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基于TaqMan探针的Real-time PCR技术定量检测副溶血弧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传统的鉴定方法费时费力且容易出现假阴性,建立一种定量检测副溶血弧菌基因的方法尤为重要。根据GenBank公布的副溶血弧菌的gyrB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基于TaqMan探针的RealtimePCR方法。通过对9种细菌(12株菌株)的DNA进行扩增,结果所有4株副溶血弧菌均可产生扩增曲线,其他8株非副溶血弧菌均不产生扩增曲线,证明了引物和探针具有很高的特异性。细菌纯培养物品和人工布菌的检测敏感度分别为1CFUPCR反应体系和10CFUPCR反应体系,相关系数均为0.99(r2=0.99),整个试验可在1h内完成。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快速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2.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传统的鉴定方法费时费力且容易出现假阴性,建立一种定量检测副溶血弧菌基因的方法尤为重要。根据GenBank公布的副溶血弧菌的gyrB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基于TaqMan探针的Realtime PCR方法。通过对9种细菌(12株菌株)的DNA进行扩增,结果所有4株副溶血弧菌均可产生扩增曲线,其他8株非副溶血弧菌均不产生扩增曲线,证明了引物和探针具有很高的特异性。细菌纯培养物品和人工布菌的检测敏感度分别为1 CFU/ PCR反应体系和10 CFU/PCR反应体系,相关系数均为0.99(r2=0.99),整个试验可在1h内完成。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快速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3.
人毒素源性大肠杆菌热敏感肠毒素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限制酶Pst I完全消化毒素源性大肠杆菌H10407的热敏感肠毒素(LT)质粒DNA,酶切片段经电泳分离后,用southern分子杂交技术定位LT基因。回收5.3kb的LT DNA片段并将它与Pst I完全酶解的pUC8DNA混合,体外连接后用于转化感受态E.Coil JM83细胞。筛选后获得了一株能有效表达LT的重组子。免疫学及生物学测定表明,此克隆株所产生的LT与亲本株H10407所产生者具有相同的免疫原性和生物活性,且其产最为亲本株的16倍。  相似文献   

4.
用我室克隆的含大肠杆菌K88ac抗原基因的pMM031质粒和含肠毒素LT(A-B+)抗原基因的质粒pPMc4,使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酶解,取得了K88ac抗原基因的片段,再经和BamH I消化的质粒pPmc4连接重组,构建了同时具有这两种抗原基因的质粒pMM085羟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MM085质粒的分子量约为14.6Md,在宿主菌E.CoilC600,经过ELISA和反向间接血凝等几种试验测定K88ac抗原,结果都说明其抗原产量与亲本菌株基本相同。重组菌的抗甘露糖豚鼠红细胞凝集反应也是阳性。对肠毒素抗原用被动溶血试验测定,结果说明其LT-B的产量和亲本菌的产量也基本相同。重组的工程菌株经兔肠结扎试验表明没有毒性反应,因此重组菌株可以作为预防仔猪腹泻的活菌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5.
【背景】小菌落变异体(small colony variants, SCVs)在细菌耐药和持续残留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鲜有动物源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EC)SCVs的相关报道。【目的】对新疆动物源EC-SCV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为国内EC-SCVs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新疆动物源大肠杆菌进行诱导,使其形成SCVs。然后对野生株和诱导株进行培养特征、生化特性、药物敏感性、运动力、生物被膜和溶血活性等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经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诱导,从牛、羊和马源大肠杆菌中得到5株EC-SCVs(2株为血红素依赖型,3株未知其营养依赖型)。与野生株相比,EC-SCVs的生化特性改变,所有EC-SCVs转变为不利用醋酸盐,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培养特征也存在差异。并且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受性增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但运动力下降。除血红素依赖型EC-SCVs的溶血活性增强外,其他SCVs的溶血活性并无差异。【结论】动物源EC-SCVs的生物学特性与野生株相比有较大差异,这些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可能会给大肠杆菌致病或耐药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λRed重组系统构建了肠毒性大肠杆菌(ETEC)H10407菌的gsp D基因敲除株,并利用PCR和测序技术进行了验证。随后对gsp D基因敲除株和野生株生长曲线进行测定,并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对培养上清液和细胞沉淀中的LT毒素分别进行检测。发现gsp D基因敲除对ETEC H10407生长无显著影响,野生型大肠杆菌的LT毒素不仅存在于培养上清液中,还存在于细胞沉淀,而gsp D基因敲除株的LT毒素仅在细胞沉淀中被检测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gsp D基因敲除的ETEC,其LT毒素在细菌细胞内积累并不释放至细胞外,说明Ⅱ型分泌系统(T2SS)中的gsp D基因对调控LT毒素分泌至细胞外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直接凝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SDS-PAGE和Western印迹,对一株猪源性大肠杆菌的粘附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是一株同时表达987P和F_(41)两种粘附素抗原的猪源性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提高禽源大肠杆菌中耶尔森氏菌强毒力岛(HPI)的检测效率, 了解高分子量铁调节蛋白2基因(irp2)和整合酶基因(int)在不同株禽源HPI+大肠杆菌间的同源性, 进一步揭示禽源大肠杆菌HPI的转移规律。