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收集本科1997年1月至2011年4月诊治的60例小肠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行胃镜、纤维结肠镜,排除胃、十二指肠球部及结直肠病变,其中3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出13例(43.3%);99mTc-RBC核素(ECT)检查26例,检出12例(46.2%);胶囊内镜(CE)检查10例,5例获得定性定位诊断(50%);30例术前诊断困难行剖腹探查确诊,其中腹腔镜探查确诊5例,12例结合术中肠镜完成,剖腹手术的确诊率达100%。所有病例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54例获得随诊,随诊时间2个月~8年,均未再发小肠出血。结论小肠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存在较大困难,DSA、ECT及胶囊内镜的诊断价值有限,如有手术指征应积极手术探查,必要时结合术中肠镜可提高诊断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小肠异位胰腺致消化出血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小肠出血3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同治  凡启明  付伟 《腹部外科》2010,23(3):162-163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38例临床资料。结果 38例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为18例(47.4%),良性、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9例(23.7%)、小肠憩室7例(18.4%)、血管病变3例及钩虫病1例。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2例(84.2%)行病变段肠管切除术。结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包括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核素扫描等,对原因不明的出血行剖腹探查及术中纤维内镜分段检查。主要有效治疗方法为切除病变段肠管。  相似文献   

4.
小肠出血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我院近十年收治的36例小肠出血予以回顾性分析,36例中慢性间歇性黑便22例,急性出血血便14例,并失血性休克12例,病理及尸解证实小肠肿瘤27例(75%),术前分别行纤维内镜、X线钡餐、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锝—99m扫描、选择性血管造影等项检查,阳性发现率72.22%(26/36),手术33例,总治愈率86.11%(31/36)。我们认为对诊断明确者,慢性出血应近期手术,急性出血应急诊手术;诊断不明者,应择期或急诊果断剖腹探查,勿将时机过多耗费在术前诊断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 对 17例急性小肠出血病人分别采用X线钡餐检查 ,99mTc标记的红细胞核素扫描 (ECT) ,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 (DSA ) ,术中肠镜检查 ,比较各种诊断方法对判断出血部位的优劣。结果 对出血部位的定位阳性率 :ECT为 ( 7/14 )5 0 % ;DSA为 ( 8/12 ) 66.7% ,X线钡餐为 ( 3 /8) 3 7.5 %。术前不能确诊的 5例病人 ,术中肠镜均明确出血部位 ( 10 0 % )。结论 ECT和DSA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术前辅助检查不能明确出血部位的病人 ,剖腹探查结合术中内镜检查是确定出血部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隐匿性并复发性小肠出血的外科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匿性并复发性小肠出血在临床上较少见,且出血部位和性质有时很难确定[1],收集我院1988年至1998年47例小肠出血病例.就其诊断和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47例中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22~75岁、间断复发性便血42例,隐性出血5例;腹痛33例,腹部包块10例;发热8例;贫血45例。既往已作手术探查12例,术后又复发小肠出血。检查:小肠气钡造影检查34例,阳性率56.5%(19例),其中发现小肠肿瘤12例,小肠憩室6例,小肠炎性病变1例。小肠稀钡灌肠检查12例,阳性率41.7…  相似文献   

7.
小肠出血症状复杂,特异性差,将我院收治的34例小肠出血患者的诊治作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21例小肠大出血诊治体会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外科张光全,程泰煦,王勇强小肠大出血虽不如食道、胃、大肠大出血常见,但病因复杂,诊断困难,治疗上也有其特点。我院外科1971~1992年间共诊治2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性别年龄:男13例,女8例。年龄...  相似文献   

9.
对于下消化道出血,当结肠纤维镜检查未发现病灶时,及时诊断及正确处理就成为临床外科领域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作为基层医院在不能开展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及同位素检查的条件下,术前确诊就更为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25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例.治愈24例。1例术后第二天死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再发。提出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表现,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渗液及早期急诊B超胰腺异常的三项诊断指标。早期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12.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36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cutehemorras‘’“””’”-tiiingpancreatitis,简称AHNP)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是一种凶险的急腹症,病死率高达20~90%[”‘’。我院外科自1986年至1995年十年间,共收治经手术证实的AHNP36例。作者结合临床资料,讨论分析如下。II$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52岁。发病后就诊时间为12~96小时不等。1.2发病原因胆源性胰腺炎23例,暴饮暴食及酗酒引起8例,不明原因者5例。1.3入院时的症状和体征入院时均有上腹部和腰背部剧烈疼痛,部分病人伴有恶心呕…  相似文献   

