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为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锂硫电池正极储硫材料,利用天然生物质纤维兔毛为前驱体,经预处理和炭化制备了具有杂原子掺杂的兔毛中空碳纤维(RC),并采用热熔融法制得硫/兔毛基碳纤维(S/RC)复合材料。探讨了不同炭化温度对碳纤维形貌结构、S/RC复合材料晶型结构与电导率、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及循环充放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温度为300 ℃,炭化温度为800 ℃时,制备的兔毛基中空碳纤维的形貌结构最好,用其作为正极材料制备的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达899 mA·h/g,在0.5C倍率下3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598 mA·h/g,仍保持原始比容量的66.52%;在高倍率条件下该电池仍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1C和2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543.8和505.4 mA·h/g。  相似文献   

2.
锂离子电池具有现在其他电池无法具有的大容量、高倍率和环保安全性等特点。本文成功制造出大功率圆柱形锰酸锂锂电池,经电化学性能测试该电池具有大功率放电性能,电池容量较大,寿命较长,比较适合未来电动汽车。  相似文献   

3.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比能量、长寿命、对环境友好等显著优点,在电动工具中使用越来越广泛。普通的镍、钴、锰三元材料锂离子电池在常温、高温下具有较高的循环寿命,但在低温下的高倍率性能、配组工艺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提高放电平台、改善低温性能,高锰的锂离子电池正逐渐得到使用。可以预期,更安全、宽温幅、长寿命、新型配组工艺等将成为今后的电动工具用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直流电沉积法制备了亚微米级SnO_2,并研究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电沉积法可一步合成SnO_2,经600℃热处理后结晶度明显提高.扫描电镜(SEM)显示所得样品为均匀球状的SnO_2颗粒,粒径在100~200 nm.将电沉积样品干燥后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仅有246 mAh/g,经600℃热处理后容量大幅度提高,首次放电达到723 mAh/g,这与600℃热处理后结晶度提高有关.显然,与共沉淀法制备的SnO_2材料相比,亚微米SnO_2具有较好的电化学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石墨负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快充性能的影响机理,制备了不同焦类原料的一系列石墨负极材料,对其进行了粒度、偏光以及XRD等测试,并制成锂离子电池进行倍率充电以及倍率循环测试。结果表明:取向性较好的焦类原料制备的石墨材料具有较好的快充性能。用改善后的石墨负极制作了高能量密度快充锂离子电池,6C/1倍率循环测试300周的容量保持率达到86%以上。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极预充电的方式降低金属氢化物-镍(MH/Ni)电池中负极放电储备容量并对其电池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负极放电储备容量的降低,电池内阻下降,同时大电流放电后期电池电压下降,电池容量减少,但电池的循环寿命并没有降低.  相似文献   

7.
《电动工具》2010,(3):37-37
单体容量达400A·h的世界最大圆柱形锂电池,近日在天津研制成功。据参与鉴定的专家称,该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邮电通讯的不问断电源,以及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军事装备、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据介绍,这一电池采用了热稳定性良好的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首次采用“零应变”材料钛酸锂作为负极材料,单体容量达400A·h,显著提高了电池的热稳定性、安全性和循环寿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聚苯乙烯球为模板,杨梅单宁/Cu2+混合物为前驱体,制备了三维有序多孔碳内嵌纳米Cu_2O-CuO(3D Cu_2O-CuO@C)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了3D Cu_2O-CuO@C结构形貌及其电化学性能。3D Cu_2O-CuO@C在电流密度为1.0 A·g-1的循环性能测试中,500次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为635.8 m A·h·g~(-1),表现出了高循环稳定性。在电流密度为8.0 A·g-1的大电流条件下,其放电比容量仍维持在173.4 m A·h·g~(-1),表现出了优异的高倍率性能。  相似文献   

9.
采用机械球磨法,通过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锰掺杂量为20%,球磨时间15 min,球料比8∶1,球磨机转速350 r/min,陈化温度70℃),制备出电化学性能良好的掺锰Ni(OH)2材料.经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结果表明,掺锰氢氧化镍保持了β-Ni(OH)2的晶体结构,颗粒呈不规则形状,粒径约5μm.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该材料的0.2 C放电比容量达到261 mAh/g,经过300次1 C循环后容量仍保持初始容量的90%.  相似文献   

10.
陈玉  夏鑫 《纺织学报》2021,42(6):57-62
为解决目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固有的体积膨胀问题,使用室温下呈液态的镓锡(GaSn)合金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静电纺丝法将液态GaSn合金束缚在纳米纤维内部以及纳米纤维的网络状结构中间,并组装成锂离子电池,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液态GaSn合金可均匀地分散在碳纳米纤维中,同时GaSn合金由于超声空化作用形成液态小液滴,在循环过程中由于流动性和高表面张力逐渐聚集成大液滴而被固定在纳米纤维网络结构中间,有利于电极材料自愈性更好发挥,可有效修复电池在循环过程中所产生的裂纹;100圈充放电循环测试后,电池的容量保持率达94.8%。  相似文献   

