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亚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哈尔滨、北京、太原、重庆、贵阳、鄂州、绍兴、广州8座城市17 622名中学生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应激性生活事件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调查。结果压抑和退避等消极应对方式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和躯体亚健康关联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压抑应对方式在总效应中所占比例为19.4%~30.1%,退避应对方式在其中所占比例为18.6%~26.3%。压抑和退避应对方式在各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心理亚健康之间也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压抑应对方式占总效应的25.2%~34.0%,退避应对方式所占比例为20.1%~29.9%。结论消极应对方式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亚健康之间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合理的应对方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促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庆市三峡库区留守中学生亚健康状态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重庆市某库区县3所乡镇中学共2247名中学生(留守学生1528人,非留守学生719人)进行调查。结果留守中学生身心、躯体、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10.73%、8.24%和12.43%)均高于非留守学生(9.46%、7.37%和10.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观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度、积极应对方式为亚健康状态保护因素,年级、消极应对方式为亚健康状态危险因素;年级、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亚健康主效应作用明显(P0.05),社会支持与消极应对交互作用明显(P0.05)。结论重庆三峡库区留守中学生亚健康问题并不突出,消极应对方式对亚健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青少年网络成瘾和亚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为改善青少年亚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对广州市1261名初高中学生间隔9个月先后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结果 青少年网络成瘾对身心亚健康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01),网络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高职医学生亚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各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有效问卷回收率97.1%(1 048/1 079),学生亚健康状态检出率71.9%(754/1 048);女生、大三毕业班学生、饮食不正常、作息不正常、抽烟、较少体育锻炼及上网≥3 h/d者亚健康状态检出率较高;积极应对、社会支持越多者亚健康状态越少;消极应对越多者亚健康越多;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生、饮食不正常、作息不正常、缺乏体育锻炼、上网时间过长和及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者,是高职医学生亚健康状态发生的危险因素;获得较多社会支持、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是防止亚健康状态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高职医学生亚健康状态检出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尤其注重女生和毕业班学生的亚健康状态问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均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以减少学生的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5.
了解地震后汶川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现状及两者相关性,为震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对汶川县第一中学的1 50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中学生SCL-90总均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2.525,4.378,P值均<0.05).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与SCL-90得分呈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与SCL-90得分呈正相关(P值均<0.05);退避和合理化这两种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显著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157,0.143,P值均<0.05).结论 灾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持续进行学校心理援助,重视学生的应对方式教育,重点关注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和有自责心理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及情绪障碍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情绪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从郑州大学文、理、工、医、体育5个学科门类中抽取大一、大三学生共957人.采用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应对方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878份,有效回收率91.75%.网络成瘾检出率为8.31%,其中男生11.59%高于女生4.30%,不同性别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一学生为7.33%大三学生为9.42%,年级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网络成瘾组与正常组学生比较,在应对方式各维度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抑郁、焦虑状态、焦虑特质得分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网络使用状况与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及抑郁、焦虑状态、焦虑特质呈正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呈负相关.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且成瘾者呈现出较高的抑郁与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7.
程红  孟秀红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1):1299-1301,1304
目的 了解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的差异,为探讨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随机抽取的阜阳市高职、“2+3”五年制高职和本科院校各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的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得分高于“2+3”五年制高职学生,本科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高职和“2+3”五年制高职学生,高职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得分高于“2+3”五年制高职和本科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结论 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绍兴市青少年身心亚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青少年亚健康状态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绍兴市1所大学、2所高中、2所初中,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34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进行评定,计算青少年亚健康症状在不同性别、年级、地区上的检出情况,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结果绍兴市青少年躯体、心理、身心亚健康症状总检出率分别为26.9%,35.3%和43.1%。男、女生检出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心理和身心亚健康症状检出率在不同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026,17.142,P值均0.01);城市学生躯体、心理和身心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均高于农村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039,4.811,8.087,P值均0.05)。绍兴市青少年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检出率为10.9%,其中男、女生分别为9.9%,11.9%,初中、高中、大学分别为11.6%,12.4%,8.5%,农村和城市分别为9.7%,1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负担重、噪声影响、日常睡眠时间少、运动次数少等是亚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结论绍兴市青少年亚健康症状检出率在年级和城乡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亚健康状态与个人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相关。  相似文献   

9.
