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界》2017,(8)
柳永词在词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特殊重要的位置,无论争议与否,"学柳"都是"学词"与"词学"中不可绕行的阶段。然而柳词自有其"不可尽拟"之处,主要集中在他的言情艺术方面:首先,柳词具有"可替代——平行推进式结构",使言情在具备稳定架构的基础上得以灵活自如地延展。其次,单片词中"情语"分布均匀。第三,极尽进退揖让之能,使尽头艳语变得立体多元,富有层次感。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在批评柳词与民间词时,都以"俗"字来概括。这一概括是不确切的。柳词与民间词在铺叙手法、写景状物、警策语创作上有所区别。雅与俗的评判是相对的,柳词相对于民间俗词,属于雅词的范畴。柳词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市民阶层提高了对文人词的认同度,促使文人的小部分词作开始符合市民审美观,也很可能使部分民间词的风格趋同于文人词。柳词的广泛传播,打破了词原有的传播秩序,柳词成为了连接市民俗文化圈与士大夫雅文化圈的一座桥梁,为两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踪凡 《阴山学刊》2006,19(3):19-26
龚克昌先生对汉赋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推翻了两千年来人们强加给汉赋的种种鄙薄之词,为新时期的汉赋研究揭开了序幕;(二)深入探讨汉赋的思想价值及艺术贡献,充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三)系统研究汉赋作家作品,梳理汉赋发展的历史流程;(四)校注、评析所有汉赋,为学术界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五)培养汉赋研究的有生力量,使赋学研究组织化、规范化、世界化,为新世纪的辞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柳永,一志情种也。不论其人或其词,仁宗等所谓“务本向道”的皇帝深斥之,苏东坡李清照等高雅之士亦力排之,宋人词话、野史轶闻多所札记。但是,在宋金二代却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①“元代传奇家所当奉为鼻祖”②令人吃惊的是全真教道士也喜欢诵柳词。“柳词”在宋金元  相似文献   

5.
论柳永歌咏太平的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词中“咏歌太平”、“形容盛明”一类的词可分为描绘都市风俗、风貌,反映尽享太平的思想三种。对此类词,不应简单持否定态度,应把其放到一定历史时期去考察。有宋一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全国出现许多新型城市,被誉为“现代的拂晓时辰”。抑永歌咏太平的词,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上升期的城市生活和市民阶层的精神世界,符合历史真实,可和当时其它艺术刑式相印证。现在是恢复歌咏太平词地位的时候了,应该重新对柳词分类,并对其做出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杜甫和柳永,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各自所擅长的领域也有所区别,但有许多方面可相提并论:一、杜诗和柳词一样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二、杜诗和柳词的女性题材都反映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三、柳词对杜诗造句法和铺叙的艺术手法有所借鉴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上称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但他的词风却大异于苏轼,而以婉约著称。黄升《花庵词选》记载,苏轼言秦少游学柳永作词,并戏之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可见秦柳词风很相近。下边我们从《满庭芳》、《雨霖铃》来管窥同属婉约派的秦柳词风之异同(词作略)。 秦观的《满庭芳》写的是与情人离别之绪。开篇三句写别时所见所闻,点出了时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也是整个宋代文学的代表。无论在诗歌还是散文创作上都有除旧布新之功,而对宋词的贡献尤其突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虽然倡导了这场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但涉及面只限于诗文领域,其词创作主要是继承五代冯延巳的风格,主要内容不外乎男女情爱与离别相思,虽然其后期词风格有所变化,但主导风格还是婉约秀丽的花间路数。宋初晏殊、晏几道、张先等词家总体上也不出花间南唐风格。苏轼登上文坛之际,正是柳永清丽柔婉之词风靡之时,李清照虽对柳词的语言通俗浅近提出批评,但仍视其为词之…  相似文献   

9.
柳词在北宋广为传播,引起人们的普遍喜爱和认同,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柳词传播是一种新的审美时尚;二是柳词声、色、才、情相结合的传播形式,与其内容的丰富性、娱乐性及其以俗为美的审美情趣,迎合了市民消费者的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三是柳词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向互动,扩大了媒介的影响力。其中上层阶级对柳词传播的逆接受与政治影响和歌妓对柳词的倾情追捧,从不同方向形成了对柳词传播的助推效应。  相似文献   

10.
邓昭祺 《中州学刊》2007,16(4):192-196
不少评论家把柳永和苏轼分别看做“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对立词派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苏轼很不满意格调日趋卑下的婉约词,而不少柳词正是格调不高、“浅近卑俗”,因此,苏轼就应被视为起来对抗柳词的健将。这些评论家的依据,是历代词话、诗话、笔记里的记载。其实,这些古代词话之类中的说法并不可靠,因为它们的作者的创作态度并不太严谨,以致经常出现张冠李戴或颠倒黑白的情况。如果只依这些不太可靠的二手资料,推断苏轼贬抑柳词,说服力并不强;但如果只根据苏轼本人的著作来判定他对柳词的态度,就看不出他有鄙薄柳词的意思。苏轼所谓词的“柳七郎风味”,其实并没有包含柳永词格调鄙俗这层意思。  相似文献   

