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目的 应用微量渗透泵(Mini-Osmotic pump,MOP)给正常动物耳蜗和庆大霉素(GM)致聋豚鼠耳蜗长期恒速灌注人工外淋巴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观察其对呼力和内耳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用Alzet model-2004型MOP向三组各10只的正常豚鼠A组和GM致聋豚鼠B组,耳呐底回彭阶灌注人工外淋巴液,同法给GM致聋豚鼠耳蜗灌注EGF设  相似文献   

2.
成诗银  王多宁 《医学争鸣》1999,20(6):541-543
目的:通过对过豚鼠实验性卡那霉素(KM)内耳中毒时血清及耳蜗外淋巴液中SOD含量的检测,以探讨KM耳毒性内耳损伤自由基产生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和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测定豚鼠实验性KM内耳中毒时血清和耳蜗外淋巴液中SOD及耳蜗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测定了内耳中毒有后脑干诱发电位(ABR)阈移变化。结果:应用KM12dABR阈移明显增高的豚鼠MDA含量也相应明显增高,而血清及外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半规管途径转导豚鼠内耳基因的可行性,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及其对内耳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白色红目健康纯种豚鼠24只,将缺陷型腺病毒携带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5μl经显微手术自前半规管灌入豚鼠内耳,同法注入人工外淋巴液5μl作对照,另一组经圆窗膜注入5μl Ad—GFP基因,分别在手术后7、14、21、28d处死,0.5%硝酸银灌注耳蜗基底膜铺片显微镜观察内外毛细胞缺失,全耳蜗铺片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表达。基因导入前后及处死前测定脑干诱发电位。结果:实验组耳蜗铺片内外毛细胞缺失计数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荧光显微镜下见术侧半规管、前庭、耳蜗均有荧光表达,术后7d表达最强,以后减弱,术后28d还有表达;经半规管组前庭区表达强于耳蜗区,主要分布在前庭及外淋巴间隙;经圃窗组耳蜗区表达强于前庭区。对侧耳蜗及对照组动物呈阴性表达。手术前后脑干诱发电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经半规管转导基因主要分布在前庭器官及外淋巴间隙,对耳蜗功能影响不大,是一种可行的途径:腺病毒栽体携带的基因表达有一定的时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耳色素与爆震性内耳损伤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利用耳蜗铺片、耳蜗树脂包埋半薄切片及耳蜗扫描电镜观察爆震前后FMMU白化豚鼠和杂色豚鼠耳蜗结构的变化。结果 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示FMMU白化豚鼠耳蜗的损伤较杂色豚鼠严重。结论 FMMU白化豚鼠耳蜗对听损伤的敏感性较高,提示内耳血管纹色素颗粒与爆震性内耳损伤有关,机理为色素颗粒参与调节内淋巴液中钙离子浓度的平衡及清除氧自由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新生豚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在人工外淋巴液中的分化情况。方法将原代培养的新生豚鼠海马来源的神经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别置入合有5%-15%人工外淋巴液培养基使其分化,3周后对分化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检测,计数产生表达毛细胞标记蛋白Mysion Ⅶa阳性细胞的比例。结果人工外淋巴液能诱导新生豚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表达毛细胞特异抗体的细胞。