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通过动物行为学、宏观表征、尿D-木糖排泄率确证慢性束缚应激方法 造成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方法 6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逍遥散组.通过以下三方面对此模型评价:①对大鼠宏观表征、食量、体重、粪便变化及反映小肠吸收功能的尿D-木糖排泄率检测;②利用Noldus公司的行为学设备(The Observer 5.0分析软件),对大鼠旷场实验进行分析,了解大鼠的焦虑、抑郁程度,验证模型是否成功;③以方测证:逍遥散的调节作用.结果 模型组大鼠由初次束缚时反抗不安,逐步转变为神态倦怠、烦躁、毛发枯黄散乱无光泽、大便稀溏等;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尿D-木糖排泄率逐渐降低;第7天开始穿格数、站立次数、修饰次数均有下降趋势,第21天达到最低点.而逍遥散有显著的治疗调节作用.结论 本实验利用慢性束缚方法 造成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模拟郁怒日久、木郁乘土、肝郁脾虚的病理演变过程,成功复制出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胃肠激素水平及动力学指标的改变为切入点,探寻黄芪多糖不同组分对脾虚水湿不化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低蛋白饲料加力竭游泳法复制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模型,研究黄芪多糖不同组分对模型大鼠体质量、小肠推进率、胃排空率、血清淀粉酶(AMY)、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和尿D-木糖排泄率、水负荷指数的影响。结果 给药干预后,与模型组比,黄芪粗多糖组大鼠体质量、血清Gas、MTL、AMY水平、尿D-木糖排泄率明显升高(P<0.05),水负荷指数明显降低(P<0.05);黄芪多糖组分Ⅰ组大鼠体质量、血清AMY、MTL水平、尿D-木糖排泄率明显升高(P<0.05),胃排空率显著升高(P<0.01),水负荷指数明显降低(P<0.05);黄芪多糖组分Ⅱ组大鼠体质量、血清Gas、AMY水平、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黄芪多糖不同组分能改善脾虚水湿不化大鼠胃肠功能,其作用机理与改善机体胃肠激素水平及胃动力学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脾虚证大鼠神经肽含量的变化。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0只。采用大黄水煎浓缩剂灌胃建立脾虚证模型,治疗组予四君子汤灌胃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下丘脑及结肠组织中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和胆囊收缩素-8(cholecystokinin-8,CCK-8)含量;同时测定尿D-木糖(D-xylose)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下丘脑CCK-8含量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SS含量及CCK-8含量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CCK-8含量低于治疗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虚证大鼠神经内分泌调节的紊乱可能是"脾虚-脾失健运"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将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脾虚泄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中医院校教材《推拿学》中所规定手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益气通督"手法治疗,均以7 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尿D-木糖排泄率、唾液淀粉酶与尿淀粉酶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7%(58/60),对照组为78.3%(47/60),2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尿D-木糖排泄率、唾液淀粉酶与尿淀粉酶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通督"手法治疗小儿脾虚泻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云母粉对脾虚泄泻大鼠淀粉酶、木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实验动物模型中观察中药云母粉对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经典大黄致大鼠脾虚泄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大剂量云母粉组,小剂量云母粉组和思密达组,分别用比色法测定尿淀粉酶活性和D-木糖排泄量。结果:大剂量云母粉组尿淀粉酶活性和D-木糖排泄量和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云母粉能明显改善大黄致脾虚泄泻大鼠的尿淀粉酶活性和肠吸收功能,可用于脾虚泄泻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艾灸对脾虚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空肠组织ATP含量及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艾灸对ATP生成与膜蛋白含量的影响,分析艾灸温补脾胃改善脾虚证的作用机理.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空白对照组,B脾虚模型组,C艾灸穴位组(脾虚+艾条温和灸组),D中药对照组(脾虚+四君子汤组),每组10只.200%大黄水浸剂灌胃造成脾虚大鼠模型,艾灸足三里、中脘、关元、脾俞、胃俞等穴,间苯三酚法测定血清D-木糖含量,比色法测定空肠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及Na+-K+-ATP酶(Na+-K+-ATPase)和Ca2+-Mg2+-ATP酶(Ca2+-Mg2+-ATPase)活性.结果 与A组比较,B组脾虚模型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空肠组织ATP含量、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B组比较,经艾灸足三里等穴或四君子药液灌胃治疗的C、D两组血清D-木糖含量、空肠组织ATP含量、Na+-K+-ATPase 和Ca2+-Mg2+-ATPase活性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D组略优于C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艾灸能显著增加脾虚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增加脾虚大鼠小肠组织ATP含量、ATP酶活性,提示艾灸可促进脾虚模型大鼠小肠上皮细胞ATP的生成,增加细胞膜蛋白的含量,改善物质跨膜转运,从而改善小肠吸收功能,促进脾虚症状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比较。