【方法】利用L16(44)正交试验设计, 建立针对HPI核心基因irp2和fyuA的双重PCR, 运用双重PCR方法检测禽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 并对检出的7株HPI阳性(HPI+)大肠杆菌进行irp2和int基因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同时结合这7株大肠杆菌的ERIC-PCR分析结果, 对比分析int基因的分布特点。【结果】结果显示, 新建立的双重PCR能特异性扩增出HPI核心基因; ERIC-PCR分析显示, HPI+大肠杆菌间差异均大于5%; HPI+大肠杆菌irp2基因高度保守(同源性大于99%), 而int基因虽然都位于asn-tRNA位点, 但基因序列在部分菌株间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建立了一种可以用于HPI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的双重PCR方法, 并推测区域外同源重组可能是HPI基因在大肠杆菌间水平转移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用平板法和上清法检测了 1 9株猪源链球菌的溶血性 ,并通过加入还原剂或氧化剂分别作活化和抑制试验 ,对各菌株溶血素的性质做了初步鉴定。其中 8株猪链球菌 2型菌株在血平板上的溶血性较弱 ,仅为α溶血或弱 β溶血 ,但在THB和 5 %血清THB中都可产生很强的溶血性 ,其溶血性可被还原剂活化 ,被氧化剂和胆固醇所抑制 ,卵磷脂对其活性则没有影响 ,属于巯基活化类 (类SLO)溶血素。 9株马链球菌兽疫亚种菌株在血平板上呈显著的 β溶血 ,在不含血清THB中不能产生溶血性 ,在含血清的THB中可产生较强的  相似文献   

10.
从上海近郊采集的82份污水中,分离到产肠毒素(LT、ST、LT+ST)大肠杆菌噬菌体46株,根据噬菌体的特性,选择19株,试用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菌型的鉴别,对世界卫生组织、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75株和福建省卫生防疫站提供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51株进行了型别的分析,总分型率达98.41%。并研究排除分型试验中可能出现的假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1.
克隆毒素源性大肠杆菌K88ac抗原基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coli79-l454(08:K88ac K31:H-)是北京生物制品检定所从上海郊区腹泻的仔猪分离到的野生型毒素源性大肠杆菌,该菌产生K88ac抗原,产生热敏感毒素(LT)和热稳定毒素(sT)。发酵棉子糖,抗四环素,含有50Md的大质粒。用碱变性法提取,以线性cscl-EB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大质粒,用HindⅢ酶消化,回收6.5Md的片段,与载体pBR322连接,转化到E.coliRRl,选出Ap1Tc2的转化子,用玻片凝集,琼艚扩散。K88ac抗血清致敏的绵羊红细胞反向间接血凝,被动溶血,ELISA等方法检测K88ac抗原均为阳性的重组体,其中一株命名为E.coliRR1(pMM031),酶切图谱表明除含pBR322 DNA的片段外,还台有约为6.5Md的片段,此片段是HindⅢ酶消化大质粒DNA产生的第二条片段,含有为K88ac抗原基因编码的遗传决定子。用LT基因探针菌落原位杂交,Y—l肾细胞试验等方法检测结果表明重组体不产生LT;用乳鼠试验及STb基因探针杂交均是阴性,说明重组体不产生ST。由此可见重组体产生K88ac抗原,但无毒性,有可能用作疫苗栋,也可以与其他因子配伍构建成更好的活疫苗株。  相似文献   

12.
副溶血弧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首次将一种新颖的核酸扩增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应用于副溶血弧菌的快速检测。针对副溶血弧菌不耐热溶血毒素基因(tlh)设计四条特异性引物(两条内引物和两条外引物)进行LAMP扩增,对扩增反应进行优化,最佳反应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60 ℃。对12种细菌共28株菌进行LAMP扩增,仅14株副溶血弧菌得到阳性扩增结果,证明引物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副溶血弧菌基因组DNA和纯培养物的检测灵敏度分别约为90 fg和24 cfu/mL。对模拟食品样品进行直接检测,检测限为89 cfu/g。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副溶血弧菌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且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1 h即可完成,有望发展成为快速检测副溶血弧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是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CS3为该菌的优势定居因子,是定居因子CFA/Ⅱ菌毛抗原的共有抗原组分。采用基因操作技术将编码CS3和融合肠毒素蛋白基因转化到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疫苗侯选株X4072中进行表达。用重组菌株口服免疫小鼠后,免疫动物能产生抗CS3、LT和ST的血清抗体。特别有意义的是,所产生的抗ST抗体能中和天然ST的生物活性。这一结果为研究载体疫苗防治肠毒素大肠杆菌腹泻疾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崧  刘秀梵 《微生物学报》1994,34(3):220-225
通过直接凝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SDS-PAGE和Western印迹,对一株猪源性大肠杆菌的粘附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是一株同时表达987P和F41两种粘附素抗原的猪源性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5.
