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人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颈外静脉留置针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差别。方法:将92例需较长时间输液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颈外静脉留置针(实验组)47例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对照组)45例),并对两组病例的留置时间,静脉炎及血管渗漏的发生率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两组病例的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率及血管渗漏的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颈外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发生静脉炎及血管渗漏少,留置时间长。老年患者采用颈外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明显优于四肢浅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  相似文献   

2.
常萍 《当代医学》2014,(32):113-114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在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创伤病区在2011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5例患者分成颈外静脉留置组(n=45)及四肢静脉留置组(n=60),对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静脉炎、留置时间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外静脉留置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1.1%、静脉炎13.3%、保留≥4 d成功率86.7%,而四肢静脉留置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70.0%、静脉炎36.7%、保留≥4 d成功率56.7%;颈外静脉留置组优于四肢静脉留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具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液体流速快、液体不易渗漏、置管保留时间长及静脉炎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美芬  周月琼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765-1766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应用在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可行程度。方法:在264例危重患者中,实验组146例,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对照组118例,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术,然后比较其穿刺成功率、保留时间、液体流速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具有穿刺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液体流速快及静脉炎发生率低的特点,能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很好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在血液肿瘤患者的应用和护理方法.方法:35例血液肿瘤患者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输血、输入化疗药物,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发生静脉炎、渗漏情况.结果:一次穿刺成功33例(94.3%),35例中,3例发生静脉炎(8.6%),1例发生渗漏(2.9%).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血液肿瘤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可减少药物渗漏、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且可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5.
周晓煜 《中外医疗》2012,31(8):145-145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危重病人行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经颈外静脉穿刺的方法及优点。方法分析89例神经内科危重病人在治疗中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的资料。结果观察89例病人经颈外静脉穿刺,其中成功85例,占95.51%。失败4例,占4.49%。结论经颈外静脉穿刺时间短,成功率高、液体流速快、不易渗漏、导管不易脱出、静脉炎发生率低等优点,能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抢救危重病人时为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比较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输液效果。方法将120例需要急危重症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对照组60例采用四肢静脉留置针穿刺术。比较两组病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所需要的时间、收缩压上升到80 mm Hg所需要的时间、留管时间,渗漏、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留管时间大于4天的病例数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外静脉穿刺具有穿刺所需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收缩压回升到80 mm Hg所需的平均时间短、液体不易渗漏、置管保留时间长及静脉炎发生率低等优点,能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在精神病人中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静脉留置针(22G~24G)对58例病人采用颈外静脉穿刺,观察穿刺成功率。结果:58例颈外静脉留置针,总成功率100%,保留平均4.5天,静脉输液261次,平均4.5例次,48例维持输液通路达理想效果,5例因病人躁动不安自行拔除,5例因自动出院而拔除。均未发生静脉炎及渗漏。结论:颈外静脉穿刺成功率高,只要固定妥当,利于较长时间的静脉输液治疗,且静脉炎发生率较低,不影响起床活动,在外周浅静脉留置针应用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刘朔凤  蒋红梅 《广西医学》2009,31(12):1885-1886
目的探讨抢救危重病人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最佳位置。方法140例危重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两组均选用苏州林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Ⅱ-B型一次性静脉留置针,观察组选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选用四肢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套管渗漏、脱出、输液速度、静脉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套管渗漏、脱出、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5.7%、1.4%、4.3%,均低于对照组的28.6%、12.9%、31.4%,最大输液速度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抢救危重患者,可避免套管脱出、减少渗漏,保持输液速度,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乳腺癌患者使用表柔比星应用颈外静脉留置与四肢静脉留置的差别.方法 将84例需要使用表柔比星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颈外静脉留置针组(实验组)42例与四肢静脉留置针组(对照组)42例,并对两组病例输注表柔比星时输注的速度,静脉炎发生率及血管渗透的发生率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的输注速度,静脉炎的发生率及血管渗漏的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注表柔比星时输注速度无明显变化,发生静脉炎及血管渗漏少.乳腺癌患者输注表柔比星时采用颈外静脉留置明显优于四肢浅静脉留置.  相似文献   

10.
