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HSA)检测46例UC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TNF—α、IL-1β含量。结果UC患者血清TNF—α、IL—1β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UC患者血清TNF—α、IL-1β水平重度组高中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TNF-α、IL-1β参与了UC发病过程,并可作为临床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血清TNF-α和IL-6的影响,并与口服美沙拉嗪进行对比。方法将50例UC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中药灌肠组和西药组,每组25例。中药灌肠组给予清热利湿方灌肠,水煎成300m L,取50m L,隔日灌肠1次,连续治疗4周。西药组给予美沙拉嗪口服,1.0g,每天4次,连续服用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6含量。结果中药灌肠组有效率92%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2%(P0.05);两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中药灌肠组TNF-α和IL-6含量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结论中药灌肠较口服美沙拉嗪对于慢性UC患者的症状有更好的改善作用,且抑制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的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观察姜黄素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小鼠结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鼠龄8周,体质量(20±2)g,SPF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姜黄素治疗组、柳氮磺胺吡啶(salazosulfapyridine,SASP)治疗组4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法复制UC小鼠模型后,每日腹腔注射给药1次,连续7天。实验期间每日观察小鼠一般生理状态并记录,行疾病活动度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分,末次给药后处死小鼠,解剖观察并进行结肠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olon macroscopic damage index, CMDI)评分、组织切片染色,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评估组织损伤指数(tissue damage index, TDI)。ELISA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①模型组大体形态、组织病理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特点。②各组DAI评分比较:空白组(0.06±0.05)分,模型组(1.38±0.61)分, SASP组(0.51±0.40)分,姜黄素组(0.52±0.36)分,SASP组、姜黄素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③各组CMDI评分比较:空白组(0.69±0.38)分,模型组(3.83±1.44)分,SASP组(2.14±0.92)分,姜黄素组(2.19±1.10)分,SASP组、姜黄素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④各组TDI评分比较:空白组(4.14±1.12)分,模型组(8.89±0.88)分, SASP组(5.48±1.01)分,姜黄素组(6.48±1.03),SASP组、姜黄素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⑤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的TNF-α、IL-1β及IL-10含量比较:空白组(28.99±12.95、43.69±11.88、166.58±13.26),模型组(418.19±41.67、401.11±35.32、33.96±6.68), SASP组(126.75±6.16、157.51±20.43、156.33±16.51),姜黄素组(254.83±28.29、236.83±25.21、136.66±16.49),SASP组、姜黄素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姜黄素可以显著改善UC小鼠症状、病理形态,上调IL-10表达水平,抑制TNF-α、IL-1β表达水平,达到对UC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协同护理模式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L-23、IL-17炎症因子及心理和躯体状况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浙江医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根据病情不同给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协同护理模式,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L-17、IL-23的表达,对2组患者进行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抑郁自评调查。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IL-17、IL-23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总分、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生理职能和心理功能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治疗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抑郁自评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抑郁自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抑郁自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协同护理模式可有效结合治疗,改善患者外周IL-17、IL-23的表达,同时具有针对性,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参与自我行为的管理和健康的决策,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抑郁的发生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结肠张力测定,观察水溶性蜂胶(WSP)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损伤的缓解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PF级C57小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CTRL组)、模型组(DSS组)、蜂胶干预组(WSP组)和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组),每组6只。除CTRL组外,其余各组均通过自由饮用2.5%DSS 7 d复制急性UC小鼠模型。对各组小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测量结肠长度,HE法检测结肠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经PowerLab生物信号处理系统测定各组小鼠结肠张力及其Ca2+量效收缩度。结果:与CTRL组相比较,DSS组小鼠体质量降低,DAI评分升高,结肠明显缩短,结肠黏膜损伤明显,炎症细胞浸润较多,血清中IL-6、IL-1β及TNF-α水平升高(P<0.05),结肠平滑肌收缩力下降、频率加快(P<0.01),对ACh和KCl刺激的敏感性降低,Ca2+量效收缩度降低(P<...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6测定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淑兰  汤斌 《医学综述》1998,4(5):248-249
<正>溃疡性结肠炎(UC)近年来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IL-6本要是由T、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炎症和免疫介导因子的IL-6可能涉及UC的病理过程,为此,本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33例UC患者血清IL-6水平,并探讨其在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活动期UC患者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25岁~67岁;病程2月~15年不等.全部病例都符合1993年太原会议制定的UC诊断标准.并根据该标准将33例UC患者分为轻(7例)、中(20例)、重度(6例)3级.上述病例经内科系统治疗病情缓解者(缓解期)15例.正常对照组40例,均来自健康体检者,除外感染、风湿病和肿瘤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迪莎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白介素8(IL8)的调节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和B组30例。A组采用艾迪莎治疗,B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3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IL8的水平。