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门户机架为冷连轧机的第一机架,其稳定轧制对后续机架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门户机架轧制时带钢跑偏作为影响酸轧生产线的一个重要问题,严重影响了其运行、产品质量,一直倍受技术人员的关注。主要研究调整带钢进入轧机的对中性对轧机跑偏的影响,以UCM轧机门户机架的工作辊与带钢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轧辊与带钢对称轧制与非对称轧制的有限元模型,探索了其与带钢跑偏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在纠偏辊处提前调整带钢对中性的方法能够有效防止跑偏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随着用户对带钢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生产部门对带钢质量的控制显得尤其重要。近期,某冷轧厂收到用户反馈,连退带钢在用户处开卷后出现L翘问题。对此,技术人员展开调研,以某冷轧厂连退生产线平整机工作辊与带钢为研究对象,探索辊径配合对L翘的影响关系。首先对L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而后建立了工作辊与带钢的有限元模型,对两种辊径配合轧制带钢进行仿真模拟,提取的结果表明,将小辊径的轧辊用于上辊、大辊径轧辊用于下辊时,可防止带钢出现向上翘曲问题。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轧制过程中轧辊偏心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带钢厚度的影响,增加了轧辊偏心补偿的方法,然后推导了主要结果并分析了其机理,并应用于京唐1580生产线实际的带钢厚度自动控制系统(AGC),通过实践,此种形式控制方式具有较好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4.
1 前言轧辊是轧钢机在工作中直接与轧件接触并使金属产生塑性变形的重要部件 ,它也是消耗性的零件 ,轧辊在轧钢生产中对高产、优质、低耗各项指标影响很大。轧辊在工作时具备以下 3个特点 :(1)工作时能承受很大的轧制压力和力矩 ,有时还有动载荷。例如 ,初轧机工作时 ,轧辊承受很大的惯性力和冲击。(2 )能在高温或温度变化很大的条件下工作 ,由于轧件温度很高而且还有冷却水 ,轧辊旋转冷热交替。因此 ,在交变应力作用下逐渐产生龟裂和裂纹。在冷轧条件下 ,由于轧辊经受接触应力作用 ,冷轧压力很大 ,工作条件极为恶劣。(3)由于轧辊在轧制过…  相似文献   

5.
王金秀 《中国化工贸易》2013,(4):191-191,364
工作辊热凸度与轧制时间、轧制速度、轧制节奏、轧辊冷却水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轧辊热凸度在轧制过程中的变化,不仅可以提高宽带钢热连轧机组热辊形的模型控制及预报精度,而且可以通过及时调整轧制节奏,轧辊冷却水系统的工作情况调整轧辊热凸度,对于板形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满足使用客户对带钢表面粗糙度界限范围的严格要求,首先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方法确定影响镀锌产品表面粗糙度的关键要素,接着利用检验统计量F值量化研究各个关键要因的显著程度,最后以BP神经网络建立了综合考虑产品规格、轧辊特性、轧制参数等影响因素的热镀锌带钢表面粗糙度预报模型。现场实际情况表明,该预报模型偏差率在3%以内,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采用扫描电镜和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轧辊使用阶段所生产的二次冷轧基板的特性及其对镀铬铁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次冷轧基板表面的轧制纹可以明显地呈现在镀铬铁表面:在轧辊使用初期,二次冷轧基板表面存在较多细小的轧制纹,导致镀铬铁表面镀层存在较多针孔;在轧辊使用中期,二次冷轧基板表面轧制纹均匀,所得镀铬铁表面形貌较好;在轧辊使用后期,二次冷轧基板表面出现破损。在相同清洗条件下,乳化液或轧制油易残留在二次冷轧基板表面的细小轧制纹中,而在轧制纹均匀的表面则易被清除,因此,轧辊使用初期生产的二次冷轧基板在碱洗前后的自腐蚀电位和容抗弧半径差值较小,而对于轧制纹相对均匀的轧辊中期、中后期或后期生产的基板,其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在镀锌汽车板外板生产过程中表面形貌控制是重中之重。钢板的表面形貌对其表面质量和喷漆质量有重要影响。建立了光整段基于带钢粗糙度、轧辊粗糙度、单位宽度轧制力、轧制速度、延伸率的预报模型。通过降低半精磨过程中的砂轮转速至20~24r/m,减少精磨过程总横移速度到400mm/min,提高了砂轮磨削过程的表面质量,磨削后轧辊粗糙度Ra=2.2μm,RPC=105,Wca=0.3。光整工艺采用低粗糙度,大轧制力的控制思路,使用轧制力4 500~5 500KN,降低张力至40~50KN,形成了以表面形貌为核心,兼顾粗糙度、RPC值和波纹度,开发了一套双面高级别外板的光整工艺控制。  相似文献   

9.
热轧卷取机设备安装在热带钢连轧线的尾部,其作用是对精轧机轧制完的带钢进行卷取,以便运输和储存。在卷取过程中与精轧机或夹送辊建立稳定张力,保证带钢的卷取质量。其工况特点为:设备使用频率高、动作频繁、卷钢时的冲击振动很大,如果在安装时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仅会造成设备的安装精度差、影响钢卷的卷形,还会在生产初期就会出现大量的设备故障,严重影响设备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电炭料糊的轧制原理,讨论了原料、轧辊及轧制工艺对轧制料片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保证板形良好,合理的弯辊力被设定为前提条件之一。为研究1700mm光整机弯辊力的合理设定,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说明了弯辊力对承载辊缝的影响,结果表明,弯辊力对带钢边部减薄影响严重。而后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以板形良好为前提,统计各轧制力、带钢宽度下的弯辊力数据,结果表明,随着轧制力的增大,弯辊力增大,随着带钢宽度的增加,弯辊力减小。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实现了1700mm光整机弯辊力自动控制,极大地提高了板形合格品率。  相似文献   

