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是世界上第1个获准上市的肿瘤基因治疗药物,由复制缺陷性腺病毒载体和野生型p53基因组成。rAd-p53通过腺病毒感染肿瘤细胞把野生型p53基因带入肿瘤细胞内,表达的p53蛋白具有抗肿瘤作用。目前,rAd-p53已用于多种实体性恶性肿瘤,并成为  相似文献   

2.
p53基因与头颈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极为密切[1].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剂由腺病毒载体DNA和p53基因两部分组成,可以有效地将p53基因转入肿瘤组织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上调多种抗癌基因和下调多种癌基因的活性,从而瀑布性增强抑癌效应,特异地引起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或使肿瘤细胞处于冬眠状态.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瘤内注射结合放疗、化疗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疗效显著[2],但如何对注射部位及周围皮肤进行观察和护理的报道较少.我们使用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PF方案治疗复发性鼻咽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经精心护理,毒副反应轻微,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注射液联合手术、放射线治疗口腔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自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手术后接受rAd-p53注射液结合放射线治疗的10例舌癌、12例牙龈癌患者及手术后仅接受单纯放疗的12例舌癌、14例牙龈癌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其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复查或电话随访,分析rAd-p53注射液结合放射线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rAd-p53注射液联合手术、放疗对舌癌、牙龈癌疗效满意,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8.3%,较仅接受放疗的对照组局部复发率(25%、28.6%)明显偏低。除注射药物后发热及注射部位疼痛外,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疗效优于仅接受放射治疗患者。结论 rAd-p53注射液联合手术及放疗治疗舌癌、牙龈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血清抗p53蛋白抗体免疫聚合酶链反应(Immuno—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免疫PCR)检测新方法,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抗p53蛋白抗体与组织中p53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旨在为临床乳腺癌血清学诊断提供实用的新方法。[方法]用免疫PCR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非癌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抗p53蛋白抗体,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测定组织中的p53蛋白表达状况,进一步研究血清抗p53蛋白抗体与组织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以免疫PCR方法检测86份乳腺癌患者血清抗p53蛋白抗体阳性率为39.5%,40份非癌患者和120份正常人血清抗p53蛋白抗体均为阴性,乳腺癌患者血清抗p53蛋白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癌患者和正常人(P〈0.05),非癌患者与正常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PCR方法检测血清抗p53蛋白抗体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39.5%。2.53份p53蛋白阳性患者血清抗p53蛋白抗体阳性率为64.2%,显著高于p53蛋白阴性对照组(0%),血清抗p53蛋白抗体测定与p53蛋白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论]血清抗p53蛋白抗体测定与组织p53蛋白表达相关。免疫PCR方法检测血清抗p53蛋白抗体与传统的免疫组化染色法相比较,取材更方便,创伤性小且检测方法简便易行,因此检测血清抗p53蛋白抗体是检测组织p53蛋白理想的替代工具。  相似文献   

5.