13.
小肠出血6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29/67),良、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15/67),小肠憩室(12/67)及血管病变(7/67),分别有18、17和10例病人经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素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确诊,18例剖腹探查确诊,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以肠段切除为主要手术方法。结论:小肠出血原因肿瘤占首位,其次分别为炎性肠病,小肠憩室及血管病变,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剖腹探查对常规检查难以确诊且又高度怀疑小肠出血的病人也是一种主要诊断手段。小肠出血治疗以药物,内镜治疗为首选,如效果不佳则行手术治疗,主要为包括病变在内的肠段切除。  相似文献   

14.
15.
小肠疾病致消化道出血是指在Treitz韧带至回盲部之间小肠疾病所致的消化道出血,较为少见,其主要的病因包括小肠良恶性肿瘤、克罗恩病、肠道血管畸形、感染及小肠憩室、炎性肠病、缺麻性肠病及门脉高压性肠病等,但因常用的诊断技术无法达到该部.且该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规律,故术前明确出血部位和决定手术比较困难。就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诊治的小肠出血性疾病作一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16.
小肠扭转16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8~ 2 0 0 0年我院共收治肠梗阻 5 5 3例 ,其中有 160例经手术证实为小肠扭转。现将此 160例小肠扭转病人在诊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男性 12 0例 ,女性 4 0例。发病年龄为 3~ 71岁 ,平均3 7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 4 0min至 5天不等 ,其中 4天以内就诊者为多 ,占 84 % ,就诊时间平均为 2 0小时 ,发病至手术时间平均为 4 0小时。根据手术所见 ,发病以粘连束带为轴扭转者 113例 ,占小肠扭转的 71% ,肠憩室者 12例 ,肠蛔虫 7例 ,饱食后剧烈活动者 18例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者 6例 ,其它原因 4例。顺时针扭转者 13 5…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在小肠出血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腹腔镜在小肠出血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7年6月行腹腔镜诊治的55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术后病理和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腹腔镜探查不仅明确了所有患者小肠出血的原因,而且同时实施了相应的腹腔镜手术,其中包括7例完全腹腔镜下小肠肿瘤局部切除术;10例腹腔镜下小肠憩室切除术;37例腹腔镜辅助下小肠肠段切除术;1例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切除术。腹腔镜平均手术时间(70.0±28.6)min,术中平均失血(13.5±10.2)ml,平均切口长度(3.4±1.3)cm,平均术后排气时间为(2.2±0.8)d,术后平均住院(7.8±2.9)d。2例(3.6%)术后分别出现吻合口糜烂出血和束带粘连性小肠梗阻。术后随访29(5~50)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技术在小肠出血诊治中具有良好效果,腹腔镜小肠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49例小肠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21例(42.9%),以良性肿瘤多见;感染性疾病12例(24.5%);憩室8例(16.3%);血管畸形6例(12.2%),各种检查的阳性率,核素扫描76.9%,血管造影58.9%,肠系X线25%,术后再出血5例,短肠综合征1例。结论 小肠出血以肿瘤最常见,感染性疾病值得重视。核素扫描憩室的阳性率高,选择性血管造影对血管病变及富含血管的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肠系X线对实质性病变及憩室的诊断率较高,剖腹探查结合术中内镜可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小肠出血临床少见,常因难以及时准确地找到出血部位而延误治疗。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住院手术治疗小肠出血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常见小肠出血的原因分析及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总结常见小肠出血病因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1990-2004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三科诊治的7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肠出血发生原因依次分别为肿瘤(41.9%)、小肠憩室(25.7%)、血管病变(23.0%)及炎性肠病(9.5%)。>45岁病人以肿瘤(55.6%)、血管病变(27.8%)为主,≤45岁以小肠憩室(42.1%)和肿瘤(28.9%)为主。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结论 肿瘤是引起小肠出血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小肠憩室、炎性肠病及血管病变。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核素扫描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是小肠出血的主要诊断方法,对怀疑小肠出血,辅助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时剖腹探查是主要诊断方法。针对不同原因的小肠出血可以选择药物、内镜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