12.
郑岩 《云南化工》2023,(1):125-128
轧制后的带钢在退火前需要在60~70℃的强碱条件下脱脂清洗,过多的使用碱剂会腐蚀带钢,产生碱雾,损害工作环境,残留的碱也会吸附在带钢表面消耗大量清水漂洗。为了减少带钢脱脂工艺强碱的使用量,将PO封端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FMEE)作为脱脂剂的主体成分,复配阴离子型渗透剂伯烷基磺酸钠(PAS80),烷基醇酰胺(6501)、铁粉捕捉剂乙二胺二邻苯基乙酸钠(EDDHA-Na),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四种原料的最佳质量比为:m(FMEE)∶m(PAS-80)∶m(6501)∶m(EDDHA-Na)=3∶2∶1∶1。该脱脂剂与纯碱共同应用于带钢退火前脱脂,在弱碱性条件下即可获得良好的脱脂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重点研究了不同含量的Si元素对氧化铁皮结构以及钢带表面质量的影响。在实验室对Si含量为0.02、0.05、0.15%的带钢进行了恒温氧化实验。结合试验结果与生产实际阐述了中碳低硅钢带表面质量易恶化,生产过程轧辊表面老化快的主要原因,同时也给出了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许积礼  李文军 《粘接》1997,18(3):28-31
1前言轧制设备及工艺是生产优质钢材的基本条件,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作为消耗品的由铸铁、铸钢、合金钢浇铸成型,加工成各种型号的轧辊。由于轧制过程中,轧辊表面不断磨损。甚至报废,企业为此耗资巨大。故延长轧辊单项和整体使用寿命,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传统的解决办法是堆焊、热套接及复合浇铸等。70年代德国发明了较为先进、简便的胶粘组合轧辊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材料及能耗。所谓组合轧辊是将辊芯(轴)和辊套用胶粘剂粘接而成的轧辊。辊套可用硬、耐磨的冷硬铸铁浇铸制成,即使磨损,还可以更换外套继续使用。这与…  相似文献   

15.
封隔器是油田分层开采工艺中必不可少的井下工具之一,其密封性能主要取决于胶筒与套管间的接触应力。而在油田生产中,不同壁厚的套管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井下工具,对于压裂井来说,井壁相差1mm,其对封隔器胶筒的密封作用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不同壁厚的Ф139.7mm套管在载荷作用下封隔器胶筒与套管接触应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坐封压力的增加,胶筒与套管之间的接触应力均呈上升趋势;套管内径越小,即封隔器胶筒与套管间隙越小,其密封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6.
轧辊轴承是铝材轧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轧辊轴承油的泄露检测是业内一大难题。定量检测轧制油中轴承油的泄露,本文尝试通过红外光谱法对轧制油中轴承油含量进行检测,试验表明波数11 0 0 c m-1左右处,吸光度随轴承油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具有极佳的线性关系,可以制作标准曲线对轴承油进行分析。由于轧制油中通常会添加酯类添加剂,而酯类添加剂对检测轴承油的含量有影响,利用轴承油标准曲线计算出轴承油总体计算含量,减去酯类添加剂的影响,得出实际轴承油的含量。多次试验表明红外光谱法定量检测轧制油中轴承油的含量数据准确性好,方法便捷、快速。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了解三元复合驱驱油机理,深入研究复合驱油过程中原油与复合体系两相流体在地层中多次接触乳化过程中界面张力变化规律,在地层温度45℃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含水率下强碱三元复合体系与大庆原油多次乳化实验。结果表明,复合体系与原油多次接触乳化后,具有较强地保持超低界面张力的能力;水相分别与上相油和原油间界面张力能够达到超低的乳化次数随含水增加而增加;乳化次数相同时,水相与原油间界面张力低于其与上相油间界面张力;随着乳化次数增加,三元体系与原油间最低界面张力值有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无论是与原油间界面张力还是与上相油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时的乳化次数二元体系都多于三元体系,说明复合驱注入段塞优化时可适当考虑二元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了解三元复合驱驱油机理,深入研究复合驱油过程中原油与复合体系两相流体在地层中多次接触乳化过程中界面张力变化规律,在地层温度45℃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含水率下强碱三元复合体系与大庆原油多次乳化实验。结果表明,复合体系与原油多次接触乳化后,具有较强地保持超低界面张力的能力;水相分别与上相油和原油间界面张力能够达到超低的乳化次数随含水增加而增加;乳化次数相同时,水相与原油间界面张力低于其与上相油间界面张力;随着乳化次数增加,三元体系与原油间最低界面张力值有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无论是与原油间界面张力还是与上相油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时的乳化次数二元体系都多于三元体系,说明复合驱注入段塞优化时可适当考虑二元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三元复合体系化学剂间协同效应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规律,需要对三元复合驱体系对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本文以大庆油田为研究对象,以静吸附理论和分子自由表面能为理论基础,通过室内实验分别研究不同三元复合体系的组成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复合体系相较于Na_2CO_3复合体系能更快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但相同碱浓度条件下Na_2CO_3体系动界面张力最低值明显优于NaOH体系,Na_2CO_3体系可以在更长的范围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界面张力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先降低,达到最低值后,又逐渐上升。界面张力与聚合物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以3组分子结构不同的聚合物为研究体系,采用熔融体悬滴测量装置系统地测量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之间的界面张力,讨论了聚合物分子结构对其界面张力与相对分子质量关系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推导出聚合物之间的界面张力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式,并对传统的关系式作了改进。改进后的关系式考虑了聚合物分子结构的影响,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