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及治疗需要多学科参与, 且需要专业团队的长期随访管理。高质量IBD诊疗中心的管理在减少IBD并发症、降低致残率以及维持长期缓解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共识旨在进一步规范儿童IBD诊疗中心的管理, 提高儿童IBD的诊治质量。  相似文献   

2.
亚太地区儿童炎性反应性肠病(IBD)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需结合西方儿童IBD的诊治标准和亚太地区特点,摸索出适合亚太地区的儿童IBD的诊治方案.本研究从解读2006年亚太地区IBD处理共识入手,介绍IBD的诊断和治疗意见,并结合目前国内儿童IBD的患病、诊断和治疗现状作出分析.儿童IBD的诊断必须除外肠道感染性疾病,特别是肠结核.治疗应更多考虑到本地区患者的药物代谢特点和依从性.同时,建议使用简化儿童IBD疾病活动度评分标准.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随着人们对肠道微生物在IBD发病中认识的加深,益生菌在儿童IBD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但目前仍缺乏高质量证据确证益生菌菌株疗效,指导临床对益生菌菌种、摄入方式、剂量等进行选择。现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发挥治疗作用存在菌株特异性,且在诱导UC缓解、维持UC缓解以及预防贮袋炎方面的效果更为明显,但益生菌诱导CD、维持CD缓解和预防CD术后复发的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儿童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并且表现出低龄化、难治性等特点。生物制剂在成人IBD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近年来在儿童IBD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了解生物制剂治疗儿童IBD的适应证、禁忌证、用药时机与方案、疗效评估、用药风险、停药策略、随访管理等,尽可能规避风险,才能帮助患者更好地获益。现就生物制剂在儿童IBD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该疾病包括3种主要类型: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UC)和未分型IBD(IBD-U)。IBD在成人中发病率高,但近年来,IBD在儿童中发病率越来越高。极早发型IBD(VEO-IBD)是儿童IBD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表型和遗传学特征,通常病情严重,并且对常规IBD治疗效果差。该文对VEO-IBD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营养治疗在儿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治疗和随访管理中占重要地位。特定碳水化合物饮食(specific carbohydrate diet,SCD)在1951年提出,是一种比较严格的针对碳水化合物种类的饮食限制:只允许摄入单糖类碳水化合物,去除双糖和大多数的多糖、淀粉等复杂碳水化合物,但不限制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并适当减少经过加工的肉类或其他加工食品。目前SCD治疗IBD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理论假设在于:(1)IBD患者肠道发生炎症后会引起双糖酶功能的降低,因此只能吸收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2)IBD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改变饮食结构能调整肠道菌群,可能有助于改善IBD症状。已有来自回顾性的病例研究和个案报道初步提示SCD改善儿童IBD症状和维持缓解的临床有效性,但目前尚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SCD中对于碳水化合物摄入的限制,为指导IBD患儿的饮食提供了参考。但是具体执行需要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和常见食品进行食谱的设计,同时兼顾儿童生长发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儿童炎症性肠病(P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仍然面临挑战。近年来,儿童IBD在国内外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引起了儿科医师的广泛关注。文章在儿童IBD发病机制进展、最佳治疗目标的监测策略、治疗方法进展、青春期IBD管理及向成人转诊过渡衔接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我国儿科医师IBD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显示IBD患者存在肠道内菌群失调,补充益生菌纠正菌群失调,可使IBD病情缓解。该文针对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相关性,菌群紊乱与肠道免疫功能异常、肠黏膜屏障功能缺陷、肠道通透性增高等的关系,探讨益生菌对IBD的治疗作用。随着人类对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及IBD遗传易感性研究的不断完善,益生菌制剂将是一类有广阔前景的治疗IBD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炎性肠病(IBD)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免疫介导性疾病。营养不良在儿童IBD中普遍存在,应定期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评定。