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IdebergⅢ型肩胛盂骨折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IdebergⅢ型肩胛骨骨折患者10例,1例合并肩峰及锁骨外端骨折,1例合并肩峰及肱骨小结节骨折,6例存在肩锁关节的Ⅱ度损伤,2例Ⅲ度损伤。手术入路均为前入路,利用掌骨钢板和/或空心螺钉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 8例患者获得平均20.1个月随访。对双肩功能均予以Constant评分,根据患肩占正常侧功能的百分比计算,患肩平均分数为(91.9±5)%。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32.5±3.2)分。肩关节前屈度数达(150±21.4)°,外旋度数达(53.8±11.9)°。内旋伸拇指平均可达到T9±3水平。结论经前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IdebergⅢ型肩胛盂骨折的有效方式,结合对合并悬肩复合体损伤的修复,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恢复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肩胛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肩胛盂骨折的手术指征及疗效。方法回顾肩胛骨骨折患者32例,其中涉及肩胛盂骨折19例。根据Ideberg分类系统进行分类,Ⅰ型2例,Ⅱ型7例,Ⅲ型3例,Ⅳ型5例,Ⅴ型2例。其中4例为“浮肩”,1例合并完全性臂丛神经损伤。根据骨折的类型,3例选择前入路,其余均为后入路。利用重建钢板结合螺钉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患者平均随访26个月,对双肩均予以Constant评分,根据患肩占正常侧功能的百分比计算,患肩平均分数为92.6%,肩关节平均前屈度数达152°,外展度达87°,外旋度达35°。结论对于肩胛骨波及肩胛盂的骨折除了遵循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外,同时应考虑是否影响肩关节稳定性。手术指征选择恰当,固定可靠,结合完善的术后康复,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8):1638-1642
[目的]为肩胛盂、肩胛颈处骨折的后路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探讨临床疗效。[方法]8具成人尸体标本,观察在不切断三角肌、冈下肌及小圆肌情况下手术入路能显露的肩胛颈与肩胛盂范围。临床合并有肩胛盂、肩胛颈处骨折的肩胛骨骨折共21例,IdebergⅡ型13例,Ⅲ型4例,Ⅳ型3例,Ⅴ型1例,采用后路微创内固定术治疗。根据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综合判断疗效。[结果]微创后入路可以完整显露肩胛颈及大部分后方肩胛盂(显露范围68.67%~52.31%,平均60.34%)。21例临床病例均获随访,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末次优良率为95.3%~90.01%,平均91.82%;末次Constant肩关节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41.2分,VAS评分平均降低6.3分。[结论]后路微创手术治疗肩胛盂、肩胛颈处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8):1643-1647
[目的]探讨累及肩胛盂的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6年6月累及肩胛盂的肩胛骨骨折患者24例。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23~65岁,平均(40.38±12.17)岁。根据国际通用的Ideberg[1-2]进行分型,ⅠB型2例,Ⅱ型4例,Ⅲ型8例,Ⅳ型6例,Ⅴ型4例。分别经前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Judet入路或改良Judet和肩胛骨外侧缘入路,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加螺钉固定。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SES)和上肢残障评分(DASH)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患侧肩胛骨周围软组织感染1例,经换药愈合,其余患者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接受12~70个月[平均(36.38±13.47)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ASES评分43~100分,平均(90.89±7.83)分;DASH评分0.93~30.24分,平均(12.21±6.95)分。患者自我满意度:非常满意14例,满意6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2例。末次随访时,4例存在肩关节的慢性疼痛或外展受限,1例轻度异位骨化。[结论]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给予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可获得良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腋后路治疗IdebergⅠa及Ⅱ型肩胛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9月采用腋后路治疗的9例肩胛盂下部分骨折患者的资料,男3例,女6例;年龄50~78岁。所有患者骨折为闭合性骨折,依据肩胛盂骨折Ideberg分型:Ⅰa型6例,Ⅱ型3例。分别于术后第6、12周及6、12个月摄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记录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9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5个月。末次随访时9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Constant-Murley评分为55~96分;DASH评分为3.33~33.33分。结论:腋后路内固定治疗IdebergⅠa、Ⅱ型肩胛盂骨折有效解决了前方入路显露肩胛盂下部分骨折困难的问题,可避免肩胛下肌以及关节囊医源性损伤,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移位的肩胛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肩胛盂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 13例肩胛盂骨折患者按改良的Ideberg分型分类 ,Ⅰ型 2例 ,Ⅱ型 1例 ,Ⅲ型 1例 ,Ⅳ型 9例。Ⅰ、Ⅱ型用标准的三角肌胸大肌入路 ,骨折复位后用 2 7mm拉力螺钉固定。Ⅲ、Ⅳ型用后侧Judet入路 ,骨折复位后用AO重建钢板和螺钉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 6~ 2 4个月 ,平均 14个月。