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则:逆传与陷入温病的传变有逆传和顺传。温邪入于肺卫,可传阳明胃经,即见气分热盛症状;肺胃相系,易见卫气同病。但也有肺热炽盛入心,出现心包症状,“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心肺同属上焦,邪毒极盛,正气亏损,病变易于由肺入心,由气及血。前者是顺传,后者谓逆传。故叶氏开首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至于“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又是怎样理解逆传呢?叶氏分析得很清楚:“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如何入营?有从风热陷入,也有从温热陷入。也就是说气之后,病仍不解,  相似文献   

2.
略论温病的传变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的传变,有常有变,有顺有逆。就其常而言,一般是由卫及气,由气及营,由营及血;或由上焦及中焦,由中焦及下焦。此即叶天士“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以及吴鞠通“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之意。言其变者,有一开始即现气分证或血分证者,有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迳入营血者,更有卫气同病,气营两燔者。影响病邪传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清营汤为是吴鞠通《温病条辨》方剂。透热转气是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的一个治疗原则。一、清营汤与透热转气的联系叶天士与吴鞠通都是清代的温病学家,二人在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学术理论上是有联系的。叶氏首先提出:温热病以卫、气、营、血为传变程序,并确定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在《外感温热篇》中一开头就指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  相似文献   

4.
在<外感温热篇>第一至第七条中,叶天士分别择要地论述了温病卫、气、营、血4类证候的病机、临床特点及传变规律.在第八条中则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精炼地对前文加以总结,指出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从其内容来看,本条主要是对温热病而言.也可以说,本条内容突出地体现了叶天士对温热病辨治的学术思想,因而从理论上和临床上对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温热病的辨证论治有着重大指导意义.他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加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相似文献   

5.
营、卫、气、血,是说明人体的卫外机能和气血循环的作用,它是属于生理范围。营主气血的循环,有营运血液和营养的作用;卫主卫外的机能,有调节体温和防御病邪的作用。温病学家用卫、气、营、血来说明病理机转,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它是属于病理的范围。例如《温热论》说:“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宜清气,入营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至于入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是说明热邪从卫到气、从营到血,辨证论治的法则。这里仅就营、卫、气、血在生理上的来源与功能,并与经络的关系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透与泄,是温病两大治法,均属祛邪方法。于八法中大致可包括在汗、清、下法范畴之内,其适应范围甚广,几乎涉及温病卫、气、营、血全过程中。现就叶天士《温热论》中透与泄的应用,谈些肤浅认识: 一、透法应用“透”的涵义,具有使邪由里达外的意思,隶属于汗法范畴。(一)轻透卫分之邪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属卫……”盖肺合皮毛,而位居最高,又主一身之表,外感温热之邪入侵,肺首当其冲,故起病即可出现一系列肺卫症状,如发热,微恶风,头痛,口渴,咳嗽等证。邪在卫分,其病轻浅,由  相似文献   

7.
正"透营转气"首见于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其云:"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透热转气"是温热病邪入营分时的治疗原则。热邪虽入营分,在清营养阴药中,加入升达、直透或通下之品,排除阻碍,宣畅气机,即是"透营转气"的实质,简单说就是给热邪找出路。《灵枢·营卫生会》说:"营在脉中。"《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就是说营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创卫气营血之说,提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揭示了温病的浅深层次和传变规律,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卫气营血的理论并不能解决温热病的全部问题。比如温病后期热烁真阴、阴精欲竭和水不涵木、虚风内动等  相似文献   

9.
<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八条中高度概括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散血,直须凉血散血……"。医家对此多有阐述,下面笔者就自己在临床实践的运用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正>外感温热邪气,邪气一般按照卫、气、营、血的次序顺传,故有"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说。而其中叶  相似文献   

11.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是温病大师叶天士阐发温热病邪传变规律。他既奠定了温热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又充实了《内经》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概念,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笔者在教学,临床实践中,对此略有领悟,本文仅就“到气才可清气”鄙陈管见如下。一、到气之“气”的概念《内经》中“气”的含义系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初物质,对于人之生理既是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的产物,总之皆以物质与功能而命之。叶氏《温热论》  相似文献   

