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分析了16个水稻籼型(或籼粳中间型)光温敏不育系、两个光温敏不育系的杂交组合后代花粉育性、自交结实率与包颈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籼型(或籼粳中间型)光温敏不育系的不育性与包颈长度极显的相关,即包颈长度越大,不育度越高。根据包颈长度判断花粉育性程度可作为水稻籼型(或灿粳中间型)洮温敏不育系田间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16个水稻籼型(或籼粳中间型)光温敏不育系、两个光温敏不育系的杂交组合后代花粉育性、自交结实率与包颈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籼型(或籼粳中间型)光温敏不育系的不育性与包颈长度呈极显著的相关,即包颈长度越大,不育度越高.根据包颈长度判断花粉育性程度可作为水稻籼型(或籼粳中间型)光温敏不育系田间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利用4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籼粳型品系及1个粳型广亲和品种与籼型光温敏不育系配组杂交,对籽粒充实度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偏籼型品系G2123、G2417-1和偏粳品系G3005-4-1的杂种F1籽粒充实度表现正常,而粳型品系G2615及粳型广亲和品种02428的杂种F1籽粒充实度未达正常水平。G2417-1、G3005-4-1以及G2123具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一般配合力,而籽粒充实度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多数源于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配组,利用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配组可以克服杂种后代的籽粒充实不良现象。籽粒充实度的遗传力较高,且以基因的加性作用效应为主,父本即籼粳型品系的基因加性作用效应大于母本即籼型光温敏不育系的基因加性作用效应。试验表明籼粳中间型品系在克服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现象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水稻粳型亲籼系的创建及其在超级稻育种上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杂种的不育性是一个复杂的现象。20年来,本实验室一直从事水稻杂种不育性的遗传研究,共鉴定出6个F1花粉不育基因座位,或称特异亲和基因座位,其中的5个基因座,S-a、S-b、S-c、S-d和S-e已完成分子定位,这些基因座的基因模式为"单基因座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培育"粳型亲籼系"来克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设想,利用特异亲和基因人为创建了"粳型亲籼系"的水稻新种质,并建立了粳型亲籼系分子育种的技术体系。利用粳型亲籼系克服了水稻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不育性,为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籼稻和粳稻是亚洲栽培稻的两个亚种,两者在形态、生理以及基因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亚种间的遗传差异将会产生强大的杂种优势,能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潜力,但是,籼粳亚种间的 F1 杂种不育性严重阻碍了杂种优势的利用。杂种不育性是一种合子后生殖隔离,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受多个不育基因座控制。广亲和品种的发现为克服亚种间杂种不育提供可能,该材料无论与籼稻还是粳稻杂交,F1 杂种都能正常结实或结实率较高。概述了籼稻与粳稻间差异,剖析了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已鉴定的杂种不育主效QTL 与基因,分析了已克隆杂种不育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及广亲和基因的功能。据此提出利用籼粳架桥培育亚种间渗入水稻、聚合育种培育广亲和系和粳型亲籼系,以及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广亲和系等途径,能够克服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精准化改良籼粳杂种的结实率,从而实现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将会推动水稻产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6.
