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子宫内膜息肉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息肉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探索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原因及机制。方法子宫内膜息肉48例为观察组,正常子宫内膜36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行半定量分析,检测ER、PR的表达。结果增殖期的息肉组织中PR表达的评分结果为(2.89±2.16),低于增殖内膜的评分(4.04±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期的内膜息肉中ER表达的评分结果为(3.80±1.64),高于分泌期内膜中的评分(2.64±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殖期的子宫内膜息肉中PR的表达降低及分泌期的息肉中ER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及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LNG-IUS)治疗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AUB-O)的疗效及其对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78例AUB-O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妈富隆)口服,观察组予曼月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后血红蛋白水平(HGB)、血清雌二醇(E_2)、孕酮(P)、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激素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两组治疗前及12个月后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阳性表达。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控制出血及完全止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的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减少(P0.01),E_2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明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中的VEGF阳性率显著高于治疗前,ER、PR阳性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的VEGF阳性率高于对照组,ER、PR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的总有效率为9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曼月乐治疗AUB-O能更好的通过调节子宫内膜ER、PR、VEGF的表达,达到临床治疗效果,且较口服妈富隆更加简便、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患者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IV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物-1(TIMP-1)的表达,探讨无排卵性功血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对照组)和66例无排卵性功血患者(病例组)子宫内膜腺上皮和基质细胞ER、PR、IV型胶原、MMP-9及TIMP-1表达。结果病例组子宫内膜腺上皮和基质ER、PR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MMP-9水平明显增加(P<0.05),MMP-9/TIMP-1比值升高(P<0.01),IV型胶原含量明显下降(P<0.01)。相关分析显示,无排卵性功血患者子宫内膜MMP-9水平与ER、PR均呈正相关(r=0.605,P<0.05;r=0.697,P<0.05)。结论无排卵性功血患者子宫内膜出血原因可能与雌激素作用下ER、PR表达失调有关,且MMP-9水平异常升高,导致细胞外基质过度降解,临床表现为子宫不规则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孕激素辅助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EP)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确诊为EP的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单纯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孕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PBAC评分、子宫内膜平均厚度、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半年后随访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PBAC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患者PBAC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均变薄,且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平均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R在腺上皮和间质中的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上调(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R在腺上皮和间质中的表达较对照组上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半年内复发率为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95%(P0.05)。结论地屈孕酮辅助TCRP治疗EP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患者月经出血量和子宫内膜厚度,调节ER、PR平衡,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对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chemotherapy,NACT)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乳腺癌组织中接受NACT前后的ER及PR的表达,分析ER、PR表达与NACT疗效的关系.结果 ER(-)患者NACT有效率为85.0%(17/20);ER(+)患者为56.3%(18/3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患者NACT有效率为80%(21/25),PR(+)患者为51.6%(14/2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及PR(-)乳腺癌患者在NACT中的获益分别较ER(+)及PR(+)者明显.测定激素受体的表达状态,可预测乳腺癌患者对NACT是否有效,初步指导肿瘤个体化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URM)与植入窗期子宫内膜发育程度以及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URM(试验组)24例生育妇女(对照组)22例子宫内膜组织学,胞饮小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ER、PR的表达。结果URM组子宫内膜黄体期缺陷(LP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胞饮小泡密度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核及基质细胞核中PR的表达量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子宫内膜ER的表达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URM子宫内膜LPD发生率高,胞饮小泡密度明显低于正常生育妇女,提示植入窗期子宫内膜发育滞后可能是导致胚胎着床障碍、反复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在性激素分泌正常的URM妇女中,子宫内膜PR表达下降,对孕激素反应不足可能是导致内膜形态发育滞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雌孕激素受体、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Bcl相关的X蛋白(Bax)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及在位内膜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异位内膜ER、PR、Bcl-2表达明显低于在位内膜(P〈0.05),异位内膜ER、Bcl-2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内膜(P〈0.05),异位内膜Bax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内膜(P〈0.05),Bax在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增殖期还是分泌期,在位内膜ER、PR表达均高于异位内膜及正常内膜,在位内膜细胞持续低水平增殖。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中Bcl-2和Bax的表达均与子宫内膜周期性改变无关,不受卵巢激素调节。  相似文献   

8.
