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电化学》2016,(3)
通过ZnO模板辅助电沉积法制备了中空网状笼还原氧化石墨烯,具有纳米管、多孔结构、网状结构和3D微米中空笼等多层次架构.这样的结构能够同时促进电化学活性物种的传输,提高电极材料的利用率,以及提升超级电容器性能.该类中空网状笼还原氧化石墨烯做超级充电器电极材料时表现出了优良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在1.0 A·g~(-1)时比电容达到393 F·g~(-1).而且当电流密度从1.0 A·g~(-1)增加到20 A·g~(-1),电容仅衰减了21.2%,10000周循环后比电容损失小于1%,表明具有优异的电容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改进的Hummer法制得氧化石墨烯,并在不同温度的氩气气氛中还原得到一系列热还原氧化石墨烯(T-RGO). 电化学测试表明,T-RGO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良好的导电性是必需的,但石墨烯表面含氧官能团对其电容性能的影响要远大于导电性和比表面积的影响,900 °C还原的T-RGO比表面积为314 m2·g-1电导率为2421 S·m-1,但其容量只有56 F·g-1,然而300 °C还原的T-RGO比表面积为18.8 m2·g-1电导率为574 S·m-1,其容量却达到281 F·g-1. 材料表征分析表明,300 °C 还原的石墨烯之所以有更高的电容,是因为除双电层电容外,更多的是由其表面含氧官能团提供的赝电容,这使作者以后在设计制备超级电容器等储能设备用石墨烯基电极材料时更加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以制备的氧化石墨凝胶和聚苯胺纳米线为原料, 将二者按一定的质量比进行混合超声分散, 再以混合分散液为前驱体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得到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聚苯胺(PANI) (RGP)复合材料, 采用扫描电镜(SEM), 透射电镜(TEM), X射线衍射(XRD),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电化学测试等分析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和超级电容性能. 结果表明, 复合材料既保持了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基本形貌, 又能使聚苯胺较好地镶嵌在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网状结构中; 且当氧化石墨与聚苯胺的质量比为1:1时复合材料在0.5 A·g-1电流密度下比电容可高达758 F·g-1, 即使在大电流密度(30 A·g-1)下其比容量仍高达400 F·g-1,在1A·g-1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后比容量保持率为86%, 表现出了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其超级电容性能远优于单纯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和聚苯胺, 其优异的超级电容性能可归咎于二者的相互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严琳  孔惠  李在均 《化学学报》2013,71(5):822-828
超声分散氧化石墨和聚苯乙烯微球于去离子水形成稳定分散液, 加入氨水和水合肼还原氧化石墨得到包覆石墨烯纳米片的聚苯乙烯微球, 经6 mol·L-1 KOH碱蚀和甲苯洗脱聚苯乙烯制备3D石墨烯. 将3D石墨烯超声分散于去离子水, 然后分别以硝酸镍、硝酸铝和尿素为镍源、铝源和碱源化合物水热合成3D石墨烯/镍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复合材料. 采用红外、拉曼、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质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氧化石墨被还原形成有微孔结构的3D石墨烯. 镍铝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片均匀分散在3D石墨烯孔壁. 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 复合材料电极的比电容为1054.8 F·g-1. 当电流密度增加到8 A·g-1时, 比电容为628.1 F·g-1. 循环充-放电1000次后, 比电容仍保持在97%以上, 呈示该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氢氧化镍纳米线/三维石墨烯复合材料及作为比较的三维石墨烯、氢氧化镍纳米线、还原氧化石墨烯和氢氧化镍纳米线/还原氧化石墨烯, 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热失重分析和氮气吸脱附表征了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组成, 并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了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 氢氧化镍纳米线/三维石墨烯复合材料中直径为20-30 nm的氢氧化镍纳米线和三维结构的石墨烯紧密结合, 相互交联形成网状结构, 其比表面积达到136 m2·g-1, 孔径分布20-50 nm, 氢氧化镍纳米线的含量达到88% (w,质量分数). 在6 mol·L-1的KOH电解液中, 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在1 A·g-1电流密度下达到1664 F·g-1, 在1 A·g-1电流密度下循环3000 次后的比电容保持率为93%. 将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和循环性能与氢氧化镍纳米线、氢氧化镍纳米线/还原氧化石墨烯、三维石墨烯和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性能进行比较, 发现三维石墨烯较还原氧化石墨烯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三维多孔结构, 可以更大地提高活性物质的利用率, 进而提高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以高浓度氧化石墨烯(GO)溶液作为反应前驱体,纳米纤维素(NC)作为物理间隔物和电解液储存器,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制备了纳米纤维素/还原氧化石墨烯(NC/rGO)复合材料,并探究了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潜力。结果如下:NC添加量为1 mL所制备的NC/rGO-1具有最佳电化学性能。基于NC/rGO-1的无黏合剂对称型超级电容器在0.3 A·g-1的电流密度下显示出了269.33 F·g-1和350.13 F·cm-3的高质量和体积比电容,并在10.0 A·g-1时仍能达到215.88 F·g-1和280.62 F·cm-3(其初始值的80.15%)。组装器件还显示出了较高的质量和体积能量密度(9.3 Wh·kg-1和12.13 Wh·L-1)和出色的循环性能(10 A·g-1下10 000次循环后其初始比电容仅减少6.02%)。  相似文献   

7.
