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公众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既有的制度规范发生冲突。随着网络发展的大众化,许多公众开始借助网络参与到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以网络为活动社区的网络政治参与群体。  相似文献   

2.
李雪 《今传媒》2020,29(3):43-45
在社会化媒体盛行的网络社交时代,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往往更能深刻地透视出当前的社会心态。只有准确地把握社会心态并对其进行调适,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本文在梳理网络舆情在社会化媒体中投射出的社会心态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从理念、行为、方法、机制、修复等维度提出社会化媒体的网络社会心态调适思路。  相似文献   

3.
政治参与是民众表达舆情的最直接方式,网络社会的兴起与发展为民众舆情的表达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目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形势,这些发展形势利弊兼具,需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规范和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体价值观。文章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发展形势做总体性的描述,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些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剖析,最终对如何完善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曹晓宇 《大观周刊》2011,(18):204-204
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兴政治参与方式,较传统政治参与有着优越性,为政治参与提供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对传统政治参与起到了补充作用,从而能够改变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和模式。但在推进政治参与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本文探寻了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5.
网络政治参与系统包含网民、政府与执政党、网络平台及信息四大构成要素,形成信息输入、转化、输出及反馈的系统性运行,其运行环境受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一系统的运行当前尚不够成熟,亟待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6.
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趋向稳定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政治人格,既对于大学生以后参与政治活动,成为合格的政治公民起着重要作用,也对国家政治系统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网络作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媒体的特性使得网络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起到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作用,研究其双重作用机制并探讨相关对策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年人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中坚力量.为了探索出适合我国实际国情和现状的特色理论,从而降低青年政治参与的成本,提高青年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服务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本文从网络政治参与背景、现状、影响因素、危机、解决方法、重要性、与传统政治参与的对比和交融六个方面对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8.
网络参与是网络社会的信息反馈和信息生产的中心环节,网络参与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媒介情境所能提供的可能.本研究采用社会文化的视角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博客、BBS论坛、微博和维基百科所设定的传播情境和网络社会生产紧密相关,研究发现,个体生产与集体生产是网络参与的主要情境,参与的形式出现对话,而维基百科类对话和辩论增加了公共知识...  相似文献   

9.
由于网络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及时性、开放性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性,人们希望网络可以打破政府的权力和知识垄断,打破经济势力对网络的控制,从而把人们带入一个拥有广泛政治参与的更加公平和公正的社会之中。然而,与传统媒体一样,网络的发展受到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控制,它的发展并不是自由和随意的。“网络民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MarkSlouka)在1995年提出的。他认为“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网络所具有的自由开放等民主社会形成的重要条件,使人们对网络的发展寄托了乌托…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广泛阅读国内有关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内涵、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领域等方面对网络参与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发现,今后网络参与的研究应加强对网络参与主体、参与领域的多元化及理论、实践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陈奕  明博 《新闻知识》2020,(10):47-50
网络平台以其自由开放、零门槛、交互性强、传播高速等特点,在极大改变当代中国社会面貌的同时,衍生出一类特殊的"网络俗文化"。它既是中国传统俗文化的"网络版",也是网络背景下形成的特定俗文化。本文以历史性和逻辑性的分析思路,基于人性释放与社会控制的双重视角,深究网络俗文化传播中两者较量及平衡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合理看待和正向引导网络俗文化的传播价值,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2.
李军林 《新闻通讯》2008,(12):52-53
联合国互联网管理论坛于2007年11月12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0年来全球上网人数显著增加,网民总数已从1997年底的700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2亿人。其中,美国是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达到2.1亿人,其次是中国,为1.62亿人。可见,网络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深刻,因此,网络谣言对社会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国家政治权力的重要诱因。我们有必要加大对网络谣言的特点、成因、传播机制、社会危害及其治理措施的研究力度,以做到有备无患。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网络文化的定义、特征及其对现代社会积极与消极的影响,面对网络文化影响,图书馆的对策是:加强民族文献数据建设,弘扬民族文化;利用图书馆拥有的文化资源与群众文化网点优势,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发挥图书馆的网络第二课堂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正日益提升,本文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切入,通过分析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调查数据,描绘了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并探寻了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两个主要因素:工具层面/心理层面的瓦联网使用和网络社会交往.研究结果表明:一,网民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比较低;二,上网时间、网络政治信息接触、社会列络规模、网络社区归属感、开放的人际讨论模式均对网络政治参与有着积极影响.这说明公民的政治冷漠在网络中也得到了体现,但随着公众对互联网应用和互联网社会交往的熟稔和认同,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重要性将凸显.  相似文献   

15.
论文探讨了网络文化的特色、网络对文化的影响以及网络中文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网络时政论坛日益成为政治参与的新形式 (1)网络时政论坛的蓬勃兴起 截至2005年6月底,中国网民超过一亿人。我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对于我们这个泱泱“网络大国”来说,网络时政论坛的诞生,则是以“强国论坛”的诞生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不仅迈入新的媒介时代,更接触到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这也是目前颇受学界重视的学术话题.本文在描述了网络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后,认为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不能忽视社会文化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了网络文化产生的社会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和繁荣网络文化的三个措施: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对网络文化采取包容冷静的态度、架构网络与现实之间的沟通桥梁.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情的力量不可忽视,要“高看一眼”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对于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度和政治决策透明度,增强政治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与合法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网民参与的非理性和可操纵性,对政治决策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体而言,网络政治参与在政治决策中利大于弊。鉴于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和干扰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善待、善用、善管互联网,用好用足网络民意这个巨大的"智库",使其更好地为中国政治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与合法性服务。  相似文献   

20.
在这个娱乐、恶搞的时代,任何媒介事件都可以成为网民消费的对象,以往严肃的政治话题也可以迅速成为网民娱乐消遣的对象,并获得广泛的传播力,其背后是网络消费政治文化的兴起和公民热情参与现实政治的体现.如何理性看待网络消费政治文化是把握当下舆论转型的重要基点之一,而由此引出的网络反腐成为政府当下或很长一个时期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