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我信仰的是斯宾诺莎的上帝即和谐的宇宙秩序和永恒的自然规律.我不信仰干预人类命运和行动的上帝“,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正是这份宗教感情激励着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执著地追求对宇宙秩序和谐统一的解释,使他在找到了斯宾诺莎的上帝的同时,也完成了他对科学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霍尔巴赫的宗教起源论解决了神灵观念的起源这个重大的原理性问题,指明了宗教的构成要素,并从起源的角度考察具有开创性,从而对宗教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说明,预告了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他的宗教发展论揭示了宗教由拜物教发展到多神教,最后发展为一神教的历史进化过程,反映了历史的逻辑。霍尔巴赫揭露上帝神性的矛盾性,批判宗教神学是组织幻影的艺术。他对上帝存在的神学证明给予摧毁性的打击,其深度超过了康德。基督教信仰真正巨大的危机,首先是由霍尔巴赫的批判促成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有一种倾向认为:科学与宗教没有本质区别,科学与宗教可以互补和融合,甚至提出宗教可以指导科学的发展。其啧啧称道的案例之一是,笃信上帝的开普勒做出了重大科学发现。本文着重分析了开普勒的自然哲学思想,从而说明他心目中的"上帝"只是"理性"的代名词,开普勒取得的科学成就完全是理性活动(包括科学观察)所结出的硕果,是"摆脱宗教"的成果,而不是靠什么万能上帝的推动。  相似文献   

4.
解读《白鲸》的宗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鲸》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梅尔维尔的代表作。在文化传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文化深深渗入了西方人的文化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原则,影响着西方的意识形态。梅尔维尔受到了加尔文主义的影响,他信仰的是《圣经·旧约》中的上帝,认为人必须违背自己的意愿以遵从上帝的意愿。同时,他又对上帝充满了怀疑,把挑战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这个主宰一切、无所不能的神圣存在。梅尔维尔对上帝的质疑明显受到超验主义思想的启发,强调精神第一,主张发挥人的超验作用,将人上升到神的地位。《白鲸》中,作者的宗教观念远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复杂的,难以确定的。本文拟结合19世纪美国社会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宗教意向,力图分析《白鲸》中不同的宗教倾向,并揭示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及其宗教意义对于理解美国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坛,卡夫卡的众多阐释对他的信仰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这是造成对他的作品的不同解读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他的信仰观念有对形而上学化的体制化宗教的拒斥,有对带有迷信色彩的流俗的宗教拒斥,也有对传统宗教中专制君王般的上帝的拒斥。确切地说,卡夫卡是一个在日趋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中依旧具有情怀的人,他的作品揭示出一个无法接受既有的宗教遗产、渴望拥有精神家园的现代西方人的困惑、迷惘、抗争和求索;他的信仰观念则体现了一个具有宗教情怀的现代人对传统宗教观念的质疑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哈代与上帝之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后期是西方科学与宗教激烈冲突的时代,“上帝死了”道出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精神危机。英国小说家哈代面对宗教的衰微,表现出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在理智上他相信科学的进步,在情感上又留恋旧的宗教,这种复杂的“宗教情结”使他的作品流露出深深的失落感、悲剧意识和宇宙荒诞意识。从上帝之死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命运和精神困境,是哈代与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最大区别  相似文献   

7.
狄金森对宗教的态度极为矛盾。她不怀疑上帝的存在,却又对上帝极尽嘲讽;她拒绝皈依基督教,却又为自己冒犯上帝而具有一种负罪感。对于宗教,狄金森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经过苦苦探索,最终形成了独有的个人信仰一人间即是天堂。  相似文献   

8.
论《荆棘鸟》中戴恩之死的宗教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荆棘鸟》中具有惊人天赋兼美貌的戴恩,才26岁就被上帝召回天堂去了。他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了上帝的原谅,也就是《圣经》所说的"上帝的献祭"。他的死,一方面是在赎罪,为他父母所犯的原罪赎罪,为宗教界里一些贪婪的、堕落的神职人员赎罪,为得到众人和上帝之爱而产生负疚感的自己赎罪;另一方面是在拯救堕落的世界,拯救尘世间人类的信仰危机。这正是作者考林·麦卡洛对正统基督教人性观、道德观的一种呼唤和倡导,她力图重建宗教道德和伦理规范,使人类和上帝达成某种和解。  相似文献   

