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在我县常年种植面积在1万hm2以上,它具有抗旱,高产、优质、高效、营养全等特点,是农村种植结构调整中的优选作物。镇龙镇是全县海拔最高的乡镇,也是马铃薯的主产区。经过多年种植,现将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选地整地选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耕作层深厚、土质疏松的沙壤土或壤土。前茬避免是茄科作物,以减轻病害的发生,马铃薯与水稻、玉米等植物轮作增产效果较好。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将病叶、病株带离田间处理,深耕20~30cm,播种及时耕耙,达到耕层细碎无坷垃、田面平整无根茬,做到上平下实。  相似文献   

2.
<正>双城市位于我国东北高寒地区,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毒传播媒介少,双城地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马铃薯生长。1选地与整地种植马铃薯要选择地势向阳、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通透性好、无地下害虫、地热较高易于排灌的沙壤土地块最为合适。马铃薯适用微碱性和中性土壤种植。马铃薯根系不深,但块茎的生长需要疏松、深厚、透气而温润的土层。因此要适当进行深耕,实施秋翻地、秋施  相似文献   

3.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是鲁西南地区花生高产的主推技术,近年来,该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由于整地、施肥、播种、管理等关键环节不规范,影响了该项技术增产作用的发挥,根据生产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耕作,改善花生高产的基础条件冬季或早春进行深耕,耕深25~30cm,每3~4年进  相似文献   

4.
1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深耕蓄水,耕深20cm以上.有条件时,耕后用麦草覆盖,减少水分蒸发.伏天大雨后1~2次,可有效破碎土块,减少降水径流和土壤水分蒸发.播前结合施底肥浅耕一次,耕后耙耱,使土平土细,土壤含水量达16%~18%.  相似文献   

5.
耕作和培肥对豫中区冬小麦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在2007-2008年度深耕土壤的基础上,于2008-2009年度研究了深耕(耕深40 cm)和浅耕(耕深20 cm)2种耕作方式和底施专用复合肥(B1)、专用复合肥+鸡粪(B2)及专用复合肥+饼肥(B3)3种培肥模式对豫中区冬小麦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浅耕模式下小麦的株高、群体数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地上部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深耕模式。B3培肥模式下,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植株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较高。浅耕+B3模式下成穗数和穗粒数极显著高于其它模式,产量较高。综上,深耕基础上,浅耕配施复合肥和饼肥是豫中区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
1 精量点播.选择土质好、土壤肥力高,能灌能排的地块,每667m^2施优质有机肥5000kg,碳酸氢铵50kg,磷肥40kg,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深耕细耙。耕深25cm以上,细耙4-5遍,土壤作到上虚下实。底墒不足时,应灌好底墒水,为植株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精选包衣,适时早播,比大田播种可提早4—5d。播种时,可用开沟器或锄开沟,宽行距30—33cm,窄行距15—18cm,株距10-12cm,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程昕  刘伟  郑磊 《种业导刊》2009,(4):24-24,26
1充分做好播前准备,打好丰产基础 1.1深耕整地 深耕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促进有机质的分解,使小麦根系能够充分发育,扩大吸收范围,有效分蘖增多,穗部性状发育良好,达到抗旱抗倒、提高产量的目的。深耕整地一般采取机耕机耙相结合,耕深23~25cm,耕细耙实,无明显坷垃,蓄足底墒,保好口墒,结合整地做好田间工程,达到旱能浇、涝能排。  相似文献   

8.
1 精细整地施足基肥 济麦19适合中上等肥力水平地块种植.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撒施基肥,趁墒深耕细耙,耕深20cm以上,耙细耕透,力求使土壤达到"深、透、细、平、实、足"的要求.施基肥时要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施用,N、P、K和微量元素肥配合施,实行平衡施肥,配套施肥,以培养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为小麦生长创选良好的土壤肥力环境.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属茄科,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食用,又被称为地蛋、土豆、洋山芋等。马铃薯喜阴凉,属于低温种植作物。在种植中,地下薯块的形成与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对土壤环境的要求为凉爽湿润,为此,对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双行起垄高产栽培技术是以深松、起垄、深施肥和双行合理密植等技术组装集成的马铃薯综合栽培措施。近年来,我县引进该项技术种植马铃薯,取得了较高的效益,比常规畦作栽培增产15%以上,合格薯商品率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