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结直肠癌都起源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结肠镜检查是发现腺瘤性息肉的首选方法.结肠镜技术的进步提高了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腺瘤性息肉的治疗包括息肉切除、术后随访以及药物治疗.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安全有效,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开腹手术.但息肉切除术后的随访间期和药物治疗方面尚存争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及摘除结直肠息肉的患者780例,其中男492例(63.1%)、女288例(36.9%),年龄9~93(56.86±12.65)岁。根据息肉的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腺瘤组540例和非腺瘤组2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腹部临床表现)、内镜特征以及病理表现(结直肠息肉的数目、大小、位置、息肉蒂情况、分叶情况及息肉上皮内瘤变情况),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腺瘤组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便血和腹痛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腺瘤组中存在息肉直径≥1 cm、息肉数目≥3枚、息肉带蒂、息肉分叶、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上皮癌变等的患者占比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比值比(OR)=1.772, 95%置信区间(CI)=1.333~2.770, P<0.05]、便血(OR=1.290, 95% CI 1.015~1.637, P<0.05)、腹痛(OR=1.732, 95% CI 1.207~2.483, P<0.05)、息肉数目≥3枚(OR=0.390, 95% CI 0.202~0.753, P<0.05)、息肉直径≥1cm(OR=0.604, 95 CI 0.383~0.952, P<0.05)、息肉有蒂(带蒂和亚蒂)(OR=2.779, 95% CI 1.511~5.112, P<0.05)和息肉存在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变(OR=0.599, 95% CI 0.373~0.960, P<0.05)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腺瘤性息肉易发生上皮内瘤变及癌变,高龄 (≥70岁)、便血、腹痛,结直肠息肉数目≥3枚、直径≥1cm以及息肉有蒂的患者患结直肠腺瘤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与结直肠癌相关的癌前病变包括结直肠腺瘤、非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病和炎症性肠病,认识这些癌前病变对于结直肠癌的预防、结直肠癌的危险性评估以及结直肠癌的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新的WHO结直肠癌定义的明确阐述提出了许多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锯齿状息肉及其分子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途径、多步骤的过程。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s)可能是一种与传统腺瘤(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不同类型的结直肠癌癌前状态,而近年来受到关注。人们一直认为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是结直肠非肿瘤性病变,但是近年在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支持增生性息肉可能是一条新的结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常规超声造影与高帧频超声造影在鉴别腺瘤性息肉与胆固醇性息肉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 30 例腺瘤 性息肉和 30 例胆固醇性息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超声造影与高帧频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诊断价值。结果 二种超声造影对腺瘤 性息肉与胆固醇性息肉诊断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流信号、回声特征等图像特征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常规超声造影对腺瘤性息肉与胆固醇性息肉血管形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增强强度、胆囊壁完整性比较 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常规超声造影与高帧频超声造影在鉴别腺瘤性息肉与胆固醇性息肉中的均具有一定诊 断价值,高帧频超声造影诊断价值更高,可提供更为可靠和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结直肠腺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筛查或诊断性结肠镜检查符合入组标准的50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病历对照研究。按照乙肝五项定量结果分为非HBV感染组及HBV感染组,感染组人员依据HBV-DNA结果进一步分为HBV-DNA阳性组与HBV-DNA阴性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状态与非感染者腺瘤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及HBV活动对腺瘤发生部位,大小等的影响。结果 ①HBV感染组和非HBV感染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胆囊切除史、药物服用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HBV-DNA阳性组腺瘤发病率高于非HBV感染组(37.10% vs 2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HBV-DNA阳性组远端结肠腺瘤性息肉、腺瘤数目≥2个的发病率高于非HBV感染组(24.19% vs 12.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组进展期腺瘤、>10 mm及近端结肠腺瘤性息肉腺瘤发病率高于非HBV感染组,但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患者远端结肠腺瘤发病率升高且全肠段易多发腺瘤,对于各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反复乙型肝炎再活动者应采取与普通人不同的结直肠腺瘤筛查及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前病变与结直肠腺癌免疫表型及基因突变特征,比较两种结直肠癌前病变癌变机制的差异.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间诊断的53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包括30例增生性息肉、20例广基锯齿状腺瘤(SSA)及3例混合性息肉;同时选取45例传统腺瘤、50例结直肠腺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30例增生性息肉、20例SSA、3例混合性息肉以及45例传统腺瘤DNA错配修复(MMR)蛋白MLH1、MSH2、MSH6及甲基转移酶MGMT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Sanger直接测序法检测10例SSA、10例传统腺瘤、l例混合性息肉及50例结直肠腺癌中KRAS、BRAF及PIK3CA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1)MLH1蛋白在增生性息肉中仅3例阴性(10%),在SSA、传统腺瘤中均呈阳性.MSH2、MSH6及MGMT蛋白在增生性息肉及SSA中的阴性率明显高于传统腺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2)结直肠SSA和传统腺瘤中KRAS基因突变比例为5/10,5/10;1例混合性息肉存在KRAS基因突变.(3)结直肠腺癌中,KRAS、BRAF及PIK3CA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8% (24/50)、6% (3/50)及4%(2/50).结论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与传统腺瘤在免疫表型及基因突变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MMR与MGMT在“锯齿状肿瘤”癌变通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KRAS基因突变是结直肠腺癌癌变过程中发生较早的重要遗传学改变.  相似文献   

8.
