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常州市不同样本来源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感染状况和高危行为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要求,对常州市酒吧招募的264名MSM和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CT)招募的224名MSM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门诊组最近6个月与同性肛交比例高于酒吧组(χ2=15.958,P0.000),但最近1次肛交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低于酒吧组(χ2=4.189,P=0.041);两组同性肛交和异性性行为使用安全套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88,P0.001;χ2=7.408,P=0.025)。门诊组接受同伴教育的比例低于酒吧组(χ2=7.197,P=0.007),最近1年患性病比例和HIV阳性比例高于酒吧组(χ2=6.019,P=0.014;χ2=6.175,P=0.013)。结论主动检测的MSM中高危行为更普遍,感染HIV的风险更高,应针对性制定策略,加强MSM人群的高危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了解江苏省男男性行为人群特征,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对2013年江苏省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集血液进行 HI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 2013年共招募4208例MSM,样本量以酒吧/歌舞厅/茶室/会所(BDT)1561例最多;MSM以本地未婚青壮年为主,但各亚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性近6个月无保护性肛交发生率以PTG组最高;异性性行为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以ELSE组最好;近1年STD患病率以BSM(9.0%)最高;HIV阳性率以ELSE(11.9%)最高;HIV相关危险因素及服务,HIV阳性率方面各亚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江苏省不同性活动场所的MSM人群在人口学、高危性行为、HIV阳性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在制定MSM的干预措施应该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江苏省苏州、扬州2市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病毒和性传播疾病(HIV/STD)感染状况及行为特征,为实施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于2009年4—7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在苏州市和扬州市分别调查MSM 305和300人,采集血样检测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苏州市MSM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1.5%(279/305),扬州市为89.0%(267/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苏州市MSM首次插入性行为发生年龄为(21.35±3.98)岁,扬州市为(21.97±7.22)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苏州市MSM首次同性性行为年龄为(22.78±6.03)岁,小于扬州市的(27.27±10.08)岁(t=6.66,P0.001);MSM发生异性性行为时安全套坚持使用率苏州市为22.6%(19/84),扬州市为19.7%(35/178),最近1次异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苏州市为39.3%(33/84),扬州市为28.7%(51/17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苏州市MSM同性多性伴和无保护肛交等高危行为暴露比例均高于扬州市(P0.05);苏州和扬州市MSM的HIV感染率分别为9.2%(28/305)和10.0%(30/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梅毒感染率分别为19.7%(60/305)和31.3%(94/300),苏州市低于扬州市(χ2=10.84,P=0.001)。结论苏州市MSM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暴露率较高,而扬州市MSM梅毒等性传播疾病流行则更为较重,应根据其特征制订相关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长沙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同伴推动法和分类滚雪球法招募MSM,对符合条件的MSM进行问卷调查、标本采集和HIV抗体检测.以高危性行为为应变量,以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干预服务覆盖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共调查957名MSM,HIV感染率为3.5% (33/957).最近6个月,89.4% (856/957)的MSM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无保护率为60.5% (511/845);6.0%(51/855)的MSM通过付钱的方式与男性发生过性行为,无保护率为30.0% (15/50);12.7%(108/852)的MSM为了得到钱与男性发生过性行为,无保护率为26.2%(28/107);最近6个月平均男性性伴数为4.79个,66.8%(534/799)的MSM有2个及以上男性性伴.最近1年,艾滋病干预服务覆盖率为71.9% (687/956),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9.6%(857/956).