9.
狄金森对宗教的态度极为矛盾.她不怀疑上帝的存在,却又对上帝极尽嘲讽;她拒绝皈依基督教,却又为自己冒犯上帝而具有一种负罪感.对于宗教,狄金森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经过苦苦探索,最终形成了独有的个人信仰一人间即是天堂.  相似文献   

10.
面对"科学时代的宗教如何可能"的问题,詹姆斯以彻底的经验主义作为本体论基础,将宗教经验纳入到经验的可辩护范围,并通过对宗教经验的深入分析,进一步发展出了其实用主义的宗教哲学。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宗教信仰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辩护。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所基督教大学,哈町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宗教教育,将宗教与大学教学、生活融为一体,以此培养他们对上帝的信仰。陈国海教授于2009年访问哈町大学期间,就哈町大学的宗教教育对Burks校长、James副校长和Milo主任进行了访谈。该校领导认为宗教教育和对上帝的信仰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哈町大学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帮助他人、感激他人。这一切不仅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追求美好的人生,更有助于学生为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纪德多次向朋友提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自己的影响,前期的纪德从陀氏身上领略到了“上帝”的人化观念;后期的纪德在经历了一场宗教危机以后,离“上帝”越来越远,人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对“神”的信仰。而陀氏虽然对“上帝”充满了怀疑,但毕竟经受住了怀疑的考验。  相似文献   

13.
艾萨克·辛格的短篇小说以描绘人与上帝的关系为中心,从笃信上帝到背弃上帝,再到重塑上帝.反映出犹太民族的信仰伴随着分裂性与不稳定性。通过梳理人类与上帝关系的演变历程.揭示出犹太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宗教的重新认识,表现了辛格对人类心灵世界的终极关照。  相似文献   

14.
哈姆莱特一直被当作典型的人文主义者,而以此去衡量他的所作所为时,却会发现他无论是行为上、还是言语上,都有很多与此相悖之处。哈姆莱特不仅够不上一个人文主义者,而且其内心世界还存在着严重的宗教神学思想,其特点正好说明文艺复兴时期,刚刚从宗教重压下站立起来的"人",在精神上依然存在着与上帝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哈代一生创作了近千首诗歌,题材广泛,其中有不少与宗教有关。哈代在诗歌中对上帝时而怀念,时而怀疑,时而反叛,时而失望。本文试图分析哈代诗歌中蕴含的复杂的宗教思想并探索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红字》是霍桑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样也是他宗教批判和宗教反思的扛鼎之作。在《红字》中,霍桑以基督教的"赎罪"原型向读者讲述了一段灵魂救赎的故事。这种救赎不仅是来自上帝的救赎,而且是来自个体良知的救赎。它虽发之个体却带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这样的主题寄托和传达了作者深远的社会忧思和人文感伤。  相似文献   

17.
《辅导员》2010,(11):12-12
我们常说的“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世界各地都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替罪羊”的由来源自一个宗教典故。《圣经》中说,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带着他的独生子以撤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并把以撤杀了作燔祭,献给上帝。  相似文献   

18.
《序曲》是华兹华斯倾尽毕生心血完成的巨作,涵盖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敏锐观察,被广泛认为是华兹华斯复杂哲学思想的精华和最为重要的一部长篇诗集。文章主要从自然之爱.上帝之爱和世人之爱这三个方面对《序曲》进行宗教哲学方面的研究,探讨《序曲》中自然之爱背后的上帝之爱,以及诗人如何从自然之爱过渡到世人之爱。  相似文献   

19.
在19世纪后半期,哈代以艺术的形式探讨了对传统基督教进行改造的问题,认为基督教应该别除对上帝的神秘主义阐释,重视理性在宗教信仰中不可忽视的地位,上帝即爱,此与西方启蒙运动哲学中的自然宗教思想暗合。哈代的宗教观是一种倡导人性完美的哲学,体现了其作为理想主义者的社会进化思想。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法国无神论思想家们从经验论出发,以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对作为宗教神学基石的上帝观念进行了猛烈批判,对宗教迷信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对无神论社会进行了构想,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代表看西方近代无神论思想的最高水平。但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无法也不可能真正驳倒宗教神学,也没有揭示出宗教迷信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因而也不可能找到消灭宗教迷信的真正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