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的结构中包含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过渡金属离子或原子簇,还可以包含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有机配体,这些特征使其具有作为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应用潜力。本文通过简单的溶剂热反应合成了一种镍基配位聚合物Ni-PAD (PAD=N,N′-二(1,2,4-三唑基)均苯四甲酰二亚胺),并首次研究了它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三电极体系下,Ni-PAD电极展示了高的放电比容量,较高的倍率性能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在1 A·g-1电流密度下和1M KOH溶液中,其比电容最大可达1145 F·g-1。在2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以后的电容保持率为43%。在1 A·g-1下,由Ni-PAD和还原性氧化石墨烯(rGO)构筑的不对称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分别为28.13 Wh·kg-1和0.76 kW·kg-1。良好的超电容性能与Ni-PAD结构中含有氧化-还原活性的镍离子和配体,以及小尺寸的纳微米粒子有关。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钛(TiO2)作为有前景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但由于其导电率较低, 而导致容量和倍率性能不佳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本文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了氧化石墨烯/纳米TiO2复合材料(GO/TiO2), 通过热处理获得还原氧化石墨烯/TiO2复合材料(RGO/TiO2). 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 还原氧化石墨烯改性的RGO/TiO2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RGO含量为4.0%(w)的RGO/TiO2复合材料在各种电流密度下的可逆容量分别为183.7 mAh·g-1 (20 mA·g-1), 153.7 mAh·g-1 (100 mA·g-1)和114.4 mAh·g-1 (600mA·g-1), 而纯TiO2的比容量仅为93.6 mAh·g-1 (20 mA·g-1), 69.6 mAh·g-1 (100 mA·g-1)和26.5 mAh·g-1 (600mA·g-1). 4.0%(w) RGO/TiO2复合材料体现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在100 mA·g-1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350个周期后, 比容量仍然保持146.7 mAh·g-1. 同等条件下, 纯TiO2电极比容量只有68.8 mAh·g-1. RGO包覆改性极大提高了TiO2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嵌钠/脱钠性能. RGO包覆改性技术在改进钠离子电池材料性能中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碳包覆纳米SnO2中空纤维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纤维呈现中空形貌,平均直径为1 μm; SnO2颗粒均匀分布于碳壳结构中,平均粒径为3-15 nm.材料的比表面积为565 m2·g-1.在三电极体系中,当电流密度为0.25 A·g-1时,电极材料的比容量达397.5 F·g-1;在1.0A·g-1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3000次后比容量仍保持为初始值的88%.在对称型双电极体系中,电流密度为0.25 A·g-1时,电极材料的比容量达162.0 F·g-1,在1.0 A·g-1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3000次后比容量仍保持为初始值的84%.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通过一步水浴法制备高氮/氧含量密胺树脂(MF), 引入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改变聚合物的反应历程, 使进入SDS胶束中的三聚氰胺与甲醛在盐酸催化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 高温碳化后成功制备MF衍生多孔碳材料. 对MF衍生多孔碳材料分别进行了扫描电镜、比表面积等表征, 结果表明, 其具有多孔互穿网络结构, 比表面积高达387.86 m2?g-1, 且孔径分布适宜(3.62 nm). 作为超级电容器(SCs)电极材料, 在1.0 A?g-1下的比电容值为349.6 F?g-1, 20.0 A?g-1时(254.6 F?g-1)仍能维持1.0 A?g-1时73.0%的电容保持率, 倍率性能优异. 该样品在10.0 A?g-1下循环15000次后的比电容值几乎没有衰减, 循环稳定性能优越. 此研究结果表明SDS可辅助提升MF衍生多孔碳材料的电容性能, 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牺牲模板法,以Ni(OH)2作为前驱体制备NiS2. 通过对NiS2进行XRD、EDS、BET、SEM及TEM等表征来研究NiS2的元素组成及结构形貌. SEM及TEM结果显示前驱体及NiS2均为纳米片结构. 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NiS2存在着优秀的电容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 A·g-1时,NiS2比电容能够达到1067.3 F·g-1,同时具有高的倍率特性. 为了进一步探究NiS2作为电活性材料的实用性,以NiS2作为阳极材料,活性炭(AC)作为阴极组装成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0.8 kW·kg-1,能量密度高达38.4 Wh·kg-1,并且在3000次恒流充放电后,比电容依然保持93.7%.  相似文献   

12.