结果A组显效率为80.0%(24/30),B组显效率为53.3%(16/3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治疗后血清IL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治疗后血清IL8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迪莎治疗UC疗效显著,能够下调IL8的表达及生成,可能是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肠康饮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IL-6、IL-10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康饮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对血清IL-6、IL-10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乙醇对照组,模型组,肠康饮低、中、高剂量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共6组,每组10只。应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同时肠康饮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肠康饮灌胃,SASP组予以SASP灌胃,乙醇对照组及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21d后处死大鼠,观察大体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IL-6、IL-10的水平。结果:肠康饮能有效提高大鼠血清IL-10含量,降低IL-6含量,并对损伤的大肠黏膜有明显的修复作用。结论:肠康饮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的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9.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20):1557-1561
目的:探讨基于浊毒理论应用自拟中药泄浊解毒饮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对血清脑肠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10例U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中药泄浊解毒饮,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症因子、脑肠肽水平,并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黏膜愈合率和内镜应答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主要中医证候腹痛、腹泻、腹胀、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33、P物质(SP)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水平高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黏膜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浊毒理论自拟中药泄浊解毒饮治疗UC可有效调节炎症因子和脑肠肽水平,改善患者症状,促进肠黏膜修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白术水煎液对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7的表达,评价白术水煎液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中所起的作用,探索其作用机制,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开发新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2,4-二硝基氯苯丙酮液滴背2,4-二硝基氯苯乙醇联合联合醋酸灌肠法诱导产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运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lL-6、IL-17含量,制作大鼠病变结肠病理切片进行病理观察。结暴白术水煎液可下调IL-6、IL-17的表达,白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P〈0.05)。结论白术可通过下调IL-6、IL-17水平的表达来实现抑制炎症细胞的分化增殖、炎症介质的释放与聚集,从来而实现抑制炎症的浸润与结构组织的破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予以抑制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分析IL-1β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建立与人UC相似的葡聚糖硫酸钠(DSS)小鼠结肠炎动物模型,雌性BALB/c小鼠40只分为4组(n=10):正常对照组、DSS模型组、美沙拉嗪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正常对照组小鼠自由饮用蒸馏水7天,其余3组小鼠饮用5% DSS溶液7天。从给DSS第3天开始,美沙拉嗪治疗组胃管注入美沙拉嗪20mg·kg-1,每天3次,共5天;地塞米松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0.1mg·kg-1(0.2mL),腹腔注射,每天1次,共5天。ELISA检测血清IL-1β浓度、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肠黏膜IL-1β表达变化,观察各组小鼠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病理大体形态评分、组织学病理评分。结果:血清及局部组织检测提示IL-1β在正常对照组中微弱表达,在DSS模型组中表达明显上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美沙拉嗪组IL-1β表达低于DSS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治疗组、美沙拉嗪治疗组小鼠结肠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IL-1β在小鼠UC中表达上调,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抑制其表达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白芷乙素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方法 将60只雄性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0.5 g/kg)、白芷乙素低、中、高3个剂量组(6、12、24 mg/kg).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通过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进行构建,造模当天灌胃给药,连续7 d.每天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奥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将70例UC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予柳氮磺吡啶治疗,治疗组患者予奥沙拉嗪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结肠镜下黏膜改变以及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结论奥沙拉嗪治疗UC疗效显著,并可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其治疗UC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薏苡仁水提液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IL-6、IL-10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薏苡仁水提液对TNBS致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的作用及对血清IL-6、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薏苡仁水提液高、中、低剂量组、柳氮磺吡啶组。TNBS灌肠11 d以产生大鼠UC模型后,灌服相应药物治疗14 d。观察大鼠一般活动状态及大便性状、潜血便血情况,结肠大体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和CMDI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6、IL-10的水平。结果:薏苡仁水提液能显著改善TNBS致UC大鼠的一般状态,减轻其结肠组织病理学损伤。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DAI比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而各给药组较模型组DAI和CMDI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IL-6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而IL-10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所升高(P〈0.01),但薏苡仁水提液低剂量组与其他各给药组相比P〈0.01。结论:薏苡仁水提液对UC大鼠损伤的肠黏膜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肠道免疫反应,减少促炎因子和增加抑炎因子的表达,调节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间的平衡而发挥其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5.