对自腹泻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的携带定居因子抗原的菌株(命名为CF138)的特性,侧重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鉴定。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其菌体表面具有CS1及CS3纤毛结构,聚乙烯珠粘附试验结果证实具有粘附作用,甘露糖抗性血凝试验呈抗性凝集,与CFA/Ⅱ抗血清作用显示强凝集阳性,属06:H16血清型,采用家兔肠攀试验,乳鼠ST活性测定及用LT、ST放射性DNA探针检测等现行测定LT及ST肠毒素的方法,证实该株不产生肠毒素,结果表明该株属具有定居因子抗原的非毒素原性大肠杆菌自然诱变株。灌注该株菌体的免疫豚鼠产生了抵抗肠毒原性大肠杆菌攻击的保护力,表明该株系一潜在的抗ETEC感染的侯选菌苗株。  相似文献   

16.
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链球菌cps2J毒力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可扩增长度为1 152 bp目的片段的引物,成功建立了特异性PCR方法用于食源性溶血链球菌毒力基因cps2J的检测。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试验结果显示,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绿脓杆菌、粪肠杆菌、变形杆菌以及藤黄微球菌的PCR检测结果均呈阴性,对分离的9株食源性溶血链球菌菌株进行了检测,电泳结果均呈阳性;检测目的菌株DNA的最低敏感度可达3.2×10~(-1)ng/m L。结果表明,此法特异性强,灵敏性高,能准确地检测肉制品中携带毒力基因cps2J的溶血链球菌,可作为食源性溶血链球菌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37℃用1%β-巯基乙醇处理大肠杆菌HBcAg2小时,可使其全部转化成HBeAg。以常规ELISA方法不能检出HBcAg活性。该制品能被抗-HBe阳性血清特异中和。4℃以液体形式存放稳定,-20℃经过冻融活性下降。HBcAg转化成HBeAg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行为有所改变。分别用转化的大肠杆菌HBeAg和血浆HBeAg作为酶联反应的诊断试剂,检测35份HBsAg阳性乙肝病人血清标本的抗-HBe,符合率为91.4%。同用Abbott-HBe(RIA)试剂盒测定的17份HBsAg阳性血清标本的试验结果比较,符合率为100%。说明转化的大肠杆菌HBeAg可代替血浆HBeAg作为检测抗-HBe的诊断试剂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鼠抗fps单因子血清,检测急性致瘤性ALV诱发肉瘤组织中的fps肿瘤抗原.[方法]以J亚群相关禽白血病/肉瘤病毒Fu-J株RNA为模板,分两段扩增v-fps肿瘤基因,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这两段蛋白,纯化后将两种蛋白同时免疫小鼠,获得抗血清,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肉瘤组织滤过液感染的CEF和肿瘤细胞中的fps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fps抗原.[结果]该单因子血清具有较好特异性,不与经典ALV-J发生交叉反应.被感染的CEF细胞、肿瘤细胞及纤维肉瘤组织切片均显示阳性.[结论]该实验制备了鼠抗fps单因子血清,建立了fps肿瘤抗原的检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瘤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而STEC往往以正常菌群的形式存在于牛羊等反刍动物肠道。[目的] 本研究对牛羊粪便样品中的STEC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株进行致病潜力分析。从江苏、云南和河北等地共分离到羊源STEC菌株11株,牛源STEC菌株1株,另新疆农业大学佟盼盼组馈赠牛源菌株10株。[方法] 通过细菌选择培养及特异性基因stx1stx2的检测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Vero细胞毒性试验、溶血活性试验和毒力因子的检测分析STEC分离株的致病潜力。[结果] 分离到羊源分离株11株,分离率17.5%(11/63);分离得到牛源分离株1株,分离率0.7%(1/134);11株羊源分离株中有5株对Vero细胞具有强的毒性,3株有溶血活性;11株牛源分离株中有5株对Vero细胞具有强的毒性,3株有溶血活性。11株羊源STEC分离株eae基因携带率为63.6%(7/11),而11株牛源STEC分离株eae基因携带率仅为9.0%(1/11)。[结论] 结果表明羊源STEC菌株的分离率和致病潜力高于牛源菌株,所以,除牛外,羊作为STEC菌株宿主也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应用我室自1988年5月以来建立的抗乙型肝炎e抗原两个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和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组装成检测HBeAg/抗HBe的酶联免疫试剂(简称Mo-noLISA)。测定了该试剂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可重复性,并与用日本单克隆抗体和血清e抗原组装的类似的EIA试剂进行了比较。结果两种试剂检测92份乙肝病人血清e抗原和38份血清e抗体的总符合率,分别为97.8%和100%。用两种试剂同时滴定一份已知HBeAg阳往和一份抗-HBe阳性的血清,证明两者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重复性试验证实,该试剂的重复率为100%。由此证明,用抗-HBeMcAb和基因工程抗原组装的诊断试剂,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重复性好,且无传染性。这不仅为诊断试剂原材料的更新提供了丰富的来源,而且将该类试剂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