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气是中医理论重要的基本概念,源出于《黄帝内经》。《内经》言阳气者凡百二十九处,其中尤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言之最详。所谓生气即是阳气,生气通天即是阳气通天。若姚止庵氏云:“生气者何?生生之气,阳气也。”通篇所述阳气者凡五见:一曰“阳气者,若天与日,...  相似文献   

2.
3.
4.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对阳者卫外为固,历代医家的见解基本一致,无大的争议,而于阴者藏精起亟,则颇有不同见解,且疑惑难明,兹举数家以说明:王冰:“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言在人之用也。亟,数也。”[1...  相似文献   

5.
“高骨”、“大骨”之词出自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味过于成,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大骨枯槁。”前是指强力人房,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后是指多食成味,损伤肾气,大骨气劳。然就其“高骨”、“大骨”的本义,历代医家众说不一,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之说:1高骨为腰间脊骨,大骨,泛指人体四肢,腰、脊、肩等长大之骨骼:  相似文献   

6.
郭海涛 《河南中医》2013,(12):2073-2074
乔振纲教授认为,急危重症的治疗,首先应谨察阴阳,明辨虚实,其次要重视元气、阳气、胃气、肝气,以此“四气”为立足点,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明·顾从德翻刻宋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入手,对<生气通天论>"寒薄为(查皮)"王冰注语"瘦于玄府中"之"瘦"字进行了考证,指出"瘦"字当是"廋"之误.别本或作"瘈于玄府中",或作"瘛于玄府中",并是"廋于玄府中"之误;以理度之,当先有误作"瘈"者,而"瘛"字则是在"瘈"之基础上的进一步讹变.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铅印本<黄帝内经·素问>的整理者疑"廋"字为"瘗"之讹字,亦不可从.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个气就是指人生之阳气。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这就是说,阳气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对人体具有温煦、气化等重要作用,能给人体生命提供热能和动力。明代医学大师张介宾亦强调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足见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啊!  相似文献   

9.
1、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在此有两点含义,一指摄生不当,造成阴虚阳亢的病理状态,《素问》所谓“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欲如运枢”、“起居如惊”之类是也。王冰云:“不当烦扰筋骨,使阳气发泄於皮肤”,又云:“劳疲筋骨,动伤神气,耗竭天真,则筋脉(月真)胀。”正指出调摄失法,养生不当可造成阳亢之状态。二指邪气干扰,造成阴精亏损,阳气偏亢,或体实邪盛,热实阳盛之证。“张”,张志聪解为“烦劳则阳气外张”,(《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张  相似文献   

10.
论河间阳气怫郁理论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军 《四川中医》2002,20(8):3-4
本文通过探析河间阳气怫郁理论,认为它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可概括为“辛苦寒药治之”与“辛苦寒药下之”,并探讨了此法则在卫气营血各阶段的具体组方选药运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气功源远流长,但它的大名过去并不统一,儒、道、释、医各家称呼均不相同。自从上世纪50年代,刘贵珍先生撰写的《气功疗法实践》一书风行于世后,繁杂的名目才归为一统,中国这一古老的养生健身方法开始以“气”字统帅并作为招牌。从此,人们便对“气”关注起来,并围绕着“气”引起了许多争论和疑问,麻烦不断产生。由于对“气”的认识不同,有人误解了气  相似文献   

12.
李知行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0):127-127
本文对“元气存亡论”的学术思想进行探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元气对生命的根本影响;元气对诊断的关键作用;元气对治疗的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3.
五味者,酸苦甘辛成也。五味有食之五味和药之五味。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看,五味调和,则脏腑各有所归,人体就健康,五脏的功能发挥就正常,此生理之常也。五味之味,各走所欲之脏之经。如辛入肺经,能散能行;酸入肝经,能收能涩;甘入脾经,能升能缓;苦人心经,能泻能燥;咸入肾经,能软坚能润下。即所谓“嗜味不同,各有所喜”。若五味偏盛,易致脏腑功能紊乱。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相似文献   

14.
<正>按照中医理论,人生病,一定先是"阳"出了问题,最后累积到"阴"出了问题。很多疾病是阴阳错综交杂,而不是单纯的阴虚或者阳虚,如果分不清的话,会导致身体出现很多问题。中医专家指出,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要靠阳气推动,阳气的主要作用是防御疾病。阳气若足千年寿"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养生治病首要扶阳""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在市面上热销的养生保健书籍中,常能看到这样  相似文献   

15.
16.
朱进忠 《山西中医》1993,9(6):13-14
予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一节,阅张景岳《类经》注:“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血亦壮矣,如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所论之火时,颇感费解。其所谓壮火、少火者何?是天地之火?  相似文献   

17.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元气论的发展中,各代医家均有贡献,而张锡纯的元气论与其他医家相比颇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从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人手,探讨其"元气"论思想,以启发临床。  相似文献   

18.
“阳气”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用热疗治病历史悠久,热疗应属于中医具有温热性质的外治法的一种。笔者从现代热疗治癌的角度及中医阴阳学说的理论,阐述了“阳气”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中关于“气”的理论肇端于先秦“精气学说”。所谓“气”,在古代有两种意义:一指天气,一指人的呼吸气息。天气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要,气息于人的生命必不可少,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正是从这种对气的认识中,建立起以气为基础的自然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在把“气”作为医学概念之前,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气”一直被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陈婷婷  刘宁 《北京中医》2007,26(1):32-33
《素问·评热病论》中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丹波元坚释曰:"此非邪凑则气虚之谓,言气所虚处,邪必凑之."邪,即邪气,包括了六淫病邪,以及食积、虫积、水饮、痰浊、瘀血和情志内伤等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的有害因素.正,即正气,主要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康复能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强调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正气不足是内在因素,是发病的根本,而邪气的侵入是外部因素,是发病的条件.此理论可以说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历代医家对此理论均有发挥,并运用到临床治疗当中.本文仅对后世部分代表医家在发病学上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