11.
利用恒流恒阻连续放电的方法寻找碱锰电池放电条件与放电时间或容量的关系,达到预测电池连续放电容量或放电时间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生产工艺条件下,LR03型碱锰电池在恒流恒阻连续放电时,放电容量C与恒流连放电流或恒阻连放平均电流I间满足C=K/I  相似文献   

12.
针对Si材料储能过程中体积膨胀的问题,首先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丙烯腈(PAN)/Si /Fe复合纳米纤维(NFs)膜,然后经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复合NFs膜上生长碳纳米管(CNTs),最后经800 ℃炭化得到PAN基Si/C/CNTs复合碳纳米纤维(CNFs)膜。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等表征复合CNFs膜的结构与性能,并将其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用添加质量分数为15% 的FeSO4(占PAN)催化剂的纺丝液制备的复合CNFs膜具有独特毛毛虫结构,其可有效提升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具有2 067.9 mA·h/g的初始放电比容量,循环400圈后仍具有851.2 mA·h/g 的放电比容量,每圈的容量衰减率仅为 0.15%。  相似文献   

13.
正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利用镁开发出一种蓄电池,与锂电池相比,其充电量和放电电压更高,而成本则低得多。镁与锂相比有多种优点,比如锂的熔点约为180℃,而镁的熔点高达约650℃,因而更为安全,镁的蕴藏量也比锂丰富得多。不过,开发镁电池也面临一些技术困难,例如此前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正极材料,同时也缺乏能帮助稳定充电和放电的电解液。京都大学教授内本喜晴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使用一种铁硅化合物作为电池正极,以一种含乙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锂离子电池隔膜的主要作用、原理、性能、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锂离子隔膜电池具有安全性,可靠性,长循环寿命、绿色环保等特点,使得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为工业化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电动工具用电池在高比能量、高功率密度等方面需求,开发高比能量18650型锂离子单体电池,通过材料选型、配方优化和制作工艺改进等措施,研究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该电池质量比能量达204 W h/kg,在高倍率循环性能、低温放电性能等方面有优良表现,并通过了过充、短路、重物冲击等安全性能测试,满足电动工具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采用流变相合成新方法,用LiOH.H2O和Ni(OH)2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O2.通过SEM和XRD等手段研究了产物的结构及其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采用Neware电池测试系统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氧气存在的气氛中合成的材料具有纳米团聚结构,在充放电过程中始终保持三方结构.常温下材料的初始充、放电容量分别达250 mAh/g,198 mAh/g(3.0 V~4.35 V,25 mA/g).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纳米纤维素(CNF)为原料,经乙酰化、原位负载ZIF-67和浸渍电解液制备出一种新型ZIF-67@乙酰化纳米纤维素(ZIF-67@ACNF)锂离子电池隔膜,系统探讨了ZIF-67的粒径对隔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IF-67的粒径从0.46 μm(ZIF-674@ACNF隔膜)减小至0.25 μm(ZIF-678@ACNF隔膜)时,隔膜的孔隙率从74.2%减小至52.1%,离子电导率从0.75 mS/cm下降至0.22 mS/cm,界面电阻从112.5 Ω增加至1 115.7 Ω,锂离子迁移数从0.41减小至0.31,电化学稳定窗口从5.1 V减小至4.5 V。采用ZIF-674@ACNF隔膜组装电池,在室温、0.5 C的条件下进行电池充/放电测试,初始容量达到159.6 mAh/g,循环200圈后容量保持率达到90%。  相似文献   

18.
以LiOH·H2O,NH4VO3和Co2O3为原料,采用微波与传统烧结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V2.99 Co0.01O8.XRD 分析表明该化合物仍为层状结构.充放电循环实验表明所得样品的首次放电容量高达328mAh·g-1,3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在223mAh·g-1.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造纸废液的利用价值,在未加硫源和活化剂的前提下,以桉木硫酸盐废液为原料,在不同煅烧温度下制备了硫掺杂多孔碳材料,并将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600℃下煅烧制备的多孔碳材料(黑液-600)初始放电比容量高达688mAh/g,首次库伦效率53.96%,在较大的充放电电流密度下(2A/g),仍然可以保持150m...  相似文献   

20.
孙辉 《福建轻纺》2004,(10):5-8
以LiOH·H2O,NH4VO3和Co2O3为原料,采用微波与传统烧结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V2.99Co001O8。XRD分析表明该化合物仍为层状结构。充放电循环实验表明所得样品的首次放电容量高达328mAh·g-1,3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在223mAh·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