结论神经干细胞在人工外淋巴液中可以存活并分化出袁达毛细胞特异抗体的细胞,为神经干细胞的移植内耳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腺病毒介导GDNF的过表达对药物耳毒性损害后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腺病毒编码GDNF(glia1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是否能挽救损伤后耳蜗毛细胞的缺失,寻求一种治疗药物性耳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 15只杂色豚鼠,研究组A注入带有GDNF基因的腺病毒(Ad—GDNF)而研究组B注入带有GFP基因的腺病毒(Ad—GFP)。空白对照组C经圆窗注入人工外淋巴液(AP),11d后15只杂色豚鼠双侧耳蜗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然后处死取材,耳蜗标本经硝酸银染色后铺片。结果 研究组听阈值与庆大霉素组和空载体组差异有显著性,结果表明Ad—GDNF可能保护庆大霉素损伤后内耳结构和功能。结论 这些数据提示腺病毒介导GDNF可以用于保护受氨基苷类药物毒害的感觉毛细胞和耳蜗听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拟老化豚鼠耳蜗淋巴液Na+、K+及脑干组织Na+/K+/ATP酶在豚鼠内耳老化性听力损失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外源性甲状腺素对拟老化豚鼠听力损失的逆转作用.方法:选择4月龄红目豚鼠24只,双耳廓反应灵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及甲状腺素治疗组,模型组及治疗组应用D-半乳糖300mg/kg建立拟老化模型,治疗组给予外源性甲状腺素干预,各组豚鼠实验后行ABR测试,检测内耳淋巴液Na+、K+含量及脑干组织Na+/K+/ATP酶活性.结果:模型组豚鼠较治疗组及对照组豚鼠ABRⅢ波阈值明显降低,内耳淋巴液Na+含量降低、K+含量增高,脑干组织Na+/K+/ATP酶活性降低(P<0.05).结论:拟老化大鼠听力减退是脑组织及内耳功能减退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脑干组织及内耳Na+/K+/ATP酶活性改变有关,外源性甲状腺素能够逆转拟老化大鼠的听力损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耳缺血再灌注对耳蜗的影响。方法随机将豚鼠分为5组:正常组、缺血30min组、缺血30min再灌注组、缺血60min组、缺血60min再灌注组。手术经颅底暴露小脑前下动脉(AICA),缺血组使用40%FeCl3溶液诱导AICA形成血栓;缺血再灌注组经颈外静脉给予尿激酶(UK)溶解血栓。实验中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监测耳蜗血流量(CoBF),实验前后测量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值、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值,实验后耳蜗基底膜铺片硝酸银染色,光镜观察。结果血栓组在FeCl3诱导后CoBF值下降至诱导前约30%,溶栓组在用UK后CoBF恢复到诱导前大约70%。缺血时间越长ABR阈值越高,各频率DPOAE幅值下降越明显,毛细胞破坏越严重;缺血时间相等时再灌注组ABR阈值高,DPOAE幅值下降明显,毛细胞破坏严重。外毛细胞较内毛细胞更易受影响。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耳蜗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侧脑室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豚鼠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方法:采取侧脑室给药途径将^125I标记的bFGF(^125I-hFGF)注入豚鼠体内.分别于注药后0.5h、1h、2h、4h、8h、12h、24h测量血液、肝、甲状腺、脑等重要组织和耳蜗及外淋巴液中的γ放射计数率,并观察耳蜗放射性白显影。结果:^125I-hFGF侧脑室注入0.5h时,血液、肝脏、脑组织、外淋巴及耳蜗γ放射性计数率已经增高,耳蜗放射性自显影可见显影颗粒;2~4h时达高峰.8h时下降,耳蜗放射性自显影仍可见显影颗粒;12h时γ计数率仍然高于本底,但耳蜗放射性自显影无明显显影颗粒。24h时各脏器γ计数率接近本底。脑组织、外淋巴液、耳蜗、血液及肝脏γ放射性计数率始终保持平行变化。结论:bFGF脑脊液途径给药,能够迅速被脑组织吸收,并扩散到外淋巴和血液,且在其中潴留时间长.排泄缓慢,为临床内耳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0.
