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选取了中国近海蛾螺科动物16属,共计21种,进行了齿舌解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齿舌进行了观察,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比。结果证明,蛾螺科种类的齿舌齿式为1·1·1。通过研究发现蛾螺科动物的齿舌形态结构包括形状、排列方式以及齿尖数目虽然在属内、种内有一定的变化,但仍可以作为蛾螺科种类的分类依据之一,从而将各属、种区分开来。此外,本研究确认了在火红土产螺Pisania ignea(Gmelin,1791)中存在着齿舌两性异型现象。  相似文献   

2.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8种蛾螺科种类、3种织纹螺科种类和1种细带螺科种类的齿舌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3科12个种的齿舌均由2列侧齿和1列中央齿构成,无缘齿,齿式为0·1·1·1·0。蛾螺科种类(方斑东风螺、泥东风螺、台湾东风螺、深沟东风螺、缝合海因螺、香螺、甲虫螺和Antillophos sp.)的侧齿具小齿2—3枚,中央齿具小齿3—7枚。织纹螺科种类(半褶织纹螺、秀长织纹螺和红带织纹螺)的侧齿具小齿2枚,中央齿具小齿9—13枚,其基板的两端常延伸至下一齿排附近。半褶织纹螺具侧齿附板,秀长织纹螺和红带织纹螺无侧齿附板。塔形纺锤螺的侧齿呈长形的梳子状,具小齿9—12枚,中央齿极小,具小齿3枚。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未发现东风螺属种类的齿舌具有种特异性。侧齿附板不存在于所有织纹螺科的种类中,其有无也不能作为同属或同亚属种类的共性。  相似文献   

3.
蛾螺科(Buccinidae)是腹足类软体动物中经济价值较大、种类较多的一个科,许多种类在世界上某些地区被视为美味上品,它们不仅个体大,而且产量多,营养价值高,如香螺、东风螺等为我国主要经济贝类。该科种类遍布世界各海区,既有分布于高纬度区域的冷水种,也有局限于低纬度区域的暖水种。种类不同栖息的环境也不同,有岩石、珊瑚礁、沙、泥沙及软泥等底质;从潮间带至水深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分布。 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多年来搜集的标本,记述了我国海域唇齿螺属(Engina)和甲虫螺属(Cantharus)种类共14种,其中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系统地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来在我国沿海采集的蛾螺属Buccinum标本进行系统整理时,发现产自于黄海北部,在《黄渤海软体动物》一书中所描述的两种蛾螺,原定名为水泡蛾螺Buccinium pemphigum Dall,1907和尖角蛾螺Buccinium undatum plectrum Stimpson,1865,存在种名误定。通过研究确认水泡蛾螺Buccinium pemphigum Dall,1907应是朝鲜蛾螺Buccinium koreanum Choe,YoonHabe,1992,而书中所描述的尖角蛾螺Buccinium undatum plectrum Stimpson,1865应是朝鲜蛾螺的一个形态变异标本。文中对朝鲜蛾螺的形态特征、齿舌和内部构造进行了研究论述,并与水泡蛾螺和尖角蛾螺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5.
姜效典  李巍然 《海洋学报》1995,17(3):135-139
潜在震源区是指未来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潜在可能的地区,它以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为主要特征,描述了未来地震活动强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它的划分是地震区划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随着地震研究的进展,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黄渤海的渔业资源保护管理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主要问题: 黄海外海渔场面积大幅度缩减 由于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实施,我国将失去黄海东部渔场和对马、济州岛渔场等许多传统作业渔场,海洋捕捞产量将大大减少,初步估算在日本水域将减少40万吨~50万吨,韩国水域将减少50万吨~60万吨,合计超过100万吨。在上述渔场作业的近万艘渔船将无处可去,向东再不能自由,向南跨海区受到限制,只能在黄渤海近海作业,给本已超负荷的近海资源增加新的压力,使保护资源、恢复资源变得更加困  相似文献   

7.
东海蛾螺属二新记录种(腹足纲,蛾螺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理近年来东海采集的蛾螺科Buccinidae标本时,鉴定出属于蛾螺属Buccinum Linnaeus,1758的两个中国新记录种:(1)白肋蛾螺Buccinum leucostoma Lischke,1872,采自于东海300—400m深的泥沙质海底;(2)古式蛾螺Buccinum koshikinum Okutani,1988采自于东海400m深的泥沙质海底。文中分别对这两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进行了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分类学讨论。此外,文中还列出了中国海已报道的其他蛾螺属种类。  相似文献   