11.
《文史哲》2015,(3)
如何对数目庞大的小令词牌进行合理的分类?如何梳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小令发展演变的轨迹?这历来是论词家所面临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由于小令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体诗之"变",从与绝句、律诗的关系角度来梳理小令词牌和节奏,分门别类,加以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获得对小令艺术形式的新认识。为了研究的方便,可以将311种唐宋小令词牌分为五大类:(一)完全沿用近体诗体式的词牌;(二)绝句、律诗的长度稍加增减而成的词牌;(三)以五、七言句为主的词牌;(四)以三、四、六句为主的词牌;(五)以三种以上不同字数句混合而成的词牌。在完成词牌的分类和初步分析之后,进一步勾勒小令节奏从近体诗模式到词本色,从"齐"到"杂"的发展过程,分析归纳出小令节奏的七大特点,并在更加广阔的诗歌史语境中评价小令节奏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庐山作为一座人文圣山,不仅是“诗山”,也是“词山”。无论词之数量,还是艺术成就,庐山词都堪为中国山水词之翘楚,其发展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山水词演进的轨迹。本文以庐山词为切入点,从山水词与山水诗、书、画及游记文学的关系等方面观照中国古代山水词的演进规律:意象人文化趋势,山水词与绘画、书法逐步结合,游记文学要素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永的词作独树一帜.柳永词作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结构、意境、以赋为词这三个方面.柳词的结构被誉为"屯田蹊径"、"柳氏家法"、"屯田家法",包括"上片布景,下片说情"模式、"惯用结构"模式和复杂化的多层结构模式.另外,在写作方式上表现出以赋为词之美,在意境上或侧重写景、或侧重抒情、或情景交融,但都独具特色.正是这三个方面带给宋朝歌词以新鲜风尚.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p是q,又/也不是q。“之类句式,探讨“但“类词嵌入的有关情况。文章分四个部分展开:(一)“然-否“式和“否-然“式;(二)“但“类词的嵌入;(三)两组统计分析;(四)三类复合判断。  相似文献   

15.
《唐诗品汇》编成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历来,人们多重视该书保存唐诗之价值和宗法唐诗之功用,而对其编纂思想本身较少注意。总的来看,《唐诗品汇》编纂的思想资源大致有三方面:(一)南宋以来宗唐抑宋的文学风尚;(二)闽中本地的诗歌创作批评传统;(三)对早前唐诗诸选本之借鉴创新。而其创新点主要表现在编选体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北宋末年俗词创作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末年社会上层的纵情声色及世风的变化为俗词的创作兴盛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土壤。北宋末年俗词创作的作家队伍非常广泛,俗词创作的题材内容多种多样,俗词创作的表达方式已不同于柳词,而时常以多种戏谑方式掺杂在一起而获得审美效果。其中有不少低级庸俗之作,亦有部分作品自觉承继了“谈言微中”的传统,轻松诙谐之中寓针砭时弊。  相似文献   

17.
PK是网络游戏“Player Killing”一词的首字母缩略,由于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将其引入作为节目的一个环节,由此引发了2005中国流行语言之PK年,本文将就其流行现象作初步的分析,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一)引论;(二)PK前的字母词的流行的回顾;(三)PK爆发流行的原因;(四)综述  相似文献   

18.
温庭筠,字飞卿,不仅是与李商隐齐名的晚唐诗人,而且亦以词著称。飞卿之前,词以里巷俗曲入于文士之手,只是偶一为之。至飞卿,所作既多,创调亦众,且开《花间》一派,经五代之侧艳,衍余绪而为周(邦彦)、吴(文英)密丽一宗。但是,对飞卿词历来毁誉不一,不仅对其题旨意蕴的认识每有岐异,对其艺术成就的评价亦大相迳庭。浦代常州词派对飞卿词扬之过甚,而近代自王  相似文献   

19.
孙丽 《南方论刊》2011,(11):97-98,96
稼轩田园词大我之境的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其壮词的千古名篇,同样雄深雅健、丰神俊朗、独此一家,散发着大丈夫的浩然正气与英雄之风神。独特的人生经历、道家的高洁旷达、豪迈的军人意识、儒家的济世情怀、超越自卑,共同造就了稼轩田园词的大我之境。  相似文献   

20.
宋代女词人在词学领域不仅创造了一次女性文学的高潮,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取得了与男性平分秋色的独特成就,显现出富于女性特色的艺术魅力。本文认为,宋代女性词的女性艺术特色主要有四个特征:一、对外部世界的敏锐感受与细腻表达;二、女性形象的自我塑造;三、意象选择的心理折射;四、女性化的词境与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