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演化的痕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形态学、胚胎学和分子生物学等3个方面系统的论述了人类在演化过程中所留下的具有动物特征的痕迹,并在胚胎发育、智齿、肌肉、婚姻、性别、身高等多方面对人类未来的演化趋势进行了合理的推断。  相似文献   

2.
生物历史和人类学资料等揭示,生物演化和人类进化是2种不同的改变形式,遵循不同的规律:生物演化以物种结构修改适应环境,环境变化主导物种演化,演化无方向性,它维持了物种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人类进化是脑和工具意识突破,即出现"依靠工具"意识,它带来了工具进步性方向改变,并产生了人体适应工具、文化等的结构修改以及人的环境关系性质改变。论述了生物演化基本规律和人类进化独特性、"演化"和"进化"的区别、人类进化的"转折点"等。  相似文献   

3.
以生物历史和人类学资料等揭示,生物演化和人类进化是2种不同的改变形式,遵循不同的规律:生物演化以物种结构修改适应环境,环境变化主导物种演化,演化无方向性,它维持了物种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人类进化是脑和工具意识突破,即出现"依靠工具"意识,它带来了工具进步性方向改变,并产生了人体适应工具、文化等的结构修改,以及人的环境关系性质改变。论述了生物演化基本规律和人类进化独特性、"演化"和"进化"的区别、人类进化的"转折点"等。  相似文献   

4.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2003,22(3):249-255
脑演化是人类演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可以为人类起源、演化、人群关系及语言、智力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信息。脑演化的主要证据是通过研究颅内模(endocast)及颅骨的形态得到的。颅内模是从颅骨内表面得到的脑的外部形态。有时颅骨的内腔充满泥沙,并且为钙质所结固,可以自然形成颅内模。也可以人工制作颅内模。颅内模和颅骨的内表面能够提供人类脑髓及神经进化方面的直接证据。对化石人类脑演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测量或估计脑量的大小及其和身体大小之间的关系;研究脑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通过对早期人类颅内模表面沟回形态特征的研究,探索脑功能区在早期人类和猿类的区别及在演化上的变化;左右大脑不对称性与一侧优势关系,探讨语言的起源和惯用手的脑功能基础等;脑膜中动脉系统、静脉窦系统及与血液循环相关的排泄孔的变化,探讨大脑各部分比例的变化和功能的日益复杂对供血需求的影响;通过对人类脑演化的研究,探讨人类进化的原因。本文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及其中国化石脑演化研究的介绍,对化石人类脑演化的研究概况作综合论述和简单回顾。  相似文献   

5.
食物分享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重要社会交往行为,主要发生在成体-幼体间和成体-成体之间。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灵长类动物食物分享的行为表现、特点以及功能进行总结,着重比较了无亲缘关系的成年个体间食物分享的互惠解释和骚扰解释。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出了食物分享行为的未来研究方向以及对人类合作行为演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饶慧芸 《人类学学报》2022,41(6):1083-1096
东亚古人类演化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多学科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古蛋白质分析近年来成为古生物演化领域的又一个前沿和热点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较之古DNA,古蛋白质的保存优势使其可以在时间上和地域上突破古DNA的限制,在古人类演化领域大有可为。东亚古人类化石丰富且时段大致连续,但更新世或更早时期的分子证据非常缺乏。本文从古蛋白质分析的发展史、研究潜力、难点与挑战以及思考与展望等几方面,对古蛋白质分析在东亚古人类演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梳理与思考。相信随着更多分子证据的积累,古蛋白质分析可为东亚古人类的演化脉络提供更多关键性的线索,极大地促进人类演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师超凡  任东 《应用昆虫学报》2019,56(6):1206-1215
本文回顾了中国古昆虫学的研究历史,重点介绍了建国70年以来我国学者对采自中国的昆虫化石的研究成果。从化石昆虫分类学与埋藏学、系统演化研究、生物学特性研究、与伴生动植物的协同演化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对我国古昆虫学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目标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通过主体、主体程序、内化、外化(进化)等核心概念的揭示和接入,展开了生命演化的崭新画卷——导致生物外在进化的根本动因是基于宇宙演化而产生的主体程序。论述了基于主体程序内化的引领及其与外化(进化)的互动,才使生物不断由低级走向到高级,并最终导致人类及人类精神的产生。主体程序理论的提出主旨在于弥补进化论在内在动因方面的重大缺陷,并由此奠定根本性解释生命现象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类演化》一书,作者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古人类学教授沃尔波夫,大13开本,厚达900多面。初次看到如此又大又厚的书时,着实使人吃惊。16午前,沃尔波夫曾出版过一部《古人类学》教科书,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现在出版的虽然书名为《人类演化》,但在编写材料的安排次序上,与前者并无二致,而在内容上却大大扩充了。全书内容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人类演化的基础知识,分三章,分别论述年代测定、演化理  相似文献   