对于IBD患儿营养治疗无论是作为一线治疗还是预防及纠正营养不良都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对儿童IBD管理中的营养策略进行概述,旨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为儿科医生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儿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艰难梭菌定植及感染的发生率,评估儿童IBD患者发生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的易感因素。方法 选取62例确诊IBD患儿为IBD组,选择同期因迁延性或慢性腹泻就诊并排除IBD的儿童42例为非IBD组,比较两组CDI情况;根据是否合并CDI将IBD组分为IBD合并CDI组(n=12)和IBD无CDI组(n=50),收集两组患儿相关临床资料行CDI易感因素分析。结果 IBD组CDI发生率为19%(12/62),高于非IBD组(2%,1/42)(P < 0.05)。IBD合并CDI组病程长于IBD无CDI组(P < 0.05),发热、腹泻、腹痛比例高于IBD无CDI组(P < 0.05)。IBD合并CDI组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高于IBD无CDI组(P <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IBD合并CDI组疾病严重程度(中重度)、使用激素、诊断前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14 d以上比例高于IBD无CDI组(P < 0.05)。结论 IBD患儿CDI发生率较非IBD儿童高。病情越严重、使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可能导致IBD患儿更易发生CDI。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验,提高儿童IBD的诊疗水平.方法 参照2001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制定的标准,2000年12月-2010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共确诊IBD患儿24例,通过调阅病例、随访获取资料,并对24例IBD患儿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内窥镜、组织病理学检查,按照Sutherland指数和Harvey和Bradshow标准疾病活动性评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BD 24例中溃疡性结肠炎(UC)组16例,克罗恩病(CD)组8例;男童略多于女童;IBD主要肠道表现有腹痛、腹泻、便血,主要肠外表现有发热、贫血、关节痛/炎、消瘦、生长发育迟缓;UC组与CD组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便血症状UC组占优势.病变侵犯部位:UC病变主要侵犯左半结肠(P =0.027);CD病变可侵犯全消化道任何部位,以回盲部及其周围肠管(P =0.002)和上消化道(P =0.028)受累最为多见.经过积极治疗IBD患儿疾病活动度显著下降,其中英夫利昔单抗对常规治疗无效的UC患儿可迅速控制临床症状.结论 儿童IBD的诊断需要对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内窥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综合分析,尤其结肠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儿童IBD积极治疗仍可获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IBD)是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未定型结肠炎在内的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儿童IB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对患儿、家庭及社会造成了相当大的疾病负担。英夫利昔单克隆抗体(IFX)作为一种有效的重要治疗方法, 近年来临床上对其出现失应答的IBD患儿逐渐增多, 其原因复杂且不明确。本文将对可能导致IBD患儿对IFX治疗出现失应答的因素进行讨论和归纳, 以期寻找合适的方法提高IFX对IBD患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儿童炎症性肠病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儿童炎症性肠病 (IBD)的临床特点 ,以提高儿童IBD的诊治和管理水平。方法 对 1992~2 0 0 2年 5 3例IB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BD的患病率逐渐增加 ,5 3例IBD中克罗恩病 (CD)2 6例 ,溃疡性结肠炎 (UC) 2 7例。 2 7%的CD和 4 5 %的UC发病在 6岁以下 ,有 5例 (19% )UC发病在 1岁以内 ;男女性别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CD为 5 0周 ,UC为 4 8周。临床表现CD以发热、腹痛为主要表现 ,UC以腹泻、便血为主要表现 ;胃肠外表现CD可见口腔溃疡、关节炎等 ,UC可见肛周病变、口腔溃疡等 ,两组患儿生长发育障碍的发生率均较高 (CD 6 5 % ,UC 5 9% ,P >0 0 5 )。病理改变CD以破坏和慢性增殖改变并存为特点 ,病灶均累及回肠末端及回盲部 ;而UC以急性炎症和渗出为主 ,病灶均累及直肠。外科合并症的发生率CD为 15 4 % ,UC为 14 8% ;儿童IBD治疗效果不满意 ,短期缓解率CD为 5 9% ,UC为 5 6 %。结论 IBD可以累及包括婴幼儿在内的各年龄组儿童 ,诊断的滞后以及缺乏系统的管理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率在成人及儿童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传统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抗TNF-α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制剂的问世,给IBD患者也带来更多新的有效的治疗选择.