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与左房内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维心动超声图测定100例经心电图证实的心房颤动左房内径。结果显示,左房内径持续性房颤组为53.56±8.83mm,阵发性房颤组为41.30±5.96mm,对照组为31±4.5mm。结果表明,持续性房颤组左房内径显著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而阵发性房颤组的也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左房内径与房颤呈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房增大与左室结构改变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日本SSD 63 0超声心动图仪对 60例高血压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测定左房内径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左室后壁厚度和室间隔厚度及左室重量。结果 :左房内径≥ 40mm组 ,左室扩大或肥厚的发生率显著高于 <40mm组 (P <0 .0 5 ) ;左房内径变化与左室内径及左室重量的变化呈显著相关 (P <0 .0 1)。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随着左房内径增大常伴有左室结构改变的趋势 ,可能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以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常见心脏病130例患者的左房内径,分析其与房颤的关系及预测转律治疗后效果。风心病所致的持续性房颤(占风心病房颤的96.3%)患者,左房内径大于40mm者42例,大于50mm者29例,仅1例小于40mm,与国外Henry等报道的因二尖瓣、主动脉瓣疾患及主动脉瓣下狭窄引致房颤左房内径多大于40mm的结论相符。而风心病组窦性心率亦近一半(16/34)左房内径大于40mm,说明左房内径增大不是风心病房颤的唯一原因。扩张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患者的病因、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方法对153例住院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器质性心脏病为主149例,占97.39%。持续性房颤动116例,阵发性房颤动37例,持续性房颤左房内径(45.2±9.1)mm大于阵发性房颤(33.6±7.2)mm,t=7.07,P<0.01。结论老年房颤以器质性病变为主,房颤的发生与左房扩大有密切关系,心肌缺血程度与房颤的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5.
唐红  冯媛媛  舒茂琴 《重庆医学》2011,40(21):2135-2136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心房颤动(AF,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的影响。方法 43例房颤患者接受治疗,其中阵发性房颤32例,持续性房颤11例。8例行肺静脉电隔离术,35例行Carto指导下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消融终点均为双侧肺静脉完全电隔离。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消融术前1~3 d和术后1、3个月静息时窦性心律下左心房内径,分析消融术前、后左心房结构的变化。结果 43例房颤患者均成功施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随访时间(6±2)月,最短3个月,最长14个月,治愈率93.02%。左房内径消融术后1个月较术前无明显改变[(35.74±5.77)mm vs(35.69±6.25)mm,P>0.05],随访3个月时左房内径较术前显著减小[(31.99±3.66)mm vs(35.69±6.25)mm,P<0.01]。结论房颤患者于术后3个月时左房结构可逆重构。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与左房内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维心动超声图测定100例经心电图证实的心房颤动左房内径。结果显示,左房内径持续性房颤组为53.56±8.83mm,阵发性房颤组为41.30±5.96mm,对照组为31±4.5mm。提示左房内径与房颤呈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变化及其与左房内径的关系。方法:应用ELASA法检测5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和20例窦性心律患者(对照组)血清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水平,并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的大小。结果:①房颤组血清MMP-2E(13067.65&#177;6770.98)ng/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0030.00&#177;2631.21)ng/L](P〈0.05),血清MMP-2水平随心力衰竭加重而升高(P〈0.05);②房颤组患者左房内径水平[(52.92&#177;8.98)mm]明显高于对照组[(39.7&#177;8.09)mm](P〈0.01);③房颤组血清MMP-2水平与左房内径大小呈直线相关关系(r=0.308,P〈0.05)。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MMP-2增高并与左房内径呈正相关,提示血清MMP-2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导致持续性房颤左房内径扩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不同左房内径对外科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因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行瓣膜手术同时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根据左房内径大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66例左房内径<60 mm,B组34例左房内径≥60 mm。通过收集18导联心电图分别对比术后即刻、出院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 a的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出院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 a窦性心律恢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及术后1 a A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分别为90.74%、90.32%,B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分别为63.64%、59.37%。结论左房内径大小≥60 mm是影响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恢复窦性心律的负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行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螺内酯组(40例),对照组给予房颤术后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两组均于术前和术后3、6、9、12个月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超声心动图(记录左房内径)并记录房颤复发情况。结果经过平均12个月的随访,螺内酯组房颤复发13例,对照组房颤复发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有所减小,但螺内酯组减小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应用螺内酯可以通过缩小左房容积达到延缓左房重构及纤维化的作用,长期应用有减少房颤复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血浆NT-pro-BNP和术前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对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房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以提高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的成功率。方法70例行环肺静脉消融术的房颤患者,在术前检测血浆NT-pro-BNP,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了解有无左房内血栓形成。15例有左房内血栓形成者未行环肺静脉消融术,余下55例均成功行环肺静脉消融术。术后随诊,每月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了解有无房颤的复发。3月后仍有房颤发生则认为手术失败。成功组39例、失败组16例。结果69%患者NT-pro-BNP高于正常范围。消融失败组NT-pro-BNP明显高于成功组,失败组左房内径明显大于成功组。结论对于NT-pro-BNP明显增高且左房内径又明显增大者行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房颤则复发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可将术前NT-pro-BNP及左房内径作为房颤术前筛选患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分析l986年6月至1987年l2月住院的冠心病人176例。B超检查左房内径增大组52例,左房内径正常组124例。结果显示左房增大组室壁运动异常、左室内径增大、心功能不金、房颤、PTFV;异常的发生事明显高于左房内径正常组。说明冠心病左房内径增大有发生房颤、心功能不、垒的可能,结合PTFV1负值可对冠心病人的预后,治疗等作出估测。  相似文献   

12.