水稻籼粳型品系主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3个籼粳型品系与6个籼型光温敏不育系杂交杂种一代9个农艺性状在早,晚季环境下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3个籼粳型品系杂种F1在株高,千粒重和单株产量3个性状上均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身超亲优势,在抽穗日数性状上均表现负向或显著的负向超亲优势,而在其余各性状上的超亲优势或未达显著水平,或其显著性随籼粳型品系及季别的不同而不同;西胜217S/G2417-1,蜀光612S/G2417-1,穗35S/G3005-4-1和海3S/G3005-4-1等组合在晚季的单株产量正向竞争优势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个籼粳型品系与籼稻的遗传差异较大,其中,G2417-1和G3005-4-1两品系的多数杂种F1在晚季存在较强的单株产量正向竞争优势,表明G2417-1及G3005-4-1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而G2123的杂种F1在晚季的单株产量竞争优势不强,限于该研究的局限,可对其扩大杂交范围以作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3个籼粳型品系与6个籼型光温敏不育系杂交杂种一代9个农艺性状在早、晚季环境下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3个籼粳型品系杂种F1在株高、千粒重和单株产量3个性状上均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超亲优势,在抽穗日数性状上均表现负向或显著的负向超亲优势,而在其余各性状上的超亲优势或未达显著水平,或其显著性随籼粳型品系及季别的不同而不同;西胜217 S/G 2417-1、蜀光612 S/G 2417-1、穗35 S/G 3005-4-1和海3 S/G 3005-4-1等组合在晚季的单株产量正向竞争优势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个籼粳型品系与籼稻的遗传差异较大,其中,G 2417-1和G 3005-4-1两品系的多数杂种F1在晚季存在较强的单株产量正向竞争优势,表明G 2417-1及G 3005-4-1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而G 2123的杂种F1在晚季的单株产量竞争优势不强,限于该研究的局限,可对其扩大杂交范围以作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8.
在水稻(Oryza sativa L.)两系核不育研究过程中,用S1325(母本,籼粳杂交偏籼材料)与9663-1(父本,粳型材料)杂交,在其杂交后代F_4中出现不育株,不育株花粉镜检为典败、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与同株系可育株杂交,其F_1可育株与不育株出现1∶1分离,与三系保持系杂交,其F_1结实正常,结实性表现完全恢复,不育株再生苗经21℃冷水处理,其花粉育性恢复正常并可正常结实,由此确定该不育株为两系不育株;又对双亲及其后代不育株进行6 K水稻全基因组芯片分析,排除不育株是来自外来花粉串粉的可能性,由此推测籼粳杂交后代可以产生新的两系核不育株。这是关于籼粳杂交可以创造新两系不育系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水稻待测粳型亲籼系的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育粳型亲籼系可能是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利用籼粳杂种优势,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了待测粳型亲籼系与籼稻杂交的F1杂种优势。试验表明,第一,粳型亲籼系G3005-4-1与籼稻杂交,其F1理论产量中亲优势强大,而其他亲籼性好而粳型性强的系统与籼稻杂交,其F1理论产量中亲优势弱,第二,粳型亲籼系G3005-4-1与粘稻杂交,F1主要表现为穗大粒多,结实正常,并且不存在生育期偏长和植株偏高的现象。第三,F1理论产量中亲优势与双亲平均值和分子标记测得的双亲相似系数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两系稻育种实践显示,以农垦58s为光敏核不育基因源转育成的籼稻两用不育系大多是温敏型的,而光敏型籼稻两用不育系又大多表现为发育的感光性,在籼粳类型,发育感光性与育性转换的光敏特性三者之间似乎存在一定联系,为探索这一问题,以杂种F1花药培养获得的2个光温敏不育群体[一个为随机选育的不育系群体,记为DHS,另一个为育种获得的(偏)籼型不育系群体,记为Hs]为材料,对上述3种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所有Hs株系皆为(偏)籼型,而DHS株系籼型和粳型皆有,但以中间型居多,DHS和Hs中约有一半析系表现出一定程序的发育感光性,且绝大多数株系的育性转换特性为光温互作型,在总共39个株系中,仅发现3个光敏型,其中Hs-9和DHS-24的育性光敏显著,其温敏和光温互作用效应几乎不存在,表现为单纯的光敏型,DHS-38的光敏和温敏效应显著,但互作效应不显著,表现其育性转换可能同时受到光长和温度的独立控制,未发现单纯的温敏不育型以及发育感温的光敏不育型,在DHS和Hs群体中,3种特性间相互独立,但发育感光性和育性转换的光敏性之间存在一定程序的正相关,以上研究结合育种实践表明,将光敏核不育基因重组到灿稻背景中是可行的,而培育早灿光敏不育系比较因素。  相似文献   