轩金荣 《当代医学》2011,17(4):78-7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主要以直肠和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变化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病程迁延不愈,难以根治。现回顾性地总结我院2008年9月~2010年9月86例UC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固肠止泻丸(Guchang Zhixie Wan, GC)对葡聚糖硫酸钠(destran sulfate sodium, 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36只雄性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GC组,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自饮DSS进行UC造模。待UC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与对照组灌胃相应体积纯净水,柳氮磺胺吡啶组(125 mg/kg)和GC组(50 mg/kg)灌胃相应药物,连续灌胃观察5 d。给药前后观察小鼠体征,并计算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白细胞介素-10 (interleukin-10, 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Western b...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TNFα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TNFα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生物素链亲和素ELISA法测定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40例正常人血清NO和TNFα。结果:(1)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NO浓度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阳性率为85%;(2)溃性性结肠炎患者TNFα显著高于正常。结论:血清NO升高可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检测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瘦素(Leptin)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检测60例UC患者(活动期34例,缓解期26例)及3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瘦素、TNF-α、IL-1β、IL-6的水平,分析瘦素与这些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UC活动期患者血清瘦素、TNF-α、IL-1β、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UC缓解组(P<0.05),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逐渐增加,轻、中、重度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活动期组血清Leptin水平与TNF-α、IL-1 β、IL-6均呈正相关(P<0.01),而UC缓解期组血清Leptin水平与TNF-α、IL-1 β、IL-6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Leptin作为炎性反应中的协同因子,与TNF-α、IL-1、IL-6等促炎因子相互作用,参与UC的发病过程,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白头翁复方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制备 UC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 组)、TNBS 造模组(TNBS 组)、中药白头翁复方治疗组(ZY组)和柳氮磺砒啶肠溶片治疗组(SASP组).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肠黏膜大体形态学和组织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 IL-6、IL-10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 IL-6、IL-10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 MUC2表达情况.结果 与 TNBS组相比,ZY组与 SASP 组均可减轻 UC 模型大鼠的炎症程度,DAI评分、CMDI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改善,血清及组织 IL-6水平下降,IL-10水平升高,结肠黏膜 MUC2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头翁复方灌肠对 TNBS 复制的大鼠UC模型有治疗作用效果,可能通过降低促炎因子 IL-6的表达、升高抑炎因子 IL-10的表达和上调黏蛋白 MUC2表达量,进而增强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和抗炎能力,对 UC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电针足三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NF-α的下调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裕新  田力  高巍  张少玲 《医学争鸣》2003,24(23):2113-2115
目的 :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 tivecolitis,UC)大鼠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 4组 :正常对照组 ,UC模型对照组 ,UC模型 +针穴组 ,UC模型 +非穴组 .在诱导产生UC大鼠模型的基础上 ,分别电针其相应部位 ,1 0d后同时处死 4组大鼠 ,观察其结肠质量、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TNF αmRNA表达水平、血清TNF α含量的变化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UC模型对照组结肠质量 /体质量 (mC/mB)及MPO活性均显著增加 (8.5 3± 2 .5 9vs 2 .4 6± 0 .4 2 ,1 4 5 .2± 2 5 .3vs 2 4 .3± 7.8,P <0 .0 1 ) ;血清TNF α含量和结肠组织TNF αmRNA表达水平分别上升 2 .5倍及 4 .3倍 (2 2 78± 1 70vs 894± 2 4 8,0 .98± 0 .1 1vs 0 .2 3±0 .1 1 ,P <0 .0 1 ) ;电针足三里穴后 ,mC/mB 和MPO活性显著降低 (5 .2 9± 2 .0 4vs 8.5 3± 2 .5 9,1 0 3.5± 35 .7vs 1 4 5 .2± 2 5 .3,P <0 .0 1 ,0 .0 5 ) ;TNF α含量和TNF αmRNA表达水平也分别减少 1 6 %和 4 4 % (1 91 3± 2 32vs2 2 78± 1 70 ,0 .5 5± 0 .1 3vs0 .98± 0 .1 1 ,P <0 .0 1 ) .非穴组与UC模型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电针足三里穴能够良性下调TNF α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