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试井三参数同步测试工艺是由地面智能计深装置和井下高精度存储式电子压力计共同实现的。给出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对现场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利用该技术可以准确判断气举凡尔工作状况或油管漏失位置。为气举井工况分析提供可靠依据;利用压力、温度剖面,可直观准确地读出探液面深度;通过连续监测气举井压力、温度变化,可确定合理的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2.
殷艳利 《石油仪器》2014,(1):23-24,28
随着油田复杂井、大位移水平井越来越多,油田用户对测井仪器的作业安全性和方便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存储式变密下井仪器通过钻具的上提、下放进行时间、深度、与变密度等信号的采集和存储,完成无电缆测井.文章概述了一种存储式变密度下井仪器的工作原理、电路实现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塔河油田埋藏深、高温、高压、油稠、产量大,常规试井工艺无法满足试油要求的情况,配备了能容纳直径2.4mm,长度7500m钢丝的液压传动试井车、电子加机械式计深装置、罐铅加重杆、EMP-S620高精度存储式电子压力计、耐压45MPa防喷管等先进的试井设备,在已完钻的75口井获得了6100t/d的高产油流。  相似文献   

4.
辛鹏来  伊广林 《测井科技》1997,(3):52-53,60
目前,生产测井采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是利用井下仪器采集数据后通过电缆传输到地面系统。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油田现代试井也正逐步由机械式试井向电子试井过渡,这种新型的电子存贮式试井仪器能否借鉴到生产测井中来,本文主要提出了这方面的设想,并试图从各个方面论述它的可能性,以求这种方法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多井试井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淑芬  张同义 《石油仪器》2002,16(6):43-46,49
试井技术是认识油藏并进行油藏评价和生产动态监测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油田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测试工艺的改进 ,仪器、仪表的高精度电子化、数字化 ,使得多井试井 (干扰试井及脉冲试井 )技术在油田开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应用。测试仪器从最初的选用地面直读式电子压力计测试发展到目前井下储存式高精度电子压力计测试 ,这一改变大大减轻了测试人员负荷。随着电子压力计精度的提高 ,要求的测试先决条件 (如激动量、时间等 )相应有所降低 ,促进了多井试井技术的应用范围。文章详述了大庆油田在开发过程中 ,多井试井技术在油田动态开发中的主要功能及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6.
大庆油田试井技术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大庆油田试井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单井试井向多井试井方向发展,从采油井试井向注水井试井发展,从单层向多层试井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和试井仪器精密度的提高,出现了以样板曲线拟合为主的现代试井分析技术.为了满足油田开发需要,针对大庆油田的试井技术(试井仪表、试井工艺、试井方法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分析,就国内外试井技术的发展趋势做了准确评价,旨在为大庆油田乃至国内其他油田试井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二次集成多功能自然伽马测井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给出了可与该仪器实现组合测井的13种井下仪器的8种组合方式;着重分析了遥测单元和指令/数据单元的结构特性及指令和数据格式;最后,提供了SKC和CSU两种数控测井系统中该类仪器在江汉油田台2井的对比测井曲线。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数字油田发展状况,以某井区为例,结合该区现场情况以及自动化生产管理的需要,提出了一种油田数字化单井生产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案,综合运用RTU数据采集遥测系统、无线网桥及光纤通信技术、IPVS虚拟服务器、工业组态技术及Web数据发布等技术,实现了单井的数据采集存储、现场监控、故障报警、Web数据发布等核心功能。另外,参考国内外智能油田的发展规划及部分研究成果,探讨了油田智能化单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顺北油田超深超高温高压含腐蚀介质油气井试井作业一次成功率不到90%。历年试井资料表明,影响试井作业一次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是压力、温度,流体性质,地层出砂或岩屑,管柱弯曲变形及投捞工艺等。针对上述要素,建立了一套包括优选井口装置、仪器串、压力计,制定井口及管串遇阻技术措施,优化通井工艺,改进投捞工具工艺,设计防落井装置等手段在内的试井作业工艺技术。经对30井次的应用评价,压力恢复试井、产能试井、干扰试井等试井作业一次成功率100%。该技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障资料的成功录取,为类似井况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用国外引进的Lynes Sentry永久式井下压力计,实现自动化连续采集井下的动态数据,彩南油田使用由采油院自行设计的三用张力式油管锚定装置,保证了永久式压力计安全可靠的传输信号。三用张力式油管锚锚定装置在彩南油田应用9口井,解卡51井次。坐卡、解卡成功率为100%。  相似文献   

11.
通过带锈防锈涂料“惠雅底漆王”应用对比试验,说明这种涂料不仅具有良好的防锈功能,而且易于在工程建设和防腐施工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分馏塔塔体与热膨胀系数的关系、变形原因、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带切口的合金结构件一花键联轴节在周期性单纯扭转力矩的交变应力作用(或由机械加工时产生应力)下产生微裂纹,并由微裂纹扩展至极限临界尺寸时的断裂情况,为类似工件的切口件在相似工况下安全、稳定和长周期运行提供了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4.
Content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变密度仪在野外使用中,井场电源频率对测井信号的影响,通过三种典型情况,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明了影响时序逻辑信号发生异常的原因。改进后的电路在室内模拟检测和野外测井都证明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结果令人非常满意,这时各油田现场使用此类仪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沉积与其顶部风化壳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海域在印支晚拉丁末期隆升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要为陆表海断续淹没的蒸发台地,台地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古地理格局,台内发育的次级隆凹是蒸发台地上潟湖、咸化盐湖的基底。雷三-雷四段沉积时期,咸化湖盆低凹处随东高西低格局的演化迁移到川中-川西的南充、成都一带;拉丁期末的"印支早期运动"使四川海域整体隆升,在雷口坡组顶部形成分布广泛的古风化壳。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顶部古风化壳主要形成于雷四段的上部,风化壳主要经历了暴露溶蚀和深埋溶蚀两大阶段的成岩作用,在风化壳内形成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的缝洞型储层。缝洞型储层发育与否是雷口坡组顶部成藏的主控因素之一。川科1井已在川西坳陷孝泉构造雷口坡组顶部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通过对风化壳成因及控制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分析,指出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顶部的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7.
苯乙烯环氧化制环氧苯乙烷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环氧苯乙烷是重要的有机中间体,主要用于香料,制药工业。环氧苯乙烷主要由苯乙烯环氧化制得,本文介绍了卤素法,过氧化物法,氧气或空气环氧化法以及相应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齐静  赵智 《石油规划设计》2002,13(6):134-135
2000版ISO 9000族标准拟定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现代经营战略——顾客满意战略。建筑企业要处处体现以顾客满意为中心和主线的质量策划和质量控制。项目管理要靠科技进步提高效率,依靠先进的施工方法,坚持管理创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通过强化过程控制,以过程精品塑造精品工程。  相似文献   

19.
讨论尿素车间计量包装和存储外运33条输送带的设计的安全保护措施和实际运行过程中防止发生事故采取的安全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储层微型构造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搞清楚剩余油的分布是关系油田生存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在胜三区进行微构造分析,研究实际测井数据,认为储层的含油饱和度和综合含水率受微型构造的控制,对处于同一开发期的井来说,同一韵律层中位于鼻状构造高部位的井的综合含水率要低于位于侧翼部位的井的综合含水率,而含油饱和度数值却较高。研究证实.微型构造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