方法 分别采用碘乙酰以及复合小平台站立或复合游泳法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动物一般状态、体重及摄食量变化,检测血清胃动素、胆囊收缩素、乳酸、胃泌素的含量、尿D-木糖排泄率来评价成模效果。结果 碘乙酰胺单因素组大鼠体重增长减缓、摄食量减少;复合因素组大鼠出现消瘦、毛发枯涩、腹泻等脾虚症状,且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胃动素、胃泌素含量明显降低,而血清胆囊收缩素、乳酸含量明显升高。结论 三种造模方法均能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症状,但复合因素处理组脾虚症状更明显,碘乙酰胺复合小平台站立法成模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法对产后缺乳肝郁脾虚证大鼠泌乳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甲磺酸溴隐亭溶液+慢性束缚法复制大鼠产后缺乳肝郁脾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通过大鼠宏观表征、体质量、每小时泌乳量、仔鼠窝净增重、旷场实验、D-木糖排泄率观察疏肝健脾法的干预作用。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西药对照组和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改善缺乳大鼠的宏观表征、增加大鼠体质量和仔鼠净增重,增加大鼠每小时泌乳量,增加大鼠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次数,增加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P0.05),且中药中剂量组效果最好。结论疏肝健脾法能促进肝郁脾虚证产后缺乳大鼠泌乳,同时可改善大鼠宏观表征、行为学表现及脾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黄芪及拆分组分对脾虚水湿不化大鼠的影响,阐明黄芪性味物质基础,为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脂低蛋白饮食加力竭游泳法建立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模型,以模型大鼠一般状况、血清胃泌素、尿D-木糖、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及水负荷指数为观测指标,考察黄芪及拆分组分(黄酮组分、皂苷组分、多糖组分、水提物组分)的作用,进行黄芪性味药理学评价。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黄芪水煎液组、各拆分组均可不同程度改善模型大鼠一般状况,升高血清胃泌素含量(P0.01);黄芪水煎液组、皂苷组和多糖组可提高尿D-木糖排泄率(P0.05);黄芪水煎液组、黄酮组和多糖组可升高胃排空率(P0.01),增加小肠推进率(P0.05,P0.01);黄芪水煎液组和多糖组可降低水负荷指数(P0.01)。结论:黄芪能改善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脾失健运状况,这可能是其"味甘性温"的功能体现,多糖组分为主要物质基础,其他组分也有部分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中医寒湿困脾证动物模型。方法:采取寒湿环境+寒凉饮食+高脂鼠料饲养的复合因素法造模21 d,然后采用胃苓汤干预治疗14 d反证模型是否成功。造模及药物反证过程中,观察鼠的外观表现,并检测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血浆胃动素(MTL)和血清胃泌素(GAS)水平。结果:模型鼠外在表现符合寒湿困脾证的主要特征,且模型组鼠的体质量、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水平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血浆MTL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经胃苓汤干预治疗后,模型自然恢复组和胃苓汤反证组鼠的外在表现、体质量、尿D-木糖排泄率、GAS和MTL水平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P<0.01),且胃苓汤反证组鼠的改善较模型自然恢复组更加明显(P<0.05)。结论:采取寒湿环境+寒凉饮食+高脂饲料复合因素法建立的寒湿困脾证大鼠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寒湿困脾证的特点,符合中医药证理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二精方对脾虚模型小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二精方对脾虚小鼠模型部分消化系统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了二精方对皮下注射利血平加灌胃猪油,致实验性脾虚模型小鼠D-木糖排泄率、血清淀粉酶、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胸腺、脾脏重量指数的影响。结果:二精方各剂量组D-木糖排泄率、血清淀粉酶活性、红细胞Cb3受体花环率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胸腺及脾脏重量指数与模型组相比均得到显著性改善。结论:二精方对脾虚模型小鼠血清淀粉酶及D-木糖排泄率有改善作用,能提高牌虚模型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胸腺、脾脏重量指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归芪通便颗粒对脾虚便秘模型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番泻叶泄泻、饥饱失常、限制饮水等复合因素建立脾虚便秘小鼠模型,观察归芪通便颗粒对小鼠一般情况、肠道推进率及血清D-木糖、血浆P物质(SP)、肠组织SP含量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大便日平均量、肠道推进率及血清D-木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查阅针灸治疗泄泻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寻找针灸治疗泄泻的临床用穴规律,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针灸处方大辞典》及现代权威文献中针灸治疗泄泻的处方,对腧穴的使用频次、归经、种类、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泄泻的选穴规律。结果纳入的136首处方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0位腧穴为天枢、足三里、中脘、大肠俞、脾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神阙、气海;穴位配伍方面,出现频率最多的对穴配伍有足三里、天枢,中脘、天枢,大肠俞、天枢,脾俞、天枢,足三里、中脘,三穴配伍有中脘、天枢、足三里,足三里、天枢、神阙,足三里、天枢、脾俞配伍;足阳明胃经为针灸治疗泄泻的首选经脉,胃经腧穴选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以下肢和胸腹部穴位为主,且常用五输穴、募穴和背俞穴。