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明晰山东省栖龙湾小流域坡面产流产沙规律,选取栖龙湾小流域10个典型坡面径流监测小区的降雨、径流和泥沙等实测数据,探究不同坡度、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各小区产流产沙特征以及径流泥沙与各降雨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栖龙湾小流域的降雨有明显季节变化,主要集中在6~9月,侵蚀性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2)相同降雨条件下,产流产沙量为裸地最多,且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多,采取水保措施后产流产沙量为石坎梯田小区<土坎梯田小区<坡耕地;经济林<农地;3)10°小区除土坎梯田种植的杏树小区外其他3个小区径流深与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土壤流失量均呈显著相关;土坎梯田种植的花生小区径流深还与降雨历时存在显著相关性;土坎梯田种植的杏树小区径流深、土壤流失量与各降雨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只有土壤流失量和径流深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呼盟宝龙泉小流域为观测基地 ,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降水量和观测小区的径流量、土壤冲刷量的观测分析 ,说明了顺垅坡耕地、横垅坡耕地、荒坡、梯田、次生林地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 ,土壤流失量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同时径流量与土壤冲刷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改进野外径流小区的建造方式,采用模拟人工降水试验方法对坡耕地、荒草地、金银花地及山楂林地的坡地产流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坡度、降水强度和植被覆盖是影响产流的重要因素;②与坡耕地相比,存在植被覆盖的土地利用类型在产流初期存在一个预产流阶段。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不同因素对喀斯特地区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给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基于贵州省浒洋水水土保持监测站径流小区的降雨、产流产沙、土壤水分、植被盖度等资料,采用ORIGIN2017及SPSS2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相关性分析,探讨了降雨量、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前期土壤含水量对喀斯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及植被盖度对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坡面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量与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均成正相关关系,在相同的侵蚀性降雨条件下,不同类型径流小区的侵蚀敏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撂荒地侵蚀敏感度最大、坡耕地侵蚀敏感度最小;②随着地面坡度从13°增大到25°再增大到30°,撂荒地径流小区单位面积产沙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5°可以作为撂荒地单位面积产沙量的参考临界坡度;③在相同的侵蚀性降雨条件下,喀斯特坡耕地单位面积产沙量最大,原因是坡耕地生态环境较差、人类活动强烈,土壤侵蚀量大且动态变化不稳定;④径流深及土壤流失量与前期土壤含水量均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植被盖度的变化对土壤含水量具有一定的影响,植被盖度>15%时,随着植被盖度的提高土壤含水量呈现抛物线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呼盟水蚀区不同土地利用的水土流失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的土地利用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以呼盟水蚀区宝龙泉小流域为观测基地,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降水量和与之相对应的径流观测小区的径流量、土壤冲刷量的观测分析,说明了顺垅坡耕地、横垅坡耕地、荒坡、梯田、次生林地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土壤流失量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同时径流量与土壤冲刷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为呼盟水蚀区的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四川省连宁水保试验站坡耕地水土流失的观测和数据统计,通过探讨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深及冲刷量随坡度的变化,以及耕作措施和植被对坡面侵蚀的影响,提出坡耕地在降雨时的产流产沙规律.同时用灰色关联系数法确定了各因子时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序列.  相似文献   

7.
