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土地区一些小型沟谷的沟脑和沟岸常发生黄土滑坡, 并沿沟远程滑动数百米至千余米, 有时大量滑体滑出沟口形成大面积的扇状堆积体, 造成严重的灾害损失. 虽然此类滑坡的平面形态与粘性泥流类似, 但其发生除由暴雨直接引发外, 也可能由滞后降水、地震、冻融、灌溉等引发. 泥流型黄土滑坡沿沟道的运动具有明显的相对固定的滑动面和滑动带, 与一般的粘性泥流差异较大, 更具滑坡的特征, 属于一种特殊的黄土滑坡. 暴雨引发的泥流型黄土滑坡的前缘部分滑体可转化为泥流, 形成滑坡-泥流灾害链. 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泥流型黄土滑坡实例分析, 论述了该类滑坡的特征、成因和灾害属性, 为此类滑坡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滑坡运动场地上的沟谷地形,对滑坡运动产生约束、偏转、导流、阻止等作用,导致了滑坡运动距离的差异。根据滑坡滑源区、运移区的运动方向与沟谷堆积区延伸方向的夹角,将沟谷型滑坡划分为沟谷顺直型和沟谷偏转型两种类型。通过建立滑坡体积、沟谷地形参数与运动参数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体积及地形参数变化率对沟谷型滑坡运动距离变化的影响特征。研究表明:随体积增加,沟谷顺直型和沟谷偏转型滑坡的运动距离差异逐渐增大。体积作为滑坡运动距离的显著性因素,其原因在于滑坡体积在数量级上的差异,而在同一数量级内,体积变化仅对沟谷型滑坡最大水平运动距离变化的影响最大;滑源区和沟谷堆积区坡度的变化对垂直运动距离和堆积区水平运动距离影响大于滑坡体积。偏转角度对沟谷偏转型滑坡运动距离的影响较小,其原因在于沟谷区地形坡度显著影响了偏转角度对滑坡运动距离的作用。研究结果为沟谷型滑坡的致灾程度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土滑坡研究现状与设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土滑坡因其危害大、分布广成为近年工程地质研究热点问题。首先对黄土滑坡类型划分进行了讨论,基于滑坡物质组成及主滑面发育位置的黄土滑坡分类方案反映了我国黄土滑坡的主控因素,各类滑坡活动特征明确,建议将其作为黄土滑坡分类的首选方案。对黄土滑坡的发生、滑动机制以及滑坡液化机制进行了评述,并就两类典型液化型黄土滑坡滑动模式、进一步研究思路进行了讨论。对地震诱发黄土滑坡进行了专门的述评。最后,对今后黄土滑坡研究提出了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4.
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近年来,黄土滑坡灾害发生频率呈现增加的趋势,研究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是有效减缓黄土滑坡灾害风险的基础.据西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黄土滑坡的诱发因素有自然和人为2类.自然因素包括地震、河流及沟谷侵蚀、降雨及冻融等;人为因素有堆载与开挖、农业灌溉、修建水库等.研究表明,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最积极的诱发因素.地...  相似文献   

5.
滑坡分类研究一直是滑坡研究的基础和重点。通过对山西煤矿区滑坡灾害的工程实践和大量的调查统计分析,根据滑坡地层结构、岩性特征、诱发机制及运动特征等因素将山西煤矿区滑坡归结为5种类型:顺基岩面推移-滑动型黄土滑坡;蠕滑-挤出型黄土滑坡;水浸溜滑型黄土滑坡;煤层自燃倾覆-拉裂滑移型岩质滑坡;受节理控制的蠕滑-张裂型岩质滑坡。研究结果发现:黄土滑坡滑带土一般为松散土层,岩质滑坡的滑面为软弱结构面(多为泥岩薄层)或煤线;除溜滑型黄土滑坡滑动速度较快外,其他为低速滑坡,其典型特点是历时长,滑距短,致灾范围小,但滑坡推力大,破坏力强,往往造成更大损失。该研究进一步细化了滑坡分类的内容,其成果可对山西矿区及类似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2016年7月6日晨0时40分左右,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柯克亚乡六村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访问和遥感解译方法,从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水文气象条件着手,分析了滑坡特征与成因,泥石流形成条件、灾害链过程与致灾机理,并对未来本区滑坡泥石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现场调查表明:(1)位于西昆仑山北坡中高山区的六村与七村毗邻区域,在6日凌晨发生的大暴雨,触发了38处群发性浅层黄土滑坡,属蠕滑-拉裂机制,且部分大滑坡表现为远程滑坡-泥流特征;(2)这些滑坡体堆积在“V”形沟谷中形成堰塞坝,其中六村上游发育15处滑坡和2个滑坡堰塞坝,在持续降水和小型沟谷泥石流的作用下,滑坡坝发生串联式溃决而形成堵溃型泥石流,冲毁六村居民区和道路;(3)同时,该毗邻区域两侧存在超过227处的黄土滑坡变形体,未来在区域气候由暖干转向暖湿条件下,强降雨的极端气候事件会增多,若遭遇强降雨,研究区仍然会爆发滑坡-堰塞坝-溃决泥石流模式的灾害,其规模可能比“7·6”事件还大。建议深化本区浅层黄土滑坡变形机理、临界雨量及泥流运动机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同时加强滑坡泥石流的监测和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7.
四川宁南县水塘村在同一黄土斜坡上发生过三次滑坡,最近一次滑坡发生在雨季持续降雨后,包括新的流滑和老滑坡的复活滑动,并且引起了前缘滑坡堆积体的复活。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分析了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通过室内饱和黄土的应力路径试验、饱和黄土与黏土的环剪试验和稳定性计算探讨了滑坡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灌溉与强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发生于黄土层内的流滑型新滑坡是由于灌溉和强降雨入渗导致弱透水黏土层上部地下水位上升、饱和黄土层孔隙水压力增大发生的静态液化;对于滑动型老滑坡复活,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强降雨在滑体中的入渗导致黏土层上部地下水上升,降低了老滑坡稳定性,致使老滑坡沿已有滑面复活。  相似文献   