结论临床必须坚持针灸局部选穴、远端选穴、辨证选穴的重要原则;高频次的选用能代表治疗思路;针灸治疗泄泻以天枢、足三里、中脘、大肠俞、脾俞、关元等为主要穴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运脾醒胃汤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方法 在该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患者中方便选择100例厌食症患儿,使用随机均等的方法患儿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口服葡萄糖酸辛口服液治疗,观察组予以中药汤剂运脾醒胃汤治疗口服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4周,对比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另外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尿D-木糖排泄率、 微量元素锌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0%、74.0%,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患儿的D-木糖排泄率和微量元素锌含量分别为(20.10±8.52)%、(74.21±1.30)mmol∕L,观察组患儿为(19.24±9.0)%、(74.45±1.40)mmol∕L,治疗前两组的D-木糖排泄率和微量元素锌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D-木糖排泄率和微量元素锌均有所增加,观察组分别为(33.25±7.55)%、(75.98±1.50)mmol∕L,对照组分别为(23.54±5.01)%、(74.50±1.40)mmol∕L,治疗后观察组的D-木糖排泄率和微量元素锌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中药运脾和胃汤治疗小儿厌食症可提高治疗效果,且改善更好的改善患儿的微量元素锌含量与D-木糖排泄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至阳八阵穴按摩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08例小儿厌食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36例。对照1组给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2组在对照1组的基础上给予普通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1组的基础上给予至阳八阵穴点穴按摩治疗。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唾液淀粉酶、血锌值、尿D-木糖吸收排泄率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在血红蛋白、唾液淀粉酶、血锌值、尿D-木糖吸收排泄率及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69.44%、72.22%,治疗组分别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至阳八阵穴按摩联合穴位贴敷能有效缓解小儿厌食症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胃康颗粒对实验性脾虚动物胃肠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康颗粒可使脾虚小鼠胃中甲基橙残留率明显增高,明显减少小鼠的墨汁推进百分率、胀气及肠胀气长度比率.能明显提高脾虚大鼠尿中的D-木糖含量,使脾虚大鼠的脾、胸腺等脏器系数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基因水平探讨电针天枢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饲喂复方苯乙哌啶饲料建立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每组各6只。予电针组电针双侧天枢穴,疗程14d。治疗结束后采用RTPCR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结肠ckit和SCF的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结肠ckit和SCF的基因表达率分别是正常大鼠的(0.37±0.03)倍和(0.24±0.09)倍,电针组结肠ckit和SCF的基因表达率分别是正常大鼠的(0.48±0.06)倍和(0.38±0.07)倍;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结肠ckit和SCF的基因表达率都有所上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STC模型大鼠的结肠ckit 和SCF基因表达下调,ckit/SCF系统受损。电针天枢穴对结肠ckit 和SCF的基因表达有上调作用,可能是针灸治疗慢传输便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麦粒灸治疗脾虚泄泻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大黄,利血平及饥饱不均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出脾虚泄泻模型。观察了用麦粒灸灸“脾俞”、“胃俞”、“足三里”穴对脾虚泄泻大鼠血清D-木糖,血浆中分子及脑内单胺类介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粒灸能显著提高大鼠血清D-木糖值,降低大鼠血浆只分子物质含量,调节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脾虚证模型大鼠腓肠肌损伤情况并对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SPF/VAF级)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饮食失节联合游泳劳倦法复制脾虚证模型,对照组予以正常饲养。定期观察并记录2组大鼠的外观表征、体质量、饮食量和粪便含水率。实验第2、3、4周末,测定各组大鼠的游泳力竭时间、抓握力、尿D-木糖排泄率、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及腓肠肌湿质量,HE染色观察腓肠肌病理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胃动素、胃泌素、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腓肠肌组织中柠檬酸合酶、Ca2+-ATP酶、IL-1β、IL-6、TNF-α含量。实验第4周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腓肠肌IL-1β、IL-6、TNF-α阳性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腓肠肌切割型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caspase 3)阳性细胞。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第2~4周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饮食量、游泳力竭时间、抓握力、腓肠肌湿质量和尿D-木糖排泄率下降(P<0.05,P<0.01),粪便含水率增加(P...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3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了唾液淀粉酶活性与D-木糖排泄率测定,结果:重症肌无力脾虚证唾液淀粉酶活性酸刺激前后比值明显低于正常,D-木糖排泄率降低。经强肌健力胶囊治疗以后,二项实验指标明显上升,表明重症肌无力脾虚证有其确切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强肌健力胶囊有明显的健脾益气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