10.
1858年7月,华莱士与达尔文联署发表了演化论,但生物学家提到华莱士,总是想到“华莱士线”。演化论就像是生物学的曙光,“唯独依据演化论才能理解生物学”。演化的路径建立在基因上,“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本文简称之为“天择”)决定哪些类型的基因组可以持续行进在演化的路上。地球上环境的差异是促成物种形成的条件之一,在诠释演化论上,华莱士主张地理隔离与地质大灾变是变种与新物种形成的两大压力,他的动物地理区之分布的看法,在诠释物种在天择演化上更具说服力。然而,人类活动已大幅改变环境,许多物种因人类活动而灭绝。并且,“人择”(anthropogenic selection)对生命演化已产生作用力。在人择压力下,有些物种出现了另一途径的演化方向。生命的天择过程已经有37亿年的历史,而人类世(Anthropocene)的到来开启了一个新地质时代。当自然环境在人类的干预下发生非自然的变化时,天择是否还能唯一主导生命的演化?还是人择也参与生命的演化?如果人类把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方向掌握在手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与服务会变成什么模样?结合华莱士提出的天择演化理论,在人类世,...  相似文献   

11.
邓涛 《人类学学报》2022,(4):I0001-I0001
1982年8月,吴汝康、吴新智两位先生创办《人类学学报》,至今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作为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其内容涉及人类、人类祖先以及人类近亲的灵长类的生物学、演化、行为、文化等特征或规律;相关研究人员分散在不同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因周口店发掘与研究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是中国古人类学及整个古脊椎动物演化研究的中心。与人类起源与演化相关的古人类化石研究、旧石器考古研究以及相关的体质人类学及灵长类研究一直是古脊椎所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很多动物与人类一样拥有非凡的"聪明才智"。虽然鸟类与人类的亲缘关系较远,但却与人类共享许多认知特征。研究鸟类的认知行为,有助于理解动物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并更好地理解"智慧"的运作和演化。本文从工具使用、心理时间旅行、因果推理、类别认知、语言能力及认知特征演化方面,综述了鸟类认知行为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了认知演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3.
很多动物与人类一样拥有非凡的"聪明才智"。虽然鸟类与人类的亲缘关系较远,但却与人类共享许多认知特征。研究鸟类的认知行为,有助于理解动物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并更好地理解"智慧"的运作和演化。本文从工具使用、心理时间旅行、因果推理、类别认知、语言能力及认知特征演化方面,综述了鸟类认知行为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了认知演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4.
离开演化谈保护,往往难窥其道.保护生物学建立之初旨在阐释受人类活动或其他因素干扰下的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其逐渐从生态、行为等宏观层面深入到生理、遗传、基因组、适应性演化等分子机制层面.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到物种演化历史及其成因、适应性演化机制与演化潜力等方面,这些研究超越了传统保护生物学分支学科如保护生态学和行为学等的研究内容.将演化生物学原理引入保护生物学研究则能更好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因而越来越受到保护生物学家的重视.因此,我们提出"保护演化生物学"这一新分支学科,以强化演化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在解决物种保护问题中的应用.保护演化生物学是将演化生物学原理和方法整合进保护生物学研究中,旨在从演化的视角探讨物种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揭示物种如何适应和响应环境变化以维持长期生存的机制,阐明物种濒危过程与演化潜力,以期为制定前瞻性的物种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保护演化生物学的产生、发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以推动保护演化生物学分支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云南栎属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元 《广西植物》2001,21(4):330-334
栎属 (Quercus L.)植物在云南约 3 5种 ,在全省分布范围广泛。国内外在现代分布、系统分类及其演化、化石历史、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栎属植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栎属植物中很多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但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本文对其地理分布、林木资源、化学成分、利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并提出了栎属植物资源的保护和未来开发利用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主要产茶国茶树资源与红茶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品种选育的材料基础。本文系统阐述了世界茶叶主产国在茶树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着重对红茶化学特性、红茶育种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同时,对未来茶树育种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2):2379-2381
宽恕作为人类所独有一种美德,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宽恕的系统研究却仅始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本文采用文献法着重从生理心理、神经证据等方面对宽恕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整合,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农田景观格局变化对昆虫的生态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芳  戈峰 《昆虫知识》2011,48(5):1177-1183
景观格局变化是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农田是由人类赖以生存所种植的人工栽培作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在该景观系统中,多种植物-害虫-天敌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研究农田景观格局对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影响,不仅在害虫生物防治的实践中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揭示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结构与功能的影响,阐明农田景观中生物多样性整合、维持机理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本文从农田景观格局的"质、量、形、度"4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农田景观格局变化对害虫和天敌的作用,分析了农田景观的生物控制服务功能,指出了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生长于不同昆虫群落胁迫下的植物地理种群可能进化出不同的防御策略。入侵植物在原产地同时受到专食性昆虫和广食性昆虫的取食危害, 而在入侵地“逃逸”了专食性昆虫的取食危害。入侵植物对不同类型昆虫防御策略的演化可能在其成功入侵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以原产中国入侵北美的木本植物乌桕(Triadica sebifera)为例, 并结合其他入侵植物防御策略演化的研究, 从抗性和耐受性、直接抗性和间接抗性、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不同昆虫选择压力下入侵植物防御策略的演化, 同时探讨入侵植物防御策略演化对生物防治效果的影响, 指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水体中铝(Ⅲ)的化学形态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着重论述了水体中各种铝络合物的形成结构、分布特征和转化规律,分析了当前广泛使用的几类定量鉴别方法,阐明某些形态的铝对生物体及人类的毒性作用和生理功能性障碍等生态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