与男性首次性行为年龄<20岁、月收入高于2 000元、文化程度低、去浴室/酒吧/场所寻找性伙伴是发生多男性性伴的危险因素;与男性首次性行为年龄<20岁、文化程度高、在婚、干预服务未覆盖、艾滋病知识不知晓是发生无保护性肛交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论 要继续提高MSM干预服务的覆盖率,针对性地强化浴室、酒吧会所等高危场所MSM的干预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干预模式下男男性行为者(MSM)HIV相关知识、行为的差异,分析MSM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非概率抽样法抽取2013年3-10月在绍兴市柯桥区活动的412名MSM按照干预模式分为主动求询组(n=275)和外展干预组(n=137),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高危行为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安全套使用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共调查412名MSM,收回有效问卷412份,有效率100.0%.主动求询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6.0% (264/275),高于外展干预组的90.5%(124/137,x2=5.066,P<0.05).主动求询组最近一次同性商业性行为、异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以及最近6个月同性商业性行为、与异性性行为每次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90.9%(10/11)、79.3% (46/58)、81.8%(9/11)和48.3% (28/58),高于外展干预组的37.5%(3/8,确切概率法,P<0.05)、58.8% (20/34,x2=4.437,P<0.05)、25.0%(2/8,确切概率法,P<0.05)和14.7% (5/34,x2=10.501,P<0.01).年龄≥45岁、非婚和最近1年参加HIV检测是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OR=3.81、1.85和2.00,P均<0.05).结论 主动求询人群艾滋病知晓率以及安全套使用率均高于外展干预人群,要加强对<45岁、最近1年无HIV检测史、已婚MSM人群避孕套使用的宣传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直肠冲洗行为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年5月1日―2020年7月10日,在江苏省无锡市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选取KTV、浴室、公园、酒吧等场所招募400名MSM研究对象,开展横断面调查。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信息、行为学信息、物质滥用史、性病史和直肠冲洗行为等内容,并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进行HIV抗体检测。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MSM直肠冲洗行为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调查MSM400人,最近6个月发生性行为时进行直肠冲洗的占比51.3%,其中只在性行为前进行直肠冲洗的占比57.6%,只在性行为后进行直肠冲洗的占比14.6%,性行为前后均进行直肠冲洗的占比27.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月均收入>5 000元(OR=2.18, 95% CI: 1.36~3.51, P=0.001)、同性恋(OR=19.35, 95% CI: 4.01~93.38, P<0.001)、双性恋(OR=10.31, 95% CI: 2.12~50.14, P=0.004)、最近6个月肛交时为被插入方(OR=8.96, 95% CI: 4.14~19.40, P<0.001)、最近6个月肛交时为插入方和被插入方均有(OR=10.71, 95% CI: 4.80~23.89, P<0.001)、物质滥用史(OR=3.20, 95% CI: 1.60~6.42, P=0.001)、性病史(OR=2.17, 95% CI: 1.30~3.63, P=0.003)、HIV检测阳性(OR=3.60, 95% CI: 1.14~11.36, P=0.029)是影响MSM直肠冲洗的相关因素。  结论  MSM发生性行为时进行直肠冲洗较普遍,且与HIV感染有关,迫切需要加强对该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以降低该人群感染HIV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无锡市男男性行为者(MSM)人群HIV及梅毒感染的流行趋势。方法采用"滚雪球"法,对无锡市纳入艾滋病哨点监测的MSM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HIV、梅毒检测。结果 2010-2013年共调查MSM 1 020人,63.3%的最近6个月与同性有过肛交性行为,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者占30.2%;最近1年内检测过HIV者占17.2%。HIV抗体阳性率为12.6%,外省MSM者HIV抗体阳性率(18.8%)高于本省(10.3%),近6个月有过同性肛交性行为者(15.6%)高于未发生者(7.5%),发生肛交性行为时安全套每次使用者(8.2%)低于有时使用者(16.4%)和从未使用者(2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梅毒抗体阳性率为14.8%,来源浴室的MSM(17.5%)高于酒吧或KTV(10.8%),≥40岁者(16.5%)高于40岁者(14.1%),发生肛交性行为时安全套每次使用者(10.3%)低于有时使用者(15.3%)和从未使用者(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无锡市MSM人群高危性行为普遍存在,HIV、梅毒感染率较高,亟需加强干预及检测力度,遏制艾滋病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8.
/茶吧(AOR=1.6,95%CI∶1.0~2.6)、首次性行为年龄大(AOR=0.6,95%CI∶0.4~0.8)、未卖性(AOR=0.5,95%CI∶0.3~1.0)以及HIV感染(AOR=1.7,95%CI∶1.1~2.7).结论 重庆市MSM/W人群HIV感染率较高,存在高危行为,该人群可能在MSM和异性性伴之间起着传播HIV的潜在桥梁作用,可能使HIV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相似文献   