黄维军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19-20,59
目的评价P波离散度及左房内径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发生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 4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按是否伴有房颤分为房颤组(n=20)和无房颤组(n=22),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波最小时限并计算P波离散度,同时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对这些指标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房颤组较无房颤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及左房内径明显增加(P0.01);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患者比较,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140ms、P波离散度40ms、左房直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P波最大时限140ms、P波离散度40ms和左房直径增大是预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症状的发生特性及倍他乐克的干预作用。方法经24 h Holter监测确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00例,分析其症状的有无及发生比率。经倍他乐克治疗3个月后再次行Holter监测,分析房颤症状的变化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阵发性房颤症状的有无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患者中55例(55%)为无症状房颤发作,45例为有症状房颤发作。经倍他乐克治疗后,45例有症状房颤患者中28例症状完全消失,其中16例为窦性心律,12例为无症状房颤;在55例无症状房颤患者中,31例仍为无症状房颤发作。房颤的症状与年龄、性别有关,年轻女性更易产生症状(P<0.05),与心室率及心率差值呈正相关(P<0.01),与左房内径呈负相关(P<0.01)。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无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倍他乐克既可以减少房颤患者的症状,又可减少无症状房颤的发作。年轻女性、心室率快、心率差值大者更易产生症状,左房内径大者不易产生症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了138例60岁以上冠心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左房及左右心室内径。其中79例伴有心律失常,房早26例、房颤23例、室早24例,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房颤病人左房内径明显大于房早及窦性心律组;室早与左右心室内径大小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5.
对15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测量左房内径。结果在房内径增大64例,左房内径正常88例。左房内径增大者心功能不全,左室增大,室壁运动异常房颤,ptfV1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内径正常组。提示冠心病左房内径增大有发生房颤,心功能不全的可能。结合ptfV1负值可对冠心病的治疗,预后等作出了评估。  相似文献   

16.
Ptf-V_1异常一般认为是由于左房扩大引起,近来有报道肺心病可出现异常的Ptf-V_1.肺心病主要为累及右心的病变,其出现异常的Ptf-V_1是否也是由于左房扩大所致,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将肺心病人出现Ptf-V_1时的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并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作对比研究,发现肺心病11例,Ptf-V_1平均值为-0.034±0.009mms,左房内径平均值为23.4±4.4mm(正常值为28.0±4.0mm): 而风心病10例,Ptf-V_1平均值为0.048±0.30mms,左内径为45.0±5.8mm,肺心病人Ptf-V_1大多在-0.039mms以上,数值大小与左房内径无关;风心Ptf-V_1大多在-0.03mms以下,数值大小与左房内径呈相应的改变.因此,肺心病人出现Ptf-V_1并非为左房扩大所致,可能与扩大的右房向后移位而反映在水平轴上为V_1P波终末向量或房内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有或无代谢综合征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左房内径大小。方法5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有无代谢综合征,患者被分为两组,代谢综合征组患者26例,非代谢综合征组患者30例。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为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NCEP-ATPⅢ)制定的标准,并结合国内情况将腹部肥胖的切点改为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结果代谢综合征组患者的平均左房内径(45.8±4.2)mm,非代谢综合征组平均左房内径为(37.5±4.9)mm(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因左房内径增大与阵发性房颤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78例风心病并发房颤患者的左房内径大小与房颤的关系,结果表明:78例皆有二尖瓣狭窄的基础病变;房颤的发生率随左房内径的扩大而增高,本组左房内径60毫米以上者房颤率达100%;房颤转复成功率随左房扩大而降低,转复后复发率则随左房的扩大而升高。有效地控制瓣膜的损害,解除血液动力学障碍,能阻止左房的进一步扩大,减少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以下简称风心二狭)患者体内P选择素(以下简称PS)变化及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干预作用.方法:入选风心二狭患者共37例,其中房颤组16例,窦律组21例,均于PBMV术中抽取其左房、右房及股静脉血,术后24 h抽取其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S值.选取阵发性室上速(PSVT)患者共14例作为对照组,于射频消融术(RFCA)中抽取其左房、右房及股静脉血,同样方法测定PS值.对PS值进行3组间对比,3个部位间对比及手术前后对比并分析房颤组和窦律组病人左房PS和二尖瓣口面积的相关性.结果:①风心二狭患者在窦律和房颤两种状态下左房、右房和股静脉血PS均比对照组高(P<0.01 ),窦律组和房颤组左房和股静脉血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右房PS比窦律组高(P<0.01);②对照组左房、右房和股静脉血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窦律组左、右房PS无明显差异,但均比股静脉高,房颤组左房、股静脉PS无差异,但均比右房低(P<0.01);③窦律组左房PS和二尖瓣口面积呈负相关,与左房内径、二尖瓣跨瓣压差、压差半降时间、肺动脉压等无关,而房颤组左房PS与上述各指标均无关:④窦律和房颤组外周血PS于PBMV术后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风心二狭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但其左房血小板活化程度并没有局部增高;风心二狭窦律患者左房PS和二尖瓣口面积呈负相关,房颤患者无显著相关性; PBMV能显著减轻其体内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脏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80例 DCM均行常规心电图、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诊断心律失常 ,行心脏超声及 X线胸片了解心脏结构。结果 :DCM的心室结构改变为左室扩张和室壁变薄趋势。DCM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D) 5 0~ 5 9mm,6 0~ 6 9mm,≥ 70 mm组间复杂室性心律失常 (L own's≥ 级 )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随左室内径增大 ,室壁变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左房内径 (L AD) <45 mm,≥ 45 mm组间房颤 (AF)发生率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结论 :DCM左室及左房明显扩大者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及 AF发生率增高 ,为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