免疫PCR检测乳腺癌患者血清p185蛋白抗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乳腺癌诊断提供血清学新标志.方法 免疫PCR方法检测血清抗p185蛋白抗体,酶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p185蛋白表达.结果 乳腺癌患者血清抗p185蛋白抗体阳性率为30%,而非癌患者和正常人血清抗p185蛋白抗体均为阴性,乳腺癌患者血清中抗p185蛋白抗体显著高于非癌患者和正常人(P<0.01).p185蛋白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抗p185蛋白抗体阳性率为69.2%,明显高于p185蛋白阴性表达组,血清p185抗体测定与p185蛋白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论 检测血清抗p185蛋白抗体是检测组织p185蛋白理想的替代工具.抗p53蛋白抗体可以作为乳腺癌血清学诊断新标志,用于乳腺癌的普查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联合苦参碱对肺癌A549细胞生长的协同抑制作用,探讨协同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MTT及流式细胞技术观察rAd-p53和苦参碱单药与联合用药对肺癌A549细胞生长抑制率及凋亡率,用Western blot检测p53、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rAd-p53、苦参碱对肺癌A549细胞均具有生长抑制作用,生长抑制率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0.05)。(2)rAd-p53联合苦参碱对肺癌A549细胞生长有协同抑制作用,与单药相比,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强(P<0.05);不同的联合加药顺序对细胞生长抑制没有明显差异(P>0.05)。(3)单药rAd-p53组、联合用药组的肿瘤细胞有明显的p53蛋白表达,bax蛋白在联合用药组中表达量最高,bcl-2联合用药组中表达量最低。结论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苦参碱对肺癌A549细胞生长具有协同抑制作用,能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且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协同抑制作用可能通过上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下调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53、nm23基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鼻咽癌微血管生成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64例鼻咽癌标本中p53、nm23蛋白、VEGF及CD34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鼻咽癌中P53、nm23蛋白及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3%、53.12%和68.75%。p53蛋白表达和VEGF有一致性,呈正相关(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中p53蛋白和VEGF阳性表达率及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非转移组(P<0.05)。nm23基因和VEGF在鼻咽癌标本中无一致性和直接相关性,在nm23基因表达阴性和VEGF阳性标本中MVD较高,这种现象多见于有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中。结论p53基因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影响瘤内MVD,促使鼻咽癌发生转移;而nm23基因可能不是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而是通过其它途径影响鼻咽癌转移。  相似文献   

8.
李蓉琼  方荣华 《护理研究》2005,19(5):939-939
癌症是人体细胞在外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内在多种前癌基因被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的多阶段长期演变的过程.p53基因是研究最透彻、功能最强大的一种抑癌基因,而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是一种基因工程改造过的活病毒,在结构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抑癌基因p53,二是载体.载体是改造过的无复制能力的腺病毒,能携带p53的腺病毒特异感染肿瘤细胞,它可以有效地将治病的p53基因转入肿瘤细胞内,而对正常细胞无害,  相似文献   

9.
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治疗腹膜后平滑肌肉瘤1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肿瘤基因治疗是指应用基因工程和细胞生物学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体内,修复或补充失去正常功能的基因,抑制体内某些基因的过度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商品名:今又生)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基因制品,用于治疗头颈部鳞癌和多种非头颈部肿瘤;采用瘤内给药,胸腔、腹腔、肝动脉注射和气管、膀胱内给药以及静脉滴注等方式;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放疗、化疗、手术治疗。我科于2004年12月为1例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患者实施了2次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瘤内注射联合同步放疗、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其在中晚期鼻咽癌治疗中的增效作用。方法:41例确诊中晚期鼻咽癌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rAd-p53瘤内注射+同步放化疗,对照组仅行同步放化疗。分别比较两组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3个月的有效率以及0.5、1、2年的生存率,2年的原发灶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无瘤生存率。同时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主要的药物毒副反应。结果: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Ad-p53的药物副反应主要是发热。两组骨髓抑制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d-p53瘤内注射在中晚期鼻咽癌的同步放化疗中具有增效作用,但其远期疗效仍有待扩大样本量行更长时间的进一步观察。rAd-p53瘤内注射并未增加化疗的毒副反应,具有较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逆转鼻咽癌化疗耐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瘤内注射前后的鼻咽癌原发灶中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ien,MRP)和肺耐药蛋白(lungresistance-related protein,LRP)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71例确诊中晚期鼻咽癌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基因治疗组(27例,行-rAd-p53瘤内注射+同步放化疗)、常规放化疗组(24例)和单纯放疗组(20例)。