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院近二年来发现早期食管癌4例,均为手术后病理所证实。均为男性,年龄38~70岁,平均56岁,临床症状为上腹痛,有2例伴反酸嗳气,均无胸骨后痛,吞咽困难,吞咽梗阻感等提示食管病变的症状,临床诊断3例为溃疡病,1例为功能性消化不良。镜下表现为粗糙不平,糜烂或浅表溃疡缺乏特异性,故应警惕可疑病变。例1,男性,38岁,上腹痛1年,曾在外院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住院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出院后仍出现上腹痛,查体上腹轻压痛,余无特殊。胃镜见食管距门齿  相似文献   

2.
内镜粘膜切除治疗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评价内镜粘膜切除术治疗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的效果,并对其适应证,手术操作和并发症等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从食管癌高发现场的普查和门诊工作中发现的病例,选择符合内镜粘膜切除适应证者,在镇静麻醉下完成154例内镜粘膜切除术。对术中发生的一些并发症进行了认真观察和处理。结果 完成154例内镜粘膜切除术,发生创面小动脉出血发生18例(11.7%),食管穿孔2例(1.3%),经处理后均顺利痊愈。结论 内镜粘膜切除术是治疗食管鳞状细胞原位癌,粘膜内癌和癌前病变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疾病的辅助诊断、风险预测、远程医疗、智能决策等生命健康相关领域应用广泛。与传统诊疗方法相比,智能医学在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智能诊断、辅助治疗等方面优势明显。食管癌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由于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为局部晚期或存在远处转移,因此,建立食管癌筛查、早诊早治和规范化诊治等智能化手段,是改善食管癌患者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新策略。本文介绍智能医学在食管癌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65岁,进食后胃胀育2年,加重半年,胃镜检查食管管腔通畅,蠕动良好,距门齿28∽31cm处见黏膜不规则片状充血,表面略粗糙,边界不清,范围约2.5∽1.5cm,充气扩张后病灶不明显(见图1)。局部取活组织6块,质脆,易出血。贲门黏膜色泽正常,开闭功良好,胃底、胃体黏膜色泽正常,蠕动良好,黏液湖含少许胆汁。胃角、胃窦黏膜尚光滑,蠕动良好,黏膜下血管网隐见。幽门口形态正  相似文献   

5.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与疾病检出时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食管癌预后很好,然而进展期食管癌预后却不容乐观.因此,疾病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近年来,内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涌现了荧光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和电子染色成像技术诸如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智能电子分光比色技术、I-Scan技术等多种诊断方法.然而,在未来的几年里这些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尚待确定.本文就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普通内镜、色素内镜、荧光内镜、超声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同时重点评述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或剥离术对早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和经验,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附3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提高病人生存率极为重要。我们自1991年1月至1997年2月在5468例内镜检查中确诊早期食管癌39例,占同期503例食管癌的7.75%。现对其内镜诊断情况作一总结分析,以探讨提高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结合内窥镜在诊断早期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中崭露头角并取得满意的结果.由于EC进展快、预后差,其早期发现和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目前AI已应用于早期EC的筛查,并显示出其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准确性高于缺乏经验...  相似文献   

9.
背景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EC)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居仍高不下,早期评估病变侵袭深度对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分析浸润深度的方式以内镜下血管分型为主,但准确评估的方法仍需进一步探索。目的 探讨与早期EC及癌前病变浸润深度有关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至2023年10月于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早期EC及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分析不同浸润深度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有无差异。结果 在287例早期EC及癌前病变患者中,肿瘤累及M1患者165例(57.5%)、M2者79例(27.5%)、M3者34例(11.9%)及SM1者9例(3.1%)。在多因素分析结果中,IPCL分型(OR 3.854, 95%CI 2.123~6.994)、肿瘤长度>3 cm(OR 2.489, 95%CI 1.514~4.096)、大体分型0-Ⅱb(OR 0.422, 95%CI 0.180~0.989)及合并白色苔藓样变(OR 2.016, 95%CI...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胃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诊治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胃镜下行ESD治疗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一次性完全切除,ESD剥离病变成功率94.44%(17/18);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35~150min,平均65 min;术后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4个月),创面完全愈合,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对照相符者13例,占72.22%。结论 ESD操作安全,创伤少,恢复快,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检查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86例疑似食管癌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的203处病灶行内镜下活检,后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取病灶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 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率为42.4%(86/203),诊断过度率为17.7%(36/203),诊断不足率为39.4%(80/203)。结论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病理可较为客观地反映病变性质,但鉴于病变过程的复杂性,仍需将两者结合,以进一步制定合理的临床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探讨早期食管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误诊原因。方法筛选24例影像学检查误诊为早期食管癌的病例,分析早期食管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征象及造成误诊的原因。结果在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上,细胞学、电子内腔镜、影像学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结论应强调各种检查手段的独立诊断意义,切忌受一种检查手段诊断结论的影响,以免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13.
染色法诊断早期食管癌胃癌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1990年10月至2002年10月,在3 486例内镜检查患者中,选择232例行食管、胃黏膜染色或非染色法检查可疑并行活检者,以比较染色法和非染色法对早癌的检出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232例中男150例,女82例,平均52.5岁。有食管及食管黏膜异常症状者128例,有胃及胃黏膜异常症状者104例,各有50%进行染色法内镜检查,另50%为非染色法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内镜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 ,亦是食管癌诊疗技术最普及的国家[1 ] 。近年来 ,随着纤维内镜技术不断进步 ,食管癌内镜下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日新月异。本文就近年来食管癌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一、诊断技术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 ,纤维内镜技术和色素内镜的广泛应用 ,使食管癌的诊断技术迅速发展 ,发现早期浅表型食管癌的例数明显增加 ,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微创外科应运而生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疗获得成功[1 ] 。近年来 ,内镜技术与影像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超声内镜、磁共振内镜等技术不仅可以直接观察黏膜表面形态 ,又可同时获…  相似文献   

