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麦粒灸联合拮抗肌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偏瘫痉挛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偏瘫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运用内科基础治疗、康复训练、拮抗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麦粒灸治疗,疗程均为4周。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上肢评定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评估2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比较其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上肢FMA评分、MBI评分明显提高(P<0.01),以观察组提高程度最为明显(P<0.05);观察组有效率93.3%优于对照组有效率86.7%(P<0.05)。结论麦粒灸联合拮抗肌针刺治疗可有效缓解中风后上肢痉挛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水平、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穴位联合康复训练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西药、头针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加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拮抗肌穴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4天,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MAS)、下肢功能积分(FMA)及日常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50%和70.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MAS等级、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MAS等级、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穴位联合康复训练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可明显缓解患者下肢痉挛,增强下肢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灭活肌筋膜触发点阻滞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72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行药物神经阻滞治疗,实验组行针刺灭活肌筋膜触发点阻滞治疗,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感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VA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与常规的穴位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条件的3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1例)和对照组(172例)。对照组患者用毫针针刺风池、颈夹脊、肩井、天宗、肩贞、外关等穴,接G6805电针仪治疗,同时配合推拿、颈椎牵引,静滴扩张血管药物;治疗组在上述疗法的基础上,针刺风池、颈夹脊、肩井、天宗、肩贞时,用毫针破坏相应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后再留针通电。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综合疗效以治疗组为优(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能有效缓解疼痛和功能障碍,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在使用脑病科治疗卒中基础药物、护理和康复训练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中风后手指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后出现手指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痉挛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痉挛手法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拮抗肌上腧穴并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在临床疗效和手指痉挛分级评分、手功能评定评分方面的区别。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的比较中,治疗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8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手指痉挛分级评分、手功能评定评分两方面比较,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拮抗肌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是治疗中风后手指痉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刺拮抗肌侧腧穴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痉挛是中风瘫痪患者最常见的影响肢体功能恢复因素之一,也是治疗中最棘手的问题。国内外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笔者以针刺拮抗肌的方法来治疗中风后的肢体痉挛4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旋颈试验阳性率、眩晕评分及头项部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7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及头项部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将6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理疗,比较两组患者JOA、VAS评分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推拿治疗LDH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ESWT)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治疗的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针刺组在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和常规作业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疗法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3周。联合组在针刺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ESWT治疗,每3 d 1次,每周2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UFMA)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变化,并根据MAS分级变化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联合组低于针刺组(P0.05);2组UFMA评分、MBI评分以及MEP波幅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且联合组高于针刺组(P均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针刺组的80.0%(24/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ESWT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单用针刺疗法,且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针刺肌腹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丹  李志道  任莉莎  李兰媛 《河南中医》2016,(10):1833-1835
李志道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根据解剖部位选穴,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肌张力异常的肌肉使用"针刺肌腹法"治疗,对上肢屈肌应用静留针法,伸肌采取遗留针感法,手指功能恢复采取透刺肌腹法,结合巨刺法,调节患肢"阳缓阴急"的病理状态,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临床效果满意,为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7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4周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效果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在痉挛程度以及上肢FMA评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 0. 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性瘫痪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5%,高于对照组的73.53%(P<0.01)。结论:常规针刺配合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给予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1个月后采用肌张力评分法(改良Ashworth)、上肢的Fugl-Meyer评定法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上肢肌张力水平及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有即刻解痉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提高了康复训练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复合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合针刺法,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3.33%(P <0.05)。两组经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均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同期,以治疗20 d、30 d后较为明显(均P <0.05)。两组经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均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同期,以治疗20 d、30 d后较为明显(均P <0.05)。结论复合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刘国强  王晓霞  伦奕 《陕西中医》2011,32(5):601-603
目的:观察痉挛肌排刺配合温针灸对脑卒中后引起的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痉挛肌排刺配合温针灸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患者的上肢肌张力进行改良A shw orth量表(MA S)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 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并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痉挛肌排刺配合温针灸对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有显著疗效,能够明显改善上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根据康复医学理论选穴的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电刺激组,各30例。针刺组针刺患肢对侧头部运动区,患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及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等穴;电刺激组采用痉挛肌电刺激。2组患者均同时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疗程为3周。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的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P〈0.01),其中针刺组MBI改善优于电刺激组(P〈0.001)。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电刺激组为86.7%,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适宜的针刺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有效方法,对上肢轻、中度痉挛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18.
针刺拮抗肌侧穴位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病的肢体瘫痪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这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自然恢复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是中枢性肢体瘫痪的特征之一。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不但会引起患肢的疼痛,并且可以引起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和康复训练的困难,影响中风病患者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董宿利  付继京  杨杨 《河北中医》2023,(3):473-477+482
目的 观察上肢功能训练器结合针刺治疗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上肢功能训练器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予单纯上肢功能训练器治疗,2组均治疗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侧伸腕肌群、屈腕肌群表面肌电指标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变化;对表面肌电指标与量表(FM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组治疗后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UE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屈腕肌群、伸腕肌群iEMG、RMS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屈腕肌群、伸腕肌群iEMG、RMS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BI评分、FMA-UE评分正向影响屈腕肌群及伸腕肌群iEMG、RMS。对照组MBI评分正向影响屈腕肌群的RMS,屈腕肌群的RMS与FMA-UE评分未表现出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偏瘫患者存在最常见的残障表现,也是治疗中最棘手的后遗症,笔者2004-12~2006-12月采用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