8.
水是诱发黄土滑坡最为积极的因素,以灌溉诱发型滑坡尤为典型.基于野外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对黑方台地区灌溉渗透诱发滑坡的发育特征进行总结.通过分析特定孕灾地质条件下滑坡发育特征的差异,认为黄土滑坡形成的力学机制以滑移-压致拉裂-剪断型和蠕滑-拉裂-滑移型为主,而黄土-基岩滑坡以滑移-压致-拉裂型为主.滑移-压致拉裂-剪断型黄土滑坡为原位溯源后退扩展式,系灌溉水入渗后造成黄土饱和带厚度增大,不仅造成台缘周边地下水溢出带部位渗透压力增大,且抗剪强度显著弱化,从而在坡体自重作用下发生蠕滑剪切.锁固段突然破坏使滑坡快速启动,滑体冲击致早期饱水滑床产生液化,产生高位抛射,借助原始地形滑体加速运移形成高速远程运动.蠕滑-拉裂-滑移型黄土滑坡是黄土底部饱和带厚度较薄或灌溉入渗影响较小的地段,以后缘拉裂为主激发形成.渗灌溉水长期入渗造成下伏基岩顺倾泥岩层面软化泥化,从而在顺向坡段产生黄土-基岩顺层滑坡,该类滑坡以低速短程滑坡为主.  相似文献   

9.
陕西宝鸡地区对滑式黄土滑坡的特征及其碰撞诱发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滑式滑坡是黄土地区滑坡地质灾害的一种独特形式,主要分布于二级支流或三级支流(冲沟)两侧的边坡,两岸滑坡相向滑动。冲沟一般狭窄且较深陡,延伸较远。对滑式滑坡非同时发生,先发滑坡下滑后强烈碰撞对岸的斜坡体,致使受撞斜坡岩土体产生碰撞节理裂隙,力学性质弱化损伤,在坡体内部形成潜在的滑动面。当沟谷中先发滑坡堆积体遭受降雨水浸、流水冲刷后,潜在的滑动面扩展贯通,从而诱发受撞的岸坡失稳下滑。因而,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对滑式黄土滑坡的碰撞损伤效应,为黄土地区群发式滑坡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多级旋转黄土滑坡因其分布密集、继发性强、滑体结构难以区分而成为我国黄土高原最为复杂的滑坡灾害类型.本文在引入多级旋转滑坡的定义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详细调查和工程勘察等手段,研究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多级旋转黄土滑坡的基本类型、特征和成因.提出了金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和黑方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2种滑坡模式和滑坡结构特征,其...  相似文献   

11.
2010年6月14日23:30左右,四川省甘孜州康定捧塔乡金平电站施工现场在无征兆情况下突发了山体滑坡,致使临时施工营地工棚被掩埋,共造成23人死亡,7人受伤。通过对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分析,认为滑坡形成的山体斜坡的地形坡度42°~45°是控制滑坡形成的临空条件;滑坡松散体是滑坡形成的物质基础,致使滑坡滑动的诱发因素是连续强降雨。建议在地质灾害频发区实行资格准入和监测预警制度,避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时致人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清江中游隔河岩库区偏山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山滑坡位于清江中游隔河岩库区,距隔河岩大坝54 km,是该库区的大型滑坡之一,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50多户200多人的生命安全及隔河岩水库的正常运行.通过野外调查,采用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槽探等工程勘查手段,分析该滑坡的形成机制,查明除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物质结构外,滑坡稳定性主要受暴雨、水库水位涨落等外动力因素的影响;从深部位移及地表位移、地表裂缝的监测结果分析,滑坡局部产生变形及位移,正处于蠕变阶段;通过滑坡稳定性计算,结合滑坡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滑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但滑坡在暴雨加库水位骤降条件下,稳定系数有所降低,局部存在滑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红层丘陵地区局部垂向裂隙发育的坡体容易受强降雨影响发生平推式滑坡,对于该类滑坡前人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对该类滑坡体局部复活特征的研究尚不深入。以川东某地老平推式滑坡体上发育的现代滑坡为例,分析了这类老滑坡局部复活的机理特征,5·12强震对滑坡体完整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是老滑坡复活的因素之一;但后缘人工弃渣的加载是其复活最直接的激发因素。文章对治理方案进行了可行性探讨,最终选用"前缘抗滑桩+后缘截水沟+裂缝夯实"方案。  相似文献   

