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我们有一例患有多重耐药的HIV病人愿意在包括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他的治疗方案中尝试加用替拉那韦.我了解到这种方案存在药物间的相互影响,即降低了洛匹那韦的浓度,但是我很想知道你用过的与这种加倍剂量的蛋白酶抑制剂(PI)联用的特别的资料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2.
我正在为夫妻双方都感染已经分化为HIV-1AG变异株的病人进行治疗。双方于1年前开始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丈夫开始用洛匹那韦辅助以利托那韦,随后转用atazanavir辅助以利托那韦,加用阿巴卡韦/拉米夫定,妻子开始直接使用利托那韦加atazanavir治疗,1年后双方仍然可检测到HIVRNA,一开始他们两人的HIVRNA〉100,000copies/mL,以后缓慢下降,最后6个月HIVRNA在200—1000copies/mL的范围内,T细胞已经上升到满意水平,我相信他们两人对这些药物有良好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tenofovir, TDF)+拉米夫定(lamivudine, 3TC)或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 FTC)+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litonavir, LPV/r)方案(简称LPV/r方案)与TDF/FTC+拉替拉韦(raltegravir, RAL)方案(简称RAL方案)在HIV职业暴露后预防中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217例HIV职业暴露人员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LPV/r方案和RAL方案在预防效果和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结果 在217例HIV职业暴露人员中,采用LPV/r方案(LPV/r方案组)共37例(17.1%),采用RAL方案(RAL方案组)共180例(82.9%)。其中,LPV/r方案组与RAL方案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平均工作年限、暴露方式、暴露源危险度及服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PV/r方案组用药依从性>95%者有34例(91.9%),明显低于RAL方案组的178例(98.9%)(P<0.05)。LPV/r方案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蛋白酶抑制剂(PI)方案,对免疫重建不良的艾滋病(AIDs)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50拷贝/mL)且免疫学失败的病人,改用NRTI+PI方案,即用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酯(TDF)+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治疗12个月,检测治疗期间病人CD+T淋巴细胞(CD4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收集的16例病毒载量〈50拷贝/mL且免疫学失败的病人,在接受治疗3、6和12个月后,病人CD。细胞数分别上升至(195±5.63)个/μL(213±4.68)个/μL和(270±4.36)个/μL,显著高于基线(换药时)CD4细胞水平(131±3.65个/μL)(P〈0.01)。结论3TC+TDF+LPV/r方案可以促进病毒载量低而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的免疫重建。  相似文献   

5.
新的药物老的并发症 CCR5抑制剂 许多新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正在研制中,但是引起最大兴趣的一类就是CCR5抑制剂。Pfizer和Schering-Plough两家药厂各自提供了他们观察的CCR5抑制剂maraviroe和vieraviroe的早期的数据。这两种药物都有强大的抗病毒效果,短期的单一治疗能使病毒载量下降大于1.5log,且耐受性良好。这两种药物目前都在进行2/3期的临床试验。Sehering-Plough提供了药物与vieraviroe相互作用的资料,vieraviroc是细胞色素P4503A4的底物,但不是该酶的诱导剂或抑制剂。同样,通过检测利托那韦剂量发现它的血清水平明显地升高(大于500%)。(洛匹那韦俐托那韦有同样的作用)。P450诱导剂依法韦伦使vieraviroe水平降低了80%,尽管这个作用能被利托那韦纠正。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或替诺福韦都没有显示明显的相互作用。这些药物相互作用的资料在它们进入下一步的临床检测和使用之前是很有用的。  相似文献   