随着纤维内镜技术广泛普及,胃肠道息肉状病变活检或切除组织的病理诊断已经成为各级综合医院病理科重要的工作内容。由于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种类繁多,病理界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病理诊断同质化低,诊断不够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为进一步规范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病理诊断,提高诊断的同质性,为临床合理处理提供科学依据,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疾病学组经过广泛讨论,结合国内实际和学科前沿进展对胃肠道最常见的息肉状病变——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达成共识意见。共识内容包括:(1)胃腺瘤、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2)结直肠普通型腺瘤、锯齿状病变和炎性息肉;(3)胃肠道的错构性息肉。  相似文献   

9.
刘泽权  刘旭明  林炎  肖凤珊 《医学信息》2009,22(7):1227-122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和病理特征,以及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544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共检出大肠息肉544例,共628颗,检出率13.3%,全大肠均可发生,左右半结肠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腺瘤性息肉509颗,占81.9%,其中59颗发生癌变,癌变率为11.6%。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腺瘤体积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右半结肠.g-肉发病率升高,操作上应尽可能达回盲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病理分类及鉴定诊断要点。方法运用形态学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及83例结直肠增生性息肉的临床资料,综合文献标准对其进行分类。结果72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及83例结直肠增生性息肉中8例结直肠病变腺体有锯齿状结构,其中4例为锯齿状形态的增生性息肉( hyperplastic polyps, HP),2例为传统锯齿状腺瘤( 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 TSA),1例为广基锯齿状腺瘤( sessile serrated adenoma, SSA),1例为混合性息肉(mixed polyposis, MP)。每一种病变在形态上均有与同其他各型组织学相异的特征。结论利用形态学方法能够对各类结直肠锯齿状病变进行诊断和鉴别,提升对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认识,提升临床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肠道息肉样肿物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类型。方法对813例肠道息肉样肿物组织行HE染色,部分病例行免疫组化、EBER原位杂交和c-myc基因检测,并对患儿进行随访。结果813例患儿中男童605例,女童208例;发病年龄0.5~14岁,平均5.45岁,中位年龄5岁;发病部位:直肠586例,结肠191例,回盲部12例,回肠8例,多部位16例。病理类型:幼年性息肉788例,幼年性息肉病5例,Peutz-Jeghers息肉7例,伯基特淋巴瘤6例,炎性息肉3例,肠源性囊肿2例,幼年性息肉与炎性息肉并存和绒毛状腺瘤各1例。结论儿童肠道息肉以男童多见,病理类型以幼年性息肉为主。息肉类型与发病部位有一定的关系,对息肉进行病理分型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 ,6 1岁。大便带血伴次数增多 2年。曾在当地医院治疗无好转 ,于 2 0 0 3年 7月 1日入我院治疗。体检 :老年男性 ,营养中等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右下腹可触及一个肿块 ,轻微触痛。电子肠镜检查 :结直肠黏膜面布满大小不等的息肉样物 ,最大的约 3cm× 3cm ,表面未见溃疡。临床诊断 :腺瘤性息肉 ,恶变不能排除。病理检查 :直肠长 15cm ,结肠长 15 0cm ,回肠长 6 0cm ,肠黏膜可见弥漫的淡褐色息肉 ,息肉无蒂 ,大小不等 ,最大者直径 3cm ,小者 0 5cm ,切面灰白色 ,肿物侵及黏膜下层 ,未累及肌层 (图 1)。结肠系膜见多个肿大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17岁。因大便带血半年于2003年1月外院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直肠多发性息肉。病理诊断为炎性息肉。2003年7月16日因大便带血1年余入本院,无其他伴随症状。无家族遗传性疾病。体检:血压正常,甲状腺未扪及,无皮肤脂肪瘤或皮赘。肠镜示乙状结肠及直肠广泛息肉样增生;回盲瓣处1个2·5cm×2·5cm带蒂息肉,表面欠光滑。组织学检查见该息肉黏膜上皮部分脱落,固有腺体弯曲、扩张,部分呈明显的潴留性扩张,或呈囊性改变,内衬上皮不完整,腔内可见多少不一的分泌物,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灶性区域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4.