14.
西藏易贡大滑坡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4月9日, 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藏布札木弄沟发生了体积超过3×108 m3的特大规模滑坡, 这是该沟100年(1900—2000年)来发生的第2次大规模滑坡.在卫星遥感影像分析基础上, 结合地质、气象、地震等资料, 对札木弄沟100年内2次发生特大规模滑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表明这2次滑坡是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新构造运动、水文和气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结果还显示, 札木弄沟已进入下一个物质与能量积累过程, 在适当的外部条件作用下, 有可能再次发生滑坡.   相似文献   

15.
龙王坪滑坡位于长江二级支流东河右岸。通过野外勘查,运用探槽、探井、钻探等工程控制,查明该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除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物质结构外,还有暴雨、地震、人类活动等外在因素;查明该滑坡已发生过局部滑移,目前正处于蠕滑拉裂变形阶段。通过对滑坡的稳定性评价,认为该区应采用以支挡工程为主、排水为辅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6.
The great Wenchuan (汶川) earthquake induced a large quantity of landslides. They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caused tremendous damages. The sliding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onventional gravity landslides. Their occurrences are apparently controlled by the powerful earthquake, and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potential energy sliding and ejection sliding. In this article, the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are classified, the characteris...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丹巴县滑坡地质灾害分布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丹巴县滑坡地质灾害具有①集中分布在断裂带两侧的人口密集区;②在河谷两岸的分布数量相当;③主要集中分布于中等海拔的中等坡度区等特征。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受控于区域独特的地形地貌(尤其是地形坡度)、强烈的构造运动及日益加剧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双排桩桩排间土拱效应的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双排抗滑桩是治理大型滑坡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对单排桩桩后土拱效应的研究较多,但对桩排间岩土体中土拱效应的研究还比较少。桩排间土拱效应是滑坡推力在前后排桩之间传递的媒介。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桩排间岩土体中应力的转移与重分布,并探讨桩间距与桩宽之比以及桩排距对桩排间土拱效应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发现,在合适的滑坡推力作用下,桩排间岩土体中能够出现土拱效应;随着桩间距与桩宽之比或桩排距的增大,桩排间土拱效应将会消失。在双排桩的设计中,应选择合适的桩排距和桩间距,建议桩间距取2~3倍的桩宽,桩排距取2倍的桩截面高度。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复杂滑坡轨迹结构演化及其稳定性定量分析计算的新途径,本文利用分形分维理论,分析三峡库区巴东县城附近滑坡边界轨迹的几何分形结构,并采用盒维数法分别求得巴东县城附近11个滑坡边界轨迹的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每个滑坡的轨迹结构具有其特征性的分维值,轨迹结构越复杂,结构层次越清楚,分维值越高;其中,榨房坪滑坡和黄腊石滑坡的分维值最高,分别为1.50和1.483,西壤口和谭家湾滑坡的分维值最低,分别为0.925和0.732;而黄土坡和赵树岭滑坡的分维值介于二者之间,分别为1.111和1.091。结合典型滑坡边界轨迹结构演化与滑坡稳定性关系的定性分析及前期滑坡稳定性定量计算和模拟分析,初步揭示:滑坡边界轨迹结构与稳定性是密切相关的,滑坡边界轨迹宏观扩展增值越明显,轨迹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高,其稳定性条件也越差,因此,分数维可作为衡量滑坡轨迹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标志;滑坡边界轨迹宏观扩展变形存在一个极限,超过这个极限滑坡的局部失稳就转化为整体滑动;而滑坡边界轨迹则记录了滑坡变形扩展现象和信息,因此,相对应地滑坡轨迹分形结构的分维值也应存在一个极值,在极值点滑坡体处于临滑状态;滑坡边界轨迹结构的极限分维值大致为1.4~1.5,此时滑坡接近于整体极限失稳状态,而分维值在1.1~1.3之间则表示滑坡处于整体稳定,局部存在潜在失稳状态,分维值小于1则表示滑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0.
朱天林 《湖南地质》1997,16(3):186-188
同心桥滑坡是由于人工开挖削坡而引发的,采用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和卸荷、排水等措施成功地治理了滑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