12例同期门诊活检病理为鼻咽黏膜慢性炎患者作为对照。分别收集治疗前、治疗中鼻咽部瘤体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P-gp、MRP和LRP的表达情况。结果:鼻咽癌组中P-gp、MRP及LR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7%(41/71)、57.7%(41/71)、53.5%(38/71),黏膜慢性炎组未见P-gp、MRP及LRP表达。基因治疗组治疗前、后原发灶P-gp、MRP和LRP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6%和25.9%、63.0%和33.3%、59.3%和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放化疗组治疗前、后鼻咽癌原发灶P-gp、MRP和LRP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和79.2%、58.3%和70.8%、50%和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放疗组治疗前、后鼻咽癌原发灶P-gp、MRP和LRP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0%和55.0%、50%和40%、50%和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gp、MRP和LRP与鼻咽癌的内源性耐药相关;p53基因治疗可一定程度逆转鼻咽癌耐药,可能是其治疗鼻咽癌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保肢治疗已成为四肢恶性骨肿瘤的规范治疗方式,但若治疗处理不当,则会造成肿瘤复发、继发性感染、内固定或重建假体松脱等并发症。目的:文章以传统的肢体转移性骨肿瘤外科治疗原则为基础,从四肢恶性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人性化、个体化、简单化的姑息性治疗方案,观察骨水泥填充法结合内固定治疗转移性恶性骨肿瘤的合理性、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第四二一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恶性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中筛选的31例患者,均要求保肢治疗。将31例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2组:肿瘤清除+钢板内固定组11例,采用骨水泥填充法结合钢板内固定内固定姑息性治疗;肿瘤清除+钢板内固定+固定前放化疗组20例,采用固定前放化疗结合钢板内固定保肢治疗。全部患者固定后获4-38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结果与结论:随访结果显示,肿瘤清除+钢板内固定组11例均存活、生活能自理,肢体运动功能良好;肿瘤清除+钢板内固定+固定前放化疗组20例患者中17例存活,3例分别于固定后第9,13个月因原发肿瘤的多脏器转移和自身条件较差、并发其他并发症而死亡。肿瘤清除+钢板内固定组保肢治疗后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综合评分均较固定前提高至少1个级别以上。结果证实,对于转移性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可不采用放化疗技术,简单的骨水泥填充法结合内固定姑息性治疗的方法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重组人p53基因腺病毒注射液(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癌的安全性。方法49例经过TACE及物理消融治疗后的肝癌患者。20例(33个病灶)进行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联合组);29例(47个病灶)进行单独的^125I粒子植入术(对照组)。观察术后3d、1周和2周的不良反应,及1个月后的短期疗效。结果联合组术后3d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寒战、发热、乏力、肌肉、关节轻度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联合组仅有1例发热,其他不良反应缓解;术后2周,所有不良反应均消失。所有患者观察期内均未见大出血、胆汁瘘、胆囊炎及肠瘘等严重并发症;未见白细胞减低及肝肾功能损害;体力状况(Kamofsky评分)无明显降低。短期疗效显示,联合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CR+PR)分别为90.9%和76.6%,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植入是一种较安全的肝癌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华眼镜蛇毒细胞毒素-12(CTX-12)联合射线处理,对Balb/c裸鼠皮下移植膀胱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建立40只Balb/c雌性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动物模型,待肿瘤体积达到(0.60±0.09)cm3时,随机将动物按处理方法的不同分成CTX-12+放射组、单纯CTX-12组、单纯放射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并比较各组的抑瘤率,并以流式细胞术、TUNEL系统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单纯放射组、单纯CTX-12组、CTX-12+放射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8.2%、46.7%、77.9%;与对照组比较,三组动物的皮下移植肿瘤都受到抑制(P〈0.05);但CTX-12+放射组肿瘤受抑制程度明显高于单纯CTX-12组(P〈0.05)和单纯放疗组(P〈0.01);肿瘤细胞凋亡率及凋亡指数亦然。结论 CTX-12联合射线处理能显著抑制Balb/c裸小鼠皮下移植膀胱肿瘤的生长。CTX-12联合生理剂量射线主要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达到明显抗膀胱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重组人p53腺病毒改善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兵  刘积良  隋捷  郑凯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1):3736-3737
目的:评价重组人p53腺病毒(recombinant adenovirus-p53 )注射液治疗晚期肝癌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临床观察晚期肝癌病例共69例,其中应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39例,一般营养支持治疗30例作为对照组。每次基因治疗剂量1×10^12 VP或2×10^12 VP,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记录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结果: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晚期肝癌,大部分患者病情稳定.生存质量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可以改善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6.