以最后 1次检查结果为准 ,对肩关节的功能进行临床效果评定 :优 7例 ,前屈、外展、上举及内外旋转均较健侧差 10°~ 15°。良 4例 ,外展上举及内外旋转均较健侧差16°~ 3 0° ,前屈后伸正常。可 2例 ,肩关节各方活动、旋转均较健侧差 3 1°~ 60°。结论 开放复位内固定是治疗有移位的肩胛盂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喙突骨折的诊断与治疗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喙突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自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喙突骨折7例,按Eyres分型:ⅠB型1例,ⅢB型2例,ⅤA型3例,ⅤB型1例.对其中的5例喙突骨折(ⅤA型3例,ⅤB型1例,ⅢB型1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定期随访患者主观感受,观察患者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结果 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1个月.手术组末次随访肩关节Constant.Mudey评分为80~100分,平均90分.手术组Herscovici评分为12~16分,平均14.4分.结论 喙突骨折尤其是喙突基底部骨折常与肩胛盂上1/3骨折同时发生,并且继发肩锁关节脱位;损伤发生后,肩胛带处于严重不稳定状态,应予以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肩胛盂移位及成角在肩胛颈骨折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肩胛盂移位及成角在肩胛颈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9例伴有肩胛盂移位及成角的肩胛颈骨折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前后位X线片检查,辅以CT检查测量肩胛盂移位及成角畸形。采用Goss等的分型方法:ⅡA型5例,ⅡB型4例。伴有合并损伤者7例。肩肘吊带保守治疗2例,通过Judet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7例。结果9例患者7例获得随访,随访5个月~4年,平均28.6个月。根据Constant疗效评价标准,优3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远期主要并发症包括,肩关节疼痛3例,肌力下降及外展活动受限4例,肩关节不稳定1例。结论①肩胛颈骨折多由高能暴力所致,合并损伤发生率很高,容易漏诊。②正确的X线摄片及CT检查有助于明确骨折类型和选择治疗方法。③肩胛颈骨折肩胛盂移位超过1cm或成角超过40°应行手术治疗。④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对肩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腋窝入路肩胛盂前缘骨折复位固定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取两具新鲜成人大体标本(4侧肩关节), 模拟经腋窝入路行肩胛盂前缘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标本置于侧卧位, 于腋后线切开, 经背阔肌前侧肌肉间隙显露肩胛骨侧方, 分离并保护腋神经、旋肱后动脉、胸背神经及旋肩胛动脉等周围重要组织。腋窝入路下术野分为上侧"四边区"及下侧"三边区", 可显露肩胛盂前下侧、肩胛颈及肩胛骨外侧缘全长。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腋窝入路肩胛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肩胛盂前缘骨折13例, 男7例、女6例;年龄(50.38±13.74)岁(范围24~67岁);右肩12例、左肩1例, 均为IdebergⅠa型骨折。采用解剖型支撑钢板固定5例、空心螺钉联合掌骨钢板固定7例、桡骨远端钢板固定1例。术后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3.00±5.97)个月(范围6~26个月)。骨折均在6个月内愈合, 无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术后3个月Co...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关节镜联合空心钉技术微创治疗IdebergⅢ、Ⅳ型肩胛骨关节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21-01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的5例IdebergⅢ、Ⅳ型肩胛骨关节盂骨折。采用小骨膜剥离子从前方入路进入骨折端复位,主要是恢复关节面平整,残留分离移位可通过加压完成复位。将肩关节Laterjet手术导向器从Neviaser入路置入,卡于骨折端上方,定位器上导向杆平行关节表面并调整内固定方向,尽量使导向杆垂直于骨折线,导针置入孔位于关节盂边缘下1.0 cm深,置入导针,可在镜下观察到骨折端内导针,测量深度,空心钻沿导针钻孔,置入长度合适、直径为4.5 mm的空心钉加压固定,加压后骨折端紧密对合、关节面平顺。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60~80 min,平均70 min。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月,平均8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个月,无内固定失效。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2.0~3.5分,平均2.8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72.5~89.0分,平均80.8分;肩关节功能ULCA评分20.5~30.5分,平均25.5分。末次随访时疼痛VA...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简化双滑轮(double-pulley)双排缝合锚技术治疗肩盂前缘大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采用肩关节镜下简化double-pulley双排缝合锚技术治疗24例肩盂前缘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11例;年龄(50.14±10.60)岁(范围,34~67岁);均为IdebergⅠa型骨折。其中单纯肩盂前缘骨折8例,伴肱骨大结节骨折4例,伴肩袖损伤5例,伴肩关节前脱位、肱骨大结节骨折4例,伴肩关节前脱位、肩袖损伤2例,伴肩关节前脱位、同侧桡骨远端骨折1例。肩盂前缘骨块面积占肩盂面积的28.91%±5.35%(范围,25.1%~38.5%)。肩关节镜下根据骨块大小,以1枚内排缝合锚置于肩盂前缘骨折床的内缘,2~4枚外排缝合锚置于肩盂关节面边缘,从低到高依次置入缝合锚,通过简化double-pulley技术复位固定。