坡面调控措施下的水沙输出过程及减流减沙效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了解坡面调控措施对其产流、产沙过程的减流减沙效应,通过坡面上方放水冲刷实验,研究不同放水流量下20聚流坑调控措施和裸地坡面产流、产沙过程以及径流携带泥沙的作用机制,运用起流时间、调控度、产流速率、输沙率定性指标阐明了调控坡面减流减沙效应,建立了次降雨输沙模数与径流量之间的水沙关系。本研究提出了"用水减沙比"概念与计算式,定性描述了调控措施拦截的径流量与减少的侵蚀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聚流坑工程措施在调控坡面径流的同时对侵蚀产沙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取人工模拟和自然降雨两种形式进行了小流域的入渗产流试验,分别对坡耕地、林地、草地和裸地的降雨入渗产流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利用Philip入渗理论和逐步线性回归基本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建立了入渗产流及相关因子数学方程。结果表明:相对于裸地,林地和草地具有更明显的拦蓄径流和减少土壤侵蚀的作用,地表径流和拦蓄泥沙效率分别增加了36.20%、86.70%和44.50%、81.40%;降雨强度、土壤孔隙率、植被覆盖率、地下坡度及土壤初始含水量是影响小流域产流系数的关键性因素。本文揭示的辽西小流域的入渗产流变化特征,可为其他小流域的降雨径流蓄积利用和水环境生态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根据东北沟小流域观测裸地、等高耕种、水平阶等3种措施径流小区的径流量和泥沙量资料,研究不同措施下径流泥沙与降雨等因素的相互关系,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分析不同措施下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在裸地和等高耕作措施下,径流深在土壤侵蚀特征因子中起主要作用,而在水平阶措施下,土壤流失模数在土壤侵蚀特征因子中起主要作用。不同措施下土壤侵蚀影响因子不同,在裸地和水平阶措施下,可以通过降雨量、雨强和雨前土壤含水量等土壤侵蚀影响因子来预测径流深和土壤流失模数,而在等高耕作措施下,用降雨量、雨强、降雨侵蚀力等土壤侵蚀影响因子预测土壤侵蚀特征因子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0.
典型作物对水土流失影响的小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寻农作物对于坡耕地水土流失量的影响及相关关系,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和水土流失防治,利用安徽省岳西县2013年至2017年自然条件下径流小区原位观测数据,进行茶树、桑树、玉米三种典型作物及裸露地对比的水土流失影响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水土流失原因主要由降雨径流侵蚀造成,其降雨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份;降雨集中期多年平均情况下,茶树、桑树、玉米和裸露地的坡面径流系数分别为0.057、0.039、0.080和0.082,单位面积土壤侵蚀量分别为38.8 g/m~2、15.3 g/m~2、858 g/m~2和93.4 g/m~2;与裸露地对比,茶树、桑树地的水土流失量均减小,玉米地的径流量轻微减小但是土壤侵蚀量显著增大。坡耕地土壤扰动对水土流失影响很大,考虑优化种植结构、合理耕作措施等方式对其固水保土。  相似文献   

11.
阐明小区尺度下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减流减沙效应,可为大尺度上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红砂岩侵蚀劣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径流小区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分析自然降雨下典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减流减沙效应及其对降雨要素、降雨雨型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试验观测期间,裸露地表径流系数为0. 66,土壤侵蚀量为0. 07 t/hm2,生态或经济开发治理后减流减沙效应均能达90%以上。地表裸露坡面产流产沙受降雨量、雨强影响显著,生态恢复模式降低了降雨要素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经济开发模式受降雨量影响显著。大雨强、短历时的降雨雨型是坡面产流产沙的主要雨型,对裸露坡面产流产沙的贡献将近50%,生态或经济开发治理后该雨型对产流产沙的贡献明显提高,增幅以经济开发模式大于生态恢复模式。因此,生态恢复和经济开发均是治理红砂岩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应将生态恢复和经济开发治理相结合,使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不仅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同时提升生态服务价值,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不同植被类型对堆积体坡面径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植被防护堆积体侵蚀动力机制的问题,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分析直根系和须根系植被对堆积体径流流速、水力和水动力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削减堆积体平均侵蚀速率达88.34%~92.88%,直根系消减平均流速效益为50.51%,须根系为21.32%~35.61%;裸坡和植被堆积体径流流型均属于层流(雷诺数<40),裸坡径流在降雨强度≤1.2 mm/min时处于急流态,直根系堆积体均处于缓流态,须根系堆积体在急流态和缓流态间变化。