但随之也引发了对生物制剂近、远期不良反应,适应证选择,医疗成本等的争论.现就IBD的生物学治疗进展及在儿童中的应用现状作一介绍,并探讨以生物治疗为中心的“下阶梯”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严重的难治性肠道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上对儿童IBD肠外表现(EIMs)认识不足,以致延误诊断。因此提高对IBD的EIMs认识不容忽视,对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EIMs肾脏病变以IgA肾病、间质性肾炎为主,儿科医师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儿童IBD的认识。方法对1995年1月-200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例IB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IBD患儿中克罗恩病(CD)8例,溃疡性结肠炎(UC)3例;男9例,女2例;发病年龄1个月~12岁9个月(中位年龄6岁)。11例IBD患儿均无阳性家族史。临床表现为贫血9例(81.8%),消瘦、腹痛各8例(72.7%),发热7例(63.6%),腹泻6例(54.5%),便血5例(45.5%)。实验室检查11例(100%)患儿均有CRP增高,ESR升高10例(90.9%),白细胞升高8例(72.7%)。病理结果表现为浅表小溃疡7例(63.6%)、黏膜慢性炎症6例(54.5%),患儿均未见非干酪样肉芽。其中10例予5-氨基水杨酸或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缓解。结论IBD可在婴幼儿期发病,其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血液学指标、消化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等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如临床高度怀疑IBD,实验室检查虽无典型病理改变,在除外感染性疾病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上,可行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慢性非特异性、 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儿童IBD的发病率在过去的50年里明显增高。一般将发病年龄<6岁的IBD称为极早发IBD(VEO-IBD),占儿童IBD的4%~10%。VEO-IBD被认为与遗传因素相关性更大,单基因突变检出率更高。该部分具有单基因突变的VEO-IBD,其受累基因很多归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这些基因缺陷导致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上皮屏障等多方面功能损伤,从而导致VEO-IBD的发生。由于不同类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合并IBD的治疗手段及预后有所不同,可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实现早期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从而实现早期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肠道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近年我国儿童IBD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IBD的临床表现多为反复腹痛、腹泻、肛门病变等,CD患儿还常合并口腔溃疡、关节炎等肠外表现。IBD为慢性复发性疾病,病程冗长,可能面临终身治疗,这往往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儿童IBD患者还容易引发生长发育迟缓、青春期延迟等问题,对患儿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如何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主要指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 CD).病因至今未明。临床特点:反复发作,反复缓解,慢性迁延,不易根治。IBD常见于北美、西欧、东欧等发达国家,儿童发病率UC为6.86/10~5,CD为10/10~5。过去认为我国成人IBD病率低,儿童更少见,对IBD研究起步较晚,起点较低。1978年制定国人UC与CD诊断标准,开始与国际接轨,逐步开展对IBD研究,近10年国内发病率分别呈10与5倍增加,迄今成人UC约2万例,CD2000例。据不完全统计小儿UC约100余例,而CD则更少,小儿IBD结肠镜检查阳性检出率约4.0%~5.1%。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近年国外对IBD研究非常活跃,如动物模型、体外实验、临床观察等,多数研究表明是免疫、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UC和CD两者有共同的流行病学、免疫学及发病机制和背景,5%~10%病例在诊断学上不能区分,认为是相同疾病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20.
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Crohn病(Crohn disease,CD),多累及中青年人群。近年来随着对其认识的深入,儿童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欧美学者报道,15岁以前发病者已占总数的14%~20%。由于IBD患儿仅表现为初发症状,病情可较成人急剧、严重,常给诊断与治疗带来困难,为小儿消化道疾病中的难题之一。本文拟就IBD的病因学研究、儿童患者的病理学特点及治疗现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