横交错的道路网格,已经很难叫人清楚地辨认城市之间的差别.只有那些隐藏在重叠大厦间的老街区和标志性建筑物,才记录着这个城市的古老历史,才显现着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质.以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为例,意在探寻其改造的优劣性,试图探讨出延续城市文脉的发展性方向,使我们的城市建设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迈入以人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主的新阶段,人民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愈加强烈。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传承文脉、体现城市精神内涵的载体,具有强烈的文化感召力与影响力。而在地文化根植于本土地域特色,是作用在当地街区建设与生产生活的具有凝聚力的意识形态。文章选取温州花园巷片区为研究案例,从“在地文化”的视阈提出四点更新策略,达到因地制宜活化历史文脉、发掘城市自身特色、重塑片区传统风貌、传承历史记忆的目标,同时希望对其他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王细玲 《山西建筑》2007,33(17):51-52
结合湘潭市河西沿江旧城保护与更新项目,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来探讨旧城更新中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延续问题,以期保存城市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12.
历史沿革影响着旅游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文化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变化性让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给予历史和自然充分的尊重。本文着重探讨了江南文化古城——上海市嘉定区旅游规划的进程、执行效果;梳理了嘉定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旅游资源;并进一步探讨了嘉定开展可持续的文化旅游的可能性和对策。最后,针对嘉定文化旅游目前的乱象,文章提出了以还原历史风貌为抓手的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文化生态资源“三源并进”规划思想。  相似文献   

13.
郑军  张贤都 《新建筑》2012,(5):136-139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地域文脉遭损、场所精神丧失的现象随处可见。以杭州闲林商贸综合体城市设计为例,在湿地特殊地貌与江南水乡文脉引导下,通过"传承湿地地域文脉、重塑埠头场所特质"这两条主线,深度挖掘闲林地域文脉,将其打造成一个重现埠头文化、回归闲林特质的田园主题城市综合体,从规划设计层面探讨了地域文脉的延续与场所精神的寻回。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文化传承问题越来越受各界关注与重视。传统历史街巷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延续历史文脉的物质载体,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桂林市正阳东西巷为例,从文化传承角度,对东西巷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旨在更好地传承桂林历史文化和延续街巷整体性原生态风貌,提出历史街巷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化建筑作为文化重要的物质化显现结果,承载着诸多非物质意涵。“本土性”则是阐述文化建筑各类意涵属性的根本,其多元化的特质决定了文化建筑对空间和形制的多样性要求。因此,文化建筑内装配式应用的范围十分有限。本文以“本土设计”策略为触媒,以酉阳四馆、徐州儿童友好中心为例,讨论装配建造模式下文化建筑的“本土性”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非物质文化延续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燕 《山西建筑》2009,35(13):21-22
研究了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非物质文化构成,分析了非物质文化延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以下几点延续方式:鼓励部分居民回迁、产业发展立足于传统生活、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景观营造结合,以寻求非物质文化在历史街区中的持续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15,(Z2)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村落,对其类型与价值的认定研究有助于延续和传承优秀的历史文脉。文章结合传统村落的类型划分,对河北石家庄市市域内被列入调查范围的81个重点调查村落进行价值认定,将重点调查村落确定为4个等级,最终提出申报各级传统村落的推荐名单,以期更好地保护市域内的传统村落。  相似文献   

18.
郝赤彪  张安安 《规划师》2011,(9):98-101
目前,城中湖水域空间存在文化灵魂及景观特色缺失的问题,应以融入自然、延续文脉、以人为本作为空间规划中的特色塑造方法.厦门市筼筜湖水域空间规划形成“一楔,两轴,五片,十点”的结构,使水域空间融入自然;恢复“筼筜渔火”的意向,划分特色分区,设计游线串联各景点,延续湖区历史文脉;以游人心理感受与切身体验为出发点设计各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9.
周华溢 《华中建筑》2022,40(3):54-58
地域文脉是一座城市历史的延续,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表达.该文以自贡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方案设计为例,探讨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相融合的方式.通过分析当地传统文化,综合运用保留、改造、抽象变形等设计手法,提炼出地方文化元素符号,营造出既延续地域文脉又不与现代设计技术脱离的新时代地标.  相似文献   

20.
以山东省东平县潭坑涯村村庄规划项目为基础,应用历史文脉的分析方法与理念,以空间叙事为干预框架,在延续村庄文化特质的基础之上,探索实现该村全方位振兴的规划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