9.
成都市不同活动场所MSM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成都市不同活动场所MSM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成都市MSM人群艾滋病的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对酒吧型、浴池型、公园型、互联网型、其他型(如朋友介绍)不同活动场所的MSM人群,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不同场所MSM人群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场所MSM人群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网络型高达93%;酒吧型、浴池型、公园型获得发放的安全套比例明显高于网络型、其他型(P<0.01);男性性伴数为(5.47±13.93)例,每次都用安全套率38%,15%的MSM与女性发生过性行为;16.7%曾为男性提供商业性服务. [结论]成都市MSM人群存在知识与行为分离的现象,感染艾滋病的高危性行为有较高比例,应在该人群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0.
2008年4-6月在太原市男男性行为(MSM)人群中进行了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试点调查. 1.对象与方法:调查对象为太原市MSM人群活动场所,自愿参加HIV/STD/HCV自愿咨询检测(VCT),有过同性性行为经历的男性.采用分类滚雪球法,共收回问卷275份,有效问卷273份.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试点现场工作手册"要求进行.实验室检测试剂均由中国CDC统一配发.HIV抗体采用艾康快速检测试剂,阳性采用韩国SD快速试剂复核.  相似文献   

11.
男性同性恋、男性同性性行为与艾滋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初,艾滋病(AIDS)首先在美国的男性同性恋人群中开始流行,从此AIDS的防治与男性同性恋人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么AIDS到底和男性同性恋的联系怎样呢?是否男同性恋者一定会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呢?1对男同性恋的认识1.1男同性恋的存在由来已久同性恋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同性恋(homo-sexuality)”这一名词是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所吸引。今天,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都已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性取向”,尽管对其定义的表述各有不同,但多数认为是“…  相似文献   

12.
男男性行为者(MSM)人群处于社会生活边缘,艾滋病打破了这个群体的掩蔽状态,也促进了公共卫生事业新理念、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1同性性行为与同性恋 “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中统计,同性性行为的发生率,大学生为7.5%,农村已婚者为2.3%,城市已婚者为0.5%。“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和性关系”认为在20~64岁的中国人中,有2.0%的男性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女性为0.7%;认为自己愿意与同性别人过性生活的男性为1.9%,女性0.6%。在男性中1.3%的人承认自己在一生中曾经与同性发生过超过接吻的性行为,而女性为0.4%。“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对同性性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每次调查结果的统计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发生年龄段也同样没有显著性差异(图1)。  相似文献   

13.
男男性行为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一词(Homosexuality)最初由1名匈牙利人1869年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后被德国学界接纳并被翻译成英文。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今天,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性取向”。男性同性性行为是指男性之间发生的性行为,男男性接触者(MSM)是指曾与男性发生过性行为的男性,包括男同性恋者、男双性恋者和部分男异性恋者,MSM范围要比男同性恋者广泛得多。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life expectancy, osteoporosis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 problem in the majority of developed countries worldwid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requency, pathogenesis,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reatment options for osteoporosis in men. Every third hip fracture occurs in men, and more than 11% of the male population over the age of 50 years suffer the fracture. Diagnostic tests for idiopathic osteoporosis are performed in men under 60 years of age without other potential risk factors of developing the disease.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their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is caused by a low peak bone mass. Secondary osteoporosis occurs in about 30 % of men, and involutionary osteoporosis developed in men over 60 years of age results from their decreased testosterone and IGF-1 levels. The study results showing that BMD levels in both sexes provide similar fracture risk information suggest that the existing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female osteoporosis can also be employed in men.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biphosphonate and teriparitide therapy significantly increase BMD levels in men. The administration of androgens has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men with hypogonadism, although their validity for patients with eugonadism has not yet been discussed. An improved knowledge of the bone metabolism and bone remodelling has recently opened the door to an extensive series of molecules that may play a key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male osteoporosi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8.
19.
Ten young men     
  相似文献   

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