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病原因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60例痛风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饮食调控,控制嘌呤、蛋白质、脂肪等的摄入量,可使血尿酸下降,痛风症状改善。结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不用药物也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资料,总结减轻疼痛的技术和方法。结果通过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症状得到控制,疼痛缓解或消失。结论做好疼痛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对症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10例高尿酸血症漏诊,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近几年我干休所10名休干在连续几年体检中,血尿酸均高于416μmol/L,但未作高尿酸血症诊断,也未治疗,以后其中3例发展为痛风(其中2例分别为急慢性痛风性关节炎,1例为尿酸性肾病伴肾结石),8例患者发现高血压病,6例发现高脂血症,4例发现糖尿病,8例发现冠心病,3例发现脑梗塞。  相似文献   

4.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性因素近年来尤其得到广泛的关注。导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主要遗传性因素包括嘌呤代谢过程中关键酶的缺乏、遗传性肾脏功能障碍和其他遗传代谢病。该文主要从以上3方面对遗传性因素导致的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该疾病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嘌呤代谢性疾病。尿酸(UA)结晶沉积到软组织所致的急性或慢性病变称为痛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炎和肾脏病变。本文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贺岚林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3):1306-1306
通过本单位3年时间两次体检结果,对痛风发生的原因进行一些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临床治疗。方法对40例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0例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经治疗,治愈18例,好转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结论防止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的控制;迅速停止急性关节炎的发作,防止尿酸结石的形成和对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8.
110例高尿酸血症及痛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俊发  郭素箴 《天津医药》1996,24(6):353-355
报告的110例高尿酸血症及/或痛风患者占我科(老年病科)同期住院患者13%。在出现痛风症状之前可有长期持续高尿酸血症过程。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在临床多见,病因除与相关疾病有关外,还与长期使用利尿剂、含利尿剂的降高血压药物及祛脂排石药有关。原发性痛风:继发性痛风=3.2:1,继发性痛风肾功能(BUN、Cr)受损害程度比原发性要重(P〈0.05,P〈0.01)。选择降血尿酸药物应视患者肾功能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9.
张河川 《云南医药》1994,15(2):148-150
原发性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为嘌呤代谢紊乱性疾病。本文对232名高校教师进行了现况调查及定群调查发现:该病患病率为5.6%,男高于女(P<0.05);发病集中于50~60岁的老年前期;所有病例无一例外地罹患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服用促嘌呤代谢药物及噻嗪类药与该病的发生呈高度相关,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4.54、30.86,提示上述疾病在发病机理上可能有一致性,本文就此及其防治作出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国产氯沙坦钾片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12级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d-1,对照组口服坎地沙坦酯4 mg·d-1。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血压和血尿酸水平,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均为95.0%,显效率分别为55.0%和5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下降幅度分别为(19.65±12.23)/(11.80±8.21)mm Hg和(24.78±15.38)/(13.93±10.60)mm Hg,2组治疗后血压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尿酸水平为(435.04±53.57)μmol·L-1,对照组为(483.68±63.50)μmol·L-1,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试验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发生头晕1例(2.5%)。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国产氯沙坦钾与坎地沙坦酯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探讨老年人肠梗阻治疗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5年1月至1999年3月收治的50例老年肠梗阻病人。结果 老年病人肠梗阻以粘连性多见;无论老年人的年龄大小,积极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主要的诊治手段。结论 老年人肠梗阻诊断后应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年脑梗死患者高尿酸血症与2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和正常尿酸组。采用前瞻性随访研究,随访2年,记录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事件并对基线资料及复发情况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 2年内复发病例为40例,其中高尿酸血症组13例(31%),正常尿酸组27例(16%),2组间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吸烟、饮酒、家族史等人口学特征及血脂、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血清肌酐、同型半胱氨酸、尿蛋白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2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尿酸血症与中年脑梗死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有关,应该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缬沙坦和福辛普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9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缬沙坦和福辛普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血压均有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治疗后血压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血尿酸水平治疗后显著降低且与福辛普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在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同时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非布司他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观察。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56例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别嘌醇;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非布司他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肌酐、血尿氮素及血尿酸水平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为78.57%;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肌酐、血尿氮素、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68.03±52.07)μmol/L、(13.29±3.46)μmol/L、(299.33±57.76)μmol/L,对照组分别为(299.87±55.48)μmol/L、(16.11±5.04)μmol/L、(425.86±67.23)μmol/L,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均有明显降低;试验组的不良反应率为7.14%,对照组为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非布司他在慢性肾脏病患者高尿酸血症治疗过程中,疗效显著,对于临床指标有明显改善,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72例70岁以上接受食管癌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切除率97.2%,围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1.39%。结论高龄患者通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加强对并发症的处理,尽量选择创伤小、时间短的术式,加强术后监护处理,是可以承受开胸手术,取得与普通年龄食管癌手术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老年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甲状腺癌发病率占同期甲状腺癌的17.3%,其病程较长,就诊时间晚,肿瘤体积大,病理类型中以滤泡状癌、未分化癌常见。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1年生存率79%,3年生存率63%。结论 老年甲状腺癌发现晚而延误诊治,且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尽早手术是治疗老年甲状腺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状况。方法控制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的因素后纳入观察组中78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以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75名,采用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NV)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Tumor lysis syndrome is a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of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leukemia and large tumors with a high proliferative index, such as Burkitt's lymphoma. The syndrome is characterized by hyperkalemia, hyperphosphatemia, hypocalcemia, and hyperuricemia. The standard of care for hyperuricemia consists of hydration with or without alkali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llopurinol. When treated in this manner, patients often experience persistent hyperuricemia that lasts several days after the start of antineoplastic therapy; sometimes they develop uric acid nephropathy as a consequence. Rasburicase, a recombinant urate oxidase enzyme, quickly removes large amounts of uric acid from plasma. The drug is approved by the 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or management of elevated plasma uric acid levels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leukemia, lymphoma, or solid tumor malignancies who are receiving chemotherapy. We undertook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adult patients treated with a single dose of rasburicase 6 mg for hyperuricemia associated with malignancy. Ten patients received one 6-mg dose of rasburicase, and one patient received two 6-mg doses as an adjuvant therapy to normalize uric acid levels. In most of the patients, a single 6-mg dose of rasburicase was effective in correcting uric acid levels in the typical time between diagnosis and start of antineoplastic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