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根据影像技术的发展,改革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和实验内容。简化X线物理及核物理等内容,扩充新成像技术,并与相关课程联合互补,以使课程内容适应新技术和新的教学要求。方法:根据我校实际课程体系,结合学生就业方向。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实验等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更新实验项目:并同医学图像处理相结合,交换和整合相关联的课程内容。最终制定出合理完善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架构,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验证。结果:获得较为适合学科发展和教学实际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实践中获得良好效果。结论: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与实验大纲应根据学科发展及时调整,适应新的技术需求和方向。细化医学影像物理学内容,强调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更新医学物理学实验,并与知识关联性强的课程进行统一整合和建设,以适应技术发展和教育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目前医学物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出发,阐述在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加强医学和理工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分析医学物理学与医学课程之间的关系,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医学物理学与医学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以期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提高医学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物理学应用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理工基础的创新医学人才。方法: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医学物理学与医学课程教学相结合通过教学内容相融合、专题教学、医学案例讨论、医学拓展练习等形式具体实现。实践中分别对设立的两类班施行传统教学和医学与物理相结合的不同教学方法,然后进行比较。结果:医学物理学与医学课程相结合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医学物理学》的积极性和效率,加深对医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医学应用能力,促进综合能力提升。结论:应当促使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学与医学课程存在紧密关联,意识到物理课程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医理结合教学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医学生的医理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当前面临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医用物理学是物理学和医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医用物理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重视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构造学生创新平台和机制三方面探讨医用物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医学物理学是现代物理学与医学相结合所形成的交叉学科。医学物理实验课是高等医药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课,实验教学是整个高等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本着面对现实、增强基础、循序渐进、全面提高的原则,就部分医学院校医学物理实验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对医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改革,提出了医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并就医学物理实验内容的改革给出了主要构想:首先要符合医学物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证医学物理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要有一定量的设计性实验;内容要有综合性,具体来说,就是能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要理工医结合,能培养出实用型、复合型高素质医疗技术人才。编写时必须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基本原则,注重实验内容的整体优化及编写的标准化、规范化。从实际情况出发,满足现在,长远发展。总之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只是形式,让学生掌握内容的实貭才是目的。  相似文献   

5.
医专《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的尝试张怀岭(江西井冈山医专物理教研室343000)医专《医用物理学》课在基础课中被当作十分次要的课程,加上教材的内容与医学的联系跟不上医学的发展,实用性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面对这种压力,我们针对本校的情况,对《医用物...  相似文献   

6.
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物理学课程,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医学物理内容,本文论述了在STS思想指导下医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学习了一些新版本《医用物理学》教材之后,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理论与实验的关系:医用物理学理论教学以80学时为宜,其教材篇幅应不超过40万字。篇幅太大要挤占物理实验。 (二)物理知识与医学应用的关系:医用物理和医学物理学是两门课。前者应以中  相似文献   

8.
《医用物理实验》教学要与医学临床仪器的使用相结合张良秀(大理医学院物理教研室云南671000)医用物理学是把物理学的理论、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用于医学、生物学的一门现代边缘学科。其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是物理诊治方法及相关仪器的研究。近年来,物理学新技术在医...  相似文献   

9.
在86级医用物理学的教改中,我们曾试行将原教材的物理基础理论精缩在62学时讲完,在期末用余下的10学时增加讲授与医学结合的新内容。由各主讲教师从医用超声、x—CT原理、微波生物效应、医用换能器、心脏起搏器、生物力学基础等内容中选择一至二个专题,作为该班学生的必修课题。本文阐述作者在讲解一些生物力学基础时,选择物体的弹性模量、血液的表现粘度及其受制约的主要因素、描述血液流变性质的Casson方程等内容的依据,并介绍了在  相似文献   