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瘦素和瘦素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瘦素和瘦素受体系统在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表达特点及其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0例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瘦素和瘦素长受体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技术测定 2 5例子宫内膜瘦素和瘦素长受体mRNA。 结果 瘦素蛋白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 ,月经周期各期间无显著差异 ;瘦素长受体蛋白在子宫内膜间质中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 ,月经周期各期间无显著差异 ;瘦素长受体蛋白在子宫内膜腺体的表达分泌期显著高于增殖期 (P <0 .0 0 1 )。瘦素和瘦素长受体mRNA在增殖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中均呈阳性表达。 结论 瘦素长受体蛋白在分泌期子宫内膜腺体表达增强 ,有可能在孕卵着床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雌、孕激素受体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女性患者痔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接受痔切除术的138例女性内痔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Ⅲ度组73例和Ⅳ度组65例。观察年龄、孕次、生产方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是否绝经等情况,切除的标本送病理检测其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比较两组阳性率。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MMP-9 mRNA的表达。结果 Ⅲ度组和Ⅳ度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是否绝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孕次及生产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R阳性率分别为54.8%和72.3%,PR阳性率分别为52.1%和69.2%,Ⅳ度组MMP-9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Ⅲ度组[(0.6858±0.1887 vs 0.5971±0.1860),P0.01]。结论女性孕次、分娩方式及痔组织中ER、PR及MMP-9水平与患者痔病严重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痔病的发生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单发与多发(肿瘤个数≥2个)乳腺纤维腺瘤中的表达,观察单发与多发乳腺纤维腺瘤复发率的差异,探索减少复发的方法.方法:100例单发与100例多发乳腺纤维腺瘤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对肿瘤组织进行ER、P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多发者中50例术后予以三苯氧胺治疗(治疗组).结果:ER在单发纤维腺瘤与多发纤维腺瘤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和80%(P<0.05),PR在单发纤维腺瘤与多发纤维腺籀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和63%(P>0.05).术后3年,100例多发乳腺纤维腺瘤中治疗组50例无复发,非治疗组50例有12例复发(P<0.05);而100例单发者中6例复发(P<0.05).结论:多发纤维腺瘤的ER表达阳性率高于单发者,多发纤维腺瘤的复发率高于单发者,多发纤维腺瘤术后予以三苯氧胺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早孕绒毛、蜕膜形态学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对复方米非司酮及米非司酮进行比较性研究。 方法  4 9例早孕者随机分为对照、米非司酮 (15 0mg/次 )及复方米非司酮 (含双炔失碳酯 5mg +米非司酮 30mg ,12h× 2 ) 3组。服药后 2 4h手术终止妊娠 ,取绒毛、蜕膜组织 ,应用链霉卵白素 过氧化物酶 (SP)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绒毛、蜕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的变化。 结果 米非司酮组少数绒毛间质水肿变性 ,蜕膜示小灶性变性、坏死 ,可见凋亡细胞 ;绒毛ER、PR着染强度及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 <0 .0 0 1,P <0 .0 5 ) ,蜕膜ER、PR染色强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但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显著下降 (P <0 .0 5 ) ;复方米非司酮组绒毛表面附多量纤维蛋白样物 ,部分间质水肿 ,蜕膜呈片状变性、坏死 ,凋亡细胞散在 ;绒毛ER、PR着染强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P <0 .0 5 ) ,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ER显著增加 (P <0 .0 5 ) ,PR略低但无显著差异 ;蜕膜ER、PR着染强度无显著差异 ,但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 <0 .0 0 1)。 结论 复方米非司酮使蜕膜ER、PR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明显降低 ,蜕膜变性、坏死较甚 ,但对ER、PR着染强度的影响相对小 ,这可能有助于提  相似文献   

12.