6.
据医业网11月3日报道(原载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 2006;43:153-160),在抗HIV联合治疗中,使用每日一次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配方(Kaletra,雅培),可能与每日两次给药同样有效,并且可改善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应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治疗后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联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模式的变化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在142例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中,给予72例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70例给予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冶疗,在72例对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中,给予36例联合拉米夫定、另36例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各组均治疗48 w,测定和比较治疗前后所有患者HBV DNA聚合酶逆转录区相关变异位点变化。结果在拉米夫定初治发生耐药的患者中,发生M204V和IL180M变异率分别为98.6%(140/142)和56.3%(80/142),接受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HBV DNA阴转率为86.1%,与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97.1%)比,无显著性差异;在阿德福韦酯初治发生耐药的患者中,A181V和N236T变异频率分别为63.9%(46/72)和52.8%(38/72),接受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患者HBV DNA阴转率为52.8%,显著低于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组(77.8%,P〈0.05);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的36例患者中,19例(52.8%)HBV DNA阴转,在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的36例患者中,28例(77.8%)患者HBV DNA阴转,差异具有显著性(x2=4.963,P〈0.05)。结论以rtM204变异为主的拉米夫定耐药在联合阿德福韦酯进行挽救治疗后疗效确定;以rtA181变异为主的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在接受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后的疗效优于联合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8.
据好医生网10月10日报道,克力芝(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口服溶液禁用于两岁以下的婴儿,儿童服用克力芝口服溶液按体重计算,且每一剂应少于5毫升,除非他们还同时服用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设计良好的随机临床试验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与其他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联合应用,使经治艾滋病病人获得持久的病毒学疗效,并且重建了宿主免疫功能,同时LPV/r对经治病人亦具有较高的耐药屏障。LPV/r·作为一个成熟的基准药物,常用于与其他蛋白酶抑制剂的非劣效性比较研究。但是考虑到LPV/r相关胃肠道不良反应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当出现高脂血症时需要同时给予降脂药以降低冠心病的风险。此综述对成人Ⅰ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经治病人,应用包含LPV/r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耐药研究进展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10.
陈芬兰  艾迎春  程计林 《肝脏》2014,(12):968-970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病毒携带、慢性肝炎进展和相关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常见疾病,大多数国家已批准干扰素及核苷/核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等)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由于NA 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阻止 HBV 聚合酶的逆转录过程,而不能直接干扰共价闭合环状 DNA(cccDNA)的形成,因此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此过程中常伴随 HBV 聚合酶耐药突变的出现和选择[1]。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是多种细胞色素P 450(CYP 450)酶的抑制剂,又是多种CYP 450酶底物,此外还是P-糖蛋白的抑制剂、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诱导剂,与很多抗肿瘤药物存在药物相互作用。药品说明书仅列举了少数抗肿瘤药物与LPV/r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信息严重不足。本文系统总结了抗肿瘤药物及常用辅助药物和LPV/r的相互作用及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白留江 《肝脏》2014,(10):774-776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再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病毒载量高(HBVDNA>105 IU/mL)伴肝脏有损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a-治疗24周~48周未达到持续无病毒核酸学(HBVDNA>105 IU/ml或 HBVDNA下降小于2log)、无病毒血清学及生物化学指标应答效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进行核苷(酸)类似物(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序贯或联合治疗,疗程48周进行疗效评价,共随访240周。结果替比夫定组:40例中完全应答15例(37.5%),部分应答25例(62.5%),无应答0。恩替卡韦组:40例中完全应答6例(15%),部分应答34例(85%),无应答0。阿德福韦酯组:20例中完全应答15例(37.5%),部分应答25例(62.5%),无应答0。治疗结束时应答三组均100%。144周时持续应答恩替卡韦组及阿德福韦酯组均100%,理想应答0;替比夫定组持续应答35(87.5%)。复发5例(12.5%)进行基因耐药分析发现5例患者均为替比夫定耐药加用阿德福韦酯8周后病毒学应答;不作为疗效考核,无理想应答患者。192~240周时持续应答恩替卡韦组及阿德福韦酯组均100%,其中理想应答恩替卡韦组1例(2.5%)、阿德福韦酯组1例(5%);替比夫定组持续应答40(100%)、理想应答2例(5%)。三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替比夫定组10例肌酸激酶轻度升高未影响治疗,未发生末稍性神经炎。结论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核苷(酸)类似物序贯或联合治疗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核苷(酸)类似物已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其中替诺福韦酯(TDF)具有安全性高和耐药率低的特点,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初治、经治患者,甚至是肝硬化肝功失代偿期患者均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成为经治耐药患者补救治疗的最佳选择。本文综述了TDF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无效或其他核苷(酸)类药物耐药患者中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江苏徐州地区HBV耐药基因突变分布特征及在评价抗病毒药物疗效中的作用。方法: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标本共1954份,采用核酸扩增技术结合荧光标记探针杂交方法检测血清HBVDNA,通过测序分析进行耐药突变的检测。结果:1954份标本共检测到病毒变异1079例,无变异875例,变异率55.22%。检测到变异频次2114例次,其中同一个位点变异≥5例的例次共有2036例次。变异率较高的位点有204位点(25.75%)、180位点(17.71%)、181位点(11.62%),其中2044-180位突变335例次(17.14%)。拉米夫定相关变异1411例次(72.21%),阿德福韦酯相关变异873例次(44.68%),替比夫定耐药相关的204位点I变异294例次(15.05%),恩替卡韦耐药必需的180M+204V或者180M4-204V/I共204例次(10.44%)。未检出替诺福韦酯主要耐药位点rtA194T。结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耐药变异率相对较高,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经典耐药发生率相对较低,尚未发现替诺福韦酯耐药。  相似文献   

15.
替诺福韦酯为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叙述了其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及恩替卡韦治疗不佳和多重耐药患者治疗效果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关于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结果。认为替诺福韦酯安全性好,对包括孕妇在内的耐药患者有较好治疗效果,但在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效果对比方面,各项研究结果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两类。拉米夫定(1amivudi—ne,LAM)能迅速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但长期使用LAM治疗所导致的耐药问题日益突显。阿德福韦酯(adefovir,ADV)大大降低了耐药发生率,对变异株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新近上市的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的临床疗效和耐药性还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恩替卡韦(ente.cavir,ETV)于2005年11月被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在国内上市应用。现对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据Medscape.com12月21日报道(原载Clin Infect Dis2007;45:1511-1517),最新研究发现,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tv)方案治疗3周可以使大多数的HIV感染者脑脊液中HIV-RNA水平下降10倍。  相似文献   

18.
据Medscape.com10月14日报道(原载Nature2005;437:1108.),研究从一名越南患体内分离出耐奥司它韦的H5N1禽流感病毒株。但是这种耐奥司它韦的病毒株对扎米那韦(另一种抗病毒药)仍保持敏感。所以有人提议应储备这两种药物以备可能暴发的禽流感之需。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自2005年10月起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上海市的患者以及长期居住在上海的外地患者进行免费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国家免费治疗手册中建议成人的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为两种核苷类药物(NRTIs)和一种非核苷类药物(NNRTIs),即司他夫定或齐多夫定+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或依非韦伦,二线药物有替诺福韦( TDF)、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已出现一线药物治疗失败.本研究对第一批治疗失败患者于2008年10月进行了二线药物的更换,并进行追踪随访.现将更换二线药物后的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可能不断面对的一线药物耐药患者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据Medscape.com 11月1日报道(原载Gastroenterology2005;129:1198—1209),一项新的II期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已进展到拉米夫定耐药阶段的慢性HBV感染来说,服用恩替卡韦(最佳剂量1.0mg/天)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