经颈外静脉留置针静注诺维本预防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颈外静脉留置针静注诺维本(NVB)预防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应用NVB静脉化疗的患者分为上肢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组(A组)20例和颈外静脉留置针组(B组)44例,观察两组用药后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A组和B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95.00%、4.5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1.03,P<0.01)。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可减轻NVB对静脉的损伤和刺激,对未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而又必须静脉使用NVB的患者是又一理想的用药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求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费用低廉,同时能够减少静脉炎发生的最佳诺维本输入途径。方法乳癌术后应用诺维本化疗病人110例,分别应用颈内静脉置管(30例)、颈外静脉留置针(42例)及四肢浅静脉留置针(38例)输入诺维本,对3种静脉输入方法的操作时间、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价格等进行比较。结果颈内静脉置管组的操作时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价格都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F=382.7,q=34.02,P<0.05;2χ=4.12,P<0.05),置管成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2χ=4.68,P<0.05)。静脉炎主要发生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组。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输入诺维本,是一种操作简单、方便安全、费用低廉且能减少静脉炎发生的最佳输入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颈外静脉与前臂静脉留置针及颈内静脉置管方式的比较研究,探讨如何减少妇科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化疗中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节约成本,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对10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药物静脉滴注,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颈外静脉留置组(简称A组)和前臂静脉留置组(简称B组)、颈内静脉置管组(简称C组)进行临床观察与研究。结果iA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为2.5%,B组为30.O%,C组为0,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68.460,P〈0.01)。A组患者并发症外渗发生率为2.5%,B组为17.5%,C组为0,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29.804,P〈0.01)。A、C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正常,B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需人照顾。结论:在妇科肿瘤患者静脉滴注化疗药物时选用颈外静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置管的效果明显优于前臂静脉留置针,但操作的简易程度及操作成本颈外静脉留置针更加优于颈内静脉置管,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1736例PICC在预防化疗静脉炎中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至中心静脉置管)在预防化疗静脉炎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在我科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1856例分成3组,其中采用PICC置管化疗共1736例(A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化疗(B组)及四肢静脉留置针化疗(C组)各60例,比较3组化疗后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A组、B组、C组发生静脉炎的病例数分别为24、3、8,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38%、5.00%、13.33%,A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01)。结论:PICC可有效地预防化疗静脉炎的发生,但置管前必须对影响置管成功的相关因素进行有效分析,留置期间须加强护理,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管道堵塞、管道脱出、局部及全身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在艾滋病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艾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针输液,对照组行四肢浅静脉穿刺留置针输液,比较两组留置针保留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成功平均所耗时间。[结果]观察组留置针保留时间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穿刺平均耗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行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高,安全可靠,留置时间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应用和护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分析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内科应用中的护理问题及原因,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 68例输液患者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第4代封闭式单翼套管针为静脉留置针,A组采取大角度缓慢进针、直刺静脉法,B组采用头皮针穿刺法,比较两种穿刺方法与留置时间的关系;主静脉组选择颈外、肘窝及前臂两侧面静脉,分支静脉组选择四肢远端静脉,比较穿刺部位、药物性质与静脉炎的关系。结果: A组成功留置≥48h占88.64%,B组成功留置≥48h占33.33%(P<0.005)。输注含化疗药液体和不含化疗药液体时,主静脉组和分支静脉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53.85%、87.50%和14.29%、58.33%(P<0.01和P<0.05)。静脉条件相同时,含化疗药液组和不含化疗药液组静脉炎发生率为66.67%和34.62%(P<0.01)。结论: 静脉留置针采取大角度、缓慢进针直刺静脉法能有效延长留置时间,选择主静脉组穿刺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化疗药液对静脉的刺激较大,更易发生静脉炎。静脉留置针能部分取代头皮针,值得在肿瘤内科输液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王秀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4):418-419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穿刺置管在抢救腹部创伤中的应用效果,以寻求一种最佳的静脉输液途径。方法将60例腹部创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采用20G静脉留置针,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行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比较2组留置针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经留置针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单通道1 h液体补充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在腹部创伤抢救过程中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液效果好,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两种不同静脉输入奥沙利铂对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周围静脉和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输入奥沙利铂及5-氟尿嘧啶后,对患者造成静脉炎及末梢神经损伤的观察。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种方法给药后引起患者静脉炎和末梢神经损伤有无差异。结果颈外静脉留置针输入奥沙利铂,发生静脉炎较周围静脉留置针组明显偏低,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并且未发生一例末梢神经损伤。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输入奥沙利铂,对患者造成静脉炎的影响较轻,避免了末梢神经损伤,使患者易于接受,该方法适用于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股静脉置管和四肢静脉留置针3种不同的静脉给药途径在预防化疗性静脉炎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10例分成3组,分别采取PICC化疗(P组)72例,股静脉置管化疗(G组)74例,四肢静脉留置针化疗(S组)64例,比较3组化疗后发生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P、G、S组的静脉炎发生例数分别为5、9、17例,化疗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6.94%、12.16%、26.56%。P组和G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S组(P<0.05)。结论:PICC能够有效地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颈外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亚丽  于颖  李艳博  陈思 《吉林医学》2008,29(8):671-672
目的:介绍颈外静脉的穿刺方法。通过与颈内静脉穿刺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比较,说明颈外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更高,保留时间更持久。方法:选择在同一段时期内,在手术室留置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50例与颈外静脉穿刺置管260例,在留置时间、护理方法、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颈外静脉留置套管针具有留置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低,穿刺成功率高,方便病人起床活动等优点。结论:证实了颈外静脉留置导管具有留置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低,穿刺成功率高,方便病人起床活动等优点。优于锁骨下及颈内静脉置管,在抢救病人时也优于静脉切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方法在部分刺激性化疗药物导致静脉炎和外渗的预防效果。方法将630例次住院化疗患者分3组,A组:使用头皮钢针穿刺外周静脉218例次。B组:使用静脉留置针212例次。C组: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200例次。结果①静脉炎:A组发生率29.36%(64/218),B组16,51%(35/212),C组5.50%(11/200),P〈0.01。②外渗:A组发生率8.72%(19/218),B组2.36%(5/212),C组1%(2/200),P〈0.01。结论PICC可以有效地预防静脉炎和外渗,应作为刺激性化疗药物的首选穿刺方法。不宜使用PICC的患者,可以用静脉留置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