了解阜阳市某高职院校女生健康素养状况及躯体亚健康状态,为探讨健康素养得分与躯体亚健康状态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选取阜阳市某高职院校1 354名大一、大二年级女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健康素养状况和躯体亚健康状态.采用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评定问卷(CAIHLQ)和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分别评估健康素养状况和躯体亚健康状态.结果 1 354名调查对象CAIHLQ平均得分为(102.26±17.60)分.躯体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为14.1%(191/1 354),其中躯体活力不足、生理功能低下和抵抗力下降3个维度检出率分别为6.5%,7.3%和6.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健康素养得分与高职女生躯体亚健康(OR=0.239),2周内发生腹泻、发热、咳嗽、呕吐症状(OR值分别为0.571,0.467,0.441,0.288)以及饮酒行为(OR=0.605)均呈负关联(P值均<0.05).结论 高职院校女生高水平健康素养可作为躯体健康状态及饮酒行为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高职医学生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某医学护理职业学院263名二年级大学生为对象,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分别评定其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结果263名高职生有心理症状的占6.8%,男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医学、药学专业学生在SCL-90各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生更多倾向选择问题解决、求助等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自责、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但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选择求助、幻想、自责方式;3个不同专业学生在幻想和总均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职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女生更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其心理症状较男生明显。不同类型的应对方式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蚌埠市中学生儿童期虐待与躯体亚健康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为改善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蚌埠市抽取5 116名中学生,使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儿童期虐待问卷、孤独感自评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躯体亚健康状态的报告率为26.2%。中学生躯体亚健康与孤独感和儿童期虐待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36,-0.127,P值均0.01),儿童期虐待和孤独感得分呈正相关(r=0.07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高孤独感、高儿童期虐待及高中生均为中学生躯体亚健康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孤独感在儿童期虐待和身体亚健康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0.27%。孤独感在儿童期虐待和身体亚健康之间具有调节效应,随着孤独感程度的加重,儿童期虐待对身体亚健康的负向预测作用增强。结论孤独感在中学生儿童期虐待对躯体亚健康的影响中具有中介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儿童期忽视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级抽样方法,使用自编问卷对烟台市中学生进行应对方式的横断面调查和儿童期忽视经历的回顾性调查,分析两者相关性。 【结果】 中学生在儿童期最常见的忽视类型是交流忽视;中学生主要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其中不同性别在合理解释、求助、发泄三个维度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忽视与中学生积极应对方式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正相关;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情感忽视与逃避应对方式正相关,安全忽视与幻想应对方式正相关;多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交流忽视和情感忽视是消极应对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中学生在儿童期受到的情感忽视等状况越严重,青春期遇到困难和压力时越倾向于选择逃避现实或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周末  张连云  毛荆利  章建明  巢传宣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0):3935-3936,3946
[目的]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运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整群随机抽样,对4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均存在性别差异;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和应对方式各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应对方式是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有效预测因子,分别可以解释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负性情感方差变异的13.4%,12.0%,14.7%,23.8%。[结论]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均存在性别差异;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相关,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专女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黄锟  陶芳标  高茗  李光友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895-896,898
目的了解中专女生生活事件发生率、应激强度以及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为加强中专学生心理卫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市2所中专学校1602名在校女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焦虑、抑郁症状的评定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生活事件评定采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S),应对方式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进行评定。结果中专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2.46%,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3.92%。较常发生的生活事件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方面的问题,有明显抑郁、焦虑症状女生的生活事件应激强度明显高于无明显症状者,其积极应对较少而消极应对的倾向大。应激量高、消极应对水平高的女生抑郁与焦虑症状共存的检出率高。高年级、积极应对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消极应对是抑郁、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中专女生抑郁、焦虑发生情况不容乐观,负性生活事件发生频度较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负性情绪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15.
探讨负性自动思维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冲动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的冲动特质分量表、自动思维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的消极应对分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对方便抽取的山西3所高校931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大学生冲动特质与负性自动思维、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1,0.259,P值均<0.01),负性自动思维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呈正相关(r=0.441,P<0.01);心理健康与冲动特质、负性自动思维、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09,-0.588,-0.353,P值均<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冲动特质主要通过3条路径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负性自动思维可独立地中介冲动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β=-0.18),消极应对方式可独立地中介冲动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β=-0.06),负性自动思维—消极应对方式在冲动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链式中介效应(β=-0.02).结论 改变负性自动思维和培养积极应对方式可能有助于消除冲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大学生认知易感性和抑郁症状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某医学院校1 498名临床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抑郁量表,归因方式、应对方式和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2.5%,抑郁症状评分与功能失调性态度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1);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两个维度评分之问呈负相关(均有P<0.01),而与应对方式中的白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四个维度评分之间呈正相关(均有P<0.01);抑郁症状评分与归因方式中的消极外归因评分之间呈现负相关(均有P<0.01).结论 大学生抑郁症状与应对方式、功能失调性态度和归因方式存在密切关联,改善学生的认知易感性有助于降低其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安徽省长丰县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现状,并分析其应对方式等与伤害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安徽省长丰县3所中学、5所小学,对其3~9年级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伤害发生情况以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等,用以调查伤害发生情况、评价学生应对方式等心理特点.采用负二项回归分析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长丰县2917名农村中小学生,伤害事件发生率为17.4%.伤害组的积极应对得分为33.98±6.38,非伤害组积极应对得分为33.66±6.3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9,P=0.328).伤害组的消极应对得分(27.65±7.79)高于非伤害组消极应对得分(26.54±7.62)(t=2.775,P=0.006),且消极应对高度、中度、低度三组的伤害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31,P=0.013).多因素负二项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人口学变量的潜在混杂作用影响后,积极应对与伤害无统计学关联,中度消极应对者发生伤害的危险性是高度消极应对者的0.77倍(IRR=0.77,95%CI:0.63~0.94).结论 消极应对是影响中小学生伤害的危险因素.改善应对模式、促进人格发展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临沂师范学院的216名大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结果主观支持与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自责与焦虑、抑郁,幻想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合理化与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幻想与焦虑、抑郁、敌对及精神病性,合理化与敌对、焦虑、精神病性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大学生存有较多的心理问题,更多使用不成熟或混合型应对方式,其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