8.
黄渤海区捕捞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10年对黄渤海沿海32个主要渔港、渔村和5家网具生产厂家的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资料,结合2009年度三省一市(河北、辽宁、山东、天津)的渔具渔法调查报告以及1983~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中记载的捕捞产量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捕捞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渤海区主要捕捞品种有30种之多,其中年渔获量超过万吨的有14种鱼类、5种甲壳类、4种头足类、2种海蜇和6种贝类.渔业资源品种的多样性决定了黄渤海区捕捞结构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现有9大类19型23式130种网型或作业方式,同时受渔业资源变动的影响,捕捞网具也在变化,不断有旧的渔具消失和新的网具出现.其中,拖网是主要作业方式,贡献率为38.47%~51.79%,且近几年还有上升的趋势;其次为刺网,贡献率从1983年最低时的7.66%逐步上升到目前的30.14%;第三为张网,贡献率从1985年最高时的34.31%下降到目前的10.49%;围网和钓具的贡献率一直较低,均不足4%,其他渔具的贡献率为5.98%~13.30%.目前黄渤海区渔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应当是减少拖网作业,控制刺网总量,限制张网、陷阱类渔具和地笼,鼓励发展钓渔业  相似文献   

9.
黄、渤海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利用α多道能谱仪对黄、渤海泥质沉积区岩芯的2 1 0 Pb放射性活度进行测定 ,并结合历史数据 ,对2 1 0 Pb放射性活度在岩芯中的垂向分布和现代沉积速率的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区岩芯的2 1 0 Pb放射性活度垂向分布表现出 5种形式。从沉积速率来看 ,渤海东北部泥区、南黄海中部和东部泥区 ,以及北黄海中部泥区的沉积速率小于 0 .2cm/a ,为低速沉积区 ;黄河三角洲海域和莱州湾西部的沉积速率大于 1cm/a,为高速沉积区 ;山东半岛南部沿岸海域的沉积速率也较高 ;山东半岛成山头及苏北辐射沙脊群外缘海域的沉积速率为 0 ,属于无沉积区或侵蚀区。黄、渤海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的分布特征的解释有待于沉积动力过程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钢材在渤海滩涂区海土中的腐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滩海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上陆海底管线的兴建,滩涂区海土腐蚀性的调査研究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然而,目前国内仅在个别海区作过有关工作,国外虽在海土腐蚀性评价等方面作过一些工作(BbIXPИCTHOK,1974; Roger,1980; Karl,1981),但直接关滩涂海土腐蚀性试验研究方面的报道甚少。作者于1991年12月至1993年11月在渤海西岸塘沽和南岸羊角沟两处典型滩涂海土中进行了钢材埋片腐蚀试验研究,研究了典型钢材在滩涂海土中腐蚀的主要规律,获取了钢材在渤海典型滩涂海土中的耐蚀性基础资料,为渤海滩涂区海底设施的防腐设计和评价研究渤海滩涂海土的腐蚀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指标方法,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本文对北黄海-渤海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北黄海-渤海60个站位的调查研究发现,硅藻、甲藻和颗石藻这3种浮游植物的生物标志物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泥质区,同TOC的分布模式类似。为了消除粒度和沉积速率对含量的影响,将这3种生物标志物含量分别与TOC做比值,结果发现相对含量高值区与高生产力区相对应。以这3种生物标志物的相对比例来分别指示浮游植物在北黄海-渤海的相对贡献变化,结果表明近岸区硅藻相对贡献高,这主要与硅藻在高浓度硅的情况下具有竞争优势有关;而由于对营养盐的竞争关系,甲藻相对贡献高值区处于远岸区。在北黄海中部发现高的颗石藻相对贡献,与黄海暖流入侵路径相对应。  相似文献   