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建立较好的耳蜗微循环障碍模型。方法:采用手术方法暴露豚鼠双侧的三,四颈椎横突孔,30%硝酸银滴注,阻断下方的椎动脉,同时结扎一侧颈总动脉,造成内耳的血供减少,耳蜗的微循环障碍。结果:检测处理后豚鼠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发现I波的反应阈提高,耳蜗外侧壁血管纹毛细血管网及血管纹内皮细胞,Corti氏器,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性病理改变,与某些病理条件下的耳蜗微循环障碍有很大的相似性。结论:该模型可作为内耳的供血不足或微循环障碍以及筛选临床治疗药物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天然碱性脂 (Stearylamine,SA)脂质体介导绿色荧光蛋白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GFP/bFGF)基因于不同时间段豚鼠耳蜗中的表达 ,为进一步研究耳聋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取豚鼠 1 6只 ,分成 4组 ,每组 4只。其中 3只右耳圆窗内注入SA -GFP/bFGF复合物 ,1只同法注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第 2、7、1 4、2 1天取材。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表达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FGF的转导情况。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见双侧耳蜗于术后第 2天开始部分细胞发出绿色荧光 ,第 7天达到高峰 ,支持细胞及内外毛细胞均显荧光 ,细胞轮廓清晰 ;第 1 4天开始减弱 ,第 2 1天消失。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除血管纹外 ,耳蜗各回Corti器、螺旋韧带、螺旋缘及螺旋神经节细胞均有高浓度的表达产物 ,对照动物呈阴性表达。结论 :SA脂质体介导的GFP/bFGF基因单耳给药双侧耳蜗均有高效表达 ,为进一步研究基因治疗耳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通过鼓阶开窗,微孔技术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入内耳鼓阶,研究IGF-1对感音神经性聋动物模型(庆大霉索致耳聋豚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豚鼠20只,施用庆大霉素致耳聋后均分为IGF-1组和对照组,行鼓阶开窗术,微孔技术注入试剂(IGF-1组注入鼠重组IGF-1,对照组注入人工生理外淋巴液)10μl,分别在术前和术后7、14 d行ABR测试;测试完后每组3只断头取听泡,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耳蜗毛细胞改变.结果 IGF-1组ABR反应阈(RT)术后7、14 d均比术前有显著降低;IGF-1组比对照组RT在术后14 d有显著降低.扫描电镜发现对照组较IGF-1组毛细胞受损严重;同时,IGF-1组受损毛细胞表面有指状微绒毛生长.结论 微孔技术注入IGF-1可以改善豚鼠受损听力,减轻庆大霉素耳毒性的继续损伤,其机制可能为减轻耳蜗毛细胞的损伤并修复部分毛细胞,同时保护传人神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耳蜗外毛细胞发生凋亡时听力改变情况.方法对20只豚鼠药物造模,诱发耳蜗外毛细胞发凋亡.应用TUNEL技术观察凋亡表达,测试ABR阈值观察听力变化.结果应用丁胺卡那霉素1天即可诱发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发生凋亡,连续应用3d,耳蜗外毛细胞凋亡呈强阳性表达,但ABR阈值无明显改变;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目增加,甚至出现部分毛细胞缺失现黎,此时ABR阈值明显升高.结论耳蜗外毛细胞发生凋亡早期对豚鼠听力无明显影响,随着耳毒性药物应用时间延长,豚鼠ABR阈值升高可能存在两种原因毛细胞凋亡或毛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在豚鼠耳蜗的定位分布,以确定NO作为神经递质和血管内皮舒张因子在内耳听觉生理和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健康纯白红目豚鼠35只,用NADPH黄递酶组化法和NOSmRNA原位杂交技术研究NOS在耳蜗的表达。结果:NOS主要分布于耳蜗螺旋器的内、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胞浆和血管纹边缘细胞。来源于大鼠小脑的NOSmRNA探针在血管纹无阳性信号,原位杂交能在mRNA水平区别不同来源的NOS。结论:NOS在耳蜗螺旋器有表达,因此NO是听觉传入径路上的神经递质或调质。血管纹边缘细胞能合成释放NO,对耳蜗微循环进行自身调节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To study whether adenovirus-mediated human β-nerve growth factor (Ad-hNGFβ) gene has any protective effect on blast hearing impairment. Methods:Deafness was induced by blast exposure (172.0 dB) in 30 healthy guinea pigs. On day 7 of blast exposure, Ad-hNGFβ was infused into the perilymphatic space of 20 animals as the study group (hNGFβ group), and artificial perilymph fluid (APF) was infused into the perilymphatic space of the other 10 animals as the control group. At weeks 1, 4 and 8 after blast exposure, the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and the cochleae were removed for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HE stainings. Results: Expression of Ad-hNGFβ protein was detected in each turn of the cochlea at the 1st week, with almost equal intensity in all turns. At the 4th week, the reactive intensity of the expression of Ad-hNGFβ protein decreased. At the 8th week, no expression was detectable. The results of HE staining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spiral ganglions in hNGFβ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t week 4 (P〈0.01). Conclusion: Ad-hNGFβ can be expressed at a high level and for a relatively long period in the blast impaired cochlea, suggesting that Ad-hNGFβ has a protective effect on cochlear spiral ganglion cells after blast exposure and the efficient gene transfer into cochlea had been achieved without toxicity.  相似文献   

16.