采用PMMA为模板制备碳空心球材料,并以碳空心球材料为导电骨架与硫材料复合制得碳空心球/硫复合材料. SEM和TEM照片显示,硫材料能均匀地填充在碳空心球的孔道和腔体内部. 采用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碳空心球/硫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在100 mA·g-1、500 mA·g-1、1 A·g-1、2 A·g-1 和5 A·g-1电流密度下,碳空心球/硫复合电极可逆放电容量分别为1145 mAh·g-1、824 mAh·g-1、702 mAh·g-1、586 mAh·g-1和395 mAh·g-1,呈现出较优异的倍率循环寿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在反应过程中同时添加均相沉淀剂六次甲基四胺和形貌导向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结合水热反应的方法一步合成了镍钴氢氧化物. 随着六次甲基四胺的水解,层状镍钴氢氧化物可以被合成而且避免了额外碱源的使用;同时,由于反应过程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参与的孔径调节,合成出来的镍钴氢氧化物具有可控的介孔尺寸13.4 nm以及较大的比表面积93.6 m2•g-1. 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合成出来的镍钴氢氧化物构型是α-Ni(OH)2-β-Co(OH)2. 扫描电镜表明合成出来的镍钴氢氧化物具有层状的结构. 正是因为层状介孔结构的存在,合成出来的镍钴氢氧化物在1A•g-1电流密度下,比电容可以高达1902 F•g-1;即使电流密度提高到8 A•g-1,镍钴氢氧化物的比电容仍然可以保持在1250F•g-1.  相似文献   

14.
将硫代硫酸钠(Na2S2O3)与氧化石墨烯(GO)的混合溶液,在酸性条件下经过一步水热反应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硫(RGO/S)复合正极材料.实验探索了水热温度、反应时间、碳硫质量比例对材料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恒电流充放电对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80°C下,碳硫质量比为3:7时,水热12 h得到的RGO/S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首次放电比容量为931 mAh?g-1,50次循环之后其比容量还保持在828.16 mAh?g-1;RGO/S复合材料的充放电库仑效率在95%以上;同时RGO/S复合材料的倍率性能相比于单质硫有很大提高.一步水热法能够使硫分子均匀分布在石墨烯片层结构中,同时加强了石墨烯表面基团对硫分子的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前驱体,后经350 °C热处理,首次合成了空心结构的NiMn2O4微球以及不同含量氧化石墨烯包覆的Ni/Mn3O4/NiMn2O4@RGO复合材料. 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复合负极材料中,含25wt%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材料储钠性能最佳,其在50 mA·g-1电流密度下,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保持在187.8 mAh·g-1,且800 mA·g-1电流密度下的可逆容量高达149.9 mAh·g-1,明显优于NiMn2O4及其他石墨烯基复合材料. 研究指出,复合材料性能的提升得益于空心微球和还原的氧化石墨烯构成的特殊结构,一方面缩短了电子/离子传输距离,缓解了体积效应,另一方面高导电网络有效增强了活性物质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采用酸浸蚀Al-Si合金的方法制备了多孔纳米Si,并用其制作以石墨烯为导电材料的石墨烯/多孔纳米Si负极. SEM和TEM的分析表明两者混合均匀.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该电极在1 mol•L-1 LiPF6/EC(碳酸乙烯酯):DMC(碳酸二甲酯) = 1:1(by volume) + 1.5%(by mass)VC(碳酸亚乙烯酯)溶液中、0.5 A•g-1电流密度下,第120周循环的放电比容量为1842.6 mAh•g-1,充放电效率为98.6%. 石墨烯的加入不仅提高了电极的导电性,而且减缓了充放电过程中电极多孔纳米结构的衰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氧化石墨烯(GO)溶液为氧化剂,采用水热法使GO直接氧化Mn(Ac)2制备Mn3O4/石墨烯复合材料,并通过在制备过程中加入氨水提高了复合材料中GO的还原程度与Mn3O4颗粒的分散性. 制得的Mn3O4/石墨烯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在0.5 A·g-1的电流密度下复合材料质量比容量可达到850 mAh·g-1,0.5 A·g-1时充放电循环测试200周容量保持率为99%.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粒径为90-130 nm的多孔硬碳球, 并通过浸渍与煅烧的方法制备了硬碳球均匀负载纳米氧化镍颗粒(~10 nm)复合材料. 硬碳球的表面官能团和内部的微孔保证了氧化镍颗粒在硬碳上的均匀分布. 在1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 复合材料电极首次充电比容量高达764 mAh·g-1; 在1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 个周期后电极充电比容量保持在777 mAh·g-1, 容量保持率为101%; 800 mA·g-1电流密度下电极的充电比容量达380 mAh·g-1, 显示复合材料电极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硬碳的表面官能团和内部微孔为氧化镍提供了优先形核位点, 保证了二者的牢固结合, 使复合材料获得了“协同效应”, 从而使复合电极具备更短的锂离子扩散路径、更高的电导率和更多的锂离子脱嵌位点. 这种方法还可用于制备硬碳/其他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