周传意  朱红  张达人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3):430-431,435
【目的】探讨紫杉醇/顺铂同步化疗加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将64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化放组和单放组,每组32例。化放组采用化疗方案为紫杉醇顺铂同步化疗加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Co体外照射在化疗开始时同步进行。单放组仅采用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结果】总有效率、2年生存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放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脱发发生率与单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放纽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与单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顺铂同期化疗合并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局部晚期NSCLC能提高近期疗效,患者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支持治疗下,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结合放疗治疗鼻咽癌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放疗科2005年6月至2005年12月20例放疗后复发的鼻咽非角化型癌(WHO病理分型)。将患者随机分为基因治疗+放疗组(GIRT)10例和单纯放疗组(RT)10例。GIRT患者应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053)瘤内注射1次/周×8,放疗在rAd.p53注射后3d开始。两组放疗剂量和方法相同。结果采用意向性分析,比较两组治疗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一般状况评分、分期方法及临床分期等均具有可比性。10例GIRT患者接受80人次rAd.p53治疗,I度发热(〈38℃)41人次,发生频率51.3%;II度发热(38℃~40℃)24人次,发生频率30%;Ⅲ度发热(〉40℃)15人次,发生频率18.7%。1例发生针道种植转移,发生率1.3%。无其他可纳入统计的不良反应。结论复发鼻咽癌再程放疗同期局部注射tad-p53的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唑来磷酸联合89Sr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去势治疗后的前列腺癌骨转移伴不同程度骨痛的3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唑来磷酸组(A组,n=18):唑来磷酸4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以上,每28d1次,2~3次;唑来磷酸联合89Sr组(B组,n=21):唑来磷酸4mg(方法同上),89Sr148~222MBq/kg体重。分别观察镇痛效果、骨转移灶的变化、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前后A组疼痛评分分别为6.05±3.55和3.61±1.97,tPSA分别为(66.32±24.21)和(24.53±9.94)μg/L(P〈0.001);B组疼痛评分分别为5.93±3.71和1.66±0.91,tPSA分别为(67.41±23.85)和(20.56±8.64)μg/L(P〈0.001)。两组骨转移灶消失或减少率分别为55.56%和71.43%。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B组止痛和减少骨转移灶效果优于A组(P〈0.05)。结论唑来磷酸联合89Sr对去势治疗后的前列腺癌骨转移骨痛的止痛效果明显,可显著减少骨转移灶,较单独应用唑来磷酸效果好,是一种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经皮穿刺微波凝固联合TACE治疗肝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波凝固治疗(PMCT)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59例,单个肿瘤直径≤5cm,总数不超过3个,随机分为2组:联合组39例,TACE治疗后1~3周内行超声引导下PMCT治疗;PMCT组20例,单纯接受PMCT治疗。结果治疗后,彩超检查结节血流消失率联合组、PMCT组分别为94.9%(37/39)、95.0%(19/20);联合组、PMCT组分别有34例(87.2%)、16例(80.0%)患者AFP转为正常水平;治疗后随访6~36个月,联合组、PMCT组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7.4%(38/39)、89.7%(35/39)、82.0%(32/39)和90.0%(18/20)、80.0%(16/20)、70.0%(14/20),联合组、PMCT组1、2、3年复发率分别为7.7%(3/39)、20.5%(8/39)、30.8%(12/39)和10.0%(2/20)、30.0%(6/20)、40.0%(8/20)。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发热和疼痛的发生率联合组和PMCT组分别为61.5%(24/39)、60%(12/20)和25.6%(10/39)、30%(5/20)(P均〉0.05)。结论PMCT术前联合TACE治疗可明显提高肿瘤的完全坏死率,获得更为确切的临床疗效,减少术后肿瘤的复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尿潴留模型大鼠排尿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电针及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早期尿潴留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各10只,采用重物坠落打击方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模型组仅造模不治疗,正常组不造模不治疗,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磁刺激给予磁刺激治疗,联合组采用电针及磁刺激治疗.测定各组大鼠膀胱最大容量、漏尿点压力和膀胱顺应性.结果:治疗10次后,模型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明显高于其他4组(P<0.05),联合组则低于电针及磁刺激组(P<0.05);模型组膀胱漏尿点压力明显低于其他4组(P<0.05),联合组则高于电针及磁刺激组(P<0.05);电针及磁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及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均能改善脊髓损伤后早期尿潴留状况,而联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