12.
(续上期)3治则治法的创新发展3.1姜春华等提出的“截断扭转”及先发制病,以防逆变的防治原则自清代叶天士提出温热病多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的发展传变以来,后世医家临床多恪守这一浅深先后次序论治外感温热疾病。而近代以来,许多临床医家从临床实践经验出发,对此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姜春华先生提出的对急重热病要采取“截断扭转”疗法的观点。姜氏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明确地提出了对于许多重症温热疾病的治疗,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及“到气才可清气”的尾随疗法,主张采用先证而治,截…  相似文献   

13.
<正> 1.《温热论》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什么?在温病学发展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温热论》是叶天士的代表作。其主要学术成就涉及到温病学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阐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叶氏明确提出了“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要原因,从而突破了“伏寒化温”的范围;概括新感温病(主要指风温)感传途径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特别是提出了“逆传心包”的理论,对温病危急重症的治疗独辟蹊径,对于完善温病学理论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②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叶氏指出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传变层次和规律,并据此确立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4.
温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与“三焦脏腑”在温热病邪作用下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故清代温热大家叶天士提出“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吴鞠通又根据叶氏学说,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创立以三焦脏腑学说为经、卫气营血为纬的辨证论治纲要。温热病多发病急,传变快,变化多,大多数病例病情在卫分逗留时间短,很快由表入里进入气分,亦有不少病例不经过卫分,一开始就出现气分证候。  相似文献   

15.
论透邪法在《温病条辨》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红  张耀奇 《国医论坛》2000,15(1):21-22
“透邪”顾名思义,即透发毒邪,一般认为多用于外感表证,属解表范畴。但在温病学中,透邪的含意已不仅仅局限于透发郁于卫表的温热病邪,而是一种因势利导使内郁之温热病邪由深出浅,由里向外透达的治疗方法。它贯穿于卫气营血辨治的各个阶段。尽管前人有吴又可、叶夫士等人的“战汗透邪”、“透风于热外”、“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等论述,但吴鞠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大量临证实践著成的《温病条辨》,其中的透邪思想及其具体运用治法则更为完善,给后人治疗温热病以启迪。工解表通邪温热病邪在表,郁于肺卫,症见身热、微恶…  相似文献   

16.
叶桂《外感温热篇》说:“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  相似文献   

17.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是叶天士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精炼地论述了温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病机,传  相似文献   

18.
蒋啸  郑旭锐  程巾  李文杰 《中医药导报》2021,27(1):112-114,126
针对湿热为病,化燥入营的问题,以明清温病学家提出的四分、三焦辨证为基础,结合温病四大家经验,提出湿热与燥邪都属模式推理范畴中对病邪的理解,是根植于中医特有的思维方法与视角下对疾病属性的归纳与认识。温热病邪必然沿由叶天士所提出的"卫、气、营、血"的"层次观念",由卫、气,由三焦与肠腑侵袭营分而传变;传变后病邪性质在模式推理的范畴中发生变化,再通过医案分析与以方测证的治学方法,提出湿热化燥入营后治法除透热转气外,更应着眼于患者体质辅以"辛散通络"与"甘苦合化阴气"二法,不可立法制方一味寒凉清利,而忽视患者津液的流转、留存。  相似文献   

19.
14.如何理解叶香岩所说的“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并举例加以说明。答:这是叶氏根据温病发病过程中“卫气营血”证候的不同病理机转而确定的治法。换句话说,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的治疗方法,原则上,卫分证,治宜辛凉解表,以透邪外出。因卫分证,病位浅,病情轻,属表证之故也;气分证,治宜清气泄热。因气分证为邪已入里,病势较重,里热蒸腾也;营分证,治应清营透热,以使邪热透出气分而解。因营分证,为邪已深入,病势更重,热灼营阴,心神被扰;血分证,治疗方法则须凉血散血。因血分证是较营分证更深一层,病势最为严重,此时热盛动血耗血也,故须凉血散血。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答     
问:营分证和热入心包证是怎样形成的?两者如何区别?怎样治疗? 答:营分证和热入心包证多见于温热疾病。营分证多由卫分或气分之邪传变入里而成,如素体阴亏,感受温邪之初,即可有热入营分见证。不论出现于病变过程,还是疾病初起,其形成机理,总属热损营阴、心神被扰所致。热入心包亦称“热闭心包”或“热闭心窍”,它多由肺卫之邪急剧转变而成,所以有“逆传心包”之说。但亦有于疾病一开始而即见热入心包证者,亦有由气分、营分之邪发展变化而成者,其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