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式,以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则公益广告(教育广告)为例,分析广告中所包含的多模态隐、转喻,着重考察了其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隐喻“人生是旅行”和“生活是舞台”如何通过图像、声音以及话语等多种方式动态呈现.不同模态的输入空间以及其中的各种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且通过跨空间的选择性投射建立起合成空间,发展出新创结构,实现概念整合.该广告旨在淡化和消解中国与西方之间、思想与行为之间、原始性与现代性之间、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统一与矛盾,进而表明主题:当今中国正在经历一个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在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从未放弃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通过中美政治话语的不同语料,从三方面对中美政治话语表达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中美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工作机理:一、不同文化中受施喻者个体体验哲学的差异性,使得中美政治话语有各自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隐喻表达,体现出政治文化的差异性、民族性和约定性;二、通常为了达到说服、理解、进而采取行动的目的,施喻者需将始源域与目标域进行匹配,自洽原则决定了中美政治隐喻施喻者与受喻者交流行为的差异性;三、政治话语的真实诉求能否达到,取决于隐喻概念的合成。概念合成是隐喻构建和解读的最后结果,是主观判读、主体自洽的结果,需借助始源域输入空间I1、目标域输入空间I2、类属空间、整合空间的映射、互动等进行概念合成。  相似文献   

3.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其中空间隐喻对人类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概念来表达和理解的。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俄汉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的表达以及对数量、状态、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进行对比,并找出人类隐喻认知的普遍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4.
时间隐喻是人类认知方式的一种,时间概念是空间概念的隐喻映射,英语时态表征实质是时间和空间的隐喻。本文从美国著名黑人女性文学家Alice Walker的短篇小说Everyday Use for Grandmama的时态使用入手,以认知语言学和认知隐喻学为理论依据来研究英语时态的隐喻,探讨时态隐喻与空间的关系以及文化内涵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大陆地区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是一个普遍现象.从当代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框架结构、概念整合几个视角出发对这种隐喻的结构特点和生成过程的分析,解释了战争隐喻广泛运用的原因,揭示了其语言和社会影响,并对媒体如何使用战争隐喻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英汉空间隐喻成对词排序的标记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身体是空间隐喻认知的原型,人在多维空间中躯体和生活的体验是空间隐喻概念的基础。人的身体上下的不对称、左右的对称、前后和里外的不对称以及习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出现了许多空间隐喻的成对词,即两个空间隐喻词共同使用在同一个完整的概念之中;这些空间隐喻成对词是按其标记性进行排列的,即从“无标记”到“有标记”,这既符合语言的习惯、更符合认知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隐喻的"双域"模式是一种更大、更普遍的"多空间"概念映射模式的一部分。从隐喻概念着手,探讨了隐喻的基本发展过程及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关系,阐述了概念整合理论的主要概念,举例分析了古诗词中隐喻的概念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8.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推动了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但由于其理论的内在缺陷,它没能有效地说明隐喻中源城和目的城之间产生联系的认知原因。关联理论把话语放到语境中加以考察,指出人们使用隐喻是为了获得一种动态的最佳关联,为概念隐喻提供了认知上的理论支持。因此关联性是概念隐喻认知研究的一个理论接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隐喻在比喻范畴中的类典型性(prototypicality)、隐喻概念与隐 喻表达式之间的概念与概念因子关系以及概念隐喻的"喻体"和"本体"中所涉及的诸概念之间 的蕴涵关系。语言使用中充满了隐喻,其原因是人们能通过隐喻或其它语言手段来解决在表 达和理解某种概念时遇到困难。从人类认知的意义上讲,隐喻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具有形体特 征的身体经验,帮助人们托此于彼,进行思维和理解活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英语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隐喻”的修辞方法进行概念探讨、分析,并重点探究隐喻认知与文化比较的关系。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以及隐喻在不同文化中的运用和体现,说明隐喻所涵盖的不容忽视的概念范畴。  相似文献   

11.
基于语料分析发现,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死亡隐喻概念系统且其表现为阶梯式层级结构。对两者基本源域范畴的次范畴化及具体化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英汉死亡隐喻系统既存在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基于"结束"、"特征"等基本范畴的英汉死亡隐喻的生成认知机制与文化意象的选择上;差异性则主要体现在基本范畴、次范畴以及具体表达和文化意象的选择及隐喻体系特点等四个不同的梯级层次。另外,基于认知性体验和文化体验,在简要分析相似性成因的基础上,主要从地理环境、宗教文化和社会历史三个方面分析了英汉死亡隐喻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不仅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较好地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ichards和Black的“互动理论”;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在这三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方式及局限性,以便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隐喻。  相似文献   

13.
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是一种人们普遍运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研究时,应把其认知功能纳入考虑范畴.本文试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翻译,着眼点放在Fauconnier所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阐述该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忽视文化与认知的关系是认知隐喻研究中存在的一大不足。分析了生活经验与隐喻映射和隐喻认知的关系以及文化因素对认知的制约作用。认为隐喻认知的构建离不开社会文化,因此隐喻研究与文化研究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15.
人类对于方位的认知是通过"空间隐喻"实现的,哲学上把这种空间隐喻叫做"意象图式",这是"自然意象图式"。除了"自然意象图式"外,还有个"心理意象图式",这是客观方位认知在人类头脑中的"镜像"反映,它是人类在方位问题上的一个更高级、更深入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与一个民族的习俗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笔者经过分析可知,汉语心理方位词"上"和"下"除了表示具体方位以外,它们的指称意还有更丰富的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6.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是各民族共有的,但不同民族在隐喻投射的取向和概念组织的转换上存在差异。借十七大报告中出现的隐喻性语句,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来分析政治文献中隐喻翻译时需注意的汉英认知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大量地存在于经济语篇中。通过调查来源于英汉经济语篇中的隐喻表达式,发现在三类概念隐喻中,空间隐喻、本体隐喻、特别是结构隐喻成为理解抽象经济概念和现象的主要机制。同时从社会与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了在英汉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系统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以总结隐喻的认知机制为基础,综合探讨了隐喻的翻译方法并将其运用到《红高粱家族》葛氏译本的分析中.研究发现葛氏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作中的隐喻,有利于英语读者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象、缩小不同民族间的认知差异;同时,这也为分析和判断莫言英译作品的隐喻译介效果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详细统计并研究了中国1996-2015年(截止到2015年12月12日)刊登在中国知网上有关"隐喻"的文献,发现这些文章绝大多数都是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说明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从修辞转移到认知上来了。鉴于此,本文主要从认知角度对1996-2015年隐喻的研究现状、隐喻的本质、隐喻的分类以及隐喻的工作机制(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表达比比皆是。隐喻已经被视为人类感知和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许多隐喻认知运作机制研究基本停留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观的单向映射研究层面上,Fauconnier及Turner提出的整合理论认为概念认知过程中不同心智空间具备信息组合与信息新创的整合能力,该理论思路为更多的新奇抽象隐喻的运作机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