术后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对上肢功能进行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2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骨折复位及内固定,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5个月(范围,12~36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7±0.6)个月(范围,2.1~3.2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8±0.8)分(范围,0~2分)。术后患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161.00°±5.77°(范围,145°~180°);体侧外旋46.43°±6.63°(范围,35°~60°);内旋拇指触及棘突水平为L3~T10。Constant-Murley评分(88.1±3.7)分(范围,81~93分),DASH评分(8.4±4.7)分(范围,0~40.4分)。除1例患者术后6周CT检查显示肱骨头向前下略移位外,其余患者肩关节对应正常,无脱位和不稳定表现。术后即刻及术后3、6、12个月CT检查均未见骨折块移位。CT检查评价关节面复位情况,术后即刻19例关节面台阶<2 mm,5例2~4 mm;末次随访时19例关节面台阶<2 mm,4例2~4 mm,1例>4 mm。术后6周,1例患者CT检查示肱骨头向前下略移位,但术后3个月CT检查示盂肱关节对应关系基本正常,关节面台阶5 mm。末次随访时,24例患者均未见严重骨关节炎表现,其中1例67岁患者存在轻度骨关节炎表现。2例伴肩关节前脱位及肩袖损伤者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结论对于大的肩盂前缘骨折,采用肩关节镜下简化double-pulley双排缝合锚固定技术治疗,创伤小,术中镜下视野清晰,骨折显露安全、充分,复位、固定稳定可靠,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盂唇缝合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盂唇缝合锚钉固定治疗12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结果 12例肩部疼痛均消失,其中1例肩关节后伸受限。12例均获随访,时间9~24(12±8)个月。术前UCLA评分为(18.5±4.2)分,术后为(32.8±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前屈上举术前为(115.4±12.0)°,术后为(163.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恢复原有工作、运动。结论关节镜下盂唇缝合治疗肩关节前下脱位效果良好,具有诊断与治疗一体化优点,同时可以处理合并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60例闭合桡骨远端骨折,平均年龄59岁。均由双能X线检查诊断为骨质疏松患者。按照AO骨折分型,C1型10例,C2型33例,C3型17例。手术均采用掌侧入路,行切开复位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术,术后进行影像学评价及DASH(disability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评分、PRWE(patient-reled wirst evaluation)评分、Greenand O'Brien评分。结果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17例失访,共43例进行统计。平均术后第5天患者进行主动腕关节活动锻炼。6个月后腕关节活动度平均为掌屈62°,背伸40°,尺偏28°,桡偏20°,旋前70°,旋后67°。最近一次随访X线片与术前比较,桡骨茎突平均增加5 mm,平均掌倾角自术前—18°(—43°~12°)增加至12°(—3°~20°)。平均尺偏角从11°(—6°~20°)增加至20°(10°~25°)。距关节面最远骨折块与关节线位移从10 mm(1~16 mm)减少至0.3 mmnm(0~3 mm)。术侧握力为健侧的83%(62%~100%)。DASH评分平均11.1(0~17.2),PRWE评分平均9.6(0~12.5),Green and O'Brien评分优27例,良8例,一般5例,差3例。结论对于AO分型为C型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可以稳定的维持骨折复位,允许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采用锁定钢板对骨折进行常规手术治疗。术后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疼痛、生活情况、力量及Constant评分,并与对侧肩关节进行对照。每次随访时,拍摄肩关节前后位片及"Y"位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及可能存在的并发症。结果本组共10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使用5孔钢板95例(90%),其余类型钢板11例(10%)。术后随访发现,患者受伤肩的活动度有明显的提高(P<0.05)。术后12个月,肩关节前伸可达(132°±35°),外展(122°±39°),外旋(45°±23°),内旋(77°±21°);患肩的Constant评分为(70.6±13.7),达到健侧(83.0±8.0)的(85.1%±14.0%),并随时间推移有明显提高(P<0.05)。在完成随访的93个患者中,25人(27%)出现了34例并发症,其中的18例(53%)并发症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而22例(65%)并发症是因手术操作导致的。结论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及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尽管也有并发症的发生,但大多是由手术操作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固定、不植骨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1月,应用跟骨外侧手术入路、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固定、不植骨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66例、77足。其中男45例,女21例,11例为双侧。年龄22~55岁,平均37岁。根据Sanders分型,Ⅲ型17足,Ⅳ型60足。结果本组66例患者均获随访,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5个月。77足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中无螺钉退出、断裂等现象。除5例合并股骨骨折的的病例,其余半年后均能正常行走。术前Bǒhler’s角(4.6°±6.2°),术后(31.6°±7.4°);术前Gissane’s角(158.12°±8.57°),术后(136.58°±6.85°),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77足中,优(90~100分)68足,良(75~89分)8足。