采用抗人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单克隆抗体,对30例不孕妇女分为黄体功能不足(LIS组)14例和对照组16例,进行ER、PR免疫组化测定,放射免疫法(RIA)测定黄体中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结果:LIS组黄体中期E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孕激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ER、PR染色的阳性位于细胞核内,胞浆中无阳性染色;LIS组分泌晚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P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布不均。提示:黄体功能不足不孕子宫内膜分泌不良是由子宫内膜PR含量下降所致,而卵巢雌激素分泌不足导致PR合成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补肾调经中药治疗不育症的机理。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服用“河车助孕方”前、后增殖晚期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表达的变化 ,并以服药前作为自身对照。结果 :服药前 ER、PR、PCNA、VEGF在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核的表达分别为 0 .18± 0 .3 9、0 .88± 0 .3 8、1.76± 0 .5 0、0 .15± 0 .2 9;在内膜间质细胞核的表达分别为 0 .71±0 .44、0 .79± 0 .47、1.12± 0 .47、0 .2 6± 0 .3 6;服药后在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核的上述各项表达分别为 2 .12± 0 .40、2 .3 2± 0 .3 5、3 .15± 0 .49、1.79± 0 .44 ,与服药前比较 ,P均 <0 .0 0 1;在内膜间质细胞核的表达分别为 1.5 3± 0 .41、1.88± 0 .3 8、2 .18± 0 .5 0、2 .0 6±0 .3 9,与服药前比较 ,P均 <0 .0 0 1;服药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的 PCNA、VEGF表达亦明显增强。结论 :补肾调经中药“河车助孕方”可增加子宫内膜 ER、PR的合成 ,并使激素依赖性的 PCNA、VEGF表达增强 ,从而促进内膜正常生长、发育 ,有效地改善不育症患者子宫内膜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Uterine serous carcinomas (USCs) can exhibit an architecturally well-differentiated tubuloglandular morphology with or without an accompanying papillary growth pattern. These features make it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USCs from endometrial endometrioid carcinomas (EECs). Given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USC, compared with EEC, and differences in management, it is important to correctly classify endometrial carcinomas that exhibit a tubuloglandular architecture with high nuclear grade. We sought an immunohistochemical panel to minimize subjectivity in the distinction of USC from EEC.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identified 8 problematic endometrial cancers, exhibiting a tubuloglandular growth pattern and high nuclear grade, whose classification as EEC or USC was debated or resulted in disagreement. We selected 13 cases of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 grade 2 EEC and 16 cases of USC as controls. An immunohistochemical panel, including p53, beta-catenin, cyclin D1, estrogen receptor (ER), progesterone receptor (PR), and PTEN, was evaluated. RESULTS: As a group,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immunoprofile of the study cases resembled those of the serous controls. The study cases expressed p53, beta-catenin, cyclin D1, and ER and PR, and showed loss of PTEN in 75%, 12.5%, 0%, 37.5%, 37.5%, and 12.5% of cases, respectively. p53, beta-catenin, cyclin D1, ER and PR expression, and PTEN loss were seen in 87.5%, 0%, 19%, 31%, 12%, and 0% of the serous controls and in 7%, 70%, 54%, 92%, 92%, and 61.5% of the endometrioid controls, respectively. The combination of lack of p53 expression, positive PR expression, and loss of PTEN best distinguished between EEC and USC using discriminant analysis (multivariate P = 0.008, <0.001, and 0.0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s exhibiting high nuclear grade and low architectural grade, using a panel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s may facilitate the distinction of USC from EEC. Our clin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data also support the concept that there is a group of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s composed of tubular glands that are indeed serous carcinomas.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7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74,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c-erbB-2的表达,分析CD74表达与ER,PR及c-erbB-2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观察乳腺癌MB-MDA-435细胞(高侵袭性),MCF-7细胞(低侵袭性)和转染CD74表达质粒的MCF-7细胞中CD74蛋白的表达,并用Transwell小室检测3种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74的表达量与病理分级有关(P<0.01),癌细胞分化愈差则CD74表达愈高;CD74在受体阳性组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受体阴性组(P<0.01);三阴乳腺癌中CD74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三阴乳腺癌组(P<0.01);CD74阳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P<0.01);CD74表达阳性与否与患者的5年生存率未见明显关系性.高侵袭性MB-MDA-435细胞CD74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低侵袭性MCF-7细胞;MCF-7细胞转染CD74表达质粒后侵袭能力明显增强.结论:CD74可能在乳腺癌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高侵袭性乳腺癌特别是三阴乳腺癌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自然杀伤细胞(uNK)在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与复发性流产(RM)患者分泌期子宫内膜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本院生殖医学助孕中心的RIF患者(20例)和RM患者(35例),对照25例。于患者尿LH试纸检测峰值出现后第7~9天,利用子宫内膜取样器刮取少量子宫腔内膜组织;根据子宫内膜形态学Noyes标准,确定RIF患者组(n=20)、RM患者组(n=35)与对照组(男性因素不孕患者,n=25)子宫内膜分期;以CD56作为uNK的表面标记物,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组患者分泌期子宫内膜CD56阳性细胞的数量,并利用Vectra~自动病理成像定量分析系统计算细胞阳性细胞率。结果 3组患者内膜形态学分期均有早、中、晚分泌期病例;RIF组与RM组患者分泌期子宫内膜CD56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7.59±12.59)%、(16.54±11.37)%]显著高于对照组[(8.01±7.19)%](P<0.01);3组患者子宫内膜CD56阳性细胞率从分泌早期到分泌晚期均呈显著递增趋势(P<0.05);RIF组与RM组分泌早期、中期及晚期CD56阳性细胞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IF与RM患者子宫内膜分泌早、中、晚期uNK细胞数量异常升高,提示其可能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导致妊娠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