水杨酸钠急慢性注射致豚鼠耳蜗形态学的改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水杨酸钠对豚鼠耳蜗形态学改变的急慢性作用。方法 :采用单次和长期注射水杨酸钠建模分别在光镜、电镜 (扫描、透射 )下观察 1次及多次注射水杨酸钠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豚鼠耳蜗基底膜Corti器 ,特别是外毛细胞形态的改变。结果 :以相应的生理盐水组为对照 ,急性水杨酸钠注射 2h主要引起透射电镜下豚鼠外毛细胞侧壁表面下池发生扩张性空泡形成 ;慢性水杨酸钠注射 2周主要引起豚鼠外毛细胞在透射电镜下出现表面下池肿胀、扩张、空泡形成 ,以及透射和扫描电镜下均出现静纤毛柔软、弯曲。结论 :急慢性水杨酸钠注射引起豚鼠耳蜗形态学改变可能为耳蜗功能改变的原因 ,为临床阿斯匹林诱导耳鸣及导致耳聋提供了形态学改变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顺铂对豚鼠耳蜗毛细胞损害的形态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顺铂对豚鼠耳蜗毛细胞的损害,并阐述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其耳毒性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豚鼠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腹腔注射顺铂0.5ml,对照组给予同等量的生理盐水,5天后做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es,ABR)测听,此后处死动物,取出耳蜗,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耳蜗毛细胞的损害。结果:试验组动物测试ABR听阈明显提高,光镜下见耳蜗毛细胞明显变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染色,电镜下见毛细胞的纤毛散乱、倒伏甚至散失。结论:顺铂对豚鼠耳蜗毛细胞有明显的损害作用,而O在其耳毒性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染发剂对豚鼠皮肤的毒性作用.方法:用市售染发剂涂抹豚鼠皮肤制作染发剂的皮肤慢性损伤动物模型,统计豚鼠的体重变化,以及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皮肤表皮和真皮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在8000~20000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及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细胞器都出现不可逆转损伤.结论:50%、100%浓度的染发剂可导致豚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发生不可逆病理改变,以及豚鼠的生长抑制等全身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胰蛋白酶孵育后机械分离法以获得单离的豚鼠耳蜗内毛细胞。方法:豚鼠被迅速断头处死,暴露耳蜗,在解剖显微镜下去除耳蜗侧壁,经胰蛋白酶消化并轻轻吹打,以获得单离的豚鼠耳蜗内毛细胞。静置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本法每侧耳分离出活性好的内毛细胞约5~20个,多数分离的内毛细胞能存活5h左右。结论:此技术能提供足量的单离内毛细胞,用于内毛细胞的电生理性质等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丁胺卡那霉素作用于耳蜗系统时毛细胞凋亡现象及其在听力损伤中的作用。方法15只豚鼠随机分为3组,各组肌内注射丁胺卡那霉素400mg·kg-1·d-1,分别于用药1d,3d,6d后处死。处死前检测其听脑于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s,ABR)的变化,并利用光镜和TUNEL标记技术检测耳蜗毛细胞发生凋亡的情况。结果①豚鼠肌内注射丁胺卡那霉素1d后耳蜗毛细胞即出现凋亡现象,连续用药3~6d,毛细胞凋亡呈强阳性表达;②耳蜗毛细胞凋亡出现的早期豚鼠听力阈值无明显改变,连续用药6d后听力阈值则明显提高。结论①丁胺卡那霉素作用于耳蜗毛细胞可引起毛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豚鼠耳蜗毛细胞损伤的一条途径;②丁胺卡那霉素耳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引起耳蜗毛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