直根系对坡面径流的阻滞作用大于须根系;植被防护下堆积体侵蚀速率、水力和水动力参数与裸坡呈显著性差异(P<0.05),径流剪切力和径流功率可用于较好地刻画坡面侵蚀动态过程,呈显著线性关系(R2为0.63~0.96)。研究成果可为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量预测模型的植被因子修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三种水土保持措施下红壤坡地径流产沙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红壤区选取、布设水土保持措施提供有效依据,基于连续两年试验区降雨资料,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与对照处理径流小区的减流减沙效益,研究降雨与径流产沙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效侵蚀性降雨发生在春夏两季的比例较大,4—5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总量比例达38.7%~43.2%;相对于对照小区,植被措施及工程措施的年均减流率均大于90%,减沙率大于99%,耕作措施减流率及减沙率分别为79.6%和93.4%;按照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对照小区两年均为剧烈侵蚀,植被措施、工程措施小区为微度侵蚀,而耕作措施分别达到极强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从减流减沙效果而言,植被措施及工程措施较耕作措施的效果更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的径流量与降雨量相关性最密切,对照小区与植被措施小区的侵蚀量与径流量呈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黄土高原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黄土为模拟对象,依据45、90mm/h和130mm/h降雨强度下共计18个试验组次观测资料,定量研究了裸地、草地和灌木地三种立地条件20°陡坡产流过程及其产沙临界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高强度降雨条件下,草地和灌木地的减流作用会降低;裸地径流过程具有明显的起涨阶段,而草地和灌木地的起涨阶段不明显,对洪水过程具有消波调控作用,同时草地产流量受下渗率的影响比灌木地的大;裸地下渗率比草地和灌木地的明显为小,且其过程波动性强;三种立地条件的初渗率与稳渗率之差以裸地的最大,草地的最小,而且,产流与入渗的关系对降雨的响应是非线性的;断面比能参数可表征为产沙的主导因子,裸地、草地和灌木地的临界断面比能分别为0.074、0.11cm 和0.13cm。该研究对于揭示植被调控坡面产流产沙机理,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用田间试验法和径流小区法研究通南高沙土区土壤侵蚀特征 .研究表明 ,该区农田田面土壤输出量远小于田间沟道淤积量 ,淤积量为输出量的 4 7 3~ 5 6 6倍 ;用径流小区测得的土壤侵蚀量不能完全反映高沙土区土壤侵蚀的特点 ;降水量、径流量、覆盖率和含沙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  相似文献   

16.
华南红壤区坡面产流产沙对植被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被对坡面水蚀具有重要影响,其减水、减沙效益广受关注。以广东省五华县源坑水小流域2011—2014年的径流小区次降雨水沙观测数据为基础,分别在次降雨、月、年及不同降雨区间讨论植物类型差异、月际植被盖度变化、年际植物生长及不同次降雨量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次降雨尺度,植物小区平均减沙效益、减水效益分别为24.77%、12.95%,其减沙效益大于减水效益;(2)在各降雨区间,相较于裸土小区,桉树、松树和糖蜜草小区分别在次降雨量为20~30 mm、20~40 mm和20~50 mm的降雨区间具有较为显著的减沙效益。松树和糖蜜草在次降雨量为10~50 mm的降雨区间均具有显著的减水效益。但在次降雨量50mm的降雨区间植物的减沙、减水效益均不显著。(3)在月尺度上,各径流小区产流、产沙量均无显著差异。但由于月际植被盖度的变化,不同月份植物减沙效益数值顺序存在一定变化,但植物减水效益数值顺序较为稳定均呈现为糖蜜草松树桉树。(4)在年尺度上,桉树,松树和糖蜜草的减沙、减水效益区间分别为7.00%~38.66%、2.98%~8.76%,7.74%~37.30%、6.67%~19.67%和8.35%~45.33%、10.00%~23.36%。各径流小区年均次降雨产流、产沙数值顺序均呈现裸土小区桉树小区松树小区糖蜜草小区。各植物小区的减水效益与减沙效益相一致,表明相较于植物通过改变水沙关系减沙而言,植物主要是通过减水来减沙。  相似文献   

17.
紫色土坡面壤中流形成与坡面侵蚀产沙关系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法,在长5.0 m、宽1.5 m、6个不同坡度(10°,15°,20°,25°,30°,35°)的径流小区上,通过3个不同降雨强度(1.0,1.5,1.8 mm/min),对紫色土坡面产流形式及侵蚀产沙关系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坡面总径流主要由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两种形式组成,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在总降雨量中的比例随雨强和坡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相同坡度情况下,壤中流占总降雨量的比例随雨强的减小而增大,在雨强相似的条件下,壤中流占总降雨量的比例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普遍存在的壤中流在土壤侵蚀尤其是重力侵蚀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发作用,甚至由壤中流促发的侵蚀量要远远高于片蚀、沟蚀等坡面侵蚀形式,这与以往研究表明的长江流域坡面侵蚀以面蚀为主的结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