胆囊息肉是一组胆囊腔内外观形态为息肉样的非结石性占位病变.从病理角度来看,包括真性肿瘤(胆囊癌,单纯性腺瘤,乳头状腺瘤),炎症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本文总结2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认为胆囊息肉一经诊断,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均应手术切除胆囊.  相似文献   

15.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癌变率很高,以前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现认为APC基因突变与结肠腺瘤性息肉病的发生有关。APC基因位于5q21染色体,是一种抑癌基因。通过家系连锁分析、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化等方法,可以早期诊断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相似文献   

16.
胃息肉由于存在恶性趋势故应引起重视。1 胃息肉的分类有数种不同的分类。根据胃息肉恶性趋势和组织发生可分为两个主要类型:肿瘤性者亦即胃腺瘤;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错构瘤性、炎性(潴留性)、异位性和结节性粘膜残留5类。胃腺瘤:腺瘤占息肉的3~13%。较少见,东京癌症研究所至1981年仅收集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发生情况,并对锯齿状腺瘤与普通腺瘤的恶性潜能进行病理学比较观察.方法 收集北京军区总医院、海军总医院、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河北省巨鹿县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约5年中病理诊断为结直肠各类息肉和腺瘤的病例534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经3名病理医师4~5轮阅片从中筛选出腺体具有锯齿状特征的息肉及腺瘤共258例,按文献标准分类,观察传统锯齿状腺瘤(TSA)及普通腺瘤异型增生程度.随机收集普通腺瘤(管状腺瘤160例及绒毛管状腺瘤27例)187例,浸润性腺癌36例作为对照.对部分TSA、广基锯齿状腺瘤(SSA)、管状腺瘤、浸润性腺癌进行免疫组织化学(Max Vision法)Ki-67、p53、β-catenin染色.结果 五所医院的5347例结直肠息肉/腺瘤中共筛选出锯齿状病变258例,占4.8%.其中增生性息肉(HP)112例,占锯齿状病变43.4%(112/258);TSA 78例,占锯齿状病变30.2%(78/258);SSA26例,占锯齿状病变10.1%(26/258);锯齿状病变合并高级别黏膜内肿瘤及浸润性腺癌11例,占锯齿状病变4.3%(11/258).重点观察62例TSA的异型增生等级.62例TSA呈中度异型增生13例,高级别黏膜内肿瘤4例,浸润性腺癌癌旁有TSA成分2例.中度以上异型增生占30.6%(19/62),高级别黏膜内肿瘤和浸润性腺癌占9.6%(9/62).收集的普通腺瘤187例,其中中度异型增生27例,高级别黏膜内肿瘤12例,13例在不同部位伴有浸润性腺癌,中度以上异型增生占27.8%(52/187),高级别黏膜内肿瘤和浸润性癌占13.3%(25/187).TSA与普通腺瘤比较X2=19.373,P=0.000.北京军区总医院19个月期间结直肠同时、不同部位具有锯齿状腺瘤及普通腺瘤13例(管状或绒毛管状腺瘤),其中锯齿状腺瘤13例中12例旱轻度异型增生,1例呈轻-中度异型增生;13例管状腺瘤中7例呈轻度异型增生,2例呈轻-中度异型增生,4例呈中度异型增生(两者相比X2=5.432,P=0.052).对两组病例进行了Ki-67、p53、β-catenin检测,在锯齿状腺瘤(TSA、SSA)和普通腺瘤(管状)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锯齿状腺瘤与腺癌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发病率似较低.锯齿状腺瘤有明显恶性潜能.与普通腺瘤相比,锯齿状腺瘤合并高级别黏膜内肿瘤及浸润性癌的病例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癌胚抗原(CEA)对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来我院初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03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我院147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为息肉组,体检中心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测定NLR诊断结直肠癌的临界值,并与CEA联合诊断判断NLR联合CEA对提高结直肠癌的诊断的特异度及敏感度是否有优势。结果 研究组中性粒细胞、NLR和CEA的表达量高于息肉组和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9.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诊断和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以结肠和直肠存在多量腺瘤性息肉为特征,其数目可达100~5000枚之多。临床虽不多见,但因它最终会发展为腺癌而引起人们的关注。1974年—1994年间手术治疗的F...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用于宫腔镜检查指导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广丰县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无手术禁忌症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需行宫腔镜检查指导刮宫术的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术前直肠内放置双氯芬酸钠栓50mg,10min后手术操作。对照组:采用分散注意力的心理安慰疗法,手术按常规进行,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镇痛、宫颈扩张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双氯芬酸钠栓用于宫腔镜检查指导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是安全、有效、经济、简便易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