10.
磁敏式肌张力实验仪研制与医学物理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医学物理教学质量,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验证物理学规律和体现医学物理学理论在医学中的应用,研制了磁敏式肌张力实验仪.方法:根据霍尔效应,基于线性霍尔电路设计了一种新型霍尔式肌张力医用换能器.论述了设计原理,对霍尔式肌张力换能器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结合实验结果重新设计了医用换能器实验.换能器配置了稳压电源、数字仪表、线性放大器和接口电路,构成了一个完善的肌张力实验仪器.结果:肌张力实验仪采用磁敏无接触方式取样,使换能器电路系统与受力部分无直接联系,提高了可靠性,实验效果好、不易损坏.具有验证、测量、研究和应用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验技能.实现了既能验证物理规律,又能结合医学应用的教学目的.结论:对结果分析显示R=0.99999,SD=0.40627,P<0.0001.霍尔式肌张力换能器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可以指导医用换能器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1.
如何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医学物理学实验的兴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医学物理学实验的兴趣,使其在科学实验能力和方法上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针对目前医学院校学生普遍不重视物理实验的情形,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医学物理及实验的重要性,医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想学好医学就必须学好医学物理。然后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尽可能增加与医学有关的实验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注重教师的指导方式,秉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等手段进行改革。结果:医学生开始重视医学物理实验,并对其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结论: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及教师的指导方式等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医学物理及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实验教学质量,使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准确定位加强医学物理学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医学物理学面临的困难,指出医学物理学课程要在医学院校中得到发展和重视,必须对医学物理学准确定位;并对医学物理学的定位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阐述了与定位问题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中注意把握的几个原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提高能力为主。过去的医用物理学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强调公式化与理论化,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解决问题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高分低能现象。为适应当前高等医学院校的素质教育要求和我院的跨越式发展要求,通过分析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做了一系列改革。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和应用性,教学模式采用双主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在教学中还引入"案例式"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医用物理学课程改革使医用物理学教学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它是能提高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与就业岗位尽快尽早接轨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In 1989, an expert panel appointed by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Preventive Medicine proposed minimum curricular content requirements for health promotion-disease prevention, including recommendations for timing, duration, and course sequencing during medical school. Making clinical preventive medicine an integral part of a primary care rotation is a central feature of the proposal. The panel presents recommendations for using the Guide to Clinical Preventive Services, which asses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169 types of prevention interventions, in both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incorporating the guide into the undergraduate medical school curriculum are outlined. The recommendations include options for using the guide as part of a curriculum in quantitative skills, in clinical preventive medicine, in a primary care rotation, as a health services and community dimension curriculum, and as part of continuing self-education. Recognizing that 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structures are varied in preventive medicine, the panel designed the recommendations to be adaptable to all medical schools' programs. The recommendations are aimed at achieving the goal of making preventive medicin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education, training, and practice of physicians.  相似文献   

15.
Effective curriculum oversight requires periodic assess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ndividual course offerings as well as their overall integration. The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most course review processes do not use the breadth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 or sufficiently encourage faculty feedback and reflection, limiting the value derived. Suggestions for which data to include in the course evaluations are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guidance on effective course review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discuss a course review process revised as part of a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s undergraduate medical school curriculum management structure. The process improvements incorporated evaluation practices grounded in the medical and higher education literatures and included changes to the data reviewed as well as the review timing, participants, and structure. The revised process uses a broad array of information, requires significant faculty participation, and uses questioning, writing, and dialogue to encourage faculty reflection and learning. Course directors indicate that the process helps them focus, and the information and the perspectives of others lead to reflection and new ideas. Through the process, course directors have changed course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d assessments of learning, and expanded course integration across the curriculum. The procedural and content elements of the process can be easily transferred to other medical schools and are applicable to other curricular reform projects across the continuum of medic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医学院校在药学物理课教学中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在其他各专业全面展开医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可行性。作者根据多年来对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深刻总结了医学院校在基础课双语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医学院校药学物理课双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其他学科的双语教学将会起到积极的借鉴与推动作用。文中详细阐述了笔者在双语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技巧、方法、教材的编写与引入、双语课件制作等诸多影响双语教学因素,旨在全面提升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