12.
黄、渤海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渔业开发区域,海水中痕量金属的含量及其存在形态会对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产生重要影响。随着近年我国痕量金属采集与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准确性有了新的提升。2016-06—07采集黄、渤海40个站位的海水样品,测定其溶解态金属Cd的总浓度,并应用电化学方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分析Cd存在形态。结果表明,渤海海水中的总溶解态Cd浓度是南黄海海水中的2~3倍,这可能与渤海海水停留时间较长,水深较浅,周边较多河流输入有关。20%~92%以上的溶解态Cd是以有机络合物形态存在,以自由离子态存在的Cd浓度不超过100 pmol/L,低于Cd对浮游生物的毒性阈值。渤海比黄海的金属配体浓度高出2倍以上,高值出现在黄河口周围海域,表明黄河水携带较多有机配体输入。推测我国近海有机配体来源可能包括陆源输入、沉积物再悬浮的解析过程以及藻类分泌。研究还表明,黄、渤海海水中溶解态Cd的有机配体络合常数较其他海域的稍高,这与我国近海废、污水排放的有机络合配体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超前滞后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36°N断面、大连—成山头断面和渤海中部断面盐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讨论了环黄、渤海海洋站之间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36°N断面、大连—成山头断面和渤海中部断面盐度的整体趋势都是升高,黄河流量的减小是造成渤海盐度升高的重要原因。黄海千里岩站1960~2000年间的盐度整体趋势也是升高,年变化率为0.01/a,造成盐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减少,并且其短期震荡可能和ElNio有关,长期变化则与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有关。此外,千里岩站和其他海洋站之间的盐度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只是在时间上存在着1~3个月的超前。对黄、渤海盐度长期变化的系统分析表明,近海盐度可能受到外洋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近海环境演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黄渤海海域波浪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第五代再分析数据集(ECMWF Reanalysis v5,ERA5),对中国黄渤海海域2000—2019年的波浪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的结论:1)黄渤海海区波浪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渤海区域有效波高呈现出周边小,中间大的特点;黄海海域有效波高呈现由南向北降低的趋势;研究区域冬季有效...  相似文献   

15.
渤、黄海海冰的变化和预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1—2000年的渤、黄海的海冰资料,用小波分析和最优气候均态法对渤、黄海的海冰冰级进行分析和预测。小波分析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渤、黄海海冰的变化规律,使对海冰的研究更符合实际情况。这必将有助于研究海冰变化的机理和不同尺度变化的相互作用。最优气候均态法较好地实现了对渤、黄海海冰的预测。此方法在海冰预报中不失为一种可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0年5月和2013年6月采集的黄、渤海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间和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利用AMBI和m-AMBI生物指数对各站位的生态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5月和2013年6月所采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31种,其中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较大比例的物种数量,分别为51种和42种;其次为鱼类、多毛类和棘皮动物。该海域的优势物种为日本鼓虾 Alpheus japonicus、日本褐虾 Crangon hakodatei、司氏盖蛇尾Stegophiura sladeni和奇异指纹蛤Acila mirabilis,其中司氏盖蛇尾具有最大的丰度和优势度。生物指数(AMBI和m-AMBI)的结果显示黄、渤海区域底栖生态环境仍相对稳定,但与历史资料比较得知,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存环境整体趋于恶化。  相似文献   

17.
应用MIKE数值模拟软件,采用无结构三角形网格,建立一套计算区域包括整个渤海、黄海、东海以及东海大陆架和琉球群岛的高分辨率数值模型,考虑了实际水深和岸线,外海开边界采用西北太平洋大模型结果的潮位提供,模拟了东中国海潮波的波动过程,对潮波垂直运动过程进行调和分析,得到了渤海、黄海、东海的M2,S2,K1,O1以及N2,K2,P1,Q1八个主要分潮的传播和分布特征。利用中国沿海14个潮位站的调和常数对模型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较为准确可靠。研究结果表明:4个主要半日潮(全日潮)在渤、黄、东海的传播情形基本相似,即潮波在渤海、黄海、东海沿岸的传播性质上类似沿岸开尔文波的传播形态,并且成功再现了计算海域的4个半日分潮无潮点和2个全日分潮无潮点。全日潮振幅各无潮点附近振幅最小,而海湾的波腹区振幅最大,东海潮差呈现近岸方向振幅大、离岸方向振幅小,浙闽沿海振幅也较大,黄海振幅相对较小,渤海振幅在辽东湾和渤海湾顶最大,两个无潮点周边振幅较小。  相似文献   

18.
悬浮颗粒物及粒径是水质重要参数,其分布特征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了解。利用2013年6月和2013年11月LISST-100观测数据,研究了黄、渤海区域悬浮物粒径和浓度的分布情况,浓度分布整体上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状况,粒径分布呈现近岸细远岸粗的特征,季节分布特征明显;通过典型断面分析,悬浮物粒径和浓度随着水深变化明显,连续站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对底层颗粒物的再悬浮作用显著,潮流对悬浮物的时空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水体衰减系数随着体积浓度变化明显;此外,还研究了悬浮颗粒物粒径Junge分布在黄、渤海区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普林斯顿(POM)模式,采用不同的垂直混合方案并考虑太阳短波辐射的作用,对渤海、黄海夏季垂直热结构进行了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夏季波浪混合控制着渤海、黄海上混合层的形成,加入波浪混合能明显改善陆架浅海的夏季温度垂直结构。太阳短波辐射对渤海、黄海夏季上层垂直热结构有一定的作用,研究夏季海洋上层垂直热结构应该包括太阳短波辐射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水深相对较深的黄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