可(50~74分)1足,优良率98.7%。结论通过本方法治疗跟骨骨折,能够良好的维持跟骨的解剖形态,足的功能恢复满意,且明显降低了植骨术后的排异反应及切口不愈合的发生,有效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空心螺钉结合支撑钢板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空心螺钉结合支撑钢板治疗17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男10例,女7例;年龄20-59岁,平均36.5岁。按照Bryan—Morrey和McKee分型:Ⅰ型8例,Ⅱ型1例,Ⅲ型3例,Ⅳ型5例。AO/ASIF分型:1383.1型10例,1383.3型7例。Dubberley分型:1A型5例,1B型2例,2A型2例,2B型2例,3A型4例,3B型2例。新鲜损伤11例,陈旧损伤6倒。均为闭合性损伤。观察术后并发症、肘关节活动度情况,并采用Broberg-Morrey评分系统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1-3个月。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时间10~15周,平均12.5周。无骨折畸形或延迟愈合。术后2例外侧副韧带附着处出现骨化现象,2例肱骨小头前方关节囊出现异位骨化。肘关节活动度:伸(16±7)°,屈(115±9)°,前臂旋前(65±5)°,旋后(60±5)°。Broberg—Morrey评分92.4±4.64,结果:优7例,良8例,一般2例。结论:对于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术前应根据肘部创伤X线片及CT检查进行骨折分型,采用空心螺钉和支撑钢板牢固固定骨折块并结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使肘关节功能得到满意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半肩假体置换治疗肱骨近端NeerⅢ和NeerⅣ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手术要点。方法从2005年9月~2010年10月,本组收治了33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患者,男14例,女19例;年龄62~80岁,平均73.7岁;左侧11例,右侧22例,NeerⅢ13例,NeerⅣ20例,行LINK半肩假体置换治疗。术后应用改良的半肩关节置换评分系统(scoring system-modification for hemiarthroplasty,SSMH)评分和美国肩肘医师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 Score,ASE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33例患者中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55个月,平均28个月。SSMH评分术后1周平均评分14.5分,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6个月)平均评分25.6分,ASES评分术后1周平均评分45分,末次随访平均为84分。结论半肩关节置换是一种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肩袖重建方式、假体与关节盂吻合度、术后功能锻炼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甩肩疗法与手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甩肩疗法与手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9例,获得随访81例.甩肩疗法组38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62~84岁,平均(67.11±6.18)岁;骨折Neer分型:2部分骨折27例,3部分骨11例.手术内固定组43例,男16例,女27例;年龄60~80岁,平均(66.47±5.48)岁;骨折Neer分型:2部分骨折29例,3部分骨1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并采用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结果:8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18.3个月.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甩肩组VAS评分(3.11±0.95)与手术内固定组(3.88±1.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3,P<0.05).甩肩疗法组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79.53±3.73)与手术内固定组(77.98±4.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8,P>0.05);甩肩疗法组并发症发生率18.4%(7/38)与手术内固定组39.5%(17/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3,P<0.05).结论:甩肩疗法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具有费用低、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而手术内固定疗效好,但手术并发症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跟骨外侧开窗直视下联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38足)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跟骨外侧切口,在跟骨外侧皮质开窗后直视下复位塌陷的关节面,尽量恢复Gissane角、Bhler角;对有骨缺损者行自体髂骨及异体骨植骨后钢板内固定。术后X线片上测量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与术前进行比较。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31例患者(32足)获得随访,失访5例(6足),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1年X线片示骨折处均达到骨性愈合。Bhler角:术前-3.6°±5.8°、术后29.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sane角:术前88.9°±6.3°、术后115.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跟骨长度、宽度及结节部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术后功能:优11足,良13足,可5足,差3足。结论跟骨外侧开窗直视下联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疗效满意,SandersⅣ型骨折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