15.
经内镜双重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军 《胃肠病学》2003,8(1):55-56
为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探讨经内镜甲苯胺蓝.复方碘双重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我科对64例食管病变患者进行了经内镜双重染色,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1999年10月~2002年2月,选取64例来我科作内镜检查的患者,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癌早期病变概念的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直肠癌在西方发达国家与癌症相关的死亡原因中排第2或第3位,在我国大多地区的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列4~6位,上海已列第2位。结直肠癌有明确的癌前病变,对这些癌前病变及时处理可降低发病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近二十余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其早期病变的认识有较大的改变,集中反映在新版的WHO分类中。笔者就这些概念作一阐释,希望对临床医生正确处理这些病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疗效。[方法]对152例共165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病灶行ESD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2例患者共165处病灶,病灶长度1.5~9.0cm,平均4.2cm,ESD平均手术时间75 min。术后穿孔2例(1.3%),出血1例(0.6%),食管狭窄9例(5.9%)。病理结果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5例,水平切缘阳性1例,完全切除率97.1%(34/3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3例,水平切缘阳性3例,完全切除率95.2%(60/63);食管早癌54例,水平切缘阳性3例,完全切除率94.4%(51/54);食管浅表癌13例,其中垂直切缘阳性3例,水平切缘阳性3例,完全切除率53.8%(7/13)。112例完成了术后1个月的胃镜复查,创面愈合率为100%;89例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胃镜复查,创面愈合率为100%,发现2例局部复发(2例均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8例完成了术后12个月的胃镜复查,创面愈合率为100%,发现3例复发(2例早癌,1例食管浅表癌)。[结论]ESD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Lugol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内镜下Lugol溶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1例食管表浅性病变行2%Lugol液染色,同时行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正常染色4例,浅染色68例,不染色28例,过度染色11例。病理结果提示正常染色及过度染色组中未发现癌变或癌前病变,浅染色组68例中发现重度异型增生3例、癌变(原位癌)1例,不染色组28例中发现鳞癌17例(原位癌7例)、重度异型增生5例。结论:食管病变Lugol液染色呈不染或浅染色的病例,往往提示癌变或癌前病变,结合活检可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28例行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结果和随访情况.结果 28例共32处病变均经一次操作切除,操作时间18~60 min,平均28.3 min,切除标本直径6~ 20 mm,平均12 mm,全部标本基底无癌残留,术后病理证实黏膜内癌2例、黏膜下癌1例,其余25例均为鳞状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无一例食管穿孔,术后未出现迟发性出血及皮下气肿,发生术中出血23例,其中搏动性出血3例,均以钛夹1枚止血成功,其余20例为创面少量渗血,自行止血或以氩气刀止血成功.另有5例术后感胸痛,均自行缓解.1例黏膜下癌追加手术治疗,未见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其余27例内镜随访2~12个月,发生食管狭窄2例,给予探条扩张或食管支架置入后吞咽困难均明显缓解,随访期内无一例病灶局部复发和转移发生.结论 MBM作为一项相对简单的内镜技术,用于早期食管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是安全的,近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尚需大样本和足够的随访时间来证实.  相似文献   

20.
卢戈液染色与P53蛋白检测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和活检组织P53检测诊断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78例可疑早期食管癌患者行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对粘膜不染色区活检结果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细胞者行P5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对P53蛋白阳性的病灶行内镜粘膜切除术。结果 在78例患者,共发现25例患者存在31处粘膜不染色区,其中单纯增生上皮1处,轻度异型增生2处,中度异型增生9处,重度异型增生16处,鳞状细胞癌3处。7例P53蛋白表达阳性的重度不典型增生粘膜行内镜粘膜切除术后,1例被证实为粘膜内癌。结论 卢戈液染色和活组织P53蛋白检测不仅对诊断早期食管癌有帮助,而且对选择治疗重度不典型增生病灶行内镜粘膜切除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