11.
遗传防治是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害虫防治方法,其防治效果好、专一性强、安全性高,具有化学防治无可比拟的优点。阐述了辐射不育、化学不育、杂交不育、不育基因生物工程、有害基因生物工程等遗传防治技术在控制森林害虫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森林害虫遗传防治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根据生态遗传雄性不育理论提出了植物的雄性育性广义空间的概念,给出了雄性育性生态空间和雄性育性时空两类育性空间的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3.
玉米温光敏核不育新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春、夏两季分期播种的方法,选育出玉米温光敏核型雄性育性转换系。该转换系的雄性不育系具有雄穗分枝不着生小穗(小穗完全退化)的明显标志性状,可育形式雄穗分枝着生小穗,正常散粉,其育性表现受自身遗传基础和生态因子——温光共同作用。春播不育,夏播可育。不育性受核基因控制,为隐性性状,属一种新的雄性核不育源。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与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受2套完全不同的基因系统控制。所被研究的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保持系和恢复系均带有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2对主效恢复基因Ms1和Ms2。2个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均是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保持系,不带有主效恢复基因Rfc,但带有一定数目的温度敏感基因Ts。Ms1或Ms2与Rfc是独立遗传的  相似文献   

15.
植物雌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的雌性不育通常是由雌性器官的发育异常造成的 ,包括胚珠、胚囊、卵细胞的发育异常 .该文在参阅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该实验室在文冠果雌性不育方面所做的初步研究工作 ,从形态解剖、组织切片及生理生化等方面总结了雌性不育的表现形式 ,从基因特征、生长调节物质及环境因素等方面总结了引起雌性不育的可能原因 ,还对克服雌性不育的途径等进行了综述 .提出从寻找与育性相关蛋白入手 ,通过测序合成探针 ,在已建立的cDNA文库中进行差示筛选 ,克隆相关基因 ,并对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 ,有可能在分子水平上阐明雌性不育机理  相似文献   

16.
核质互作不育和光敏核不育聚合的粳稻不育系选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粳型核质互作不育系高温自交结实和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低温自交结实的现状,选择BT型核质互作不育系与含有BT型保持基因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通过杂交和回交,使雄性核不育基因与核质互作不育基因聚合,育成了粳型光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08SA和2310SA。该不育系的不育性是由两套相互独立的基因系统控制的,分期播种育性观察结果表明,在长日高温下,雄性光敏核不育隐性纯合基因控制水稻不育性,避免了BT型不育基因因穗期受高温影响而导致不育系自交结实;在长日适温下,水稻不育性由核不育基因和核质互作不育基因共同控制而表现稳定;在低温(低于光敏不育系不育临界温度)或短日适温(日最高气温<32℃)下,BT型核质互作不育基因控制水稻不育性,消除了育性敏感期低温导致核不育系"打摆子"造成杂交种子不纯的风险。还对粳型光敏感核质互作不育系的可恢性、可繁性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大乌叶甘蓝雄性不育系及同核保持系花药中游离蛋白质及几种酶的同工酶谱。结果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各酶带的差异显著。其中,游离蛋白质各为6条和11条,细胞色素氧化酶为4条和6条;脂酶各3条和6条;过氧化物酶均为4条,但其不育系酶活性低于保持系,且有1条 Rf=0.42的特殊带。  相似文献   

18.
Acknowledgement It has been previously established that the BT type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 is induced by high temperatures, while phot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ity (PGMS) seed sets by low temperatures induce.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have bred photosensitiv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PCMS) lines (2308SA and 2310SA) by crossing the CMS line with the PGMS japonica line with maintainer genes. The sterility of PCMS japonica was consequently controlled by two groups of male sterile genes resulting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PGMS and CMS genes. The results on plant fertility, at different sowing times, were as follows: (a) Under conditions of natural long-day photoperiod and at temperatures above 35~C, the PGMS gene regulated PCMS japonica sterility - 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 the lower the pollen fertility. However, bagged seed sets of PCMS japonica, not exposed to high temperatures, induced the CMS seed set. (b) Exposure to long-day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between 35℃ and the critical sterility inducing temperature of PGMS resulted in both PGMS and CMS gene controlled sterility of PCMS japonica, which exhibited stable characteristics. (c) When exposed to critical sterility inducing temperatures or short-day photoperiod and daily high temperatures below 32℃, the BT type of the CMS gene regulated PCMS sterility.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PGMS gene rendered male sterility insusceptible to occasional cool summer days when this PCMS line, adopted for hybrid seed production, develops into panicle differentiation stage. The present study also investigated the fertility restoration, seed production and combining ability of PCMS japonica so as to optimize its use.  相似文献   

19.
克服杂种不育性是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关键。总结了目前已定位的籼粳亚种间杂种的广亲和基因、雌配子败育座位、雄配子体败育座位及花粉不育座位等,并提出了把"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结合利用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油菜质不育与显性核雄性不育遗传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显性细胞核不育受2套完全不同的基因体系控制。如果没有显性上位抑制基因的作用,显性核不育基因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都能够稳定表达。在波里马不育胞质中显性核不育基因抑制核质互作不育基因而表现出显性核不育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